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土壤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57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土壤植被
分类号:
S155;Q948.15+2
页数:
3
页码:
118-120
摘要:
本章详细介绍了鲤城区的土壤类型和分布情况,包括砖红壤性红壤、红壤、潮土、盐土和水稻土等五种土类的特点和分布。此外,文章还描述了鲤城区的植被类型和群落,包括常绿阔叶林、暖性常绿针叶林、混交林、竹林、灌草丛、海岸植被和沼生湿生植被等。
关键词:
土壤
植被
鲤城区
内容
第一节 土壤
鲤城区地处南亚热带季雨林区,土壤矿物质淋溶强烈,地带性土壤砖红壤性红壤遍及全区。从水平分布看,中、南部多为砖红壤性红壤,北部除少数低丘有砖红壤性红壤外,大多为红壤。从垂直分布看,随着海拔的降低,依次是红壤—砖红壤性红壤—潮土一盐土。从地域分布看,红壤大部分分布在虹山、罗溪、马甲和河市等乡镇的东北部;砖红壤性红壤分布在河市镇西南部以及近郊一些丘陵台地;潮土主要分布在晋江下游的浮桥镇,其次是北峰和东海镇;盐土分布在城东和东海镇的滨海处;水稻土则广泛分布在境内的冲积平原、滨海平原、丘陵梯田以及山垄谷地。全区土壤有5个土类,8个亚类,17个土属,38个土种。
一、砖红壤性红壤
又称赤红壤,分布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2.9%,以河市镇溪山、溪井、白洋等村为北限,广泛分布在全区的中部、南部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成土母岩有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石英闪长岩、流纹岩、凝灰熔岩、安山岩、角闪辉长岩等。主要有酸性岩赤红壤、中性岩赤红壤和赤沙土3个土属。酸性岩赤红壤约占砖红壤性红壤土类面积的23.01%,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的丘陵台地;中性岩赤红壤约占28.8%,主要分布在河市西南部的低山地带;赤砂土约占28.8%,主要分布在北峰、东海、城东、双阳和河市等地的部分丘陵台地。
二、红壤
在境内分布最广,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6.10%,主要分布在北部虹山、罗溪、马甲和河市等低山丘陵海拔300米以上的地带。土色橙红,土层厚,土体较疏松、湿润,养分较丰富。部分土壤植被破坏较大,水土流失严重。
三、潮土
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境内河流冲积平原、河漫地和沙洲,成土母质为近代冲积物、冲洪积物。泥沙土占潮土土类面积的39.1%,分布在市区近郊晋江下游沿岸的河床阶地、浮桥镇沿岸沙洲地和东海镇入海口的沿岸地带,海拔低于5米;乌沙土约占潮土土类面积的26.9%,分布在浮桥、江南和北峰镇的部分村;灰沙土约占潮土土类面积的25.3%,多分布在境内溪流两旁阶地,成土母质为冲积物。
四、盐土
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9%,主要分布在境内滨海平原,由海积物受海水直接浸渍或溯河倒灌积盐发育的土壤,含盐量一般在0.6%以上,大多数为均质盐土,土层厚,发生层次组合为Asa(表土层)—Csa(底土层)型。海泥土为盐土中最普遍的属种,约占盐土土类面积的97.8%,主要分布在城东镇洛阳桥闸至东海镇金崎的滨海潮间带,成土母质为海潮淤泥质沉积物,发生层次组合为Asa(表土层)—Csa(底土层)型,或Asa(表土层)[Bsa(心土层)]—Csa(底土层)型。
五、水稻土
