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移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5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移居
分类号: D634
页数: 2
页码: 492-493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洛江区(泉州)的移民历史和移民情况。文章详细描述了各个时期洛江人移居这些地区的原因、人数以及他们在这些地区的生活和贡献。
关键词: 移民 港澳台事务 洛江区

内容

一、移居香港
  明代,泉州往东南亚各国通商船舶有时在香港寄泊,那时开始有洛江人移居香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政府派兵驻扎香港,准许内地人到香港垦殖谋生,有些洛江人在此时移居香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道光二十八年开辟为商埠,移居香港的洛江人渐多。早期移居香港的洛江人,从事垦殖的主要定居在鸭仔俐洲一带,经商的主要集中在上环一带。
  民国初,因战乱、匪患和天灾,一些洛江籍华侨将家人接到香港定居。此后日渐增多。抗日战争胜利后,不少洛江人到香港经商谋生,有些归国华侨滞留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一些国民党军政人员和工商界人士携眷前往香港。
  1950—1953年,包括洛江区区域的泉州市有200余人往香港会亲,多数留居香港。1955年起,一些泉州人从陆路经澳门或从海路私渡往香港,每年均在100人以上,1959年达200人,其中也有洛江人。1962年发生鲤鱼门偷渡沉船惨剧,偷渡暂时中断。1963年至1966年6月,往香港定居的为数不多。以后,大量泉州籍(包括洛江籍)的印尼、缅甸难侨涌入香港,一些已回乡定居的归侨也申请出境滞留香港,大部分居住在北角一带。
  1971年10月至1978年,泉州经批准往香港,或经批准往国外而留居香港的有五六千人,其中有不少洛江人。1982年起,公安部门实行限额审批,泉州每年有数百人移居香港。至1988年6月,鲤城区(含洛江地面)旅居香港的人数增至8万人。此后,虽仍有部分人迁入,但一些洛江区籍旅港同胞逐渐向世界各地移居。
  二、移居澳门
  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有洛江人移居澳门,住今营地街、望夏村、关前街和草堆街一带。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澳门开港,洛江人移居澳门的渐多。明清两代,随着澳门各种贸易的盛衰,移居澳门的人数也随之增减。清末民初社会动乱,有洛江人移居澳门。抗日战争爆发后,葡萄牙宣告中立,澳门未被日军占领,居留香港的洛江人移居澳门,战后多数返回香港。20世纪60—70年代,洛江籍印度尼西亚、缅甸和越南难侨移居澳门。1980年,澳门政府实施接纳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政策,至1983年,有洛江人移居澳门。1983年后,澳门政府限制移民,每年只有数名洛江人往澳门与亲人团聚。此后虽仍有迁入,但也有部分人移居其他国家。
  三、移居台湾
  洛江人移居台湾,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明末至清代,洛江人徙居台湾,曾有过三次移民高潮。第一次移民高潮是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以颜思齐、郑芝龙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以台北为据点,在进行私商贸易的同时,也着手开辟台湾。第二次移民高潮是郑成功东征收复台湾时期。第三次移民高潮是清初平台。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台湾归顺清廷后,移居台湾的人数剧增,有的挈眷往台,有的在台湾定居,有的与台湾人联婚。移居台湾的人,除从事农业、渔业外,还从事其他职业,为开发台湾贡献力量。河市梧宅人苏宗魁任台湾盐运使,苏刚珲任台湾艋舺营右厅守府,诰授武略骑尉,苏淮泗为五品军功,在台湾任武官;虹山乡人彭忍居挈眷往台,彭藤娶台湾人白氏香娘,彭永淮带两个儿子移居台湾。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开放台湾鹿港与泉州蚶江港对渡。近代,特别是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洛江人随军往台接收、经商、读书的较多。1945—1949年,洛江区籍往台湾有280多人,至2007年,洛江区有台属2680多人,台湾开放探亲后与台通婚28对。台胞中有不少在政治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地位的杰出人物,其中包括赖春豪(台北市晋江同乡会原理事长)、黄锭明(台北市晋江同乡会原总干事)、王渊华(高雄县福建同乡会理事长)、黄和平(知名人士)等。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