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港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76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港口
分类号:
U658
页数:
3
页码:
327-32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的港口历史和现状,包括后渚港和内港(圆通港)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码头设施等。
关键词:
交通
水路
港口
内容
一、后渚港
港区距湾口约15公里,口门有大坠岛、小坠岛把航道分为几条;口门内有七星礁、南鸟礁、北鸟礁、马头礁,附近水深达10米以上。后渚港位于马头礁附近,港内掩护条件尚好,便于船只停泊启航,东北大风对靠泊作业有一定影响。后渚港区海路北距福州港157海里,距上海港598海里;东距基隆港152海里;南距厦门港84海里,距香港357海里。
泉州海上交通历史悠久,南朝至唐初与东南亚、中东、东北非一些国家有交通贸易往来。宋代,泉州港与交州(交趾)、广州、扬州并称中国四大贸易商港。元代,成为中国对外通商重要港口,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于世。明清两朝海禁、迁界,后渚港逐渐衰落。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相继开埠,后渚港成为一般地方港。
解放后,后渚港有海军码头及木帆船小码头各1座,大宗货物要在海中盘驳。由于台湾海峡形势影响,1957年起停止对外轮开放,未能开发建设。1971年,在新港区马头山下填筑堆场。1974年10月,建成通新港区道路1.53公里,并划出2块外轮避风锚地,可供3000吨级停泊。1974年12月,开始建设2个500吨级浮码头。以后由交通、石油、粮食、海巡等部门投资,建成码头8座及3个万吨级浮筒。1992年,建成环港公路,各项设施日渐完善。
500吨级趸船浮码头 2个泊位,总长82米,宽9米,钢引桥21米,宽4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5.0米,年吞吐量10万吨。1979年9月建成,闽海225轮首航香港。
3000吨级杂货码头 为有纵向连系梁的钢筋水泥高桩,大板结构。码头平台长124米,宽20米,栈桥长74.54米,宽8米,标高6.7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6.7米,年吞吐量20万吨。1985年9月建成,1987年8月泉州—香港客运试航。
500吨级过驳码头 2个泊位,可同时停靠2艘500吨级船舶。码头平台长102米,宽15米,栈桥长90米,宽8米。设计水深罗零﹣5米,年吞吐量12万吨。1988年9月建成。
5000吨级客货码头 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151.3米,宽25米,标高+7米,两道栈桥为76×8(米)和65×8(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8米,年吞吐量16~20万吨,旅客4~5万人次。1990年建成。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和平号考察船在该码头停靠。
3500吨级石油码头 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65米,两边人行道长74.7米,引堤长245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6.7米,年吞吐量30万吨。1984年5月建成,为泉州石油公司专用码头。
5000吨级粮食专用码头 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133.5米,宽18米,栈桥长150米,宽7米,标高+7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8米,年吞吐量30万吨。1987年12月建成。
后渚客渡码头 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19米,宽8.4米,沿江设4米宽楼梯,栈桥及引堤长193米,宽2米,码头平台标高6.5米,栈桥标高6.8米。1990年12月建成。
后海巡码头 长60米,宽8米,为停靠缉私艇专用。
万吨级浮筒 在秀土锚地抛设3个万吨级浮筒,连拉两艘万吨级船舶,两侧各靠4艘500吨级驳船进行装卸作业,浮力36吨。1987年建成后,先后系泊新加坡明城号(实载1.02万吨)、广远公司云岭号(实载2万吨)、巴拿马加利号(实载1.18万吨)、古巴籍帕尔玛木卡号(实载1.33万吨)等万吨远洋轮。
二、泉州内港(圆通港)
晋江下游的厂口、后山、富美、新街等处,古称圆通港。宋时,泊于沿江的中外船舶,可用小船沿五堡溪(破腹沟)至三堡人八卦沟,过水门水关达市舶司库装卸货物。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施行海禁和迁界,内港航运衰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沿海复界,设立海关,内港海运逐渐恢复。民国初,泉州内港海运相当发达,商人组织的几个轮船公司客货兼运,直达广州,溪运也比较繁盛。
解放后,顺济桥下北岸建有梯式土码头。1960年,结合防洪堤建设,1~7码头改建为驳岸式码头,8~9码头仍为自然岸坡作煤炭装卸,岸线总长880米。1984年,泉州大桥建成后,桥下岸线仅存387米,堆场2884平方米,仓库1座240平方米。1984~1987年,在7~9码头建成两座高桩梁板式现代化码头。第一座200吨级3个泊位,平台长105.3米,宽13米,栈桥3条长13米,中间栈桥宽8米,驳岸96.2米,标高6.8米。每平方荷载2吨,集中荷载5吨,栈桥荷载汽车一15、挂﹣80。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2米,年吞吐量10万吨。第二座500吨级3个泊位,紧靠第一座,前沿按第一座夹角175顺延,平台长150米。前沿设计水深罗零﹣4米,年吞吐量15万吨。
三、法石港
水路交通便捷,上溯仙石口、溜石而抵泉州内港;下经浔埔出岱屿门,可泛海贸蕃。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泉州乌艚艚大帆船往占城、暹罗运载洋米,兼运两广货物来泉州销售,广东船只也载货物来泉州,皆泊于法石港(今法石尚有广东高州会馆遗址)。清末,南洋航线被洋轮占夺,泉州航运商另辟往南航线,法石船商最多。解放后,法石港多作为煤炭装卸点,自后渚港现代码头建成后,失去重要地位。
四、蟳埔港
与法石港毗邻。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后,台湾被日本占领,蟳埔港航运船舶仅能与晋江县境和邻县及厦门等港通航。1956年合作化,成立临海海运队(现为鲤城区第二海运公司)。改革开放后,台湾民间船只频繁往来,蟳埔成为台轮主要泊点之一,建有台轮停靠高桩码头1座,每年到此贸易的台湾渔轮均在200艘次以上。
五、乌屿港
位于洛阳港与后渚港中间,港道深邃,俗称乌屿潭,可容大船停泊,东北风时可避风。乌屿西南海面有浔美桥(俗称无尾桥),系深水码头。后由于上游泥沙历代淤积而成浅海。70年代围垦,乌屿、浔美皆成陆地,浔美桥不复存在。现乌屿港仍为鲤城区第一航运公司的船舶和溪船停泊地。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500吨级趸船浮码头
相关专题
3000吨级杂货码头
相关专题
500吨级过驳码头
相关专题
5000吨级客货码头
相关专题
3500吨级石油码头
相关专题
5000吨级粮食专用...
相关专题
后渚客渡码头
相关专题
后海巡码头
相关专题
万吨级浮筒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