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级医药卫生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36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县级医药卫生单位
分类号: R199
页数: 6
页码: 1000-10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的医疗机构和卫生组织的发展情况。文章提到了安溪县的惠民药局、济生堂、卫生局、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皮肤病防治院、中医院、药品检验所、红十字会、医药公司、制药厂和铭选医院等机构。其中包括政府设立的机构、医疗院所、卫生防疫机构和药品生产厂家等。文章还提到了机构的发展历程、机构设置和人员情况。到1990年,安溪县的医疗机构和卫生组织已经逐步健全,并提供了多种医疗服务和卫生保健服务。
关键词: 安溪县 医药 卫生单位

内容

一、惠民药局
  南宋嘉定三年(1210)冬,安溪县令陈宓于县城中门内创办和剂局,同时于中门外设立惠民药局,招名医1人,司药2人进行诊病施药。
  二、济生堂
  明嘉靖六年(1527),安溪知县黄怿把城东一所旧祠(原惠民药局旧址)修建改造为济生堂。
  三、安溪县卫生局
  民国以前安溪未设专门卫生行政机构。民国24年(1935),县城复新街成立县立平民医院,谢尚忠为主创办。县内卫生行政由县民政科兼管,27年2月,县内卫生行政由县卫生院兼行,仍隶属民政科。
  1949年9月,安溪县人民政府设民政科兼管卫生行政。1952年7月设立安溪县人民政府卫生科,主管全县卫生行政工作。1961年8月,卫生科改称卫生局。1968年9月,卫生行政机构并入县革委会生产领导组。同年12月,生产指挥处下设卫生组,负责全县卫生行政工作。1969年3月,县医院、县防疫保健站、县医药公司、城厢卫生院合并,成立安溪县人民医疗服务站革命委员会,统辖全县卫生医疗单位。1970年8月更名为生产指挥处卫生局。1972年10月,改称安溪县卫生局。1990年,县卫生局内设人秘股、医药政股、计财股等三个股室,配备干部12名。
  四、安溪县医院
  民国23年11月建立安溪县戒烟(鸦片)院。同年12月,县内6个区均成立戒烟分院。民国24年1月,改称为安溪县政府戒烟所,同年4月,改为独立机构,易名为安溪县戒烟所。9月附设戒烟医院,专收治烟民,设病榻10张,职员6名,经费靠募捐,并向烟民收取费用作补充。民国27年2月,改组为安溪县县立卫生院,附设戒烟所,福建省政府核定为丙级卫生院,每月经费500元。
  民国34年8月,县参议会筹资500元,在县城北门外创办安溪县公立医院。民国37年,县公立医院并入县立卫生院,设立内科、外科、五官科3个科室,有工作人员10人。
  1949年10月,安溪县人民政府接管县立卫生院,易名安溪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52年,除担负医疗业务外,内设防疫保健组兼管全县卫生防疫保健工作。1956年11月,由医疗、卫生、防疫保健的全面性医院改为以医疗为中心的综合性医院,更名安溪县医院。1959年5月改称安溪县第一医院。1962年10月仍称安溪县医院。1968年10月,成立安溪县人民医院革命委员会,1972年改称安溪县医院。
  医院房屋,1953年建二层门诊楼1幢1321.48平方米;1962年建病房楼2781.6平方米,1984年建新门诊五层大楼4467平方米;至1990年,全院占地面积13118.47平方米,建筑面积15563平方米。
  科室设置,1949年仅设内科、外科、药房等3个科室和1个病区。1952年增设妇产科、五官科,以后逐年健全。1990年科室设置如图。
  医院人员,1949年为10人,1990年228人。
  五、安溪县卫生防疫站
  1951年以前,安溪未设专门卫生防疫机构,县内卫生防疫工作由县卫生院负责推行。1952年,县卫生院配备专职防疫保健人员5人,组成防疫保健组。1956年11月,防疫保健组从县卫生院分出,并充实人员,成立安溪县防疫保健股。1957年4月,正式成立安溪县防疫保健站。1958年,新建办公楼1幢934平方米。1960年10月,因精简机构,县防疫站撤销,1961年恢复。1972年6月,改称安溪县卫生防疫站,沿用至今。
  1990年,内设行政、宣教、防疫、卫生、检验、地慢病、防痨等股室。全站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35平方米。全站职工41人。
  六、安溪县妇幼保健所
  1953年12月成立安溪县妇幼保健站,主要任务是改造旧日产婆,开展新法接生和妇幼保健的宣传工作。1955年并入县卫生院,与防疫人员组成防疫保健组。1956年11月从县卫生院分出,成立安溪县防疫保健股。1957年成立安溪县防疫保健站,内设妇幼股。1977年12月,妇幼股从县卫生防疫站分出,成立安溪县妇幼保健站。1988年10月,改称安溪县妇幼保健所,内设儿童保健组、妇女保健组、门诊部、检验室、手术室。1990年共有职工18人。
  七、安溪县皮肤病防治院
  1959年12月成立安溪县麻风站,址设湖头镇前山村泰山古庙,是防治慢性传染性皮肤病的专业防治机构。1960年,改设为“康复村”,作为麻风病隔离病区,收治麻风病人。1982年改称安溪县皮肤病防治院。1958年至1989年,共发现186例麻风病人,治愈111例。1989年11月,福建省卫生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安溪县麻风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确认已达到国家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尔后,县皮肤病防治院迁至湖头医院内,机构不撤,经费不减。住院病人转泉州市皮肤病防治院继续治疗,工作重点转向社会防治。
