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313
颗粒名称: 卷三十三 教育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43
页码: 937-97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安溪教育历史从私塾到现代学堂,再到多样化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安溪 教育 发展历程

内容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安溪建县后,乡社间就有私塾存在,宋咸平四年(1001),县城建县学,设学官,摄理学政。绍熙中,安溪始设学田、学地、学山和学租,作为办学经费。元代,兵连祸结,教育衰落。明正德十六年(1521),兴办书院(当时的书院,有作为读书讲学场所的,也有专祀理学大师一朱熹的)、社学。至清代,参加科举考试与及第的人数日益增多,仅在清代260多年中,安溪就有进士45人,文武举人313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堂。安溪将考亭书院改为学堂。这是泉州府最早设立的一所学堂。至此,延续了千百年的封建教育制度,就逐步被新学所取代。
  民国元年(1912)后,改学堂为学校,开创课堂教学制度。一批县立、区立、私立中小学相继出现,职业技术教育和幼儿教育开始萌芽,但因时局动荡,许多学校时办时停。至1949年,全县有中学4所(其中公立1所,侨办1所,私立2所);小学148所(其中私立10所);幼稚园1所;在校学生19072人,文盲占全县人口90%以上。
  解放后,百业待兴。县人民政府一方面对原有学校采取“维持、改造”政策,一方面发动群众创办许多新学校。又通过冬学、民校,扫除了一大批文盲。1953年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1957年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58年后,在大跃进形势的影响下,教育发展速度过快。与当时的经济水平不相适应。1961年,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和中小学工作条例,调整学校布局,改进教学工作,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65年,全县有普通中学8所,小学395所,幼儿园4所,教职工2187人,其中中学424人,小学1763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小学陷于瘫痪。教师被视为“臭老九”,挨批斗,身心备受摧残。1969年“复课闹革命”,中学成立“革命委员会”,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管理学校;小学由当地的贫下中农管理,推行所谓“开门办学”,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以劳动代替教育,忽视基础知识学习,教育质量明显下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安溪调整学校布局,整顿教学秩序,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体系。紧接着县教育行政部门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安溪是个山区贫困县的实际情况,着重抓三方面的工作:一、办好一批骨干学校。二、大力鼓励侨胞捐资办学。三、加强对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的培训。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后,进一步调动各级政府和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安溪教育不但在数量上有很大发展,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明显的提高。1985年底,基本普及小学教育。1986年,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以法治教。1987年,在少青壮年中,实现扫盲低线达标,成为基本无盲县。1990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7所,中专学校2所,技工学校1所,职业高中8所,小学424所,幼儿园160所。在校学生144806人,是1949年的7.5倍。1949—1990年全县共培养小学毕业生28万人,初中毕业生10.64万人,高中毕业生3.4万人,为大中专院校输送上万名合格学生。
  第一章 旧制教育
  第一节 办学形式
  一、县学
  宋咸平四年(1001),安溪建县学于县治西南隅,宣和六年(1124)迁于县治东。绍兴十二年(1142)在县治东南重建县学(今文庙)。咸淳元年(1265)十二月,县令钟国秀捐资重修文庙大成殿及两庑廊;元至正十四年(1354)毁于兵祸;明洪武六年(1373)八月重新修建。嘉靖三十九年(1560)七月,倭寇数千人突袭安溪,县学被毁殆尽。清康熙元年(1662)郡丞来承祉来安溪摄理县政,并捐资重建县学。此后,又经过多次修葺,并立卧碑(实为学规)于明伦堂左侧。
  县学生员,主要学习儒家经典、理学著作及应付科举考试的时文等。学规严厉,不遵守者以违制论,轻者给予处罚,重者给予治罪。
  经费:置赡学田、官学地、官学山,作为办学经费。
  二、阴阳学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建阴阳学于龙津观旁。按儒学例设教授,由县训术任学官。学科有天文及术学。教材有《占算》、《三令》、《五星》、《周易》、《六壬》、《数学》和《三元经书一婚元、宅元、茔元》等。凡艺术精通者,每年呈报省学官,并赴都参加会验,成绩相符者,由中央司天台录用。
  三、书院
  据《安溪县志》(乾隆版)载,书院有:
  丁溪书院 在县学前。明景泰五年(1454)知县李清建。为往来缙绅憩寓之所。
  凤山书院 在县西凤山。南宋绍兴中,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期间曾来安溪,登凤山通元峰题壁。明正德十六年(1521),知县龚颖改凤池庵建朱文公书院——凤山书院,奉祀朱熹。
  紫阳书院 在县学东。明嘉靖中,提学副使邵锐建,奉祀朱熹,以朱熹门人陈宓陈淳配享。
  养正书院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知县王渐造就启圣祠建文公祠。祠前为养正书院。中为正堂讲所,三十九年(1560),毁于倭寇。
  考亭书院 在城隍庙东。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知县曾之传扩建文昌祠为书院。移祀文昌于后进,而祀朱子于中堂。拓其前为敬业堂,以课诸生,署名“考亭书院”。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县庄成重修。
  正音书院 雍正七年(1729),奉命在考亭书院内设正音书院。
  此外,还有崇德书院等。
  书院设山长一人,选聘地方宿学鸿儒担任。讲学者多为当时的著名学者。听讲者不限本院生徒。允许不同学派共同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和论辩。生徒(主要由生员和童生组成)学习以自学为主。成绩考核分官期(由地方官命题)和师期(山长命题),考试结果定名次(生员榜分超等、特等和一等;童生榜分上取、中取和录取),分别发给膏火费(奖金)。参加乡试者,可领取常例川资。书院经费以自筹为主,重点用于教学和学术活动。
  四、社学
  社学是设在乡社间,供平民就读的场所,大部分借用祠堂开馆。学童要交“束修”,以作教师薪俸,择通晓经书者为师,授《四书》、《五经》;至清代,还增加讲习婚冠丧祭礼仪。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颁令各路,创办社学。明洪武八年(1375),下诏推行社学。明清时期安溪有社学三十六所:
  侍御社学 在县治西隅。 会元社学 在县治西北隅。
  汇征社学 在县治东南隅。 石堂社学 在长太里。
  罗洋社学 在长太里。 厚安社学 在永安里。
  埔〓社学 在永安里。 狮子社学 在光得里。
  真觉社学 在光得里。 桥头社学 在新康里。
  赤岭社学 在新溪里。 官桥社学 在依仁里。
  下汤社学 在依仁里。 归湖社学 在依仁里。
  杨舍社学 在新溪里。 吴庄社学 在新溪里。
  源口社学 在龙头里。 上坑社学 在龙头里。
  溪尾社学 在崇善里。 宫前社学 在崇善里。
  店尾社学 在感化里。 崎兜社学 在感化里。
  苦墩社学 在感化里。 东墘社学 在来苏里。
  郭坂社学 在来苏里。 上房社学 在常乐里。
  左槐社学 在感德里。 霞川社学 在感德里。
  蓝田社学 在还集里一。 进德社学 在还集里一。
  南斗社学 在还集里二。 玉湖社学 在还集里二。
  杉洋社学 在崇信里。 多卿社学 在崇信里。
  举溪社学 在崇信里。 净惠社学 在龙涓里。
  五、私塾
  五代时期安溪就有私塾存在,明清时期遍及城乡,其类型大致有三种:一是由家庭聘请塾师教自己及亲戚的子弟。二是由宗族用族产收益聘请塾师,教本族子弟。三是塾师开设塾馆,招收学童入馆施教。塾师薪金由学生家长负担。
  教授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还有《百家姓》、《三字经》、《琼林》、《千字文》等。主要进行读书、习字以及作文等方面的教学。读书,先集中识字,后读经书;习字,先由教师把着手写,后描红,再临贴;作文之先必练习作“对”,后练习科举文字,准备应试。特别注重读、写、背和温故。私塾还有严格的律条,律条以体罚学生为主,相传学生中有“人之初,性本善,越打老爷越不念”的顺口溜。民国9年(1920),县下令取缔私塾,倡办学校,私塾逐步被淘汰,至民国38年,全部消失。
