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东石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000
颗粒名称: 第七节 东石镇
分类号: K928.2
页数: 7
页码: 1776-1782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东石镇位于晋江市西南部,是晋江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该镇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类为主,浅海滩涂生长有数百种常见海洋生物。东石镇的经济产业以农业为主,种植业和渔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改革开放后,该镇逐步发展工业,形成了五大支柱产业。其中,梅花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该镇的上市企业之一,拥有多个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
关键词: 晋江市 东石镇 基本情况

内容

一、基本情况
  东石镇位于晋江市境西南部滨海丘陵台地,北纬24°39′,东经118°27′。北、东北、东三面分别与安海、永和、英林毗连,南面临海,西同南安市石井、水头隔江相望。辖区陆域面积65平方千米,海岸线28千米。
  1985年8月,为镇建制。随着全镇社会经济总量逐年增长和各项社会事务管理需要,2002年4月,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由正科级职务改为享受副处级待遇。2005年7月,镇区5个居委会改名为社区居委会。
  东石镇1988年常住人口81373人,分布在5个居委会、29个村委会和镇直(办)等单位;至2007年,全镇26214户,人口99427人,平均每年增加903人;外来暂住人口达53000多人。旅居东南亚乡侨和台湾东石籍人口高达20余万人,成为晋江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民族以汉族为最,原少数民族仅郭、丁、蒲、马、白五姓为回族,至2007年,入籍东石的少数民族12个。
  东石海域辽阔,东连围头澳出口,北接安海湾,南通厦漳。东石陆域地形构造属“闽东滨海加里东隆起带”部分,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倾斜。内陆地貌呈带状或弧丘状低丘为主的丘陵;沿海与溪流二侧为块状台地平原。山体有岱山、芦山、铜钵山、庵山、赤金山、应岩(燕岩)。溪流有梅塘溪、湖头溪、石佛溪和平坑溪。东石内陆丘陵地质表层多为酸性风化砂质红壤,耕作层一般在0.2米左右;台地表层为第四纪沉积物形成的由海积、坡积、洪积、冲积的呈咸性泥质细砂,耕作层深厚、耐旱。
  东石气候类型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风向交替。年均日照1980小时;夏长不酷热,极端最高气温38.7℃,冬短无严寒,最低气温不低于2℃,年平均气温21℃,秋温高于春温;综合20年降水记录:年平均降水量1072.4毫米,年最多降水量是2005年,达2186.4毫米,最少的是1993年,只有常年的20%,而年蒸发量达1797.5毫米。雨季集中在夏季,秋冬少雨。盛夏和秋季降水靠台风或偶尔短暂的雷阵雨获得。
  特大灾害记录是1989年9月22日特大暴雨,东石地区过程性降水600毫米以上;1990年6月24日不到一昼夜时间就降水560毫米;1997年7月27日7号台风和1999年10月9日14号台风伴随天文大潮造成特大风涝灾害。
  东石镇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类为主,发现和探明并经过小量开采的有高岭土、花岗岩石料、海贝壳、泥煤等,具体储藏量不清楚。浅海滩涂生长有种类繁多的鱼类和其他软体类、节肢介壳类、贝类、蛳螺类、昆虫类、海藻类等数百种常见海洋生物。其中,蚝(牡蛎)、花蛤(国姓蚶)、浒苔以东石出产者为佳品。由于滩涂逐渐被垦殖,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种有机化学物、油污、生活废水、粉浆不断从陆上排入,造成水质严重污染,加之大气变暖与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物种灭绝和濒临灭绝。
  东石制盐业有数百年的历史,原有国营和社队盐场8个,盐田面积506.67公顷,年产原盐3万吨。2000年,7个社队166.67公顷盐场被裁废,改建为工业园区。
  二、经济发展
  (一)主要指标
  东石镇的经济产业历来以农业的种植业为主。在沿海乡村则配以讨小海、海产养殖,内陆乡村有花岗岩矿藏乡村则配以开采石料。而东石镇境内的传统工业纺织业与盐业则全收归为县级地方国营企业。
  1988年,东石镇农业总产值2225.47万元,工业总产值8300.1万元。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至1998年,农业总产值16914万元,增长7倍多,工业总产值244766万元,增长近30倍。1988—1998年,东石镇种植业产值持续稳步增长,增长2.8多倍,林业产值逐年下调,牧业产值稳中有升,随着东石港口业的发展,渔业产值大幅度增长,10年间增长近30倍。1998—2003年,5年间东石镇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总产值15672万元,工业总产值452975万元。随着产业结构继续调整,至2007年,东石镇农业产值17345万元,工业产值保持稳定增长,增长87%,达851160万元。
