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校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40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学校体育
分类号: G812.5
页数: 4
页码: 1049-10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学校体育包括幼儿体育、小学体育、中学体育、竞赛活动情况。
关键词: 安溪县 学校 体育

内容

第一节 幼儿体育
  民国时期安溪的幼儿体育,主要内容有唱游、剪贴、穿珠及体育课(包括课外游戏)。
  解放初期,在全日制幼儿班设有体育、唱游、活动等课程,1958年,幼儿班大量量发展,新办班的体育教学,大都采用一些民间体育游戏。“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园被迫停办,至1977年才逐步恢复、发展。1981年后,幼儿体育教学有所加强。其内容包括创游、散游、游戏、体育等门类广泛的课程课果外有晨操、课间眼保健操。有的园(班)备有滑梯、木马、压板、秋千,摇船、棕垫等设施县实验幼儿园还没有小篮球架、小篮球,供组织小篮球队训)练之用。
  第二节 小学体育
  民国初期安溪小学的体育教学,按规定一年级设唱游,其他酌情开设体育课,高年级教授体操.每周安排两节课民国25年(1936),教育部制定《小学体育教授细目》,体育课开始教田径、投篮及一些简易军事常识;课外有晨操、远足、登山。偏远山区多数小学只让学生跳绳、踢毽、捉迷藏,体育课形同虚设。
  1954年,小学开始推行少年广播操。1956年。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六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天15分钟早操;一些中心小学设置体育教研组。1960年至1963年,时值国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多数学校体育课放任自流。1964年到1966年体育教学工作渐趋正常,部分学校推行眼保健操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体育基本停课,后期则改上军体课。
  1977年后,恢复体育课,开始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1978年,各校执行教育部重新制订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1980年,教育局为各学区配备一名专职体育教师,担负对全学区体育工作的组织指导。各校体育课以队形、队列基础训练为主,结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进行田径、体操、球类等教学。
  近年来,在小学达标测试中,达标人数逐年增加。分别为:1987年14931人;1988年16292人;1989年22059人;1990年42667人。
  1990年,全县小学有专职体育教师30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2人,体育中专毕业的教师3人。
  1978年,实验小学(田径)、赤岭小学(游泳)、蓬莱中心(女排)被省体委列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86年调整后,只保留实验小学(田径)一校。
  第三节 中学体育
  民国时期,安溪公立中学按规定每周设两节体育课。教学内容以田径、球类为主,辅以课外的晨操及远足等活动。
  1950年,县开始执行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规定,每周二节体育课,以队列、田径、球类为主。1956年,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1962年,安溪开始分批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县教育局另规定各中学实行民兵训练,每周安排一节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场地器材损坏或散失殆尽。1969年复课,以后体育课改上军体课。1977年,各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落实“两课、两操、两活动”(即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天抓好早操、课间操和每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建立校际体育教研组,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1987年,安溪开始执行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试行办法》规定,凡体育不合格的学生,不得报考上一级学校。
  培文师范及卫生学校、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均参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并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安溪中学体育达标测试,逐年达标人数和达标率分别为:1987年16841人(71.2%)、1988年15940人(69.9%)、1989年15617人(73.2%)、1990年26462人(78.3%)。
  1990年,全县中学有体育教师80人。其中大专院校毕业32人,体育中专班毕业25人。高级教师职称3人,一级教师7人,二级教师10人。
  1978年,安溪一中(篮球)、蓝溪中学(游泳);1983年,崇德中学(举重)被省体委列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86年调整为安溪一中(田径)、安溪六中、崇德中学(举重)。
  第四节 竞赛活动
  民国6年(1917),县举行游艺式运动会,有四十余所小学参加比赛;同时县立第一和第二小学举行足球赛。
  19年,安溪选派代表参加安(溪)、南(安)、永(春)校际运动会,共夺得2枚金牌、1枚银牌。自24年县举行第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始至33年,先后举办了四届中小学生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在民国时期所举办的区或县运动会,都设有学生男组和女组,多人次破第四行政区纪录。
  1952年,虎邱举行学区首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历时三天,有180余人参加比赛。
  1960年,在县城举行全县首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1975年,举办全县第一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到1979年,共举办七届中学生和三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1981年以后,定为每年分别举行一次中学生和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1974年之后,各中学纷纷组织业余田径、球类等运动队,部分学校还开展校际单项比赛。
  至1990年,全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共举行12届,参加人数4550人次;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达17届,人数逾5980人次。各中小学也相应举办学校田径运动会,一中举办26届,实小14届。官桥还举行学区性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县中小学少年运动员在参加省、市(地)比赛中,70年代篮、排球两项拥有较大优势,小女排(联盟小学为代表)曾获省赛第二名;少男篮也连续三年获得地区亚军。
  80年代,县中、小学生运动员在省级或全国大赛中崭露头角。1980年,林国泰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少年跳水比赛,一举夺得跳板跳水金牌和跳台跳水银牌。1986年4月,林志芳获市第三届运动会女子围棋第二名;10月代表市参加省第九届运动会,与队友夺得女子围棋冠军;1989年7月,又摘取省少年儿童棋类比赛女少乙组围棋桂冠,并参加全国赛。田径新秀殷美玲,在参加1988年省青少年田径达标赛中,为安溪夺得跳远金牌。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