  第二节 开科取士
  封建时代,安溪的科举制度同全国一样。
  宋代,安溪及第进士37人,宋绍圣四年(1097),张读宏词科及第,为安溪第一位进士。明代,安溪有进士15人(其中武进士1人),举人71人(其中武举人8人)。清代,安溪有进士45人(其中武进士3人),举人313人(其中武举人68人)。康熙九年(1670),李光地殿试拟第一人,以制策一字错误,置第五。雍正五年(1727),邓启元榜眼及第,为科举时代安溪擢第名次最高者。沈国器登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进士,为科举时代安溪最后一名及第进士。
  第二章 幼儿教育
  第一节 园班设置
  安溪开办幼稚园,始于民国12年(1923),创办人为基督教会王富有,园址在县城基督教堂内,办4班,入园幼儿180人,学识字、读圣经。该园于抗战初期停办。
  民国23年,县立示范中心小学于明伦堂办附属幼稚园2班。翌年,塔山小学(后■)、立达小学(湖头)、清溪中心小学(湖头)及部分中心校也附设幼稚班。
  民国29年,在县城下西街创办第一所县立幼稚园,次年又迁往上西街,1949年停办。
  解放后,幼儿教育逐步发展。1952年,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3班,入园幼儿110人。长坑区办幼儿园6班(民办),入园幼儿160人。1955年,侨胞吴水阁独资创办墩坂幼儿园,设1个班,入园幼儿45人。1956年,采用多种形式办学,全县幼儿班增加到15班,入园幼儿543人。
  1958年,全县各地大办幼儿园,共设1022班,入园幼儿28905人,占幼儿总数的78%;保教人员1196人,均为民办,经费由各村负责。由于是一轰而起,基础很不牢靠。是年,安溪县立幼儿园从实验小学分脱出来,独立办园。
  1961年,县对幼儿教育进行整顿,除公办幼儿园外,其他民办幼儿园全部停办。1963年后逐步恢复。至1965年,全县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439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除墩坂幼儿园外,其他幼儿园全部停办。1972年,全县掀起大办“红儿班”高潮,但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冲击,时办时停,效果甚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溪幼儿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1981年,县立幼儿园改称安溪县实验幼儿园;后,县政府拨款为其新建教学大楼一座,并添置大量教、玩具。侨胞吴水阁捐资6万元,为墩坂幼儿园新建了一座教学楼。1982年,城厢、凤城、参内、蓬莱、湖头、官桥、虎邱、龙涓等学区成立中心幼儿园。1984年,安溪根据“两条腿走路”的办园方针,既注意发挥侨乡优势,鼓励华侨捐资办园,又大力发动乡村、厂矿及机关团体办园。结果,崇文、进来、代贤等侨校以及湖头水泥厂、剑斗化肥厂、安溪茶厂、民安茶场、县工商银行、蓝溪中学等先后办起幼儿园。1986年,侨胞黄联山创办科洋幼儿园。
  至1990年,全县有实验幼儿园1所,幼儿园159所,260班,入园幼儿9290人,教师306人。当年,县政府又在县城建第二实验幼儿园。1982年后,安溪幼儿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幼儿入园率仍然很低,仅占幼儿总数的19.5%,且师资素质差,农村幼儿园(班)办学经费困难。幼儿教育中的很多问题,还有待今后妥为解决。
  第二节 教学工作
  民国时期幼儿教育设有音乐(包括唱游、儿歌等),工作(包括图画、摺纸、剪贴、穿珠等),常识(包括故事、卫生、礼节等),读书(简单的单词),体育(课外游戏)等课程。
  解放初期,开设语言、画图、手工、常识、计算、体育、舞蹈、儿歌等课程。
  60年代,除上述课程外,增设活动、纸工等课程。
  80年代,把活动课更具体分为创游、散游、体游、音游、游戏等课程,余雷同。
  1980年前,教材自编。1980年至1983年春采用省编教材。1983年秋,采用全国统编教材。各幼儿园经常自编儿歌、创作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基本的教育活动。县实验幼儿园,凤城、西坪等中心幼儿园,还经常组织幼儿参加县或乡镇举办的各种文艺演出。
  重视保育工作,保证幼儿健康成长,是新中国幼儿园的工作重点之一。旧社会对幼儿的体育活动不够重视,设备也差。1949年后,各幼儿园不断充实体育设备,坚持早操、眼保健操。各中心园、侨办园还经常举行小运动会。卫生工作,除经常做好晨检及卫生保健教育外,县防疫保健部门及乡镇医院,每年还派出人员为该服务地区的幼儿园(班)幼儿进行体检和防疫接种。
  幼儿园设有大、中、小班,学制三年,小学附设幼儿园大部分为学前混合班,学制一年。
  附部分幼儿园简介
  一、安溪县实验幼儿园
  安溪县实验幼儿园的前身是安溪县立幼稚园,创办于民国29年(1940),园址设在县城下西街;翌年又迁往上西街。1949年秋停办。1952年复办,附设在实验小学。1958年,安溪县立幼儿园独立开办。1962年迁入县城城隍庙前新建的二层楼房。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冲击而停办。1972年复办。1981年改称安溪县实验幼儿园。
  1983年,县政府先后拨款21万余元,于文庙后为实验幼儿园建四层教学楼一座(新园址)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有教室10间,教师宿舍20间及其他设施。1990年该园设12班,教师31人(其中中专毕业19人),职工2人,在园幼儿792人。
  在改革开放年代,实验幼儿园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及《管理条例》,坚持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保教质量。并接受县妇联、县教育局的委托,培训农村幼儿教师600多人次。1985年被省评为“教育先进单位”。
  二、墩坂幼儿园
  墩坂幼儿园系侨胞吴水阁于1955年独资创办,初附设在小学,设1班,入园幼儿4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创办人仍按期汇款,该园坚持正常教学活动。
  1979年,吴水阁回乡探亲,对幼儿园的办园成绩很满意,出国后,立即汇款,新建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860平方米,并添置大量教、玩具。1980年正式成立墩坂幼儿园。1990年,入园幼儿达210人。
  1979年,该园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并先后受到省政府、省妇联、省侨办表彰。1983年被评为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先进集体。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曾先后来园录像播映。
  三、科洋幼儿园
  科洋幼儿园系侨胞黄联山于1986年10月创办。该园教职工工资、办公费等均由“科洋幼儿园财务委员会”负责支付。黄联山亲任“财务委员会”主任。至1990年,该会已投资13万多元人民币修缮校舍,添置教、玩具。入园幼儿也从初办时90人增加到246人。
  第三章 小学教育
  第一节 学校设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安溪将考亭书院改为安溪学堂(后又改称县立高等学堂,是实验小学前身),这是废除科举制度后泉州府最早设立的一所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参内创办参山学堂。清宣统元年(1909),湖头创办阆湖学堂。
  民国元年(1912),县政府下令把县立高等学堂、阆湖学堂、崇德书院分别改为安溪第一、二、三小学校。是年,龙门湖山创办贞元小学,芦田创办兰圃学校。3年,龙门设立养正(寮山)学校。4年,龙门山头设立中和学校,县城设立彭西学校。5年,县城设立敦仁学校,镇抚创办私立登瀛小学,龙涓创办庄山小学。6年,县政府在崇义堂设立女子学校,同年创办的学校还有:金谷溪榜的振溪小学,蓬莱美滨的启新学校,官桥赤岭的养中学校,长坑的衡阳小学,西坪的辽洋小学,尚卿的中兴学堂,龙门学校等。此后数年,各乡村又相继创办了一批学校,其中有尚卿科名的春山小学,官桥的山珍小学,剑斗的乐育学校,虎邱竹园的维新小学,西坪的玉安学堂,长坑华美的凌云小学、珊屏小学、国中小学,魁斗的普化小学,龙涓举溪的培修小学,以及举溪与产智教会设立的学校,清水岩山麓的公立学校,湖头的私立至谊、慈山、立达学校和李爱黄提取公租创办的敦复学校等等。
  民国7年,龙涓侨胞李传别、李长垣、李长造等创办崇文小学。11年,官桥侨胞陈迥义、陈丙丁创办曾郁小学。是年,蓬莱侨胞刘治国捐资建校,把原启新学校改为魁美小学。19年,侨胞柯进来创办进来学校。26年,侨胞刘梧桐创办案山小学。这些侨校的创办,为以后一大批爱国侨胞捐资兴学树立良好榜样。
  民国20年,县政府提倡普及教育,勒令各乡村开办学校,并对私塾进行改造(民国24年后私塾被逐步淘汰直至消失)。由于县政府采取措施,小学教育发展较快。民国元年,全县仅有高小9所,初小1所,学生473人;至民国25年,全县小学达130所(其中县立2所、区立109所、私立19所),学生11643人。32年,全县小学达158所,超过省教育厅提出的“二保一校”的规定(全县247保)。民国35年,全县小学生达26716人,是民国时期安溪小学生数最多的一年。但由于安溪地处山区,匪患不断,经济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仍然很低。1949年,全县有小学148所(其中私立10所),在校学生18135人。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为发展教育事业采取如下措施:一方面维持民国时期的办学状况,然后逐步加以改造;1953年起,改每年春、秋两次招生为秋季招生。另一方面,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公办和民办双轨发展。至1957年,全县有公办小学125所、私立小学6所、民办小学96所,在校小学生32462人,比1949年增长79%。此外,还有一大批多种形式的办学点。