  2003—2007年,东石镇农业结构继续优化,种植业、牧业的产值相对稳定,受港口、滩涂等自然因素的制约,渔业产值逐渐下降。
  (二)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后,东石镇以乡镇企业为起步,发展工业,并在20多年间,逐步形成伞具制造、纺织服装、五金汽配、矿产建材、港口运输等五大支柱产业。
  20世纪80年代初,东石伞业借“来料加工”名义迈开乡镇企业发展步伐。90年代后期发展成伞业集群,至2003年又有质的飞跃发展。至2007年,全镇共有梅花伞业股份有限公司1家上市伞业企业,梅花、雨丝梦、金欧、雨中鸟4个中国名牌以及梅花、雨丝梦、金欧、雨中鸟、太阳城和佳乐美6个国家免检产品。
  东石纺织服装业从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作坊起步,逐步发展到从织布、染布、整形到服装生产的一套完整产业链。2007年,企业400多家,培育出天守、威立、仁和、华闽、德鑫、思梦发等一批服装龙头企业,产品90%以上销往美国、欧洲、东南亚、南美等国家。全镇有福联织造有限公司和连捷纺织印染实业有限公司2家上市服装企业;思梦发织造服装有限公司的Daoheng道亨牌服装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天守服装织造有限公司拥有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称号和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007年,东石镇五金汽配行业从过去简单的手工加工转变为现代化加工,从事汽车、摩托车零配件一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含量和生产能力逐年提高。全镇有耐特克机械1家国家免检产品以及连盛机械、威盛机械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三)特色产业
  东石镇的伞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梅峰村借“来料加工”的名义办起梅峰来料加工伞厂。不久,引进福建省首家台商独资伞业企业——富兴公司。富兴公司的发展,辐射带动周边村的伞业企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东石形成制伞专业村。20世纪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以后,伞业集群的壮大发展为东石镇打造一张“中国伞都”名片。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制伞业在东石得到迅猛发展。东石伞业克服自然资源及资金不足的困难,利用东石港的地理位置优势,吸引大量的劳动力,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制伞产业,并发展成为内生型的产业集群。90年代末至2000年,东石伞业生产发展成为从原材料、制伞机械、配件、成品组装、包装、销售和售后服务等配套完整并具相当规模的晴雨伞生产链。2000年以来,针对东石镇晴雨伞产品外销为主的特点,东石伞业集群企业坚持塑造民族品牌,提高晴雨伞的产品美誉度,为企业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003年开始,东石伞业企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制伞工业布局发生巨大的变化,开始向集中化、规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东石镇制造的晴雨伞占世界晴雨伞生产总量的23%。同年10月,东石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伞都”称号。东石镇成为全国最大的伞具制品及制伞原辅材料生产和出口集散地。2005年10月21—22日,举办第三届“中国伞节”暨首届中国(晋江)伞业博览会,其间各类伞具的交易额达10.8亿。同时,在博览会开幕式现场还设置一把直径15.7米、高9.6米、重3吨的特大晴雨伞,并以“世界上最大的伞”的名义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并获得通过,象征东石伞业在全国的地位。2007年东石镇通过“中国伞都”荣誉称号复评。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东石镇伞业企业飞速发展。至2007年,全镇拥有伞业企业3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30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20000多人,成品伞种类达1000多种。是年,全镇成品伞产量4.58亿把,配件产量5.82亿套,省级名牌10个,国家免检产品6家,上市公司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
