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港澳台事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50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港澳台事务
分类号: D634
页数: 4
页码: 492-495
摘要: 本章是关于洛江人在香港、澳门和台湾移居以及他们在当地的经济活动、公益事业和交流往来的记载。主要涵盖了洛江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移居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情况,以及他们在当地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包括垦殖、经商、工业投资等。
关键词: 侨务 港澳台事务 洛江区

内容

第一节 移居
  一、移居香港
  明代,泉州往东南亚各国通商船舶有时在香港寄泊,那时开始有洛江人移居香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政府派兵驻扎香港,准许内地人到香港垦殖谋生,有些洛江人在此时移居香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道光二十八年开辟为商埠,移居香港的洛江人渐多。早期移居香港的洛江人,从事垦殖的主要定居在鸭仔俐洲一带,经商的主要集中在上环一带。
  民国初,因战乱、匪患和天灾,一些洛江籍华侨将家人接到香港定居。此后日渐增多。抗日战争胜利后,不少洛江人到香港经商谋生,有些归国华侨滞留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一些国民党军政人员和工商界人士携眷前往香港。
  1950—1953年,包括洛江区区域的泉州市有200余人往香港会亲,多数留居香港。1955年起,一些泉州人从陆路经澳门或从海路私渡往香港,每年均在100人以上,1959年达200人,其中也有洛江人。1962年发生鲤鱼门偷渡沉船惨剧,偷渡暂时中断。1963年至1966年6月,往香港定居的为数不多。以后,大量泉州籍(包括洛江籍)的印尼、缅甸难侨涌入香港,一些已回乡定居的归侨也申请出境滞留香港,大部分居住在北角一带。
  1971年10月至1978年,泉州经批准往香港,或经批准往国外而留居香港的有五六千人,其中有不少洛江人。1982年起,公安部门实行限额审批,泉州每年有数百人移居香港。至1988年6月,鲤城区(含洛江地面)旅居香港的人数增至8万人。此后,虽仍有部分人迁入,但一些洛江区籍旅港同胞逐渐向世界各地移居。
  二、移居澳门
  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有洛江人移居澳门,住今营地街、望夏村、关前街和草堆街一带。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澳门开港,洛江人移居澳门的渐多。明清两代,随着澳门各种贸易的盛衰,移居澳门的人数也随之增减。清末民初社会动乱,有洛江人移居澳门。抗日战争爆发后,葡萄牙宣告中立,澳门未被日军占领,居留香港的洛江人移居澳门,战后多数返回香港。20世纪60—70年代,洛江籍印度尼西亚、缅甸和越南难侨移居澳门。1980年,澳门政府实施接纳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政策,至1983年,有洛江人移居澳门。1983年后,澳门政府限制移民,每年只有数名洛江人往澳门与亲人团聚。此后虽仍有迁入,但也有部分人移居其他国家。
  三、移居台湾
  洛江人移居台湾,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明末至清代,洛江人徙居台湾,曾有过三次移民高潮。第一次移民高潮是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以颜思齐、郑芝龙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以台北为据点,在进行私商贸易的同时,也着手开辟台湾。第二次移民高潮是郑成功东征收复台湾时期。第三次移民高潮是清初平台。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台湾归顺清廷后,移居台湾的人数剧增,有的挈眷往台,有的在台湾定居,有的与台湾人联婚。移居台湾的人,除从事农业、渔业外,还从事其他职业,为开发台湾贡献力量。河市梧宅人苏宗魁任台湾盐运使,苏刚珲任台湾艋舺营右厅守府,诰授武略骑尉,苏淮泗为五品军功,在台湾任武官;虹山乡人彭忍居挈眷往台,彭藤娶台湾人白氏香娘,彭永淮带两个儿子移居台湾。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开放台湾鹿港与泉州蚶江港对渡。近代,特别是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洛江人随军往台接收、经商、读书的较多。1945—1949年,洛江区籍往台湾有280多人,至2007年,洛江区有台属2680多人,台湾开放探亲后与台通婚28对。台胞中有不少在政治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地位的杰出人物,其中包括赖春豪(台北市晋江同乡会原理事长)、黄锭明(台北市晋江同乡会原总干事)、王渊华(高雄县福建同乡会理事长)、黄和平(知名人士)等。