  1958年秋,民办小学猛增至222所,518个班,学生达15962人,占小学生总数的35%;公办小学增加2所,学生增加1千多人,由于发展太快,学生又过多地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压缩民办小学133所,有27所公办完小改为初小,18所初小改为分班,16处公办分班改为民办,在校学生减少10818人。1963年国民经济基本好转,小学教育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全县有全日制小学250所,学生37683人,并涌现了大批耕读班等多种形式办学点,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4.3%。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各小学“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混乱。1967—1969年,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先后复课,但教师不敢教,学生无心学。又取消考试,教学效果很差。1970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实行“开门办学”,这一时期虽然办学规模和学生人数没有大的变化,教学质量却明显下降。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学校工作逐渐步入正轨。1979年,取消“教育革命领导小组”,恢复学区建制,压缩小学附设初中班,恢复实验小学名称(“文化大革命”中称人民小学)。根据省教育厅提出的“办好一批骨干小学”的指示,县教育局除抓好省重点小学一实验小学外,还确定赤岭小学、官桥学校和长坑中心小学为县重点小学,并着力抓好各学区中心校,要求他们在加强学校管理、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先走一步,起示范作用。
  从1984年起,遵照中央《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安溪县把普及小学教育、实现“四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达标放在突出位置,县政府曾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这项工作。1985年8月,县成立了以分管教育工作的党政领导干部和教育局长为主要成员的“四率”验收领导小组,各乡镇也建立相应机构,逐村、逐乡镇进行检查验收。是年12月,晋江地区普及初等教育验收工作队对安溪进行达标验收,确认安溪县小学教育“四率”符合省颁三类标准。安溪每万人口在校小学生达1583人,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在大抓“四率”的同时,各校还建立普及资料档案、考绩考勤制度。由于对普及工作常抓不懈,“四率”水准逐年有所提高,1988年全县“四率”达到省颁一类标准。1990年底,全县有小学424所,学生103096人,已有9个乡镇(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宣布实施五年义务教育。
  第二节 教学工作
  一、德育
  民国初年,提出“道德、实利、武勇”教育。民国16年(1927)后,又推行“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高年级设修身课、三民主义课、公民课、精神讲话课、社会课,以“礼义廉耻”为校训,极力宣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称之为“四维八德”,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三民主义忠实国民,其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
  解放后,取消训导制,实行教导合一的民主管理制度,废除公民课,开设政治课,结合当时的形势,进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革命斗争教育。1950年,有4所学校率先成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组织(1953年后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该组织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54年,进行“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教育。接着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号召小学毕业生要有“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即准备升学或劳动)。随着劳动教育的深入进行,各校普遍开展勤工俭学活动。1958年,安溪潘田小学被国务院评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63年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紧接着又开展向小英雄张高谦学习的教育活动,收到显著效果,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思想教育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学生可任意批斗校长、教师,学校一片混乱。
  1977年后,把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采用省编教材,大力开展“学雷锋、创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活动。1981年后,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1988年后又认真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曾多次组织专题研究,开展教研活动:1982年在实验小学组织思想品德课观摩教学,1989年在西坪学区召开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现场会,1990年在官桥学区召开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强调一定要把德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二、智育
  民国时期,学制屡次变更,开始时实行七年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后来实行六年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必修课程有国语、公民、算术、自然、历史、地理、常识;一年级唱游,劳作、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则酌情开设。抗战时期加设防空消防知识、战时常识课。崇信里的学校还加设尺牍、珠算。茶叶区加设茶叶生产课。写毛笔字是当时重要教学活动之一。
  民国时期的教学方法,既继承传统教学方法,又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进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学方法,提倡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但由于受私塾教法的影响,多数教师的教法比较简单、生硬,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技能技巧的训练。
  解放后,学制沿用“四、二”制。后来实行五年制1983年曾在部分学校试行六年制,但到1987年又恢复五年制。