  2007年,全镇出口量3.6亿把,出口创汇3.89亿美金,80%以上成品伞出口外销至南北美洲、东西欧、非洲、中东、东南亚以及近邻的日本、韩国等120多个国家和香港等地区,雨伞配件行销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等地区,年产量和外贸出口量均列全国前茅。伞业企业跨上新台阶,以品牌和技术为发展重点,不断地发展扩大其国内外市场份额。拥有较具规模的雨伞生产企业近300家,以及遍布各村的中小型伞业企业。东石伞具远销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制伞业的生产基地和主要出口集散地。
  (四)园区建设
  安东园区2003年开始征地,2007年结束,征地面积约666.67公顷,分别征收井林村、萧下村土地,东石镇第二盐场,东石镇第一社区、第二社区、第三社区、第四社区、第五社区、东湖盐场。至2007年底,入区企业有恒安集团、励精汽配、东风橡胶厂、热电厂、污水处理厂。
  中片园区2003年开始征地,2007年基本结束,征收土地153.33公顷,分别征用晋江盐场第五工区、东石镇第一盐场、潘径村农地。至2007年底,引进内外资金5亿元,38家企业(服装织造、五金印刷、雨具制造),计划总投资8亿元,至2007年,投资1.8亿元。
  振东开发区1995年开始征地,2007年结束,征地面积66.67公顷,分别征收第一居委会、永湖村、东石镇二盐场、东石镇农场、东埕村土地。至2007年底,引进内外资金15亿元(酒店、皮革制造、服装织造、钢材市场、五金电镀等),引进企业33家。
  三、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88年,东石镇有中学2所,小学42所,幼儿园35班。1995年,有中学4所,在校学生4575人,小学34所,学生12775人;学前班和幼儿园58班,学生2682人;成人教育有文化技术学校1所和省农业函授大学辅导站1个。至2007年,东石镇有省一级达标完全中学1所(侨声中学);初级中学4所,其中省示范初中校1所(金山中学)、泉州市达标初中校2所(潘径中学、南岳中学)、福建省农村初中合格校1所(东石中学);小学30所,其中晋江市一级达标校7所(东石第一中心小学、东石第二中心小学、金山小学、廷都小学、塔头小学、湖头小学、井林小学);幼儿园(班)34个,其中独立民办幼儿园5所,晋江市优质园2所(金山幼儿园、仁和幼儿园),特教辅读班1班。在校高中学生45班,2671人;初中学生119班,6790人,其中外来生1187人,占总生数的17.5%;小学学生13695人,其中外来生8343人,占总生数的61%;幼儿园学生4529人,其中外来幼儿2312人,约占总生数的51%。
  侨声中学进入省素质教育先进校行列,金山中学、潘径中学也均以高分通过晋江中学新一轮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全镇30所小学均通过教委办组织的第二轮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学校管理逐渐规范,校园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镇级1所老年学校,学员以村(社区)老年团体骨干、老年学校讲师及部分退休干部、职工为主,计有250多人。村(社区)级老年学校30所,学员以各村(社区)老年人为对象,全镇入学老年学员5050人,约占全镇老年人口50%。
  至2007年底,全镇中小学校及村(社区)共有教育基金会61个,基金总额3000多万元,其中:中学16个,基金总额1000多万元;小学30多个,基金总额1000多万元;村(社区)14个,基金总额约800万元。
  教育基金会的基金大部分来自华侨和港澳台胞捐资、国内企业家及群众集资,一部分来自村财。资金的筹集方式为:有本金者,或存入银行领取利息,或建置校产、投资企业提取利润;无本金者,则定期汇入。教育基金主要用于奖教奖学、改善办学条件等。
  (二)科技
  1991年7月25日,东石镇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至2007年,召开六次科协代表大会。镇科协除镇级协会外,还成立10多个科技分会(或小组)。
  2007年,东石镇有农艺师(工程师)8人,企业系统工程师30人,小学高级教师189人,中学高级教师50人、一级教师170人,医卫系统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医生8人。
  镇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广泛开展科研活动。参加泉州市科协组织的首届泉州市科普先进镇创建活动,获“首届泉州市科普先进镇”称号;“翡翠贻贝土池人工育苗”获泉州市1992—1993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斑玉螺养殖技术研究”获泉州市1994—1995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开阔型港湾紫菜埕地轮养花蛤技术研究”获泉州市1996—1997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文化体育
  东石镇文体服务中心前称为东石文化站,1988年改为现名,配备专职人员1人,拥有南音社、诗社、灯谜社、棋社和艺术团等。各村(社区)创建文化室(图书室)。
