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安海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99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安海镇
分类号: K928.2
页数: 8
页码: 1758-176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安海镇位于福建省晋江市西南部,是“闽南金三角”厦门、泉州、漳州的重要港口和商业中心。该镇历史悠久,工农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快速增长。政府加大对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生产总值大幅增长,形成多个农业基地。安海镇以丘陵地为主,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适宜。该镇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和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是福建省和全国的重要乡镇之一。
关键词: 晋江市 安海镇 基本情况

内容

一、基本情况
  安海位于晋江市西南部,北纬24.43°,东经118.27°,地处“闽南金三角”厦门、泉州、漳州的腹地,背依丘陵,前临海港,面对金门宝岛。东邻晋江市灵源街道办事处及永和两镇,西交南安市水头镇,北承内坑镇,南临安海港与东石镇,区域面积55.78平方千米。
  安海古称“湾海”,以其海岸多曲而得名。唐开元六年(718),晋江设县建制,湾海隶属晋江县。宋开宝年间,唐名臣安金藏的后裔安连济徙居湾海,易湾为安,始称安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当时县分区、区辖乡建制,安海为晋江市第六区。1958年10月,安海与可慕、内坑两乡合并,成立五星人民公社,后改称安海人民公社。1961年6月,安海人民公社划分为安海、内坑2个公社。1965年1月,安海公社划分为安海镇和安海公社。1970年4月,镇社合并仍称安海公社。1980年9月,安海公社又划分为安海镇和安海公社。1984年10月,安海公社改为乡建制。1985年6月,安海镇与安海乡合并称安海镇。
  1990年上半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安海镇总户数为21185户(其中非农业户5152户),总人口10790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219人)。2003年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灵水、曾林、大山后、大布林、小布林等5个建制村划出镇辖范围,全镇下辖36个建制村和5个社区,人口由2002年末的121723人降到2003年初的109823人。2007年,镇域人口112474人。
  全镇人口以汉族为多数,还有回、藏、苗、彝、壮、侗、瑶、白、畲、水、羌、布衣、土家、景颇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主要以回族、畲族居多,回族人数达650余人,以丁姓为主,由陈埭分支而来;畲族400余人,以蓝姓为主;其余少数民族以婚迁嫁入为主,来自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境内有台属近百人。
  安海镇属滨海区丘陵地带,是一个以丘陵地为主的镇。地势由东北逐渐向西南倾斜,境内最高点为灵源山,海拔305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夏长少酷热,冬短无严寒,四季明显,气候宜人。日照充足,蒸发旺盛,水分无缺。盛行风向随季节转换变化的规律很明显,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气温一般在20℃—21℃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全镇耕地1772.73公顷(人均0.015公顷)。
  二、经济发展
  (一)主要指标
  1988年,安海镇工农业总产值1.53亿元。1990年,安海镇总产值1.9948亿元,比1987年增长133.8%(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是改革开发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年。2007年,安海镇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68亿元,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提高259.03%。经济高速增长提升安海镇的经济地位,安海镇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位居福建省百强乡镇第2位,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第176位。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
