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设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64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学校设置
分类号: G629.2
页数: 4
页码: 642-6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丰泽区义务教育学校设置丰富多样。在清末民初时期,丰泽区出现新式小学,如宝觉小学、东星小学、西山小学等。随着时代的变迁,民国时期出现了更多的私立和公立学校,例如法江小学、东湖小学、浔江小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逐步实行民办公助或接办教育,私立学校逐渐转为公立学校。丰泽区目前有众多小学和初中,如丰泽区实验小学、泉州东海湾实验学校、东海中学等。这些学校不仅在学科教育方面表现出色,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特色教育。通过不断发展和改革,丰泽区的义务教育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 丰泽区 义务教育 学校设置

内容

清末民初,境内开始出现新式小学。清宣统元年(1909年),伍长华、陈兴东等在石头街海印寺宝觉书院、文兴宫创办私立宝觉小学(今第四中心小学前身)。
  民国6年(1917年),前头村(今属城东)民办东星小学创立。民国11年(1922年),华侨陈碧峰创办西山小学,1936年西山小学更名碧峰小学。民国12年(1923年),地方人士与印度尼西亚泗水华侨在法石街创办法江小学。
  民国13年,地方人士在仁风湖心陈氏祠堂创办私立震化小学。同年,地方人士在仁风冬公祠创办私立启化小学。民国16年(1927年),地方人士谢报桂在金崎村创办私立善德小学。
  民国20年(1931年),震化、启化小学合并成东湖小学,由泉洛汽车公司主持。
  民国21年(1932年),旅菲华侨陈董顺在浦西村创办新西小学。民国22年,旅菲华侨吴声罄、林似伦在淮口村创办淮浦小学。民国25年(1936年),华侨万马来在浔美村创办浔江小学。民国29年(1940年),在花园头创立私立西北中心小学(后改为泉埔保国民学校)。同年,法石小教杨蔓清在大埔村创办私立宝山保国民学校。民国32年(1943年),在法石设立公立法石乡中心国民学校。
  民国34年(1945年),在招丰(今属北峰)设立公立钟山国民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逐步实行民办公助或接办。私立宝山保国民学校更名宝山小学,泉埔保国民学校更名为环山小学,钟山国民学校更名翠屏中心小学。
  1952年,淮口村淮浦小学与迎春小学合并更名为东涂小学。1955年,金崎村善德小学更名临海中心小学。1956年,碧峰小学更名拒洪小学。
  1958年4月,境内先后创办南台乡农业中学(北峰农业中学)、东湖乡农业中学(东涂农业中学)、东海农业中学(东海华侨农业中学)。这些农业中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均参照普通初中,并侧重农业教育,实际起到初中教育的作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59—1961年),前2所农业中学陆续停办。至1963年,仅存东海华侨农业中学。1964年,复办北峰农业中学。1965年,增办城东农业中学和清源农场半工半读学校。其间,境内小学也有所增加。
  “文化大革命”前期,各中小学停课闹革命,各农业中学停办。1969年,境内北峰中学、城东中学先后设立,首先开始初中阶段招生和教学。同年,东海华侨农业中学年改称东海中学;浦西村新西小学更名为灯星小学。
  20世纪80年代初,法江小学迁云山云鹿,更名云山小学。20世纪80年代,东海、北峰中学高中部先后停止招生,成为初级中学。
  1987年,华侨大学设立寄宿制附属中学,开始初中阶段招生。首任校长林毓莲。
  1992年,在丰泽街道创办泉州第四中学(1995年8月,更名为泉州第九中学),开始初中阶段招生。是年,境内的华大附中、泉州四中、东海中学、城东中学和北峰中学5所中学均设有初中部。境内小学46所、353个班。其中,原城东镇(含华大街道)有第三中心、洛南、杏、塘西、乌屿、海滨、鹤山、法花美、蓬莱、浔江、前头、埭头、霞美、东星14所学校:北峰镇(含清源农场)有翠屏中心、北峰、拒洪、西郊、环清、环山、群山、群石、群峰、萧厝、霞尾、招集、招联、招贤、清源15所学校;原东海镇(含东湖、丰泽、泉秀3个街道)有第四中心、东湖、东涂、东霞、大坪、石埔、灯星、沉洲、云山、华侨、后埔、临海、东梅、北星、宝山、后亭、渚江17所学校。
  1994年,泉州市剑影武术学校创办,为泉州市首家民办文武学校。开始小学、初中阶段招生。
  1997年,全区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7所,其中初级中学和完中初中部9所,小学4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初中在校生分别有15846人和5772人,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5.21%和93.85%,年保留率分别为96.73%和95.25%。