  东石镇南音社成立于1983年。2007年,5名女社员被推荐进京参加全国第三届华厦艺术风采国际交流选拔活动,获民乐组少年A组一等奖。
  1980年,由蔡春草、萧前赏等诗友复建龙江吟社。1987年,被中华诗词学会吸收为团体会员,至2008年,作诗20多万首,编印《龙江吟》诗集,与内地30多个诗词团体以及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与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诗词社团有诗文往来。
  1987年成立龙江谜社,1987—2007年,获“晋江侨乡谜会”第一名5次。
  1988年以来,组织人员在全镇范围内广泛搜集、记录、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入选国家及省、市、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作品200多篇、民间歌谣和民间谚语数百首(条)。1988—2007年,群众文艺创作逐步从自发的、零散的向自觉的、有组织的方向发展,以创作民间文学、小演唱、曲艺、诗词、美术及书法居多。
  1993年,东石镇广播站正式更名为东石镇广播电视站。2000年,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全面展开,信号覆盖全镇34个建制村,入户率80%,有线电视用户数15975户。2007年,镇区实现有线电视由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电视信号,100多套高清晰度的电视节目传送到用户家中。同年12月底,数字电视用户发展到3800户。
  东石镇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其中以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最具代表性。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是闽台两地共同的民间习俗,它依附于晋江市东石镇嘉应庙,具有浓厚的民间性。2002年,出版《东石民间传说》《东石揽胜》等书。数宫灯民俗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宫灯民俗活动为期3天(正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每年正月十三日开始,在上一年结婚的新郎官都会自觉的陆陆续续地把新娘宫灯挂到“三公宫”里,参加数宫灯活动。台湾乡亲也在台湾的嘉应庙张挂宫灯,举行数宫灯活动。为不忘祖先根本,他们年年元宵节都派人回乡祭祖,并带来台湾的宫灯对数,又把故乡的宫灯对数带回去,互报两地子孙发展的情况,代表性传承人是蔡尤资。
  东石民间体育形式多样,传统项目主要有武术、舞龙、舞狮、踢键子、游泳等,现代项目主要有篮球、田径、乒乓球等。
  (四)卫生
  2000年,东石卫生院通过“爱婴医院”验收。2005年,通过“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验收。2007年,通过“质量放心药房”验收。发展成为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为一体的一级甲等综合医院。
  全镇卫生所89家,个体诊所3家,民营医疗机构2家。1998年,全镇卫生所、诊所通过“一级甲等卫生所”验收,实现村村有医疗保健所。
  东石镇经常性地开展环境卫生治理,组织各基层单位及各村(社区)开展经常性卫生大扫除,喷撒消毒药品。各村居及基层单位设立环境卫生区,各有定额清洁员负责环卫工作,配备环卫车辆及环卫桶。镇区5个社区改建公厕95%以上,各村也相继进行厕改。
  东石镇自来水厂2个,镇区95%以上使用自来水。
  (五)其他社会事业
  2002年1月13日,东石镇慈善总会成立,是全省首个镇级慈善总会。至2007年,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推行以政府为主导,凝聚社会力量,发动社会贤达,以弘扬中华民族优良品德,实现“安老、扶寡、恤残、帮医、助学、安居”扶助工程,建立45个慈善基金单位,募集1470万元资金,并涌现出许健康、陈明金、黄书镇、蔡良平、黄呈辉、黄忠炫、吴传劳、蔡建设、吴辉体、蔡天守等一批捐资逾千万的慈善家,受到省政府、泉州市政府立牌表彰。
  全镇各社区(村)建立各种公益性基金组织45个,筹集善款1470万元。2002—2007年,捐助大、中学生522人、75.65万元。2001—2007年,全镇基建房安居工程278户,投入资金877.56万元。其中计生安居159户,镇慈善安居62户,残疾安居25户,五保安居32户。
  四、城镇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设施东石镇自20世纪90年代起,对境内安东、东金公路进行扩宽及道路硬化。21世纪初,开拓环镇路东北路(东升路)、振东开发区等路段,又对原有公路拓板加宽及绿化,现形成安东、东金、石东3条外通公路,以及环镇、连接各村的公路网。
  2007年,东石镇有可通汽车公路桥梁26座,分布于各主要公路及村(社区),与公路、村路共同组成镇、村公路网。