  1988年,镇政府农业投入40万元。农业总产值4800万元,粮豆总产量12750吨。1988年,清理水利渠道25千米;完成蔡厝埭海堤险段的护砌和玉湖水库的保坝工程,恢复和改善灌溉466.67公顷,并整修和新建6个村的环村路和机耕路7条,长21千米。1991—1994年,投入4078多万元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固达标海堤7.25千米,治理水道14.6千米,修建排灌渠道54千米,改善灌溉面积5.93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3.33公顷,并投入1530多万元围海造田246.67公顷,使耕地面积由之前的2093.33公顷增加到2140公顷。1995年,农业生产总值6180万元,比1990年的195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6.92%,粮豆总产量有一定的下降,比1990年的14870吨减产1410吨。此外,增加及开发果林、林地山地等266.67公顷,初步形成蔗糖、蔬菜、水果等上规模基地5个。同时注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山兜、曾埭、庄坑等10条村级水泥路。
  “九五”期间,镇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投入1400多万元整修水闸,清理整治河道及各项水利工程256项,修建村级公路33条。建立型厝、桐林、前埔等5村的333.33公顷玉米基地,西安等11村的133.33公顷蔬菜基地,灵水、桥头等7村的食用菌基地,坑边、后林等5村的养猪以及外曾、前埔的养牛基地。农业生产总值有较大增长,至2000年达5.2亿元,比1995年末大幅增长近4.5亿元,是建国以来农业增长最快的一个五年。1998年开始推行各村由村委会管电、“村财镇管”“村务公开”等多项制度,并延长土地承包期,做到30年不变。
  “十五”以来,镇政府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2001—2006年,全镇投资1300多万元用于整治溪流,加固堤坝、病险危闸,整修排灌渠道,建设机耕道路,恢复灌溉面积133.33公顷,改善灌溉面积253.33公顷,增强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000—2001年,累计投资4300多万元修建农村水泥道路120余千米,至此实现村村通水泥路。2002年,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率先在全市完成,共投入3000多万元,每年可为农民减轻负担1500万元。同时逐步在全镇推行自来水工程,并投入100多万元启动村级垃圾转运。2006年,完善村级财务代理制度,“一事一议”筹资管理制度,村级“零”招待费成果,推行新型农村医疗,免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8483元,比2001年5858元增加2625元,平均每年增长5.54%。至年末,全镇实现耕地流转782.67公顷。国家立项的位于曾埭、水头等9个村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533.33公顷中低产田改造顺利完成。农业区域性主导特色产业及其产业化发展很快,“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农业化进步明显,初步形成粮食、蔬菜、畜牧、食用菌、花卉、水果等6大种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并出现1家国家级、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三)主要产业与企业
  至2007年,全镇工业门类多样,涵盖重工业、轻工业,一类、二类、三类工业皆有,拥有机械、电子、建筑、纸制品、玩具、文具、食品、塑料、服装、制鞋、制革等行业。其中纸业、机械、玩具、建材、食品、皮革等规模较大,这6大主导产业的2007年工业总产值占同期全镇工业总产值85%。尤其是玩具行业近70家,与上海、广东澄海并称全国三大玩具基地(上海、澄海、安海,号称“三海”)。制革业成为全省最大的制革基地和集控区。
  恒安集团、亲亲公司、三益钢铁、福源食品、兴业皮革和晋工机械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完成股份制改造和规模化经营改造,逐步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知名企业,成为安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四)开发区经济
  为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从1988年开始,镇政府一方面从改造基础设施入手,进行镇区环境综合建设;另一方面及时组织修订《总体规划》调整方案,在全镇用地布局上,调整规划出桥头、许田、坑边“三资”企业加工区、西安村镇工业区和安平开发区等5个以生产外向型产品为主的加工区、工业区,并组织力量进行区内规划和区内外环境建设。到1990年,桥头加工区形成规模。在建的有恒安、鸿兴、兆泰、港安等4家“三资”企业厂房和通用型厂房1座,与之配套的商品展销服务大厦2幢全部建成,建筑总面积2.45万平方米,其中恒安、鸿兴2家企业做到当年施工,当年投产。