  第二节 经济活动
  一、在香港
  早期移居香港的洛江人,以垦荒、捕鱼为业。抗日战争胜利后,泉州人移资香港经商的迅速增多。民国38年(1949年9月30日止),少数洛江人携资移居香港发展。至1955年,洛江人在香港没有较具规模的企业。20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发展,洛江籍华侨、华人在香港投资,开始崛起,出现少数大企业。和昌集团董事主席吴庆星(马甲人),20世纪70年代初在香港开设龙星公司,以后组成和昌集团,在黑龙江、泉州和厦门建有企业,在泰国、澳大利亚有子公司,主营饲料油脂工业和土产贸易、养殖业,每年与国内贸易额达1亿美元。改革开放后,港商扩大投资领域,壮大经济实力,至1992年,出现一些由祖籍洛江人创办的资产雄厚的企业。黄达群创办的君心贸易、多多电子、景威地产代理、益林投资(香港)等有限公司,主营贸易、房地产、电子工业;佘明聪兄弟共同管理其父佘文宗创办的家族企业香港建成织造有限公司,设有子公司维得利有限公司;庄大川创办的香港海洋实业有限公司,为香港石油化工业翘楚,在内地有多家大型石油化工合资企业;谢必荣等人创办的香港康达贸易公司和远达货运公司;何瑶煌与林华国合创的香港美惠有限公司;林华国创办的美惠投资有限公司;陈影鹤创办的香港大庆有限公司;赖谋盛创办的宝泰贸易行,投资达基实业、汇通灯饰、建生实业、宝麟贸易行等联营公司。
  二、在澳门
  明代移居澳门的洛江人,多数为工匠、店员、杂工或海运船民,从事商贸业的很少。清代则多为工人或菜农,还有走私商人及其雇佣的职员、船工。鸦片战争后,澳门港逐渐衰落。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居留澳门的洛江人有限,多系工人和菜农,个别人开设作坊式的小型工厂或当零售小商贩。
  20纪60年代初,澳门经济进入发展时期,纺织、制衣工业逐渐取代传统手工业;中期,一些洛江籍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难侨进入澳门,大多经语言补习班培训后进工厂,部分人成为零售商贩,或开设小吃店。
  20世纪80年代初,洛江人往澳门会亲或就业,多数当肩挑小贩,或在街头巷尾排摊设点,部分在同乡人的小型企业当佣工。至1992年,在澳门的洛江人多数是小商人、小餐馆经营者,还有职员、工人,有成就者甚少。
  第三节 交流往来
  一、经贸往来
  投资举办经济实体是洛江籍港澳台同胞支持家乡建设的主要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在家乡投资多数采用汇款给亲属办企业的办法。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港澳同胞在洛江创办来料加工装配企业和投资办厂,早期有马甲籍港胞杜振昌投资900万元兴办马甲新华针织厂等,20世纪90年代有大华蓄电池、维龙轻工、亚纶电子、光大食品、闽侨航空旅游等。1997—2007年,洛江区组织企业参加福建经济与政策报告会,帮助企业了解当前经济形势及相关政策;“6·18”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组织企业参加省侨办、省外办举办有关项目对接会。1997年,港胞许维群投资3000万元创办泉州南方机械有限公司;1998年,港胞刘文质投资3000万元创办东华(泉州)洋伞有限公司,区侨联副主席魏志权(港胞)投资3000万元创办泉州南益轻工机械有限公司。
  1991年,台胞杨荣辉在河市镇霞溪村投资创办荣祺食品有限公司,是境域内第一家台资企业,主要腌制加工生姜、青梅等果蔬,产品以外销为主。洛江区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保障台商的合法权益。1998年10月,设立台胞投诉协调中心,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台资企业排忧解难。2003年3月,洛江区成立泉州市台资企业协会洛江服务处,对沟通政府与台商之间的联系起到重要作用。2004年9月首届海峡两岸五金机电交易会在洛江区成功举办,100多家台湾知名五金机电企业到洛江参展。
