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印度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5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印度教
分类号: B98
页数: 2
页码: 1173-117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印度教在泉州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鲤城区 宗教 印度教

内容

公元8世纪前印度教称婆罗门教。印度教何时传入泉州无考,但泉州在北宋以前已有膜拜狗将军的小庙,属婆罗门教遗风。宋初,泉州临漳门外山川坛(俗称三仙坛、三千坛)已有大独石柱——石笋(林伽模型雕像,男性生殖器),是印度教的崇拜物(一说为古代民间生殖崇拜物)。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泉州知州高惠连击折石笋。后泉州石笋的崇拜融入民间信仰,认为崇拜它可以人丁繁衍,官运亨通。
  元初,南印度马八儿国王孛哈里与其父不和,带其妃到泉州定居,奉表称藩。至元十八年(1281年),马八儿国人、泉州港主挹伯鲁马尔在泉州建湿婆神庙。元代泉州有多座印度寺庙、祭坛,大多集中在南较场、通淮门附近和府城西北,其中有毗湿教派创建的毗湿奴神庙。
  明永乐八年(1410年),郑和下西洋至锡兰(今斯里兰卡),永乐皇帝封赐邪把乃那为锡兰王,锡兰与明朝保持长期的朝贡关系,印度教在泉州继续发展。宣德八年(1433年),锡兰王子巴来那来华朝贡,滞留泉州,赐姓世。他在模范巷建造婆罗门祭坛。其后祭坛引入民间神祇,改称白狗庙(现名白〓庙)。庙旁焚金纸炉墙上嵌有印度林加派两石雕。成化年间(1465~1487年),郡守张嵓修复石笋。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锡兰王子巴来那后裔世拱显为恩科举人,纂《十三经注疏》,在小山丛竹设教,其后裔长期居住此地。后印度教逐步汉化,最终失传。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