是境内主要耕作土壤,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泉州平原(浮桥、江南、东海、城东和北峰等地)及大龙溪、龙潭溪、河市溪等溪流两岸的河谷平原,小部分分布在山丘谷地和坡地。黄泥田占水稻土土类面积的21.7%,主要分布在虹山、罗溪、马甲、河市、双阳、清源等乡镇(农场)和低山丘陵、台地的坡地梯田,土质因成土母质而异,由第四纪红土、基性岩的风化物发育的粘粒含量较高,质地较粘重,由酸性岩风化物发育的粘粒含量低,砂粒较多,多属轻壤或砂壤;灰泥田约占水稻土土类面积的45.2%,是主要耕地土壤,广泛分布于境内各地,较集中分布于滨海平原、冲积平原、冲田、坑田和垅口田,土壤质地为粘土或重壤土,养分含量中上,水耕熟化度不及乌泥田,可划分为灰泥田、青底灰泥田、黄底灰泥田和沙底灰泥田4个土种;乌泥田约占水稻土土类面积的22.2%,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的洋面田和村庄的门口田。
第二节 植被
鲤城区植被属闽东南戴云山东部南亚热带雨林小区,典型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雨林。由于自然因素及长期经济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几乎破坏殆尽,仅清源山洞口、水流坑、弥陀岩周围及虹山乡的水尾等地局部有小片残迹可见。
一、常绿阔叶林
鲤城区有常绿阔叶林24058亩(1990年),除小面积为原生植被遭受破坏残留的次生林外,绝大部分为人工林,主要群落有七种:青冈栎、鹅掌柴群落分布于清源山洞口一带山沟坡地,属残存次生林;鹅掌柴、密花树、豺皮樟群落分布于清源山水流坑、弥陀岩、赐恩岩附近山地,属残存次生林;栲树、米槠群落分布于虹山乡苏山村口山坡地,属残存次生林;建楠、木荷群落分布于虹山乡水尾,属照叶林残迹;台湾相思树群落广泛分布于河市镇以南的近郊山地,多属萌芽次生林;木荷群落主要分布于罗溪林场和河市新庵岭,大部分为人工林;木麻黄群落分布在海拔50米以下的晋江下游和洛阳江的海滩、江岸和堤边,属人工防护林。
二、暖性常绿针叶林
主要群丛有四种,以马尾松林为主。马尾松林几乎遍布全区各地,面积达33万余亩,绝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杉木林主要分布在马甲芦田深溪、罗溪林场和虹山白凤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山地;建柏林仅分布在罗溪林场广桥场部和西岭;湿地松林分布较广。
三、混交林
多数系原生植被受破坏后阳性树种入侵生长形成的,主要群落有六种: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分布于罗溪林场的樜溪、广桥和虹山的白凤、王坑后一带,系天然更新马尾松幼林;建柏、杉木混交林,仅小面积分布在罗溪林场场部、西岭;马尾松、油杉混交林,零星分布在河市、马甲一带,属天然次生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分布在河市镇新庵岭、新告,为天然次生林;台湾相思树、马尾松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河市以南的近郊一带,多为天然次生林;麻栎、马尾松混交林,仅分布在河市镇新告一带,属天然次生林。
四、竹林
主要群落有二种:毛竹林分布在罗溪林场广桥和马甲镇芦田、新庵一带;青皮竹林主要分布于晋江下游沿岸的笋浯、新步、延陵一带沙壤地。
五、灌草丛
主要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瘦薄的山地,全区有280余亩,主要群丛有四种:芒萁骨灌丛,分布在鲤北荒山坡上;眉画草灌丛,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山地立地条件差、土壤瘦薄、多碎石的地段上;桃金娘、小叶赤楠群丛,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山地,属南亚热带中生性旱生性常绿灌丛;牡荆、黑面神、山芝麻群丛,分布在南部山地,属南亚热带中生性旱生性常绿灌丛。
六、海岸植被
有红树林的秋茄冬、大米草和互花大米草三种群丛,分布在城东镇前头村泉州湾岸段。
七、沼生、湿生植被
主要有三种群落:湿生草本植被,分布在狭小山沟和水沟两侧、池塘边缘、水田畦畔以及流水流经的地面;淡水湿生草本群落,分布在河流或淡水池沼中;半咸水湿生草本群落,分布在沿海与海洋港浦、沟渠两岸经潮水浸湿或咸淡水交替浸湿的半咸地带。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