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规划实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50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规划实施
分类号: F299.27
页数: 2
页码: 132-13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丰泽区旧村改造和新区开发的情况。自1997年建区以来,丰泽区开始将旧村改造列入议事日程,并逐渐推进。在2003年,全域进入城市化后,撤销了东海、城东、北峰3个镇,并设立了东海、城东、北峰3个街道,将原所辖各村全部改为城市社区。此外,丰泽区还继续推进辖区城中村改造,其中2006年底至2007年,启动了华大街道法花美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在新区开发方面,改革开放后,泉州城市建设逐渐向东拓展新区,主要发展地域在今丰泽区范围内。自20世纪80年代前期以来,东海片区、仕公岭片区、北峰片区等逐渐得到开发。
关键词: 丰泽区 旧村改造 新区开发

内容

一、旧村改造
  1997年建区后,区委、区政府把旧村改造列入议事日程。1999年5月,从56个行政村中选出10个作为“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试点;制定10个试点村的规划设计方案及实施意见,组织召开4次全区改旧建新现场会。当年10个试点村投入改旧建新基金4408万元,拆除旧房559座,52378平方米,盘活土地面积57690平方米,新建房屋249座,71088平方米,硬化道路13485米,铺设自来水管道5950米,修筑排水沟5255米,新建公厕13座900平方米,新建公共设施4座2400平方米,绿化总面积10920平方米。
  2000年,推进上年10个“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试点村和当年12个“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重点村的改旧建新工作。年底,全区51个应做中心村规划或新村建设规划的行政村中,除北峰组团由于“大泉州”规划尚未审定外,其余完成规划,其中33个村完成“六图一书”,有14个村通过市规划局的审查。全年全区投入改旧建新资金4806万元,拆除旧房95座16280平方米,新建房屋381座110900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道3300米,道路硬化9350米,修筑排水沟7520米,填埋茅厕37座,新建公厕11座1054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5500平方米。
  2001年,加大东海镇宝山、城东镇新前、华大新铺3个重点整治村和云谷、浔美、群山、南埔、西门、东湖、东涂、灯星8个一般整治村的改旧建新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全年全区投入改旧建新资金1548万元,拆除旧房28座4800平方米,新建房屋50座11150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道1700米,道路硬化1236米,修筑排水沟7330米,新建公厕3座170平方米,新建公共设施4座4333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6400平方米。
  2002年,重抓5个重点整治村、4个一般整治村和4个精品村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全年投入改旧建新资金1472万元,拆除旧房30座6100平方米,新建房42座9300平方米,铺设水泥管道8千米,道路硬化8.2千米,新建公共设施5座3080平方米。2003年,丰泽区全域进入城市化,撤销东海、城东、北峰3镇,分别设立东海、城东、北峰3个街道,3个镇原所辖各村全部改为城市社区。新的社区建设全部并入大泉州城市建设范围,“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自然消失。此后,区城建部门继续推进辖区城中村改造,其中,2006年底至2007年,启动华大街道法花美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
  二、新区开发
  改革开放之前,境内为泉州市(县级)郊区农村,是农民住宅地及广阔的农田、农地。改革开放后,泉州城市建设环绕老城区向四周、重点向东拓展新区,其主要发展地域在今丰泽区范围内。20世纪80年代前期,东大路(今温陵路)东面是一片农田。随着城市的推进与发展,原鲤城老城区逐渐向四周的白水营、东岳、甘舍头、东湖、鹿园、新庵、湖内、大淮、后田、淮口、下淮、东美、浦西、乌洲、沉洲等郊区(均为今丰泽区境域)发展。在临近老城区的东海乡西部农村开始建设道路。其中,在泉秀路两侧,开发法石—东海片区;在福厦公路城东路段两侧,开发仕公岭—东星片区。1988年,继续向东部平原区扩展,形成新市区格局的主体,仕公岭片区5平方千米面积和东海片区6平方千米面积初步得到开发。当时工业小区主要布置于东部平原区及泉秀路一带。1992年9月,析东海镇西部9个村分别设立东湖、丰泽、泉秀3个街道。此后,地质勘察设计队伍先后进场今宝洲街、津淮街、湖心街、剌桐西路等地段作业,同年完成上述路段的设计规划,泉秀街和剌桐路污水泵站土建及设备安装完成。上述3个街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加快,其境域融入城区范围,温陵路成为当时新旧城区的分界线。
  1997—1999年,丰泽区加快融入泉州城乡大建设、大融合发展格局进程。东片区城市道路网络的完善,促进整个片区的迅速发展。东海、城东、华大片区的城市建设发展日益凸显,有宝珊花园、马可波罗豪园、海景国际花园、千亿山庄等高档别墅;北片区建成“水上乐园”。随着刺桐西路工程、坪山路工程竣工投入使用,道路两边开始建设高楼大厦。
  2000年,在辖区的泉秀、丰泽、东湖街道一带,蟠龙大厦、地税大厦、国税大厦、建行大厦、中行大厦、千亿大厦等50多幢高层建筑和泉州商城等一大批景观建筑、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辖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平方千米。
  2001—2005年,北峰镇的工业区和东海滨城二期工业园区、浔美工业区一二期和城中村城中厂片区改造相继启动或动工建设。其中东海滨城首期开发的东、西两片区面积35.33公顷;浔美工业园区一期近30家企业开工建设,有19家企业建设厂房20幢,建筑面积83400平方米。旧泉永路、国道324线二期、泉秀东路拓改及其片区改造项目全线铺开。6年间先后拓宽或完善辖区的刺桐路、田安路、丰泽街、泉秀东街、坪山路、南环路、安吉路等10余条市政主次干道,建设大坪山隧道,辖区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骨架进一步撑大。辖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2平方千米,城市化水平达49%。
  2006年,启动实施“十一五”城市建设规划,全面融入中心城市“一湾一环”建设。推进城东片区、东海片区及辖区的晋江沿岸景观带和沿海大通道两侧景观带建设;北峰工业聚集区完成区域污水管网铺设5500米。
  2007年,随着中心市区“东进、南下、西拓”的进一步实施,丰泽区东海、城东、北峰等各大新区板块得到大规模开发。东海市行政中心、东海综合大道、景观东路、景观西路和滨城大道连接线相继动工,内环路建设征迁安置工程完成征迁,海星安置小区、美仙山安置小区及其周边道路全面开工,东海隧道通过有关专家评估和规划评审:在东海组团建设千亿商业大街、海景花园城商务中心。浔美工业区的标准化厂房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泉州现代家居广场竣工、泉州师院丰泽附小(东梅小学)改建工程相继竣工。泉州滨海大道、现代商务区、南少林寺片区、田安路南拓及片区、泉州软件园、蟳埔民俗文化村、江滨公园二期、泉州海峡箱包物流商城、法花美片区等建设稳步推进。泉州城市发展从沿江向环湾推进,城镇化率达51%,海湾型城市框架初具雏形。是年,泉州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6平方千米,其中属于丰泽区建成区面积达38平方千米,占建成区总面积的44.19%。辖区的坪山路、东岳路一带以及华大地域和清源街道南部、北峰街道南部,城东、华大街道的接合部,泉秀街道沿法石、蟳埔一线较完整地呈现出新城市景观风貌。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