  90年代以后,安海镇坚持以加快镇区工业区的建设,发挥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带动全镇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加工区、工业区数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经过15年的发展,到2005年全镇拥有1个省级的安平综合开发区、8个镇级的工业、商贸小区和40多个村级工业小区。
  三、城镇建设
  (一)城镇规划建设
  1988年,安海镇从改革开放前“三里街、五里桥、九围十八埔、三十六条巷”2.36平方千米的老格局,经整个80年代向东西扩展至6.8平方千米,实施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道路交通四通八达,路面宽敞,视野开阔,镇区骨架以三里街、海八路、东大街——新街头为中心,以国防路、工业路、杉行口、西安弯道口——龙山寺为外径,构成1个大环加2个十字的干道网络。
  1990年,安海先后开发建设4个加工区、5个住宅区、2条新大街、1个公园和改造4条主干道,总建筑面积达15.5万平方米。
  1992年,安海镇实施“规划一线、发展两区、辐射三点、带动全面”的规划建设,在泉安公路安海路段两侧实行“统一控制、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分期实施”。同年,在东鲤新村东侧20公顷地片,开发建设中心综合区。
  1997年,安海镇把工商区的规划建设,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环节,桥头工业区、庄头工业区、商贸中心区、兴西工业区颇具规模,镇区面积由原来的6.8平方千米扩大到10.3平方千米。
  2002年,由于城镇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城市规划的需求,安海对镇区周边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调整并纳入城镇建设区,共计161.5公顷。同时抓好安平桥、龙山寺两个旅游小区,鸿江路和南环路两侧、六角亭小区、桥头工业区、水泵和柴油机厂小区的控制性详规修编,注重农村环境的管理和改善,组织各村进行中心村规划。
  2003年,安海城镇建设全面推开,加快城建规划编制,完成全镇小流域整治规划、消防设施专项规划及环保专项规划,北环工业区、龙山小区和安海商贸城的控制性详规获批准,会审的有鸿塔小规划、六角亭小区规划、桥头小区控制性详规和桐林、赤店、坑边3个中心村规划。同年由于行政区域调整,灵水、大山后等5个划入灵源街道,安海的总面积由原来的67.66平方千米减少为55.58平方千米。
  2005年,安海的镇区规划面积扩展至19.7平方千米,城镇规模和空间向更高层次、更高标准发展。
  2007年,安海初步完成全镇第四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道路交通、污水管网、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有序开展,疏堵结合,分批适量审批住房困难户危房翻建,镇区规划面积扩展至24.3平方千米,建成面积13.2平方千米。
  (二)镇区建设管理
  从80年代后期起,安海采取以“集资代建,提供系列服务”的办法系统地进行东大街和东鲤新村规划小区的开发建设。1988年镇区房屋普查表明,人均居住面积12平方米,比改革开放前的人均3.77平方米翻三番。
  1993年,总投资5000多万港元的宝佳花园落户安海,它位于安海镇区中心,集大型商业城、高级公寓、花园别墅、饮食娱乐中心为一体,标志着安海镇区建设又上新层次。
  1995年,安海镇区的各项建设步伐显著加快,商贸中心区建设格局初步形成。镇政府办公大楼、计生楼、综合楼全面峻工,西安商业街——大深线30米宽主干道路开通,安海职业技术学校办公大楼和教学大楼于当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安海广播电视站、晋江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等项目进区兴建。
  1996年,镇区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成立镇区管理处,充实城监队伍,组织公安、工商、交警、环卫等部门强化镇区管理。
  1997年,安海镇对一些主要街道进行具体、规范化整顿和完善,对海八路、龙山东路、鸿江路进行划线区分,规范车辆停放,同时规范镇道路、街道的交通标志、交通标线,设立车辆临时停靠点。对镇区绿化进行总体规划,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成功路、鸿江路、收费站边、安水路口、海八路口等修建花坛,栽花种草面积达3万平方米,集资近200万元兴建占地0.4公顷的街心公园和占地3.33公顷、首期1.67公顷的书展公园。
  2004年,投入300万元对镇区东大街破损路面进行修复。
  2006年,安海启动鸿塔小区拆迁改造工程,当年年底完成拆迁工作并以3.61亿元成功拍卖,拉开安海旧城改造序幕。同年,宝龙豪苑商住小区、安海老干活动中心顺利峻工。投资1046万元,总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并开始内部装修。强化镇区交通管理,取缔6000多辆“港田车”,开通镇区和农村两条公交路线,大大方便群众的出行。
