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房屋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62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房屋建设
分类号: TU712
页数: 4
页码: 187-1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鲤城区房屋建设的情况。其中包括公房建设、私房建设、统建开发等。
关键词: 鲤城区 城乡建设 房屋建设

内容

清以前,鲤城区房屋建筑无论是城区还是乡镇主要是平屋。民用住宅一般都是自建自用的传统老式房屋,屋室狭窄简陋。只有达官显贵、富豪之家建筑档次高,住宅宽敞,环境优美。民国时期,随拆城辟路,沿中山路两侧建筑骑楼式房屋(一般2层)。至民国38年(1949年)8月,城区共建房屋面积108.8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2.89万平方米。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敌伪房屋收归国有,同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房屋建设,并逐步改造旧房,开辟新住宅区,改善居民住宅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政府在迅速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增加房屋建设的投入。改造旧城区,扩建新城区,兴建道路两旁房屋建筑,采取成片开发统建各类房屋,并引进侨资和港台资金投入建设。同时人民群众翻建旧房和新建住宅不断增加。1986年建区后,城区向东南扩展,大批新的房屋建筑拔地而起,整个城区展现出楼群鳞次栉比、街坊建筑错落有致的新街景。至1992年,城区房屋建筑面积521.81万平方米,为解放前的4.8倍,其中住宅面积267.85万平方米,相当于解放前的2.9倍。
  第一节 公房建设
  解放前,历代虽有兴建各类公共房屋,但城区范围小,发展变化缓慢。解放初,城区大面积的地面是农田菜地、龙眼树地或杂荒地,房屋建设错落不整,建筑质量低。50年代开始由政府投资和国营企业投资进行公有房屋建设,首先投建国营工商贸用房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用房。集体经济组织的公房建设也随之发展,还有旅外华侨也参与捐建医院、学校用房。这期间同时也建设职工宿舍。50~70年代,全区公房建设达213.61万平方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体制改革,城乡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1979年后,开始逐步走向有计划地进行公房建设,结合新城区建设兴建温陵路、泉秀路、通淮路两侧楼群,改造旧城区九一路、打锡巷南侧店屋。1986年,城区向城东平原区和仕公岭一带拓展,形成新的房屋规模建设。这一时期公共房屋建筑显著增加,建成标准化工业厂房、大型商贸大厦、商店、仓库、学校、医院、机关用房、农贸市场等。1992年,城区公共房屋325.9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71.97万平方米,工业交通和仓库用房128.16万平方米,教育医疗卫生用房47.88万平方米,商业服务业用房47.78万平方米,文化体育用房8.08万平方米,办公用房16.66万平方米,其他用房5.4万平方米。
  第二节 私房建设
  鲤城区的私人房产,大部分是解放前建造的。主要以住宅为主体,有的也建有工房或店铺从事生产与经营。
  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衣冠士族南下,带来中原文化,住宅建设有厅堂、大小卧房和杂物间。唐久视元年(700年)迁州治于城区后,官宅府第和民宅民居,建筑上差异很大,府第于宅后构筑花苑,有的于宅外建山庄。贞元九年(793年)欧阳詹登科后,在西街甲第巷宅后堆土为山并筑亭台。民居则很简陋。
  五代王审知治闽,泉州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区私宅建设迅速发展。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发《营造法式》,规定民宅建筑不得使用斗拱、藻井、门屋,不得彩画梁枋。此后,民宅建设对中央厅堂立柱加高,左右配间立柱渐次减低,形成规整对称院落。
  南宋至元,有近百个国家(地区)商户抵泉贸易,有的建私房。明朝泉州地区民宅一般为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形式,屋面作双坡顶带脊,脊端作燕尾吻,被称为“官式”大厝。
  今存著名宅第有永乐十九年(1421年)建于城区万寿路的李贽故居二进三开间,前厅与两翼俱圮,仅存正厅宽6米,深9米,万字格窗,添屏板门。有的根据地形建房,一般以“三合院”或“手巾寮”厝为主。“三合院”于中轴建厅堂,两翼为卧房,厅前为天井,两侧为灶房;“手巾寮”厝,因地形宽度不足,纵深有余,一般建单开间。清沿用明朝“官式”大厝建筑,著名的有建于东街万厝埕的万正色宅,建于桂坛巷的老范志宅等。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杨阿苗(旅居菲律宾华侨)在亭店村建宅,占地1349平方米,平面布局以中轴线大厅为中心,两翼布局4个小巧玲珑的独立小庭院。类似杨宅,在江南镇树兜村楼下角有三座。
  清末民初,泉州地区小部分私房建筑吸收西式建筑形式,建别墅楼,楼外砌矮墙并立铁栅栏。大部分仍为“三开间”、“五开间”或“手巾寮”及四房看厅、三合院、单房独院等。民国时期,时行2~3层洋楼。解放前城区私房建筑面积92.89万平方米,人均住宅10平方米。
  解放后,城区私人建房不断增加,自建自居多是在原建筑基础上增建楼房,大多采用砖混、石混或砖石混结构。至1980年新建私人住房面积57.87万平方米。1980年以后,根据中央提出“充分调动国家、地方、集体、私人四方面的积极性,走多渠道集资建房的道路”,于城区掀起个人集资建房热潮,一般建3~4层楼房,以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内外装修向中高档发展。1981~1990年城区私人住房建筑面积58.63万平方米,为1949~1979年30年私房建筑面积之和。至1992年底,城区私人住房面积共有139.13万平方米。
  第三节 统建开发
  1976年,开始实行住房统一建设综合开发,当年房地产管理部门征用旧货运站后(旧时南较场地)东侧闲杂地、泉秀路北和龙宫巷内旧宅基地约32亩,分别建成向阳、华福、百源等住宅新村。80年代在城基路西侧杂地(原东较场地)、后城巷尾杂基地、菜洲菜地等地段,由房地产管理部门投建成片开发住宅新村,先后建成红梅、西郊、小山、宜春、刺桐、金山等新村。至1988年,共建9个住宅新村,286栋楼房,面积89.97万平方米。1990年后,继续开发商业住房,建成泉秀新村、北山新村、霞淮花苑、泉秀花园、广益花园,解决和改善部分居民和职工住房问题。同时在西郊、汀洲、后坂、东霞、仁风等地建廉价房17栋588套,解决部分住房困难户居住。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