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51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活动
分类号: D634
页数: 2
页码: 493-494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洛江区(泉州)的移民历史和移民到香港和澳门的情况。
关键词: 港澳台事务 经济活动 洛江区

内容

一、在香港
  早期移居香港的洛江人,以垦荒、捕鱼为业。抗日战争胜利后,泉州人移资香港经商的迅速增多。民国38年(1949年9月30日止),少数洛江人携资移居香港发展。至1955年,洛江人在香港没有较具规模的企业。20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发展,洛江籍华侨、华人在香港投资,开始崛起,出现少数大企业。和昌集团董事主席吴庆星(马甲人),20世纪70年代初在香港开设龙星公司,以后组成和昌集团,在黑龙江、泉州和厦门建有企业,在泰国、澳大利亚有子公司,主营饲料油脂工业和土产贸易、养殖业,每年与国内贸易额达1亿美元。改革开放后,港商扩大投资领域,壮大经济实力,至1992年,出现一些由祖籍洛江人创办的资产雄厚的企业。黄达群创办的君心贸易、多多电子、景威地产代理、益林投资(香港)等有限公司,主营贸易、房地产、电子工业;佘明聪兄弟共同管理其父佘文宗创办的家族企业香港建成织造有限公司,设有子公司维得利有限公司;庄大川创办的香港海洋实业有限公司,为香港石油化工业翘楚,在内地有多家大型石油化工合资企业;谢必荣等人创办的香港康达贸易公司和远达货运公司;何瑶煌与林华国合创的香港美惠有限公司;林华国创办的美惠投资有限公司;陈影鹤创办的香港大庆有限公司;赖谋盛创办的宝泰贸易行,投资达基实业、汇通灯饰、建生实业、宝麟贸易行等联营公司。
  二、在澳门
  明代移居澳门的洛江人,多数为工匠、店员、杂工或海运船民,从事商贸业的很少。清代则多为工人或菜农,还有走私商人及其雇佣的职员、船工。鸦片战争后,澳门港逐渐衰落。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居留澳门的洛江人有限,多系工人和菜农,个别人开设作坊式的小型工厂或当零售小商贩。
  20纪60年代初,澳门经济进入发展时期,纺织、制衣工业逐渐取代传统手工业;中期,一些洛江籍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难侨进入澳门,大多经语言补习班培训后进工厂,部分人成为零售商贩,或开设小吃店。
  20世纪80年代初,洛江人往澳门会亲或就业,多数当肩挑小贩,或在街头巷尾排摊设点,部分在同乡人的小型企业当佣工。至1992年,在澳门的洛江人多数是小商人、小餐馆经营者,还有职员、工人,有成就者甚少。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