  2007年,“捷宏·盛宴”等一批房地产项目相继开盘,宝辉五星级酒店项目进展顺利,恒安可慕生活区首期工程顺利封顶,育婴院建设项目全部完工,朱祠修缮工程和书展公园改造工程进展顺利。
  (三)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运输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公路交通日益发达,公路运输成为安海镇对外交通的主要方式。
  1994年起,安海镇加大公路建设力度。至2007年底,全镇共完成约36千米道路的建设、拓宽、改造,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并初步建立镇域农村公交系统。
  福厦高速公路朴里服务区位于镇域西部。安海汽车站位于安海镇风火角,隶属泉州汽车运输公司,为三级客运站,建成于1997年8月,占地面积11321平方米,建筑面积2830平方米,主要承担安海地区及周边乡镇的旅客运输任务。安平汽车站位于安平开发区,为三级客运站。建成于1995年,占地面积7360平方米,建筑面积2680平方米。主要承担安平开发区的旅客运输任务。镇内亦开通数条巴士线。安平桥,又称“五里桥”,东连安海镇,西接南安市水头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美誉,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仍在使用。从水路交通看,安海港完全为海上对外贸易运输,没有内河航运,共有3个1000吨泊位的码头,码头由安海港务站管理,300—500吨位船舶可以直航码头,至2007年,仍为泉州、厦门之间货物运输的水陆中转码头;3个500吨泊位的安平码头正式通航,有泊位16个,港口货物年吞吐量54万吨。货运站方面,从事货运的有4家,基本以民营为主,市场辐射主要在闽浙地区。
  水、电等基础设施 安海拥有1个日产6万吨的自来水厂。投入3000万元于2001年10月在全市率先完成全镇46个村(居)电网改造,每年可为农民减负1500万元。到2006年底,该镇拥有1个22万伏和3个11万伏的输变电站,全镇用电量8.38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8.7%。
  (四)环境保护
  扩建可慕集控区污水处理中心,日处理污水能力3200吨,大大提高治污能力。集控区经多次研究,聘请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报泉州市环保局批准后,进行集中供气系统建设。该项目占地面积0.6公顷,投建安装4台20吨卧式组装蒸汽锅炉,以逐步消除集控区内50多台中小锅炉存在的安全隐患,减轻这些燃煤小锅炉对区内及周边的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同时也为更好地节约能源。
  2002年以来,安海镇联合环保局组织公安、土地、安办、城监、供电、劳务等各部门,开展50多次统一行动,采取断电、拆除捣毁生产设备等手段对非法排污企业进行打击,同时上报市政府下文予以依法关停。
  近年来,多次对安平桥周边63家石板材企业实施综合整治。成立石板材企业综合整治组,对位于下洪、仁寿、西溪辽村63家石板材企业进行现场调查、整顿。出台《安海镇安平桥周边石板材加工企业污染整治暂行办法》,成立挂靠村委会的石渣清运队伍,重新规范设置统一的废石渣堆放场,并要求企业对照暂行办法标准进行全面整治。
  至2002年底,镇区绿化面积达15万平方米。至2006年底,小流域整治工程投入1800多万元,完成加塘溪北环段、宝龙豪苑段、华达桥下游段、松熹中学段的河道整治和华达桥上游河道的清淤工程,鸿江河道鸿塔段的整治和鸿江水闸的建设全面拉开。
  四、社会事业
  (一)卫生与环卫
  1998年度,被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卫生镇,1999年,通过泉州市各级卫生保健验收。从卫生医疗设施看,至2005年底,全镇设有安海医院、安海卫生院,各村均配有卫生所(室),创建爱婴卫生医院。其间,投资450万元完成安海医院门诊楼建设。
  投入300万元添置环卫设施,建成环卫大楼。建立一支数百人的环卫队伍。至2007年,全镇拥有垃圾转运站4个,垃圾收集点1000个,果皮箱500个,配置垃圾清运汽车15辆,保洁三轮车200辆。日清运垃圾约60吨,粪便约30吨,大量的垃圾均用卫生车运到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转运能力320吨/日。镇区主要街道实行24小时的动态巡查保洁,荣获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镇等称号。
  (二)科技与广播电视
  安海镇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电话超2万户,拥有3个模块局,程控电话总装机容量4.5万门(不含泉灵通),移动电话4.6万门,平均1.2人拥有一部电话。企业加入互联网1000多家,居福建全省之首。
  2002年全镇各村(居)均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普及率达60%。拥有12层的镇广电大楼,村村通广播电视。至2007年底,全镇各村(居)均通有线电视,镇区有线电视入户率98.7%。2008年上半年完成数字电视整体平移8000户。
  (三)文化体育
