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居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48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居住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3
页码:
1125-112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的房屋建筑类型和建房仪俗。房屋建筑包括传统的大厝、农房、手巾寮和洋楼式住宅等,其中大厝是泉州古民居的主要形式。建房仪俗包括风水勘地、择日动土、宴请工人等仪式,其中“上梁”和“谢土”礼仪最为隆重。
关键词:
民俗
生活习俗
居住
内容
一、房屋建筑
“宫殿式”大厝泉州古老的传统民居布局以厅堂为中心,左右对称,呈多进纵深组合,堂构恢宏。大厝有石铺前庭。人屋大门立于大厝正中,前有墀台和石阶,门顶嵌辉绿石匾额,两侧立花岗石对联。进大门为下厅,开敞式,立屏风;下厅两侧为下房。进深有石铺天井,天井两旁为厢房(俗称“榉头”)。过天井是主屋,中为厅堂,分前、后厅;厅两侧为大房,分前、后房。厅房前设横廊,两端各辟边门通厝外。大房前横廊顶建对称小楼,楼前有小平台,可作梳妆楼。厅内侧两旁辟门通后院。后院筑围墙,种植花木,饲养禽畜,或置卫生器物。这种二进三开间大厝在泉州古民居中居多。也有无下厅下房的一进小三开间、多进深的大三开间,和由三开间拓展、每进厅堂两侧各有大房、边房的二进或多进的五开间大厝。多进深大厝外左右两旁常各建一列或双列3~7间护厝,中为小厅,余作居室。这类古式大厝,采用穿斗式杉木构架,红砖、花岗石砌外墙。主屋为悬山式筒瓦屋顶,有燕尾式翘脊,檐口装配瓦当和滴水,内室用杉木板或条砖间隔,地铺方砖。豪华宅院构件装饰山水、花鸟、人物、诗词等石、砖、木平雕、浮雕、透雕或彩绘,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此类民居自明清以降,长期盛行不衰。及至民国时期,仍是农村民居主要形式。解放后,才逐渐为其他形式住房建筑取代。
“四房看厅”农房70年代在农村流行。中间为开敞式厅堂,两侧各有两房,门朝厅。厅前有门庭,屋后筑厨房;另一种“四房看厅”农房,前有天并和厢房,再前为一列平房。两者都是三开间大厝的变体。这类农房为节省木料,条石砌墙,石板盖顶,抗震性差。以后渐被淘汰。
“手巾寮”民居市区临街巷居民常住“手巾寮”。宅宽3~4米。最小的全长约9米,厅临街巷,厅后是卧房,房边留通道,房后一侧为厨房,一侧为天井,可住三四口之家。大型手巾寮全长有20~30多米,临街巷第一间为下房,房边辟通道开门面街巷;间隔天井,第二间是厅;往后还有天井、后厅、后房之类,可住10余口的家庭。这类住宅“光厅暗房”,厅堂为敞开式,卧房开小天窗采光;排水设“燥涵”,在天井挖约3米深的洞穴,内填陶片、上盖石板,以纳雨水,一般不开排水沟;宅内辟水井,有的两家合用。
洋楼式住宅清末民初,居民中出现中西合璧的双层楼房,俗称“番仔楼”。这类楼房既有西洋建筑风格,又保留泉州典型民居特色。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布局,有中留天井、四周有回廊,或不留天井、前有横廊两种形式。建筑构件出现科林多式廊柱、百叶窗等西式屋饰,但仍以砖石杉木结构为主,保留石刻题匾、门联等传统门饰;出现平板型屋顶、周边围筑釉彩陶瓷栏杆,但也有不少保持龙脊凤檐。这类楼房前后多有花圃,青藤、紫罗兰爬满墙壁屋顶,充满侨乡情调。30年代以后,华侨、富商建洋楼者渐多,开始出现钢筋水泥结构建筑。80年代,城乡掀起建房热,住宅楼房化,高低不等、体式各异的“洋楼”如雨后春笋,客厅、卧室、餐厅、厨房、卫生间、储藏室配套,市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公寓式楼房80年代,城乡新建居民住宅区逐年增加,大型公寓群遍布市区各隅。每座公寓楼高5~7层,每套居室一般为二房一厅或三房一厅,带有厨房、卫生间和储藏室;也有三房二厅和四房二厅的。一户一套,互不干扰。这类公寓楼房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布局合理,水、电、卫生设施配套。