  195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暂行规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初小设语文、算术、体育、图画、音乐,高小增设地理、历史、自然。1955年增设手工劳动课。安溪加设茶叶课,作为乡土教材。1963年开始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以毛主席著作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毛主席语录》为主要教学内容,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教材被废弃。1978年后,采用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解放后,安溪县在教法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3年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推广凯洛夫五个环节(组织教学、检查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课堂教学法,先后在实验小学、长坑中心小学组织观摩教学。1957年,在登贤小学组织农业常识课的观摩教学。1977年后,教育局先后在赤岭小学、官郁小学、长坑中心小学举行观摩教学。探讨“识字”、“阅读”、“数学应用题”等方面的教学方法。1981年春,召开语文、数学教学讨论会,研究改革讲读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及数学课的课堂组织和教法改革,以达到扎实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会议期间,实验小学、先声小学开了观摩课;参加会议的有晋江地区教育行政领导和各兄弟县教师代表200多人;同时举办安溪教育成果展览。1982年,实验小学又分别为作文教学(研究作文教学的序和训练序列)及如何开辟“第二课堂”的研究提供现场,供各学区的教师代表观摩和研究。为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省教育厅指定金谷中心小学、官桥学校开展电化教学实验。
  1981年、1983年,县教育局两次在实验小学举行教学开放周活动,共接待各个学区教师代表1000多人,听课200多节,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目的。1989年在实验小学召开以“探索教育教学系列化,促进学校工作整体发展”为研究课题的整体改革现场会,参加会议的有泉州市各重点小学、师范学校的代表及县内各学区代表100多人。
  复式教学是山区小学一种重要教学形式,县教育局对此比较重视,曾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并组织教师撰写了十多篇经验总结文章在《福建教育》刊物上发表。1986年,省教育厅在安溪召开福建省农村小学复式教学研讨会,各地(市)均派代表参加,重点研讨复式教学的常规管理、听说训练、自学能力的培养等课题。由蓬莱中心小学招财■分班、虎邱芳亭小学半岭分班提供观摩现场。
  三、体育、卫生教育
  体育民国时期安溪召开过县运动会、中小学生运动会各四届,学校均组队参加比赛,对各校开展体育活动有一定影响。但由于受到场地和器材的限制,只是开展一些比较简单的活动,而偏远山区小学几乎没有开设体育课。解放后,政府对体育工作十分重视。1956年开始,各小学按规定每周上2节体育课,每天有15分种早操。1964年开始,开展眼保健操。1980年教育局为各学区配备一名专职体育干部,负责全学区体育工作。1984年以后,逐步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至1990年,县体委、教育局共举办12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基层小学或学区也经常举行运动会或单项体育竞赛。1973年,蓬莱中心小学少年女排队获得省少年女排赛亚军;1986年,实验小学林志芳获省女子少年组围棋赛第一名。是年10月,获省第九届运动会女子围祺赛第三名。由于安溪是山区贫困县,运动场地、器材、师资都比较缺乏,尚未能把体育活动充分开展起来。
  卫生民国25年(1936),安溪县定每年9月15日为“儿童健康检查日”。对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检查,但并没有认真实施,只有城镇小学每年进行两次防疫注射。1952年冬,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卫生科、教育工会联合举办安溪县小学保健员训练班,抽调各学区青年教师40多人培训一个月,结业后发给一些简单的成药。接着各小学才陆续建立学生健康卡,设置保健箱、保健窗。1954年贯彻中央《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各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工作才逐步走上正轨。1982年,教育局针对部分学生视力下降情况,强调各校要采取措施,切实保护学生视力。学校每年还定期或不定期免费为学生进行防疫注射;实验小学于1987年春参加团体人身保险。
  附:部分小学简介
  一、安溪县实验小学
  安溪县实验小学的前身为安溪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校址设在魁星楼。光绪三十一年改称安溪县立高等学堂,校址设在文庙明伦堂。以后,校址又多次更动。民国34年(1945)学校迁入民权路(现址)。1952年改称安溪县实验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改称安溪县人民小学、城厢人民小学,直至1979年方恢复实验小学校名。1980年定为省重点小学。
  1976年后,鉴于原有校舍不能适应需要,政府逐年拨款,翻建新校舍,先后翻建成两座教学楼、三座宿舍楼,建筑面积7890平方米。
  1949年秋,实验小学开设12班,在校学生402人,教师14人。解放四十年来,办学规模有很大发展。1990年秋,全校开设35班,学生1839人,教师97人。
  安溪县实验小学的教学质量一贯名列全县前茅。定为省重点小学后,更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验,通过提供教研现场、举办教学开放周和编发《实小教苑》等形式,向全县各小学介绍教研成果,充分发挥示范作用。1985年被省评为“教育先进单位”。学校少先队于1988年被团中央评为全国红旗大队。1981—1990年,学生参加全国性竞赛活动,获奖者达24人次。
  二、慈山学校
  慈山学校是民国16年(1927),由李瑶悌倡导并集资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校址在慈山古刹,嗣后李孝义、李炳悌等知名人士在大寨山下兴建新校舍,建筑面积845平方米,1955年定为湖头中心辅导学区,校名为湖头中心小学。
  1985年,侨胞李尚大昆仲,继承其父李瑶悌遗志,捐资新建教学楼两座、初中部综合大楼一座及其他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9180平方米,同时充实设备,绿化、美化校园。为表彰李氏昆仲兴教办学功绩,省人民政府于1986年颁给奖匾一面、金质奖章两枚。1987年恢复慈山学校校名。1990年,全校有小学26班,初中11班,学生总数1676人(其中小学生1171人),并加速筹建中专部(福建省泉州慈山财经学校)和幼教部。中专于次年建成招生。
  三、案山小学
  案山小学于民国26年(1937)由侨胞刘梧桐、刘金梓创办,借用案山祖5为校舍。29年建新校舍。1979年改为蓬莱中心小学。1989年,以刘梧桐子刘杰民为首的刘氏旅外宗亲,集资翻建校舍,建教学楼、综合楼两幢,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1984年,省政府授予刘梧桐《乐育英才》奖匾一面和银质奖章一枚;授予刘杰民金质奖章一枚。1990年,全校开设18班,学生578人。
  四、崇文小学
  崇文小学原为景文学校,民国7年(1918)由龙涓仙景乡贤李长垣等人创办,借用祖祠为校舍。25年,侨胞李传别等倡建新校舍。1953年秋起,李传别子李金水承父志,不断增加办学投资,1957年捐资建校舍。李金水后裔李宝树又筹集侨资用于建校舍和更新学校设备。为表彰李传别一家三代热心办学的精神,省政府曾先后两次授予李宝树《乐育英才》荣誉奖匾及金、银质奖章各一枚。1990年,该校开设16班,学生536人。
  五、赤岭小学
  赤岭小学前身为养中小学。创办于民国6年(1917),32年改为官桥镇西北中心国民学校。1978年赤岭小学被确定为安溪县重点小学。1982年港胞林诚致等86人,集资53万元,建桥并建校舍。赤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979年、1980年学校游泳队参加省游泳比赛,其中有15人次破省纪录;参加全国比赛,有5人次获前六名。1990年全校开设21班,学生730人。
  六、参山小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叶印心主持创办参山学校。民国4年(1915)改为私立参山小学。7年,叶彩真仿照集美办学形式,改为六年制。陈嘉庚对参山小学十分关心,曾捐献“万有文库”丛书一套上千册给该校图书馆,并亲临学校视察。民国34年,叶彩真发起募捐建校舍(现为参山中心幼儿园园址)。
  解放后,参山小学改为公办。由于教育普及,生员增加,原有校舍不能适应需要,从1976年开始,参山村发动群众筹集近20万元资金,兴建新校舍。新校舍占地面积7亩,建筑面积1756平方米。1984年,省教育厅、财政厅授予参山村“集资办学成绩显著”的荣誉。1990年,全校设11班,学生391人。
  第四章 中学教育
  第一节 学校设置
  安溪创办中学始于民国13年(1924),由卸任县长李敬仲筹办公立安溪中学,校址设在县城文庙明伦堂。首任校长李敬仲。14年5月,陈国辉攻入县城,占明伦堂为旅部,将办学经费挪为军用,迫使学校停办,次年秋复办。16年因战乱又停办。19年秋,创办安溪矿务高中,改建考亭书院为校舍,聘请陈允敦为校长,兼办初中2个班。21年,矿务高中迁往泉州,初中续办,并改校名为安溪乡村师范,后又改为安溪初级中学、安溪简易师范。26年恢复安溪县初级中学校名。34年,增办高中(只办一学期即停)。35年学校迁入文庙。
  民国16年,王祝三赴南洋,向旅居南洋各地侨胞筹募经费20万元(其中侨胞官光厚捐献4万元),在崇德书院创办安溪第一所侨办中学——崇德中学,并在厦门鹭江道担水巷购置一列洋楼,作为永久校产,提取租金为办学经费。26年因日寇侵华,厦门沦陷,办学经费无着,被迫停办。33年,集美中学在崇德中学旧址设立分校,35年,分校迁回原址,崇德中学复办。
  民国33年,李爱黄应湖头李氏族亲要求,以湖李大宗店、田租为基金创办俊民中学,次年春改为爱黄中学,38年又改称阆山中学。36年侨胞林树彦在官桥赤岭创办中正中学,37年秋,改名为安溪私立蓝溪初级中学。
