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物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6522
颗粒名称: 三、文物管理
分类号: G124
页数: 3
页码: 706-7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丰泽区是泉州的文物收藏和保护中心,有许多专门收藏和展示泉州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包括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丰泽区还进行了多次文物普查和保护工作。
关键词: 泉州市 文物 文化遗存

内容

(一)管理收藏机构
  区文物管理中心 1999年,丰泽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挂靠区文体旅游局,由该局文化发展中心负责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基层文物保护机构由街道文化站和文物保护小组组成。2002年,丰泽区文体旅游局下设丰泽区文化稽查队,加挂“区文物管理中心”牌子。至2007年,有文物保护小组39个,其成员由寺庙人员、姓氏后代、社区干部及部分其他居民组成。辖区43处文物保护单位,除清源山风景区内文物点由清源山管理处负责日常维护管理,伊斯兰教圣墓由市文物局负责日常维护管理外,其它文物由区文体旅游局负责日常维护管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位于东湖街425号,1959年7月15日创建,是专门反映泉州古代航海交通历史的博物馆。1991年2月,该博物馆分开元寺馆和东湖新馆2个馆区。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7年,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陈列面积1.1万平方米,“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等7个分馆,有尖底海船、战船模型、伊斯兰教塔式披巾墓盖石等馆藏精品。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建立于2006年5月,位于清源街道西湖北侧,总投资1.8亿元,占地23332平方米。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分为4层,展厅总面积7355平方米。一层为国际学术报告厅、临时展厅、库房等;二层为《闽台缘》主题陈列展,三层为《乡土闽台》专题展,四层为信息中心和办公场所。其中二层“闽台缘”主题展厅是整座博物馆陈列核心,总面积达3466平方米,分“远古家园”“血脉相亲”“隶属与共”“开发同工”“文脉相承”“诸神同祀”和“风俗相通”7个部分,21个单元、87个项目,展线长达1000米。馆藏精品有明泥塑释迦牟尼佛坐像等。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位于泉州市区东湖街732号,是主要展示泉籍华侨往海外移民及其在海外生存、发展的历史,反映华侨华人群体的主要特点和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博物馆。1993年动工兴建,1995年底建成。博物馆由1座主楼、1座综合楼、2座馆前区附属楼组成。主楼正面由圆弧状拱门连接东西两翼,寓意博物馆起着连接泉州与海外乡亲的桥梁作用。主楼建筑面积6523平方米,高24米。博物馆功能区域布局合理,设有文物库房区、文物修复室、科研实验室、展览区、公共服务区、办公区、学术报告厅、接待室、中心控制室、值班室、停车场等专业功能区和相关配套设施。至2007年底,有馆藏品(含展品)4459件,多数为华侨华人、归侨侨眷捐赠的传世文物,仅有少量从相关部门接收的出土文物。其中比较珍贵的有反映华侨华人史上各个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侨领的文物史料,如“何香凝郭沫若叶恭绰合作画”“陈嘉庚公司印度尼西亚泗水分公司提货单”“梁披云墨宝《番客谣》”、印度尼西亚华侨“欢迎苏加诺总统莅锡签名册”“缅甸同盟会会员吴宗海日记”等。
  泉州历史博物馆 位于清源山下西湖公园北侧,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占地面积5.33公顷,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泉州历史博物馆原馆址位于市中心泉州府文庙大成殿。2002年9月,泉州历史博物馆新馆动工兴建,2005年1月1日建成开放。整体建筑包括泉州博物馆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它也是泉州最大的综合博物馆。泉州历史展览位于博物馆二层,面积为1500平方米,分“早期开发”“刺桐崛起”“东方第一大港”“泉南雄风”4个部分,珍贵文物有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汉代陶器、两晋纪年墓砖以及五代铸钱陶范等。泉州历史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民终生教育场所。
  (二)文物普查
  1958年、1988年,原县级泉州市和鲤城区先后在境内组织开展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2001年,区文物部门开展全区文物普查、补查工作,建立健全46个文物保护单位档案。
  2007年10月,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普查标准时点为当年9月30日。丰泽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立,各街道也成立相应普查领导机构,分别组建区、街道两级普查队。普查工作进入人员培训、普查试点等阶段。
  (三)文物保护
  20世纪90年代初,重修改造草邦水库时,梁克家墓露出水面。国家文物局专家和泉州市文物工作者曾到现场勘察,发现墓室破损严重,文物专家随即制定维修方案。后因水库筑坝蓄水古墓被淹而搁浅。
  1997年建区后,丰泽区文化部门即加强对辖区各类文物的保护工作。
  1999年,丰泽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依法加强对辖区文物单位的管理、监督。
  2000年,对辖区31个文保单位开展摸底调查和建档工作,与各文保单位负责人签订文物保护使用责任书和文物委托管理协议书;组织清源山申报第五批省级和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完成对北峰黄守恭墓的修复,并成立北峰黄守恭墓文物保护小组。
  2001年,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王用汲墓进行勘查、测量,并制定修缮方案。此后,结合城市环境整治,施琅墓道碑、急公尚义坊、金山寨、大坪山摩崖石刻等4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较好地维护。
  2002年,参与“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丰泽申报点(圣墓、老君岩、真武庙)的资料收集及文本编写,完成海丝工程阶段性整治。
  2003年,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周活动”,宣传普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完成辖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树碑工作,对《文物地图集》丰泽段资料进行补充完善;完成圣墓考察点整治,推进江口码头片区整治工作;新建真武庙片区仿古建筑1.5平方米。
  2004年,开展全区文物普查,建立健全文物档案;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成立真武庙保护管理小组,完成真武庙片区景观和配套设施建设工程。
  2005年,举办丰泽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培训班;配合市文物局完成电子地图集丰泽部分的编制工作。
  2006年,真武庙、美山码头和文兴码头作为泉州港古建筑组成部分,成功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辖区45处文物保护单位重新签订责任书;组织专家对第六批市级文保单位的申报点进行现场考察、评审。是年夏季,草邦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时,梁克家墓再次露出水面。在征得梁克家后裔同意后,将梁克家墓移至岸边,重新修建坟墓和纪念亭。
  2007年,全区投入4350多万元配合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对圣墓、真武庙、文兴宫和文兴、美山古码头等文物单位进行整修、复建。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有保护范围、保护标志、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率达100%。推进林骚墓等5个文物点申报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年,全区有专人使用管理的文物单位23个,占辖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点)总数的一半。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