  八、福建省安溪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958年创办安溪县初级卫生学校,校址设在县防疫保健站。1960年6月,因经济困难停办。1970年10月至1978年12月,举办赤脚医生培训班、护理员培训班以及防疫员、妇幼员培训班。1980年9月,接受晋江地区卫生学校安溪县护士班的教学任务。1980年12月,开办、安溪县卫生进修学校。同年,兴建新校舍2幢,面积2300平方米。1984年5月,学校迁入新址办公。1986年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福建省安溪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与安溪县卫生进修学校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九、安溪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50年4月成立安溪县防疫委员会,1953年12月,改称安溪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拟定全县爱国卫生运动计划,组织检查全县卫生工作。1966年停止活动。1973年10月重新成立,至1983年,县内各公社均相应设立办事机构,沿续至今。
  十、安溪县卫生工作者协会
  1951年12月成立安溪县医务工作者协会,1952年10月改为安溪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安溪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以团结教育会员,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卫生事业,保护人民健康,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宗旨,协助县卫生行政部门,对村卫生所和个体开业医药卫生人员的业务进行监督和管理。
  十一、安溪县中医院
  1985年3月成立,编制病床50张。同年8月,在城厢卫生院设立门诊部,并正式挂牌开诊。1986年12月,借用县农械厂平屋150平方米,设置门诊、药房、药库、注射、挂号等科室。1990年全院职工11人。
  十二、安溪县药品检验所
  1988年10月成立安溪县药品检验所,内设药检室、化学室等科室,职工3人,负责全县药品质量检验和监督业务。
  十三、安溪县红十字会
  1989年8月成立安溪县红十字会,该会以“实行人道主义”为宗旨,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开展社会救灾工作。1990年6至9月,县内遭受强台风暴雨袭击,有24个乡(镇)412个村受灾,计损失11.3万元,死亡54人。县红十字会及时向省、市及中国红十字会报告求援,同时,广泛开展救灾募捐活动,及时向灾区发放救灾款及物资,组织医疗队深入重灾区,抢救伤病灾民。全县有2087户,12413名灾民,32所学校,9个医疗卫生单位受到救助。至1990年底,县红十字会在县内建立47个基层组织,发展会员4133人。
  十四、安溪县医药公司
  民国以前,县内医药商业机构较少且规模也小。
  1955年10月,安溪县供销合作总社成立中新药经理部,人员3人。同年11月,晋江专区抽调泉州市药业工会会员6人,到县内开展中西药品批发业务,形成国营医药商业。1956年11月,中新药经理部撤销,成立中国药材公司福建省安溪县公司。1957年更称为安溪县药材公司,隶属县卫生科。1958年8月23日改称安溪县医药公司。1968年10月改称安溪县医药公司革命委员会,隶属商业局。1969年3月与县医院、县卫生防疫站、城关保健院合并,成立安溪县人民医疗卫生服务站革命委员会。1972年仍称安溪县医药公司,隶属县商业局领导。1986年7月,县医药公司由县商业局划出归属县财贸办公室管辖,设立经理室、人保股、财计股、业务股、生产股、医药行政管理办公室。1990年,共有职工145人,其中大专2人,中专18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5人,初级职称24人,从事医药工作30年以上的老药工11人。
  十五、安溪制药厂
  解放前,县内药品生产只有中草药采集及炮制加工。1970年,县医药公司成立黄连素生产提取组,利用县内黄柏资源,土法上马,建立黄连素池,根据药典原理进行生产,提取黄连素粉成功。1971年9月,县医药公司黄连素生产提取组与县医院制药室合并成立安溪县卫生局制药厂,有工作人员12人。1972年10月,正式成立安溪县制药厂,行政上归属县工业局管理。日产大输液(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5%0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10瓶,1973年开始批量生产10%葡萄糖注射液。1974年择址县城郊上山大队建新厂房,1978年2月建成并迁入新厂址,占地面积19942平方米,建筑面积7854平方米。1979年2月省医药公司正式把安溪制药厂大输液产品、盐酸黄连素片纳入计划生产。1981年县制药厂改称福建省安溪制药厂。1990年,主要产品有大输液、片剂、胶囊剂等三个剂型,24个品种,其中大输液系列产品年产200万瓶,是福建省三家大型输液生产厂家之一。
  十六、铭选医院
  1991年侨胞钟江海、钟明辉先生和天德集团钟辉煌、钟琼林、钟炯辉、钟桑南先生捐资,择址城关龙湖山,建门诊楼、住院部、幼儿园、职工宿舍楼、传染病房、食堂等,建筑总面积17526.28平方米,全部工程投资951万元。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宓
相关人物
黄怿
相关人物
谢尚忠
相关人物
钟江海
相关人物
钟明辉
相关人物
钟辉煌
相关人物
钟炯辉
相关人物
钟桑南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