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茶果 花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03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茶果 花卉
分类号: F326.13
页数: 4
页码: 455-4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9年至2008年期间南安地区水果、茶叶、花卉种植产业的发展变化。水果方面,涉及龙眼、柑橘、杨梅、香蕉、菠萝、荔枝等不同品种的种植面积、产量以及引进新品种的情况。对龙眼种植情况进行了重点描述,包括其品种、种植面积、产量以及龙眼加工产品等方面。茶叶方面,介绍了南安地区茶叶种植面积、生产技术改进和市场发展的情况。花卉产业方面,描述了南安地区花卉种植业的发展历程、技术引进和市场形势,并重点介绍了泉州(霞美)园林花卉产业园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南安市 茶果 花卉

内容

一、水果
  1989年,南安种植水果种类有40多类、120多个品种,主要有龙眼、柑橘、杨梅、香蕉、菠萝、荔枝、橄榄、枇把、杧果、青梅、桃、李、柿、脐橙、柚、石榴、余柑等。全县水果种植面积27.57万亩,产量4.36万吨。
  1992—1993年,采用“谁种果、谁管理、谁收益”的方式,开展“百村、百亩种果竞赛”,发动农民在丘陵、山地中的缓坡地带开垦果园,种植水果。1993年,新种植各种水果91180亩,总面积增加到49.8万亩,总产量增加到7.07万吨。
  1994—1995年,调整水果品种结构,重点发展亚热带名优水果,引进台湾杧果、芭乐、青枣、甜阳桃、番木瓜、火龙果、莲雾、人参果以及菠萝、香蕉等新品种示范种植。
  1996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53.6万亩,产量10万吨,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泉州各县市之首。
  1997年8月,南安市被中国特产之乡暨推荐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龙眼之乡”。市政府进一步加强龙眼和名优水果生产基地建设,建立12个千亩水果生产基地、56个百亩水果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当年,引进推广美国脐橙、东魁杨梅、平和蜜柚、莆田早熟枇杷、新疆紫葡萄等新品种,推广芦柑优质丰产综合栽培技术。
  1997年12月,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通知》,参照第一次农业普查取得的数据,对全市水果生产进行评估分析,挤压不实的统计数字和水分,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从1996年的53.6万亩、10万吨调整修正为37.6万亩、11万吨,其中龙眼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从24.5万亩、1.08万吨调减修正为20.2万亩、1.05万吨。
  1998年12月,市委作出《关于加快发展龙眼经济、推进水果产业化进程的决定》,要求发挥“中国龙眼之乡”的区域品牌优势,抓好龙眼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发展壮大龙眼经济。同时,全面推进水果产业化进程,朝着“农业稳产、水果富民”的目标前进。
  2000年,向阳乡启动千亩无公害名优水果基地建设,种植立冬本晚熟龙眼、佛手果、早熟枇杷、蜜柚等名优水果800亩,改造传统水果黄陈李600亩。
  2002年,柳城街道三堡村建立山宝黑杨梅生产基地10000多亩,生产的山宝黑杨梅色泽朱红、甘甜生津、风味独特,被誉为“果中玛瑙”。“山宝黑”杨梅2004年被认证为绿色食品。
  2005年,码头镇华盛果艺综合场投入资金250万元,建立500亩荔枝生产基地,引进种植桂味、糯米糍等中晚熟荔枝良种和大丁香、牛心荔、无核荔、红绣球等珍稀品种,被省农业厅、泉州市农业局认定为珍稀荔枝品种引种试验基地。
  2007年,丰州镇西华村村民投资800万元,在桃源水库库区的山地上创办闽丰葡萄园,引进种植醉金香、玫瑰香、甬优1号、厦黑等优质葡萄新品种。该园搭建标准化钢管结构大棚,修建山地节水喷灌、滴灌系统,科学调控水肥施用,成为省级山地水利、生态农业示范工程。
  2008年末,全市实有水果种植面积26.3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23.61万亩、总产量7.3万吨,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泉州市40%左右份额。主要水果品种的种植面积、产量:龙眼146259亩,产量1.59万吨;柑橘66198亩,产量2.31万吨;杨梅31379亩,产量0.96万吨;香蕉14413亩,产量1.11万吨;菠萝11532亩,产量0.75万吨;荔枝8048亩,产量0.09万吨;橄榄5672亩,产量0.05万吨;杧果2064亩,产量0.08万吨;桃李10581亩,产量0.22万吨。7个果林场(公司)的7种水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3个果林场的3种水果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附:龙眼种植
  龙眼是南安最大宗的水果,各乡(镇)和国有农林场均有种植。全市龙眼品种(品系)45个,主要有8月上中旬成熟上市的东璧、早白、龙优、蕉眼等早熟品种;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上市的福眼、乌龙岭等中熟品种;10月成熟上市的松风本、冬宝9号、立冬本等晚熟品种。主栽品种“南安福眼”是“福建省优质农产品”。