  安海镇的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缺少镇级的图书馆、展览馆等现代城市必备的文化项目,除在建的镇文化中心外,均为村级或以下的零散场所,大量活动通过民间自发组织进行。至1990年,有民间职业剧团8个,布袋戏剧团1个,美术绘画场2处,图书店(摊)8个,工艺美术店2处,管乐队2队,轻音乐团1个,十音5队,南音3队,舞狮5队,舞龙4队,摄影馆1处,游艺场40多处(拥有电子游戏机30多台,台球桌80多块)。有俱乐部16个,其主要特征是单位出资兴办,为社会服务。此外,社会各阶层兴趣者自发组成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组织,如南音社、棋艺社、信鸽协会、集邮协会、盆景协会和少儿艺术团等。
  民间文体协会按照惯例,经常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每年的传统节日和法定假日都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有篮球、象棋、火炬接力、划船、游泳、拔河等。近几年来,老年人的体育活动也活跃起来,气功、太极拳、门球等项目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喜爱,经常性地开展,有时还组织旅游登山、健步跑、康乐球比赛等活动。民间舞狮队、武龙队,中小学生田径队,男女足球队,儿童赛车和健美操队,老年人门球和健身表演队都很活跃,安海群众体育活动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7年,镇村两级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文化阵地和设施建设。
  至1988年,全镇体育场所有4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地2个,足球场2个,排球场6个,篮球场65个(其中包括灯光球场2个)。基本实现村村有篮球场。至2007年,全镇体育场所有室内游泳馆1个,400米跑道7个,安装健身路径12套,灯光球场21个。还没有上规模的专业体育场馆,体育场馆分布在各个学校,作为学校的附属设施,通过对外开放达到社会化的目的。由于各学校等级和规模不一,使得大多数运动场地(馆)为非标准场地(馆)。全镇运动场地(馆)总面积为262190平方米,其中非标准场地面积为98343平方米,占37.5%。
  至2007年,全镇有足球、乒乓球、游泳、武术、信鸽、书画、灯谜、南音、诗词、摄影、楹联、盆景、集邮等民间文体协会46个。有镇级报刊《安海报》,出版《安海风貌》《安海文学选》《安平桥诗集》《安海侨讯》《安海港史研究》《安海民间传说》《安平风采》《安平风味》《安海企业集锦》《安海文史》《郑成功与安海》《安平志》第一辑、《安海百年文学作品选》等一批反映安海历史风貌的著作。有16个村(居)的宣传文化设施基本达到“五个一”的要求,即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包括图书馆、阅览室、棋艺室、文化娱乐场所)、一个广播室、一套收视设备,一个上档次的宣传栏、一支宣传队伍。
  (四)文物保护
  至2007年,全镇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分别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山寺千手观音,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朱祠、星塔、古庙、东洋桥、革命烈士纪念碑、霁云殿、柯氏祖厝、陈清机宅、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第一次干部会议会址。
  (五)教育事业
  1989年,中小学、幼儿园56所(幼儿园17所、小学36所、中学3所),416班(幼儿园班35班、小学302班、中学79班),在校生18846人(幼儿园2571人、小学12492人、中学3783人),教师958人(幼儿园102人、小学542人、中学314人)。
  1995年,全镇幼儿园(班)43所,学龄前儿童入学率69%;小学39所,学龄儿童入学率99.49%。2000年,镇政府投入100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养正中学获省文明学校称号,安海中学通过省示范初中校验收,灵水中学通过泉州市普通初中校达标验收;养正中心小学、安海中心小学分别通过晋江市一级小学和素质教育达标校验收,形成高中、初中、幼儿园的省级标准办学示范系列;小学升入初中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率92.82%。2006年,调整小学布局,由31所合并为28所。开办子江中学、嘉辉中学等2所民办中学。2007年,成为泉州市小学“十配套”达标镇。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机构

安海广播电视站
相关机构
养正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安海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子江中学
相关机构
嘉辉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