  1997—2007年,全区新增台资企业18家,总投资2638万美元,实际到资1219万美元。历年创办台资企业36家,总投资8493万美元,实际到资4836万美元,正常经营的台资企业27家。台胞创办规模较大的企业有11家,主要有台胞林文智创办的福建和诚鞋业有限公司、台胞杨荣辉创办的泉州荣祺食品有限公司、台胞林秀琴创办的泉州大兴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台胞王来成创办的福建泉州凹凸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台胞在洛江区投资领域涉及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等产业。2007年,台资企业工业总产值达7.8亿元,税收4000多万元。
  二、兴办公益事业
  20世纪50年代,马甲人旅居中国台湾鹿港的归侨吴国华发起捐资倡导,发动华侨、港澳同胞集资创办马甲锦霞小学。20世纪70年代后期,港澳同胞捐资洛江教育事业的人数、金额迅速增多。1987年起,旅港同胞吴庆星(马甲人)先后投资7000万元建仰恩大学,占地40多公顷。
  1987年9月,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台湾各地洛江籍乡亲返乡谒祖、寻亲、扫墓。赖春豪、王渊华等人多次带领同乡会或家人回乡。洛江籍台湾乡亲情系桑梓,捐资支持家乡发展教育等公益事业并投资兴办实业。其中,黄和平捐资701万元兴办敬德中心小学、敬德职校、洛江教师进修学校及奖学奖教活动。
  20世纪80年代开始,港澳同胞捐资整修村路,金额从数百元至数万元不等,捐资数额较大的有吴庆星在创办仰恩大学过程中,捐资200多万元,铺筑仰恩大学通往河市、马甲、罗溪等乡镇主公路的水泥路20多千米,建造钢筋水泥结构的仰恩桥、祥贤桥、洋坑桥;捐资18万元在马甲洋坑村兴修水利。
  三、接访和访问
  接访 1997年起,继续做好到洛江探亲、旅游、投资、贸易、交流、定居、就医港澳台胞的服务接待工作,巩固和加强对港澳台联络交往的基础性工作。1999年,台中农业技术交流团在团长傅云海的带领下分别于1月和4月到洛江考察访问。2002年11月,接待港台武术代表团参加俞大猷5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2003年9月,福建省华侨经济开发区第二届招商会期间,做好港澳台商的邀请和接待工。中秋节前后,接待香港泉州同乡会一行。2005年3月30日至4月2日,由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第九届董事主席颜纯炯率领的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访问团抵泉州,参加洛江区河市镇山边村刘与良希望小学、新告村刘与量希望小学新校舍落成剪彩仪式。市领导施永康、傅圆圆、林荣取、魏坚、洪泽生会见访问团全体成员。同年6月,接待港胞出席虹山成功侨心小学落成庆典活动。2006年7月,中国国民党台南县委员会参访团一行40人在党部主委苏国明的带领下,参观洛江和诚、大兴两家台资企业。同年10月,金门科技学院教务长董桑带领金门代表队一行40人参加金威海峡两岸邀请赛。2007年,利用举办“海丝文化节”活动、建区10周年庆典活动、贤鉴基金会20周年庆典活动等,邀请港澳台同胞到泉州洛江参加各项活动,接待港澳台同胞100多人次。至2007年,接待台湾参访75团900人次。
  访问 1997年10月,洛江区常务副区长朱启平应台湾财团法人农业工程研究中心邀请,随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组团赴台参加海峡两岸城郊生鲜农副产品市场及营销制度研讨会。1998年9月,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传仁应台湾财团法人连德工商发展基金会邀请,参加开发区协会赴台考察。2000年5月,区台办主任李再发应台湾中华财经文化交流协会黄惠英理事长邀请赴台交流。同年6月,区委书记陈敬聪应台湾台嘉义农业技术学院邀请,参加全国台联与农业部组织的优秀农产品推广中心组团赴台参加海峡两岸城郊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与策略研究会。同年11月,区政协三胞委组织政协委员赴金门开展农业考察(10人)。同月,区政协主席谢定昌应台湾知识农业交流协会理事长颜正平教授邀请,随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组团赴台参加海峡两岸知识与农业合作研讨会。2004年3月,洛江区协助指导旅港罗溪乡亲在香港成立香港罗溪同乡会。2005年,应香港泉州同乡会的邀请,区侨务考察团前往香港进行考察。2006年3月,洛江区组团参加香港成立香港罗溪同乡会成立两周年庆典活动。同年6月,组织雅兴家庭用品公司、健胜家具公司两家企业赴澎湖参加首届“两岸(福建)优良家庭用品展销会”。至2007年,共办理台属赴台探亲、探病、团聚240多人次。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