  1986年,南安县被列为全国6大龙眼生产基地县之一。
  1989年,南安县实施国家龙眼基地项目建设,新种植龙眼10080亩。全县龙眼种植面积71856亩、产量8992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县水果的26.6%和20.6%。
  1992—1993年,全县开展“百村百亩果园”种果竞赛活动,新种植龙眼35988亩。1992年10月,“南安福眼”在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优质龙眼;1993年9月,南安罐头厂生产出口的“水仙花”牌糖水龙眼罐头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展览,获得“旅游美食金质奖章”。
  1995—1996年,推广龙眼高接换种技术,嫁接优良品种1.5万亩;推广晚熟龙眼良种1.3万亩,建设标准化龙眼果园5.2万亩。
  1997年8月,南安市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龙眼之乡”。
  1998年,开展龙眼产业化经营,引进国外龙眼保鲜技术,引进龙眼加工烘干机械和加工工艺,生产销售优质龙眼和桂圆干。
  2000年,“南安福眼”通过省级优质农产品认定;国有南金林场生产的“绿喜”牌桂圆干被认证为绿色食品。
  2001年、2006年,南安市两度参与起草制订“龙眼”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135-2001和DB35/T135-2006。
  2002年,南安“晚熟龙眼良种推广项目”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2003年,新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营南安市龙眼示范场生产的龙眼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南安市龙眼产销合作协会成立,会员单位151个。
  2004年,18吨龙眼鲜果出口美国,是福建省首批出口的龙眼产品。
  2005年,南安市在上海、北京等地举办龙眼展销、品尝、订货会活动,开拓国内市场。
  2006年,南安“龙眼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通过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验收。
  2007年,“绿喜”牌桂圆干参加“第四届中国特产文化节”展销,获得“金奖”和“成功品牌”称号。
  2008年底,南安龙眼种植面积14.63万亩,拥有龙眼标准化生产示范果园5.7万亩、无公害龙眼生产基地3万亩、晚熟龙眼良种果园1.2万亩。全市龙眼加工企业12家,拥有龙眼烘焙生产线40条、传统土焙灶300多个,年加工龙眼鲜果8000吨。绿喜公司、康尔美公司、大贡山果林场生产的桂圆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新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营南安市龙眼示范场、码头温陵果林场生产的龙眼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二、茶叶
  1989年,全县5个国营茶场、19个乡(镇)茶场、265个村办茶场(队),茶园总面积240185亩,年产茶叶547.2吨。
  1990—1997年,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2.3万亩左右,年产量530—905吨。其间,改革采茶、制茶技术,引进国外双人采茶机、采茶剪刀,推行机械采茶;推广使用南安锅厂研制生产的茶叶包揉机。1992年,眉山乡天山茶场“铁观音”品种、梅山镇埔仔种植场“黄旦”品种,分别获全省春茶质量评比第一名。1996年,翔云椒岭选送的毛蟹获得省名茶奖。
  1998—2001年,茶叶市场疲软,茶叶生产萎缩,茶叶种植面积逐渐下降,2001年降至8260亩的最低点。
  2002年起,引进茶叶无公害栽培技术和空调做青炒茶技术,优质铁观音茶价格上扬,眉山、蓬华、向阳、翔云、金淘、梅山、英都、东田等乡(镇)恢复和发展茶叶种植。
  2002年,丰州“九日山”石亭绿茶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2003年,眉山乡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建立茶叶科研基地;南安三竹茶叶有限公司在眉山乡开发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1000亩,该基地2007年5月参加国际产品共同基金(CFC)在杭州举办的“有机茶生产、发展和贸易”项目启动会,被确定为“联合国茶叶示范基地”。
  2005—2007年,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南安建立万亩绿色食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2008年,推广建设生态(有机)茶园5000亩。全市茶叶种植面积2.03万亩,产量433吨,其中乌龙茶403吨、绿毛茶30吨。
  附:石亭绿茶
  石亭绿茶是一种炒青型绿茶,产于丰州九日山莲花峰石亭寺,已有1600多年历史,最初仅由僧家种植,产量很少。
  石亭绿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出产期为全省最早,《福建茶事》有“石亭首春名茶”的说法;二是气味浓厚,甘甜润喉,有提神醒目功效;三是茶叶具有“色泽银灰带绿,汤色清澈碧绿,叶底明翠嫩绿”的“三绿”和香气因季节变化而有“绿豆香、杏仁香、兰花香”的“三香”。清道光皇帝御赐石亭茶为“上品莲花”。
