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实力位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99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经济实力位次
分类号: F113.8
页数: 5
页码: 397-4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安市经济实力位次的情况。其中包括全国百强县、福建十强县十佳县、经济发展主题年活动等。
关键词: 南安市 经济总情 经济实力

内容

一、全国百强县
  1995年,南安市被国家统计局农村评价中心授予“全国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称号,居第32位。
  2000—2002年,南安市连续3年被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社会调查总队评定为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位次居第46、79、97位。
  2000—2008年,南安市连续9届被中郡经济研究所和经济日报社等单位评定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位次居第17、26、29、34、32、50、49、55、32位。
  2007年、2008年,南安市连续2年被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评定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居第63位、54位;被评定为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居第52、40位;同时入选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以省列名次居福建省第3位。
  2006—2008年,南安市连续三年被国家工商总局、中华商标协会评定为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居第12、11、10位。
  二、福建十强县十佳县
  1993—2008年,南安市连续16年被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评定为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1993年、1994年、1995年均居第2位,1996年居第3位,1997年居第5位,1998年、1999年、2000年均居第4位,2001年居第3位,2002年居第4位,2003年、2004年均居第3位,2005年居第4位,2006年、2007年、2008年均居第5位。4个年份被评定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1993年居第3位,1994年居第1位,1995年居第2位,2004年居第8位。
  附:经济发展主题年活动
  一、乡镇企业年
  1991年,南安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南安经济的主要工作措施,提出“一年播种、二年开花、三年结果、三年三大步”的工作规划,决定于1991—1993年开展“乡镇企业年”活动,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1992年,县委七届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加速乡镇企业发展步伐的决定》,县政府制定发展乡镇企业的13条政策措施。1993年,县委、县政府向乡镇党委、政府下达《乡镇企业发展目标责任状》,并在1994年初对责任状的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表彰奖励乡镇企业发展先进乡镇。
  3年间,全县采用内资办、港澳台资办、外资办“三管齐下”,乡办、村办、联户办、个人办“四轮齐驱”,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五业并进”的方式发展乡镇企业。至1993年底,全市乡镇企业1.83万家、从业人员24.48万人、产值75.43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46.5%、88.84%和816.74%;组建11个企业集团;企业产值出现16个亿元镇、6个亿元村;企业上缴税金1.39亿元,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额的74.3%;企业出口产品产值9.23亿元,占全市商品出口总额的96.07%。当年,南安市乡镇企业实力居福建省十强之第四位,被农业部评选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好对社会贡献大的先进县”。
  二、建市年
  1993年1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建市年”活动,组织全县人民实施15件与城乡建设及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为实现撤县建市和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蟠龙开发区建设,海关、商检、口岸筹建,城乡自来水厂建设,电力输变电设施建设,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建设,铁路、公路、码头、桥梁建设,市区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建设,市政公共设施建设,乡村小水电站建设,市区防洪堤建设,秸秆养牛技术推广,中低产田改造,水果产业发展工程建设,科技、广播、文化、体育、卫生项目建设等。
  当年5月,国务院批准南安撤县建市;10月,举行南安撤县建市庆典,一批“建市年”活动成果向庆典献礼。
  三、电力建设年
  1994年,针对电力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大批企业开办投产和各行各业连年猛增的用电需求,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电力建设年”活动。活动指导思想: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行“谁建谁有谁收益”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掀起群众性办电热潮,使用电紧张状况当年有所改善、次年初步缓解、第三年基本缓解。
  当年,全市多渠道投入电力建设资金1.8亿元。新建扩建小水电站10个,装机容量0.91万千瓦;筹建火电厂4个,装机容量3.75万千瓦;企业自备发电机组0.8万千瓦。市电力公司新建11个35千伏变电站,续建2个110千伏变电站,架设110千伏输电线路37.43千米、35千伏输电线35.84千米。年末,全市电力生产和供应企业38个,实现工业产值4.53亿元;完成火力发电1013万千瓦时、水力发电20066万千瓦时;全市年供电量6.15亿千瓦时,比1992年增长98%。
  四、交通年
  1995年2月,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交通年”活动,实施公路“先行工程”大会战,突破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年,制定长、中、短期公路建设规划,集中财政资金,吸收利用外资,以2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省道泉州—安溪公路南安段、泉州—永春公路南安段,改造扩建南安—官桥(中外合资)、南安—洪濑、水头—石井、溪美—吾坂4条县道干线;实施溪美、洪濑、霞东、港仔渡4座桥梁及石井港5000吨级码头建设;支持漳泉肖铁路、福厦漳高速公路、福州—厦门324国道拓宽改造的征、迁、安工作;开展打击车匪路霸专项行动。
  五、三资企业年
  1996年2月,中共南安市委八届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大力发展三资企业的决定》,并在全市开展“三资企业年”活动。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福建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打好“侨牌”、争取侨心、吸引侨资,动员更多侨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企业财团到南安投资创业。活动的目标:扩大外资引进范围和领域,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基础工业、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城镇建设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在全市形成以蟠龙工业综合开发区为示范的引进外资新格局。
