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家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49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家庭
分类号: C913.13
页数: 2
页码: 122-123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的家庭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唐至明清时期,境内人口户均人数逐渐减少,家庭形式主要是个体小家庭和聚族而居的家族。民国时期,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抗战后为逃避抓壮丁,许多家庭拆分析户,户均人口减少。新中国成立后,家庭观念、结构也随之变化,家庭成员结构从传统的以父子为中心转向以夫妻为轴心的核心家庭。1997年建区至2007年,丰泽区家庭结构向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 泉州 人口 家庭

内容

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境内户均人口6.7人。
  元至正年间(1314—1368年),境内户均5.1人。
  明嘉靖元年(1522年),境内户均5.03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户均3.52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户均3.9人。
  清道光九年(1829年),户均男丁3人。清及清代以前,泉州城郊区家庭形式主要是个体小家庭和聚族而居的家族。人们崇尚多子多孙多福,往往有四世甚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
  民国24年(1935年),晋江县户均5.58人;民国27年(1938年),当时晋江县户均6.79人。抗日战争以后,为逃避抓壮丁,许多家庭纷纷拆分析户,户均人口减少,民国37年,户均4.73人。民国时期,家庭世代结构三代同堂、四世同堂户占有较大比重。四五人户占三成以上,10人以上的家庭将近一成,三五十人的大家庭也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境内户均人口4.3~4.7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境内户均人口保持在5人左右。一般为三代同堂,为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世代结构。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户均人口5.2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家庭观念、结构也随之变化。父权、夫权的传统观念日趋淡漠,男女平等、夫妻平等、父子平等、家庭成员平等的家庭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家庭成员结构从传统的以父子为中心转向以夫妻为轴心的核心家庭。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分工日趋消失,独立自主就业、参与社会劳动和活动的女性增多。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境内户均人口4.6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户均4.23人。此后,家庭小型化加快,泉州市近郊以4人户居多,远郊则以5人户为主。家庭世代结构以二代户为主,三代户次之。
  1997年建区至2007年,丰泽区人口迅速增长,大批适龄青年结婚,成家立户,户籍人口家庭户数由30876户增至57098户,户均人数从4.13人降至3.70人(常住人口户均2.93人),三代同堂的“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单元渐少,以夫妻及子女(部分独生子女)为核心组成的家庭逐年增多。除传统家庭外,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等家庭式样出现,家庭结构向多样化发展。家庭的功能也从传统侧重于改善生活水平为主线的生活方式,向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精神文明等方面转化。街道、社区妇女组织也积极倡导“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建设活动,促进家庭生活方式趋于开放、文明、健康。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