  抗战初期集美水产航海职业学校、集美农业职业学校、集美商业职业学校、集美师范学校、集美中学先后内迁安溪,民国35年又全部迁回。集美学校内迁为安溪学子提供就学机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材,对安溪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49年全县有中学4所(公立1所、侨办1所、私立2所),教师85人,学生849人。从民国13年至1949年,全县各中学共培养高初中毕业生6000多人。
  1949年秋,县人民政府派黄选卿、丁连征、陈福联、白江霜陆续接管旧有学校。是年,县立初级中学改为人民中学,并增办高中。以后政府不断拨款,扩建校舍,增添设备。1953年2月,经省政府批复,安溪中学、私立蓝溪初级中学、阆山中学、崇德中学分别改为安溪第一、二、三、四中学,并全部改为公办。1956年秋,侨胞柯进来创办进来学校附中,西坪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同时,安溪三中增办高中。1957年西坪附中改为安溪第五中学。是年,侨胞李传别创办崇文附中。至此,全县有初级中学5所,完全中学2所,在校学生2825人。
  1958年,进来附中、崇文附中分别改称安溪进来中学、安溪私立崇文中学,安溪二中增办高中,侨胞唐道依创办温泉中学。1959年,安溪一中被晋江专区定为重点中学。是年秋,侨胞廖善德创办官桥华侨中学,安溪四中增办高中。至此,全县有中学16所(其中完中4所),在校学生4978人。
  1962年,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撤销霞春、温泉两所附中,后经群众要求,省政府批准,温泉附中复办,并改名为温泉华侨中学。1965年全县有中学8所,其中完中3所,初中5所(含侨办初中3所);在校学生5359人,其中高中472人,初中4887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大部分中学自1967—1969年停止招生。1969年秋,安溪一中由文庙迁往尾寮(今校址),并易名为城厢中学。在“队有小学、社有中学”口号的鼓动下,感德、祥华、新林、东溪、尚卿、南岩、后溪、由义、下镇、芦田、镇西、福前等地办起附中班,虎邱、龙门、龙涓、蓬莱、金谷等中学先后增设高中部。1977年全县有完中16所,初中1所,小学附设初中147处,在校学生28565人。
  1978年,安溪对中学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全县确定18所完全中学,依次排列为第一至第十八中学(以后安溪二中复称蓝溪中学、安溪四中复称崇德中学),安溪一中被确定为晋江地区重点中学后,县确定安溪二中、安溪三中、安溪八中为重点中学,官桥中学为县办八年制重点学校。同时把原来147所附中,压缩为67所。1980年安溪一中被列为省重点中学,县又确定一批重点中学。调整改革普通高中,整顿提高初中,各学区调整附中布局,中学内部结构的比例关系日趋合理。1986年,泉州市扶贫工作队进驻尚卿科名村,倡议由市、县、乡三级政府投资创办科名中学,校舍建成后于1988年开始招生。1990年,侨胞钟氏昆仲江海、明辉及天德集团等捐资815万元,创办铭选中学,总建筑面积17126平方米,体育场面积21000平方米,计划于1991年招生。1990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7所(其中完中10所),职业中学附设初中班6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4所;在校学生28518人。1950年至1990年,全县共培养中学毕业生13.64万人,其中初中毕业生10.24万人,高中毕业生3.4万人。
  第二节 教学工作
  一、德育
  民国时期通过修身、公民、童子军等课程和纪念周活动,对学生灌输以忠于三民主义思想和恪守封建伦理道德为内容的教育。民国16年(1927)后,推行“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主要内容的“新生活运动”。在学校中建党(国民党)、建团(三青团),还派教官对高中学生进行军事训练。
  解放后,把肃清封建的、买办资产阶级思想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撤销训育处,取消童子军、公民等课程。通过政治课,对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热爱人民解放军的教育,1950年进行“五爱”和自觉遵守纪律的教育。1954年强调加强劳动教育,批判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尔后,各校认真贯彻《中学生守则》,1957年组织师生学习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开展大鸣大放,教师参加反右派斗争。
  1958年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组织学生参加大炼钢铁、大办工厂(共办116家小厂,绝大部分有其名无其实)、大办农场(占地面积340亩)。由于劳动时间过多,未能完成教学任务。
  1963年,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以后几年,号召学习张高谦、王杰、焦裕禄等英雄模范人物;还开展以“反修防修”为主要内容的阶级斗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活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校成立“红卫兵”组织,停课闹革命,任意批斗校长、教师,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1973年实行所谓“开门办学”,校队挂钩,以劳动代替教育。
  1977年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学校“三风”(校风、教风、学风)有了根本好转。表彰教育战线先进集体和个人,学习贯彻《中学生守则》,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1980年增设青少年修养课,后又增设法律常识课,把法纪教育同品德教育、前途理想教育结合起来。1981年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文明礼貌活动,教育学生为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而努力。
  二、智育
  民国时期,中学开设公民、体育、童子军、国文、算学、自然科学(博物、生理卫生、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图画、劳作、音乐等课程,统一教学计划,学制三年,实行春秋季招生,学生升学可自由选择学校报考。
  解放后,有了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1952年,开始实行统一招生。其中工农子弟至少占录取总数的30—40%。1953年,学习推行苏联凯洛夫“五段教学法”,并逐步形成统一模式,次年停招春季班。
  1958年,为适应形势需要,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开展大鸣、大放、大辩论,统一师生思想;发动师生提合理化建议;领导深入课堂、班级,抓典型,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接着还在师生中开展“拔白旗、插红旗”竞赛活动。
  1961年
  ,调整部分中学教师到小学任教,部分中学教师通过函授、培训等途径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改革学制,由“三、三”制改为“三、二”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二年),高中二年级又分为文科和医农科进行教学。1962年又恢复“三、三”制。加强教研活动,各校扎实抓了几年教学,到1965年,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物理课改上工业基础课,体育课改上军体课。取消考试制度。1969年使用省编教材,以《毛主席语录》为主要教学内容。翌年,实行学制改革,高、初中均实行二年制。大中专招生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公社一级)批准,学校(录取校)复审”的办法。1973年树“白卷英雄”为典型,在此期间,教师无法教,学生无心学,扼杀和埋没了一大批人才。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使用统编教材,贯彻《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建立学科教研中心组机构。1981年,县教研室成立,各中学相应成立学科教研组,形成教研网络。1986年后,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中学优质课”、“教坛新秀”、“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培训了一大批中青年优秀教师。
  1977—1990年,随着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及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县中学教师撰写了50多篇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在有关会议上交流。1981年,安溪一中考生庄闽生高考作文《毁树容易种树难》获全省最高分。1989年安溪一中考生何芙蕾高考作文《致友人的一封信》成绩名列全省前列。据统计,1977—1990年,安溪为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8107名合格新生。