  市政府成立三资企业工程指挥部,把招商引资工作任务分解到乡、镇和市直单位,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地各单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多种规模、层次、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当年,全市新批三资企业51个,合同利用外资5070万美元;新签订来料加工合同126个,合同金额660万美元。全年实现三资企业总产值32.7亿元,比上年增长55.2%;实收来料加工工缴费2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8%。
  六、工业发展年
  1997年,市委、市政府针对南安“工业经济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档次低、效益差”的突出问题,确立“以工业立市,坚持抓几年,不断上新台阶”的发展思路,决定开展“工业发展年”系列主题年活动。
  工业发展年的指导思想: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灵活措施,重点扶持,促使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齐头发展,促使沿海、中部、山区同步推进,促使工业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发展。总体目标是:1997年实现工业产值184亿元、工业增加值52亿元,实现工商税收4.33亿元,培育年产值上亿元企业10个、上缴税金超百万元企业36个。
  在工业发展年活动中,各乡镇各部门坚持“产业抓支柱、企业抓骨干、产品创名牌”的发展方向,重点扶持建筑材料、五金机电、塑料化工、食品药品4大行业,培育企业集团和规模企业;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创建名牌产品;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在省内外开展商贸展销,开拓工业产品销售市场。
  当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8%;实现工业总产值178.93亿元,比增12.17%;实现工业增加值52.09亿元,比增10.3%;实现工商税收5亿元,比增19.05%。
  七、工业壮大年
  1998年,继续开展工业立市系列之“工业壮大年”活动。活动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为重点,以工业片区、专业市场建设为切入点,以企业的体制、技术、管理、创新为突破口,调高、调大、调优、调外工业经济,构筑“成功经济圈”;重点建设10个工业开发区、壮大5个产业支柱、巩固7个产业基地、扶持10个重点企业。
  当年,全市新办工业企业462家、投资额5.6亿元,新批三资企业60家,利用外资6800万美元;组建2个省级企业集团;创4项省级名牌产品;7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4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0.08亿元,比上年增长8.83%;实现工业总产值197.17亿元,比增10.19%;工业增加值57.18亿元,比增10.1%;
  八、工业立市考评年
  1999年,市委、市政府建立“推进工业立市进程考评制度”,开展工业立市考评年活动,对各乡、镇、街道完成工业经济指标情况,实行季度检查与通报、年终考评与奖惩。
  工业立市考评的经济指标和内容包括:(1)工业总产值,上缴工商税金,工商税金与工业产值的比例;(2)新办工业企业数,产值上规模企业数,税金入库上档次企业数;(3)招商引资协议履约情况;(4)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科技成果推广情况;(5)企业加入互联网情况;(6)企业安全文明生产情况等,共6个方面10个项目。考评采用百分制,表彰获得总分前10名的先进单位。
  当年,在工业立市考评的推动下,建材、轻纺、电子、机械、粮油、食品、化工等支柱产业迅速发展,创造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0%以上;企业资产重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质量认证和创建名牌工作均取得新成果;成功科技园区等工业开发区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000年2月,市委市政府考评表彰1999年度“推进工业立市进程”的10个先进单位:诗山镇、柳城街道、水头镇荣获1—3名,洪濑镇、官桥镇、梅山镇、美林街道、向阳乡、省新镇、仑苍镇名列4—10名。同时,表彰市电力公司等75个上缴税金超100万元的纳税大户,表彰足友鞋业等5家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企业、新厅皮塑厂等28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福建辉达集团等8家通过产品质量认证企业,确认金鹿集团等62家企业为南安市明星企业。
  九、科教兴市年
  1999年,中共南安市委九届三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决定》,市政府出台《南安市科教兴市战略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科教兴市年”活动。科技方面,实施农村科技示范、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信息网络等6项工程;完善科技领导、科技管理、科技政策、科技投入、科技服务等5大体系;做好科技宣传、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农业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科技项目管理、人才队伍、科技系统建设8个方面的工作。教育方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普及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发展高中教育、地方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年教育;发展幼儿教育,学前3年幼儿入学率达85%以上。
  当年,全市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7个,创办省级科技型企业25个,申报并获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个;丰州镇、霞美镇通过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验收,梅山镇、水头镇通过省科技示范镇验收;建立47个科技示范村、109个科技示范户;举办首届南安市科技成果洽谈会,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教育“两基”通过省年度复核检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同步发展;投资2500万元用于购置科技教学设备,在全省率先实现在所有中学及每个学区至少一所小学中配备计算机网络教室的目标;改革招生制度和办学模式,实现初中招生免试划片入学。
  十、市场开拓年
  1999年,市政府制定并实施市场拓展计划,开展“市场开拓年”活动。工作目标是:推进市场、产业、基地联动发展,建立和完善5个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重点培育和发展劳动力、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区位优势和侨乡优势,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开拓和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当年,建成闽南建材第一市场一期工程,规范建设官桥粮油批发市场、石井成品油储运市场、溪美农机装备市场、丰州霞美花卉盆景市场;利用举行“中国建材之乡”命名大会、99南安龙眼品尝会的机会,开展商品贸易展销洽谈活动;举办首届南安(全国)建材经贸洽谈会、全国粮油主产区官桥订货会、南安市名优特产品(上海)展销会等商贸活动;组织200多家企业利用国际互联网打广告、做生意,开拓国内外市场;引导南安市在外经商的20万供销人员构建商品民间营销服务体系,扩大产(商)品销售。