  1952年,石亭绿茶被农业部鉴定为历史悠久的高贵名茶。周恩来总理出席印尼万隆会议时,曾用石亭茶招待亚洲各国记者。1960年,中国土特产进出口公司将石亭茶列为出口名茶。1964年1月,省农业厅经作处认定石亭茶为福建省名茶。
  1989年石亭绿茶茶园面积550亩,年产量3吨。
  2000—2002年,南安市桃源石亭茶果场,在以莲花峰石亭寺为中心的周围10多个山坡上开辟茶园1500亩,种植石亭绿茶,并且改进制茶技术。该茶果场注册“九日山”石亭绿茶商标,设计时尚包装,产品大多销往香港、澳门地区和新加坡、印尼、韩国等国家。
  2002年,九日山石亭绿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2003—2005年,石亭茶3次参加在杭州、上海、厦门举行的国际茶文化节,获得“茶王大赛金奖”和“三星级中际茶王”称号。
  2008年,福建省技术监督局颁发石亭绿茶食品生产许可证,省农业厅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划定“福建省茶树优异种植资源(九日山)保护区”。
  三、花卉
  1989—1994年,花卉仅在房前屋后、庭院园林中零星种植,尚未形成商品性生产。
  1995年5月,由外商投资的蟠龙环球花卉有限公司在蟠龙开发区成立,种植和经营国内外名贵花卉。同年,丰州、霞美村民创建泉州花卉基地,花卉种植产业开始在南安发展。
  1996—1998年,水头、丰州、霞美、溪美等地出现一批花卉种植大户和花卉生产企业,他们引进新品种,不断拓展市场。1998年,全市有花卉苗木3000亩,其中,鲜切花350亩、盆栽植物850亩、观赏花木1190亩、草坪草340亩;花卉企业33家,花卉种植户760户,从业人员1800人;形成6个花卉市场,年销售收入3464万元。
  2000年,泉州环球花卉有限公司引进和栽培国外名优花卉业绩显著,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确定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2001年,南安初步形成以榕树盆景、棕榈植物和兰花类组培盆栽为主的特色花卉产业,全市种植花卉3500亩、销售收入6000万元。南安市花卉协会成立。
  2002年,市国有农业产业化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与霞美镇政府合作投资4500万元,在霞美创办泉州花卉城有限公司和南安市百艺绿化有限公司两家花卉生产经营企业。泉州花卉城成功举办泉州市第四届花卉展销会。泉州花卉城被省委宣传部、省科学技术协会确认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2003年,霞美镇花卉基地总面积6000亩,销售收入8000万元。
  2004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8683亩,其中百合花、康乃馨、玫瑰、满天星、菊花等鲜切花522亩,盆栽观赏植物1126亩,其他花卉7035亩。
  2008年,全市有花卉生产经营实体271个,其中花卉企业57个、花卉销售店13个,另有花卉个体户250个,共有从业人员12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3人),花卉种植面积7891亩,销售收入近亿元。主要花卉基地:霞美镇6571亩、水头镇590亩、溪美街道540亩、英都镇190亩。
  附:泉州(霞美)园林花卉产业园
  泉州(霞美)园林花卉产业园位于南安市霞美镇,其前身是1995年创建的泉州花卉基地。霞美镇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水源充沛、土壤肥力适中,适宜发展花卉产业。园林花卉产业园大力引进花卉专业人才和名特优新花卉品种,形成规模培植。2008年,园林花卉产业园种植面积6500多亩,主要分布在柳中公路两侧的四黄、四甲、西山、金山、长福、玉田、杏埔、仙河等村。各村根据生产条件和种植规划,相对专业种植乔木、地被苗木、棕榈盆景、观赏花木、鲜切花等,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培育基地。该园种植有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切花四大类共1000多个品种花卉苗木,拥有花卉苗木企业100多家、专业户600多户,2家企业具有城市园林绿化资质。泉州(霞美)园林花卉产业园2002年10月,被福建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协会确定为“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

知识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环境、资源、人口、民主党派与工商联、社会团体、民政·民族·宗教、劳动与社会保障、南安与台湾的关系、城乡建设、供水供电以及交通设施、城镇名片·品牌·商标、对外贸易与合作、农村与农村经济、工业、交通运输业、邮政通信、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9-2008年南安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
丰州镇
相关地名
西华村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梅山镇
相关地名
杨梅山镇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水果
相关专题
龙眼种植
相关专题
茶叶
相关专题
石亭绿茶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