  三、体育、卫生教育
  体育民国初期,对体育课不够重视,体育课等于虚设,直至民国19年(1930),才在县城拓建体育场,并举行过多次县运动会,中小学生运动会对体育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解放后,各校开设体育课,每周两课时,以基本队列、球类、田径为主要教学内容。课外体育活动每天一小时。1956年,高中开始推行《劳动和卫国体育制度》。1960年5月,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在县体育场举行。1962年各校每周安排一节课作为民兵训练时间。后推行第四套广播体操,并开展广播体操评比月活动。1974年执行《体育锻炼标准》,落实“两课两操两活动”(即每周两节体育课、两次课外体育活动、每天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是年,安溪二中创办游泳班。1982年,安溪少体校在崇德中学创办举重班。次年,举重项目被省教育厅、省体委、团省委确定为传统项目。安溪游泳班、举重班,曾多次参加省、市比赛,举重班还参加过全国赛,并取得较好成绩(详见卷三十六)。
  安溪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不少成绩。1950—1990年,全县举行17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随着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体育教师队伍也得到不断充实和加强。1990年,全县中学体育教师80人,其中大专学历以上者32人,体育中专毕业者25人,师范、高中、初中毕业者23人。在体育教师中取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者3人,一级教师7人,二级教师10人。
  卫生民国27年2月,县成立健康教育委员会,负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查和疫病防治。
  解放后,遵照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开展提倡卫生、预防病疫的爱国卫生运动。由于防治及时,学校基本上没有出现传染病。1953年后,开展以灭“四害”(苍蝇、老鼠、蚊子、麻雀)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清洁大扫除,改善环境、食品、个人卫生,要求定期检查并形成制度。
  从1954年开始,学校就着手建立医疗保健机构。至1990年,全县有11所中学设立卫生室,配备专职或兼职卫生员。
  1977年,恢复大中专招生考试制度后,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生作业负担重,学习时间长,视力严重下降,针对这一情况,各校均采取保健措施,大力推广眼保健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看书、写字习惯。
  附:部分中学简介
  一、安溪一中
  安溪一中是省重点中学,其前身为安溪公立中学,创办于民国13年(1924),校址设在县文庙明伦堂(该校的沿革在本章第一节中已有记述)。
  1949年,县人民政府接管这所中学(接管前称安溪县立初级中学),改称安溪人民中学并增办高中,1953年改称安溪第一中学,1959年定为晋江专区重点中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安溪一中损失比较严重。1969年,学校迁至尾寮(现校址),改称城厢中学,后又改称城关中学。1976年后,恢复正常教学秩序。1978年经上级批准,复名为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规模日益扩大,师资队伍不断充实,教学设备不断更新。1988年,侨胞柯其香捐建三层“校友楼”一幢。至1990年,学校占地面积61.7亩,建筑面积20158平方米,有教学楼五幢,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楼各一幢,教师宿舍楼三幢。图书馆藏书5.5万册,理、化、生实验室,可供学生分组或单独实验。有教师241人,开设50班,在校生数2775人,其中初中1722人,高中1053人。
  安溪一中建校以来,共培养3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初中2万多人,高中1万多人,考上大专院校的3700多人(其中1977—1990年有2418人),校友遍及海内外。
  安溪一中办学成绩比较突出。1982年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1983年,被省评为“首届学校音乐周活动先进单位”;1984年,省教委授予“青少年爱科学月活动先进集体”;1985年,省政府授予“教育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称号;1983年和1985年被团中央评为“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先进集体”;1986年被省评为“绿化红旗单位”;1988年省教委授予“教改工作成绩优异”称号;1989年被省教委评为“整顿校园治安秩序先进单位”。
  二、蓝溪中学
  蓝溪中学的前身为中正中学,是侨胞林树彦于民国36年(1947)创办的,校址设在赤岭村,以赤岭林氏祖祠为校舍。次年,改称安溪私立蓝溪初级中学。1953年,由县人民政府接办,改称安溪第二中学。1958年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1974年创办游泳班,因成绩显著,晋江地区首届、二届中学生运动会游泳赛均在该校举行。1980年10月恢复蓝溪中学校名。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特地为该校题写校名。
  1990年学校占地面积59.1亩,建筑面积10782平方米,教职员工126人,在校学生1757人,其中初中1314人,高中443人。民国36年(1947)—1990年,共培养毕业生12618人,其中初中8122人,高中4491人,为大中专院校输送900多名新生。
  三、安溪三中
  安溪三中的前身为俊民中学。民国29年(1940)李爱黄应湖头李氏族亲要求创办于湖头。以湖李大宗店、田租为基金,以贤良祠为校舍。民国33年,改称爱黄中学。
  1949年10月,学校改称阆山中学。1953年由县人民政府接办,并改称安溪第三中学,1956年,增办高中。1959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俄语科平均成绩居全省第二位。1969年改称湖头中学。1977年恢复安溪三中校名。1978—1990年共培养6852名高、初中毕业生,为大中专院校输送1100名新生。
  1990年,学校占地面积52.3亩,建筑面积9196方米,教职员工125人,在校学生1512人,其中初中1017人,高中508人。
  四、崇德中学
  崇德中学前身为私立崇德初级中学,是民国16年(1927)王祝三到南洋募捐,得到官光厚等侨胞的支持,在长坑创办第一所侨办中学,以崇德书院为校舍。民国19年,官光厚等又在厦门鹭江道担水巷购置十三楹楼房作永久校产。民国33年,集美中学内迁后在崇德中学设立分校。1949年初,中共安溪中心县委设在崇德中学。
  1954年由县人民政府接办,改称第四中学。1959年增办高中,1981年恢复崇德中学校名。次年,安溪少体校在该校设举重班,曾多次选派运动员参加全国、省、市比赛,均取得较好成绩。
  民国36年(1947)—1990年,共培养52届高、初中毕业生,1990年学校占地面积68.3亩,建筑面积13440平方米,教职员工68人,在校学生1298人。
  五、安溪八中
  安溪八中,是侨胞柯进来于1956年创办的,原名进来附中(附设在进来小学)。1959年经省政府批准改称进来中学。1963—1965年连续三年中考成绩居全县首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改称红卫中学、蓬莱中学。1969年增办高中。1978年改称安溪第八中学。
  1981年,侨胞柯隆美、柯镇安捐资建四层教学楼一幢,名为美安楼;侨胞柯宝国为学校创设奖学金。1985年柯宝国又捐资建四层学生宿舍楼一幢,名为敬业楼,同时创设奖教金。1987年,柯镇安又创设高考奖学金。1988年侨胞柯其香夫妇捐建四层教学楼一幢,名为敬诚楼。这些侨建大楼,都是琉璃瓦屋盖。为表彰侨胞捐资办学功绩,1984年省政府授予柯进来金质奖章一枚。
  1956—1990年,侨胞捐资,使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建校以来共培养初中毕业生3936人,高中毕业生3463人。1990年,学校占地面积25.9亩,建筑面积11071平方米,教职员工109人,在校学生1173人,其中高中324人。
  六、安溪六中
  1978年秋,县人民政府把后〓学校(小学附设初中班,校址在城厢乡砖文村)改办为中学——安溪六中,当时有初中4班、高中3班。1985年12月,省长胡平视察六中,看到该校办学条件很差,校舍既简陋又紧张,遂决定拨款25万元,建五层教学大楼一幢(20间教室,于次年竣工),学校领导从改办中学后就组织师生开展劳动建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面貌有了很大改观。1982年,团中央授予学校“读书读报先进单位”。1987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单位”。1990年,学校占地面积38.2亩,建筑面积9012平方米,有初中39班,高中14班,教职员工157人,在校学生2395人。1978—1990年共培养高、初中毕业生4322人,其中初中2337人,高中1985人。