  东石港为宋元古泉州刺桐港十二分港之一,向来为泉州、晋江对外海交贸易的重要港口。改革开放以后,东石港被列入海峡两岸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口岸之一。2007年,拥有东石港务码头、永盛码头、隆兴码头3个码头。开通大连、营口、天津、丹东、上海、南通、南京、武汉、宁波、温州、广州、汕头、海口、三亚、青岛、香港及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港口航线,属国家二级口岸、台轮停靠点。
  环保设施 1990年,东石镇开始对漂染、制革、电镀、石业等行业进行污染治理,要求各企业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废气污染治理设施等,并做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1998年,通过“一控双达标”工作,各企业的污染防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均通过环保部门的达标验收,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东石镇第一垃圾转运站位于东埕村檗谷山,占地面积0.8公顷,约7990平方米,总投入324.2万元。2006年8月10日开工,2007年5月30日完工并投入使用,日垃圾处理量为60—120吨,可辐射镇区5个社区和檗谷、埔头、郭岑、湖头、白沙、井林、萧下、龙下、永湖、东埕、平坑、许西坑等17个村(社区)的垃圾转运处理。
  晋江市华懋电镀集控区创建于2004年,位于振东开发区,项目用地16.67公顷,总建设面积21.8万平方米。总投资2.3亿元,建有电镀专用标准厂房21幢,员工宿舍及办公楼5幢,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区内排水、排污、供水、供电、通信、绿化、道路等配套设施齐全。集控区配套建成每小时400吨的污水处理设施一套,并委托华侨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进行管理,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及达标排放。至2007年底,44家电镀企业入区生产,整个集控区可容纳80家电镀企业。集控区的建设可确保晋江市需要电镀的配套企业形成从配件到成品一条龙的完整产业格局,发挥企业产品优化,产业升级的效应。
  东石镇对于污水的处理,从原先的末端治理到全程控制,并且增加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和效果。至2007年底,全镇共有水污染防治设施15台(套),日污水处理能力2.59万吨。电镀集控区建设污水处理厂,基本能有效解决厂区内的水污染问题。11家企业的污水通过一期工程管道进入远东污水处理厂,日入网污水约3000吨。
  电力设施 晋江热电厂位于晋江市经济开发区安东园区,2005年,由福建省煤炭集团公司、晋江电力投资公司、恒安集团许书典(自然人)合资建设,投资6.9亿元,占地面积17公顷,装机容量为2×50兆瓦,主机设备采用2台260吨/小时高温、高压循环液化流化床锅炉,配2台50兆瓦等级抽凝式汽机和2台60兆瓦发电机组。
  晋江热电厂年平均发电量60万千瓦时,供热量96万吨。
  东石电厂职工108人,110千瓦变电站2个(110千瓦东石变与110千瓦安东变),主变总6台,装机容量260兆伏安,至2007年底,运行的10千瓦线路40条,用户变压器总计1032台,总容量257415千伏安。2007年,东石电厂度购电量为65830.16万千瓦时。
  水利设施 1987年,东石镇成立供水指挥部。1992年,第一期供水工程投入建设。东石镇水厂2个,1995年,第一水厂建成并投入使用,日供水量5万吨;第二水厂在建,一期工程完成,日供水量1.5万吨。
  东石镇辖区内有2个小(一)型水库,分别为草洪塘水库和达群水库。东石沿海海堤3段,长度25千米。
  (二)镇区建设
  1993年,东石镇政府委托晋江市建委编制《东石镇总体规划》,镇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5平方千米。2002年东石镇政府委托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晋江市东石镇总体规划》,并于2005年底完成成果稿,镇区建设用地面积约7.69平方千米,主要包括镇域总体规划及镇区建设规划。镇域总体规划有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镇域性质和规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镇域经济分区、镇域公建设施布局、镇域文物古迹保护规划、镇域对外交通规划、镇域内部交通规划、镇域交通设施规划、镇域防灾抗灾规划、镇域水源保护规划。镇区建设规划有镇区范围界定、镇区性质、发展目标、镇区规模、镇区规划布局结构、居住建筑用地规划、公共建筑用地规划、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综合用地规划、绿化景观规划、文物古迹保护规划、道路交通规划。
  20世纪90年代初,兴建东石邮电大厦、侨联大厦、派出所办公楼;90年代中期,兴建镇政府机关宿舍楼(5层框架式结构,共12幢)及镇政府办公楼;90年代后期,兴建东石地税分局办公楼;2005年,兴建东石电厂办公楼及宿舍楼(框架式结构);2006年,兴建东石国税分局办公楼、东石港务大楼。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