  十一、城市管理年
  1999年,南安市以开展“城市管理年”和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拓展市区发展空间,打造城市新形象。中心市区以“打开城门、拓展空间、建改并举、提高品位”为目标,规划建设美林庄顶至柳城霞东组团,扩大规模、拉开框架;中心城镇建设实行“小镇大镇区”,把旧街(村)改造、新村建设纳入城镇化建设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开展市区环境卫生整治及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建设宜业宜居城市;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社区、村镇、行业、家庭)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年,中心市区实现南北组团贯通、新区旧区连片,城市规模扩大;实施港仔渡等8个片区以及公交、环卫、园林、地下管网、内沟河整治等专项规划建设;完成主次干道整修、地下排污管道疏浚和垃圾清运;实施新华街、成功街人行道彩色化;市区增开2路公交线路;建设城区4个出入口形象工程;理顺三级城市管理体制,制定文明市民公约,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三级卫生保洁制度,开展市容、卫生专项整治,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考评验收。
  十二、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年
  2006年2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年”活动,目的是充分发挥南安籍旅外侨、港、澳、台同胞及驻全国各地工商实业界人士人数众多的优势,争取他们回归家乡投资创业,增强南安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
  市政府向各乡镇、街道、开发区下达招商引资目标任务;提出建设“2区8基地”(2区:南安经济开发区、雪峰华侨经济开发区;8基地:霞美光电信息、滨江机械及汽配、官桥精密机械、仑苍水暖、英都恒坂阀门、康美体育用品、泉南家私、海联创业)和3个台商创业园的规划,构筑招商项目落地平台;出台发展“飞地工业”的规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引导新引进的项目跨乡镇进入工业集中区;制定在珠江三角地区、长江三角地区及国内异地南安商会招商引资的工作方案;建立引进外资、内资项目的奖励制度和奖励标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实行以情招商、以商招商;创造优良投资环境。
  当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216个、总投资额113.8亿元;其中引进外资项目70个、合同利用外资2.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报表口径)1.01亿美元,引进市域外内资项目146个、注册资金2.66亿元。全年开工建设项目290个,总投资额39.5亿元;其中55个重点建设项目和101个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31.1亿元。招商引资项目的投资额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占有80%的比重。
  十三、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深化年
  200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继续开展“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深化年”活动,要求把项目带动战略贯穿到经济、社会、民生各个领域:把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突出“回归创业”;以8大工业基地园区为载体,引进一批投资总量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产业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以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引进一批投向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循环经济、旅游、农业综合开发、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大项目、好项目;建立招商选资项目库管理系统和优质服务工作机制,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当年,全市新登记工业企业425家,注册资金25.66亿元;其中新引进外资项目70个、合同利用外资2.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68%)、实际利用外资1.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65%);引进市域外内资191个,注册资金9.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3.0%);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以及国内石材龙头企业康利集团、高时集团和环球集团;引进中央企业中节能集团等重大建设项目;62个重点建设项目和124个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50.9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2.58亿元,同比增长46.7%。
  十四、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提升年
  2008年,市委、市政府围绕海西“两个先行区”和建设南安现代工贸侨乡城市的目标,以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暨南安建市15周年为契机,继续开展“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提升年”及“回归创业工程”活动。在招商理念上,注重选优、引强、引大,国资、外资、民资一齐上;在招商形式上,注重发挥“2区8基地”的载体作用,开展园区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在招商重点上,注重台港澳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转移。
  当年,海内外企业投巨资创建的海联创业园、泉南创业园、中国粮食城(二期)、环球家居博览园等“回归创业”工程取得新进展;“2区8基地”招商选资落地项目33个;新增加5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全市新登记工业企业258家、注册资金19.54亿元,其中市域外内资109家、注册资金3.03亿元,外资项目46个、合同利用外资3.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29%)、实际利用外资1.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68%);69个重点建设项目和134个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9.3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5.19亿元,比上年增长31.15%。

知识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环境、资源、人口、民主党派与工商联、社会团体、民政·民族·宗教、劳动与社会保障、南安与台湾的关系、城乡建设、供水供电以及交通设施、城镇名片·品牌·商标、对外贸易与合作、农村与农村经济、工业、交通运输业、邮政通信、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9-2008年南安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