  第五章专业教育
  第一节职业学校
  民国19年(1930),陈国辉的部属陈佩玉在安溪创办矿务高中,设国文、物理、化学、矿务等课程,该校在安溪办两年,旋因经费无着迁往泉州,学校仅维持到第一届毕业即停办。
  解放后,政府多次下文要求开办职业学校。1957年大坪乡萍州村创办茶叶学校,是一所民办半日制学校;一年后并入西坪茶校。1958年,全县先后办了40所(处)农业中学,在校学生2488人。大部分属于民办,因经费问题而时办时停;只有1958年2月创办的湖头农业中学,坚持至今并始终保持农中的特色。1959年,为了扭转“一轰而起”盲目发展的局面,对职业学校进行整顿。调整后的农中剩下9所,学生1292人。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农业中学一再压缩。1961年秋,除湖头农中外,其余全部停办。1964—1968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农中保持在24所,学生1400人左右。1969年“两种教育制度”受批判,又只保留湖头农中一所。直至1981年,安溪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改革单一的中等教育结构的指示,职业教育才重新振兴起来。1990年,全县有职业中学8所,50个教学班,教职工202人(其中专业教师120人),在校生1738人,设有工、农、医、师等八类十七个专业,当年招生771人,与普通高中的比例为4∶6。
  一、湖头农业中学
  湖头农业中学创办于1958年2月,校址设在湖头登贤村,学制三年,是一所民办的半工半读的初级农业中学。1960年,为做到校场挂钩、以场养校,校址迁至湖头综合场。1965年春迁至湖头大埔村,湖头公社拨给水田7亩作为生产基地。这一年年底又迁至湖头仙都村(原县办畜牧场),仙都村拨20亩水田、50亩山地给学校,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参加劳动给予一定补贴。1976年增设高中部。1981年,高中部开设种植、植保两个专业。1984年4月,县教育局与县农委、农业局及湖头公社签订联办协议,秋,高中部开设兽医专业,学制二年,招生32人,专业课设禽畜解剖生理、饲料和饲养基础、禽畜疫病及防治基础等课程;文化课设政治、语文、数学、化学等课程。学校设畜牧门诊室,还组织学生集资办小畜牧场。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到各乡镇兽医站参加春、秋防疫工作,毕业前还要到各乡镇兽医站实习一个月。
  1986年秋,学校办一个瘦肉型养猪场,引进良种母猪,既为兽医专业的学生提供实验基地,又为当地生猪品种改良及科学饲养作出示范。1990年,该校开设林果、畜牧兽医、农家综合经营三个专业,有5个班级,学生178人,教职工18人。这一年,侨胞李尚大为农中投资4万元,建果场、修鱼池,充实学校设备。
  二、安溪职业学校(原安溪第十五中学)
  1981年秋,安溪第十五中学在泉州市率先改普通高中部为职业高中部,先后设置初中、职高、技工、职专等多种学制。1990年3月,经安溪县人民政府批准,该校职教部改为安溪职业学校。该校职业高中开设茶叶专业、家用电器专业、小水电专业,学制二年,文化课采用普通高中课本。专业课采用自编及外省市对口专业的教材。职业中专设茶叶专业,学制三年。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毕业生,只承认其学历,不包分配。技工部设制茶专业,以后改办小水电专业,面向泉州市、漳州市、宁德市的十六个县招生,毕业后由劳动部门统一分配。
  该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除正常教学设施外,还设有三室(乌龙茶审评室,生、化仪器室,茶叶机械室),三场(茶场、乌龙茶实习工场、家用电器实习工场),一厂(乌龙茶精制加工厂),一圃(乌龙茶品种圃)。学校系县教育部门与安溪茶科所、安溪茶叶公司、安溪茶厂、虎邱乡政府等单位联办,还有十多个分布在漳州、泉州两市的小水电专业实习单位。教学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至1990年培养毕业生929人。1985年,被省评为“教育先进单位”、“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同年,省技校厦门片工作互检,被评为“办得好的学校”。1988年,团中央、国家教委、科委授予“教育实践活动先进学校”的称号。学生实习产品“飞凤牌”、“黄金桂”乌龙茶在省农业系统审评会上荣获二等奖。福建电视台曾在新闻节目里播映该校茶叶专业教与学的情况。
  安溪职业学校是省职业中学首批教改试点之一,承担国家“燎原计划”的科研项目:有低产茶园的改造提高茶叶产量、茶叶深度加工提高产品质量、肥料配方、低产田改造等项目。
  1990年,该校开设水电、电子、茶叶三个专业16个班,在校学生574人,教职工63人。
  三、安溪中华职业学校
  安溪中华职业学校,创办于1987年,原定名为安溪城关职业中学,后经县教育局与中华职业教育社福建分社协商,决定联办,定名为安溪中华职业学校,聘请陈君实为名誉校长,陈乃昌为董事长。学校开设机电、幼教、财会等专业,并与凤华制衣(中国)有限公司联办服装设计专业,与安溪高甲戏剧团联办戏剧职业初中班。
  学校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师资、设备、实习基地等条件都较好。1990年,学校开设机电、幼教、服装、戏剧四个专业计13个班,学生425人,教职工37人。已培养两届毕业生212人。
  四、其它
  安溪许多中学还根据生产(或工作)上的需要办了一批职业高中班。
  1981年安溪四中曾开办茶叶职高班。
  1981—1986年,安溪八中开办电器维修职高班。
  1984—1986年安溪十一中开办林业职高班。
  1985年起,官桥中学开办美术职高班,温泉中学开办中医专业职高班,安溪七中开办陶瓷工艺美术专业和服装专业职高班。这一年光德附中开办缝纫职高班。1986—1991年,安溪九中与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驻厦门)联办建筑专业职高班。
  第二节 专业学校
  一、高等师范1978年,晋江地区师范大专班在安溪设分班,校址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开设数学、物理二个专业。其中数学专业41人、物理专业37人,学制二年,次年5月正式上课。师资除晋江地区派3名教师外,不足部分由县自行解决。1979年有专任教师7人,1980年增加到15人。数学专业设中学数学研究及教法、解释几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普通物理、概率统计等课程;物理专业设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和实验、高等数学、力学、分子物理力学、电磁学和电工、光学、原子物理学、无线电、理论力学、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简介等课程。1981年5月毕业77人、肄业1人,大专班停办。
  二、中等师范
  1.简师班
  民国20年(1931),安溪矿务高级中学附设普师科,实行春秋季招生。首届招收高小毕业生30多人,学制四年,设国文、数学、理化、史地、栽培学等课程。后又改称安溪简易师范学校、县立初级中学,简师学生仍附在中学上课,至第四届毕业后停办。
  民国34年,县立初级中学附设简师1班,实行秋季招生,招收初中毕业生40人,学一年。次年秋,成立简易师范学校,校址在文庙明伦堂。至37年,共有四届210多人毕业。
  2.初师班
  1958年8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在安溪二中附设初师班,学制三年,招收高小毕业生2班79人,1960年春县教师进修学校接办,并提前一年毕业。1960年在文庙明伦堂创办初级师范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140人,设政治、语文、数学、生物、化学、物理、体育、音乐、图画等课程,1961年停办,学生安排在户籍所在地附近中学插班学习或自谋职业。
  3.南安师范安溪分班
  1979年5月,县教师进修学校承办南安师范安溪分班一届,招收1978年报考中专的高中毕业生53人,学制二年,有专任教师2人,兼职教师10人,开设中师课程。
  1984年秋,南安师范在安溪设教学班,招收参加省中招考试的安溪、永春、德化三县的民办教师44人,学制二年,开设中师全课程,1986年全部毕业回原籍分配工作,后停办。
  4.中师函授班
  泉州师范函授部于1985年秋在安溪招收在职公办小学教师34人(均为招工、补员对象),离职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函授二年,学习中师全课程,经泉州师范统考合格者,发给中师函授毕业证书,回原单位任教。1983年秋、1987年秋、1989年秋,3次招收小学民办教师在职函授学员计163人。学制分别为文史(或数理)单科2年,双科4年,学完中师函授全部课程,经统考合格毕业132人。
  5.培文师范学校
  1982年10月,侨胞施金城在龙门乡山美村创建培文小学后,又于1985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创办安溪培文师范学校。该校是一所省属全日制中等师范学校,首届招收晋江、南安、永春、安溪等县应届初中毕业生81人,学制三年,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原则。