街坊店铺古式街坊店铺,为长列“手巾寮”民房的变体。店面宽约3~4米,临街有挑檐式街廊,第一间是店面,第二间是货栈或工场,往后是天井、厨房。有的店铺可再延伸数间,作为店东的住家。民国时期拓建街道,沿街商店改建为2层楼房,并吸收西方柱式建筑风格,形成侨乡特有的骑楼式街廊结构。临街人行道不露天,风雨交加或炎日当空,行人仍可通行无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70年代,泉州地处海防前线,沿街建筑大都保持原状。改革开放带来市区的发展和繁荣。步入90年代,商贸大楼建筑造型优美,风格一新,商店、工厂注重门面修饰装潢,霓虹灯、美术广告遍布街头,高层大厦拔地而起,为现代化城市增添壮观。
二、建房仪俗
旧时建房,先请风水师勘地择址,再请择日馆择日动土开工。动土开工时备酒菜敬奉土地神,凡属居丧、入产房或当日犯煞者均须回避,当晚宴请建筑工人。以后每逢农历初二、十六日,必在工地敬祀土地神并宴请工人,直至竣工。建房期间,极其注意工人施工安全,防止发生工伤事故;平日供足烟茶,办好膳食,对工人款待备至。
整个建房过程中,“上梁”(架厅堂正梁)和“谢土”(落成典礼)礼仪最为隆重,须择黄道吉日举行家庭庆典,做龟扎粽,祀神请客,热闹非凡。“谢土”之日,同时举行乔迁新居仪式,家主的岳家应贺送大红灯一对、雏鸡一群、餐具炊具和大米若干,寓意“子孙兴旺”、“丰衣足食”。旧时居民常挂“狴犴”(狮头口衔剑)于大门楣上,设“八卦”于屋脊、厅堂、门楣、照墙,立“石敢当”于岔道口,用以辟邪。
三、居住习惯
泉州民居自古有“光厅暗房”的特点。厅堂是奉祀祖宗、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场所,门户开敞,面向天井,空气、光线充足;卧房为私生活之处,窗小或不辟窗户,门悬篾(布)帘,光线昏暗,通风性差。民国时期,城区居室石木密棂窗户逐渐改钢筋玻璃装置。解放后,市民按“通风、采光、日照”等要求改造旧房陋室,改善居住条件。80年代,住宅建筑一改“暗房”旧模式,门高窗大,或全墙安装铝合金茶色玻璃门窗,外加钢铁防护设施;或半壁开辟巨型透明玻璃窗,配以百叶窗帘,室内明亮通风。
清代,一般人家卧室家具粗重实用。及至民国时期,殷富人家则追求浓艳华丽,时兴十八堵眠床,进而二十四堵眠床,各式家具楠木制造,雕花刻鸟,红漆镏金,别具风格。解放后,仍着眼于朴素实用,时兴一色干漆的改良床。80年代,卧室陈设讲求新潮,以美观的组合家具取代笨重的旧式家具,高低床、床头柜、更衣橱,写字台款式新颖。
清至民国时期,厅堂正中靠壁有长案,置神龛,供奉祖先、神明,两旁摆茶几和太师椅,作会客之用。50年代,神龛渐废。“文化大革命”期间,厅堂中张挂毛泽东主席像及其语录,神龛一度绝迹。80年代,厅堂陈设更新,正中设厅橱、古玩架,放置电视机、收录机,陈列各种工艺品和高级玩具;两旁摆设沙发、低几;壁上悬贴一两幅书画,布置典雅。
泉州民俗自古重视厨房灶位的选择,择日建造,郑重其事。较大家庭筑“双连灶”,大小各一:大灶锅烧饭,小灶锅煮菜。灶膛有烟囱通屋顶外。也有仅设大灶,另置风炉。小家庭各筑小灶或设风炉。燃料用木柴或草。60年代推广烧煤,多数家庭设置煤炉,旧式炉灶渐淘汰。80年代,居民炊事使用电炉、电饭煲和液化气灶者日渐普遍,厨房配有通风、抽油烟装置。
居民普遍利用前庭后院、天井两旁种花植卉。旧时,官宦、士人、巨商、富侨,其宅第大都辟有大小不等的花园。泉州盆景艺术,古今中外闻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养花被视为“资产阶级闲情逸致”而破坏殆尽。浩劫之后,人们重新利用庭前屋后、天井阳台种花育盆,美化环境。
四、禁忌
住宅大门忌正冲豁口、溪流、道路、屋脊、电杆和树等;庭院里忌种桃树、玉兰花;房屋忌建畚斗形;筑灶方位忌朝东或朝北;建房时正梁忌沾人血或女人跨越;门槛忌刀砍物击。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