  1998年,区委、区政府发出“实施规模办学”号召,提出分阶段完成中小学校规范建设和布局调整、全面消除薄弱学校的发展规划。
  1999年9月7日,北峰镇肖厝、群峰、群山、群石4所小学合并为群石小学,该校占地1.37公顷,为丰泽区首批省级农村示范小学之一。同年,大坪山小学与湖心小学合并成丰泽区湖心小学。
  2001年秋,翠屏中心小学、拒洪小学、北峰小学3所小学合并成丰泽区第六中心小学。同年,中禾集团董事长黄锦章创办私立泉州五中分校(2004年5月更名为泉州实验中学),开始初中阶段招生。
  2003年9月,东海学区北星和后埔两所小学进行资产重组。东梅、后埔、北星3所小学并入东海辖区泉州师院附属丰泽小学。同年,城东的法花美小学合并成丰泽区第八中心小学;霞美、埭头、蓬莱3所小学合并成丰泽区第五中心小学;前头小学并入浔江小学。撤销东涂中心小学成立丰泽区实验小学。是年底,全区累计完成19所200人以下小学撤并工作。
  2004年5月,民办北京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成立,开始初、高中阶段招生。同年,北峰石阜小学并入招联小学,霞尾小学并入招贤小学等。
  2005年11月,丰泽区政府与泉州师范学院联办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丰泽小学。2006年9月,泉州师院附小直属区教育局。
  2007年底,由泉州市招贤小学、招联小学、霞美小学、石阜小学4校筹组合并成见龙亭小学。是年,全区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1所,其中初级中学和完中初中部8所,小学3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初中在校生分别有21354人和12903人,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9.25%和99.23%,年保留率分别为99.82%和98.35%。
  学校选介
  丰泽区实验小学 位于丰泽街道东涂社区。区实验小学前身为淮浦小学,创建于民国22年(1933年)。1952年,淮口村淮浦小学与迎春小学合并更名为东涂小学(中心小学)。
  2003年8月,更名为丰泽区实验小学。校园占地1.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学校有省级小学示范图书馆1间,藏书88574册;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科学实验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科技活动室、多功能厅等。教学仪器设备均按省颁一类学校标准配备,班级配置“班班通”设施,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学校设有200米环形塑胶跑道运动场1个,篮球场2个。2007年,学校有教学班52个,在校学生3100人;教师137人,其中小学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7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9人,省、市、区级骨干教师73人。学校先后被授予“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福建省绿色学校”等称号。
  泉州东海湾实验学校 2007年,东海开发有限公司独资创办全日制寄宿小学——泉州东海湾实验学校。学校位于东海湾,占地6.8公顷,建筑面积3.34万平方米,学校按区域高标准、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寄宿制学校建设,首期规划36班,学生1296人。
  东海中学 泉州市东海中学位于东海街道法石社区的美山,创办于1958年,由东海籍华侨何瑶焜、何瑶煌倡议并向海外华侨募捐200多万元建设而成。学校占地20326平方米,建筑面积12418平方米,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学校有多媒体教室、校园操场跑道、篮球场、图书室、室内活动场地等均达到省一类学校标准。2007年,有教学班28个,在校学生1527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960人,占62.9%。有教职工115人,其中,高级教师19人,中级教师45人,市骨干教师19人,县(区)骨干教师19人,占专任教师的35.8%。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伍长华
相关人物
陈兴东
相关人物
陈碧峰
相关人物
谢报桂
相关人物
陈董顺
相关人物
吴声罄
相关人物
林似伦
相关人物
万马来
相关人物
黄锦章
相关人物
何瑶焜
相关人物
何瑶煌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
前头村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
金崎村
相关地名
浦西村
相关地名
浔美村
相关地名
南台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