第三节 群众文化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62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群众文化活动
分类号: G249.275.7
页数: 2
页码: 572-573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1997年以来每年元旦、春节期间,洛江区组织的“迎新春”文化系列活动以及一些重要文化活动的举办情况。
关键词: 文化事业 文化活动 洛江区

内容

1997年起,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区、镇(乡、街道)“迎新春”文化系列活动。举办新春“电影节”“迎新春”书画展及灯谜竞猜活动;组织全区民间剧团开展戏剧巡回演出;组织南音、花灯、武术表演等项目参加泉州市政府举办的“海丝”文化节。2004年,配合宣传部举办纪念邓小平100周年诞辰文艺会演。2005年,与区消防大队在万安街道举办“关爱生命,情系消防”文艺演出,既宣传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又丰富中心城区居民和外来工的文化生活;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期间,精心选择一批优秀抗战影片,组织爱国主义电影到各乡镇(街道)展演。2006年,洛江区选送花灯被灯会组委会评为最佳花灯:组织开展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五四青年节系列文化活动;举办洛江区首届十佳创业青年、十佳外来务工青年表彰暨纪念五四运动86周年“动感地带之夜”文艺演出;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在万安街道吉源小区举办“和谐社区、活力社区”文艺演出及南音大会唱;组织文艺节目进企业进行慰问演出;举办“平安洛江”专题文艺演出;承办市文化局开展宣传贯彻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和泉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谐泉州”文化艺术下基层百场活动。2007年,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情满海西”新农村百镇行文艺巡演在洛江区马甲镇进行慰问演出;组织20名“妆糕人”队伍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直播“感受文化泉州”文化之旅表演活动;组建洛江区“大鼓吹”表演队首次代表洛江参加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庆典仪式广场民俗表演及首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以区南音协会为依托,引导南音爱好者开展南音演唱活动,举办第三届中小学生南音比赛;组织《印尼风情舞》《南少林武术表演》《天山姑娘》3个项目参加第二届“两岸青年联欢节·海西行”开幕式暨海峡两岸大型民俗文化广场展演;在万安街道、双阳街道、马甲镇开展“讲礼仪迎农运”3场专题文艺演出活动;在双阳街道举办“活力泉州·人文农运”为主题的迎农运倒计时1周年文艺晚会。
  附:影剧院简介
  洪四影剧院 位于罗溪镇洪四村,始建于1968年。设计者借鉴泉州市区“群众戏院”的建筑风格。双层结构,占地504平方米。正中间处,两根大圆柱撑起廊下空间,左右各开一门,方便观众进出。二楼三个拱顶红砖窗,左右略小,中间较大,内置木栅隔扇。在建筑物的东西方各置一个角屋,旧为大队办公所在。中间两根立柱的顶端各有一个醒目的红色五角星,在两旁的角柱顶端则是两粒红色圆帽石,年代感浓郁。约能容纳150人的大礼堂。礼堂的顶端是一个大舞台,后面悬挂着长约7米的幕布。在礼堂的另一端是一个双向通道的大木梯,从这里可以直登二楼。在舞台和木梯之间则是一排排整齐的桌椅。礼堂两侧的墙壁上,则悬挂着一批几十年前的电影海报,如《智取威虎山》《地道战》《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等。影剧院可以放映电影,也可以用来演出戏剧、话剧等。当时一楼设有化妆室、道具室,舞台上有手拉布条、木滑轮、垂条等一套完整的设备。20世纪60—70年代,村里活跃着一支宣传队,演出的节目有《桃花搭渡》《三句半》《沙家浜》,新编南音《颂洪四》《忆苦思甜》等,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打动观众,这些剧目在当地群众的心中烙下了很深的印象。1974年,宣传队在泉州农村文化宣传调演中荣获二等奖。当时,在大队干部号召下,泥水工、石匠、木工自发报名参加建设的。洪四村民自行组织到山里采石取木,到溪里捞沙,制作砖瓦。洪四村民心无旁骛,自力更生,用勤劳的双手建起属于村里洪四影剧院。洪四影剧院是泉州市最早的村级影剧院之一,烙有特殊时期的文化特征,其建筑具有重要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洪四影剧院
相关机构
泉州市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新农村镇
相关地名
马甲镇
相关地名
双阳街道
相关地名
罗溪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