  在建成“金城楼”、师范生宿舍楼后,又于1989年完成综合大楼的建筑任务。综合大楼系学校主体建筑,内设普通教室、阶梯教室、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美术室、舞蹈厅、“载霭堂”(施金城事迹展览馆)等。至此,校舍及设备日臻完善,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价值15万元,图书2万册,校车3部。
  1990年,学校开设12个班,教职工75人,在校学生535人,已毕业三届418人,其中9人升入高等院校深造。
  施金城热爱家乡教育事业,苦心孤诣,每年都要回乡一至二次,亲自了解、关心办学情况。为表彰施金城伉俪6的贡献,省政府于1984年12月授予银质奖章及“乐育英才”荣誉奖匾;1986年又授予金质奖章一枚;1990年培文师范综合大楼落成时,副省长刘金美亲自参加庆典,并在会上再次授予“乐育英才”匾额一面。
  三、卫生学校
  清宣统二年(1910),柳忠烈在县城南街创办安溪赤十字医院附设医校,招收社会青年学习四至五年,至民国14年,共毕业10余人。
  民国5年,老中医李孝清在复新街(今解放路)创办安溪县医学研究社,17年,石礼凤又创办一处中医研究室,28年后,县卫生院以训练战争救护队员,卫生稽查队警为主要对象,举办卫生常识讲习班。
  1958年10月,安溪县创办初级卫生学校,1960年停办。1980年,晋江地区卫生学校在安溪县医院附设医校,设护士专业,学制三年,学生毕业后统一分配。
  1980年12月,安溪县卫生进修学校成立。1986年3月,该校改为安溪县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90年4月,省教委批准成立安溪卫生职业中专学校,设有妇幼医士、卫生医士、医疗医生、护士四个专业,学制三年,有教职工30人,医学实验室6个,实验设备比较齐全(详见卷三十五)。
  第三节 教师进修学校
  民国6年(1917),县长解利民在城关开办塾师讲习所。
  1952年,晋江专区师资训练班在安溪参内小学设立分班,有教职工10人,招收100名社会青年,培训一年后,有20名到小学任教。1953年,分班改为小学师资训练班。举办凯洛夫五段教学法培训班,有500名教师受训。是年8月撤销,改设初等教育研究室(设在魁星楼)。同时,创办《安溪初教》刊物,开展全县性教研活动,举办北京语音训练班。1958年,成立县教师进修学校。1960年校址迁往砖文大队,次年8月迁入中山纪念堂西楼,1963年再迁南街文化馆右厢。1959—1963年,共举办小学校长、教导、教师轮训班9期,500人次受训;250名小学教师参加函授,系统学习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1966年后,教师进修学校被贬为“越进越修”,停办数年。1972年秋复办,校址在省公1路二处留守处,改校名为小学教师学习班,举办3期小教轮训班,125人受训。
  1977年8月,学校迁入民主路(今址),改名为教师培训学校。1979年8月,恢复县教师进修学校名称。1981年学校设立培训处,采取多形式多层次、以短期培训为主的方法,对小学教师和部分中学教师进行培训,共举办4期招工补员的小教培训班,8期小学校长、教导培训班,2期复式班教学师资培训班,7期扫盲专干培训班,8期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班,及12期初中英语教师培训班和初中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教师培训班各1期,还举办大中专考试补习班,中师自学考试复习班,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复习班,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考试复习班,职工初中文化知识补习班和转干培训班,参加培训达5638人次。此外,还承办南安师范安溪分班,泉州师范在职、离职小教函授班,晋江地区师范大专班安溪分班等。十年来,共449人取得大专、中师毕业证书,1030名教师进修中师课程。
  1981年,学校成立中学组和小学组。1988年中、小学组分别改称中、小学教研室、1990年有中学教研员7人,小学教研员7人。十年来开展中小学学科竞赛、教材分析、教学改革、年段过关、能力培养、中小学教师“创优质课”和“教学开放周”活动,还开展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复式教学以及中考、高考质量分析等教研活动。坚持办好《安溪教育》,自1977年复刊以来,出版《安溪教育》小学版138期,中学版9期。
  1985年,学校设立办公室。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还协助县教育行政部门搞好每年的初考、中考、大中专招生考试工作。
  学校占地面积3.1亩,建筑面积5071平方米,教职工45人,图书2万册,电教仪器价值3.7万元。
  第六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农民教育
  民国27年(1938)4月,安溪第一、二区开办中心民众学校。翌年,省教育厅派员来安溪筹办战时民校。是年冬,安溪有专设民校9所,兼设民校66所,开设妇女班、儿童班、成人班,学员3134人,教师145人。后数年,逐年都增加一批初级成人班和初级妇女班。自民国27年至35年,接受教育的达11万多人次,但据1949年统计,安溪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仍占总数的93.8%。
  解放后,工农群众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一个大办冬学的热潮在安溪城乡兴起。1950—1951年,全县参加冬学学习的人数达68639人。1952年起,安溪一区至六区重点推行速成识字法,开办业余方言速成识字班,学员经过半年学习,平均识字二千字,绝大多数达到脱盲标准。1953年春,安溪对扫盲工作进行整顿,各区乡依靠农会、妇联、青年团、民兵等群众组织,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掀起学习文化热潮,涌现了很多父子互教互学、夫妻齐上学的动人事迹。1955年,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安溪掀起了第二个扫盲高潮,这一年,全县脱盲人数达41853人,其中有4181名学员参加工作,成为乡、社基层干部。
  1958年,安溪提出“大战40天,扫除一万个文盲”的口号。1959年又普遍开展“铁民校”、“立标兵”运动。由于工作脱离实标,效果很差。据1960年11月统计,全县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42%“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办“政治夜校”,强调“突出政治”,忽视文化、技术学习,加上全日制学校溜生严重,未能堵住新文盲的产生。1978年普查统计,自1958—1977年,近二十年虽扫除文盲6万人左右,但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又上升到50.19%。
  1978年,配备县、社两级成人教育干部,并在全县开展普查摸底,制定规划,全面发动,组织扫盲对象入学。1979年,县社两级恢复工农教育委员会机构,加强对工农教育的领导,紧接着在专职干部和教师中开展“三定”(即定扫盲对象、定完成扫盲任务时间、定扫盲质量)工作,签订承包合同。1984年,有些乡镇开办扫盲速成班,县在龙涓召开现场会,推广龙涓等乡镇的经验,即采用半日制、隔日制、巡迴制、早晚班等形式,用不少于140学时完成县工农教育委员会、教育局与龙涓学区合编的“扫盲速成课本”和简易计算等课程,加速扫盲步伐。自1978—1986年,安溪又扫除文盲61041人,全县12—40周岁人口中非文盲率达89.9%。1987年上半年,经市政府派验收组检查验收,确认安溪已实现扫盲低线达标,是基本无盲县。1988—1990年,各乡镇注意抓巩固提高并扩大扫盲成果,三年又扫除文盲11135人。1990年,全县14—40周岁462495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9593人,非文盲率达95.76%。
  从1953年起,安溪农民教育在识字、脱盲的基础上,逐步向较有系统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阶段发展,开办了一批业余高小、业余初中和文化技术学校。1978年有业余高小18班,学员388人;业余初中1班20人;文化技术班16班262人。1987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农民业余教育的重点转向文化技术培训。1990年,全县有业余高小213班,学员6243人;24个乡镇场都开设文化技术学校,有文化技术班72班,学员2521人。第二节干部职工业余教育
  一、干部教育
  解放初期,绝大多数干部的文化程度偏低,为了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1952年创办县直属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招收高小班、初中班各1班,学员共73人。1954年又增设现代汉语、初小语文各1班,扫盲班2班,学员132人。1956年,把干部扫盲班改为乡主干文化学习班,办2期,有166人参加,用速成识字法学习两个月,全部脱盲。据1959年12月统计,全县有干部891人,非文盲844人,占总数94.7%。1964年,安溪有138名干部参加晋江专区干部函授学校学习。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的师资,主要由人事部门选配专职教师,并由办学单位根据就地取材、能者为师的原则选聘兼职教师。
  “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教育陷于停顿状态。1980年,中共安溪县委党校复办。1985年党校开办全脱产中专班,接着又办大专学历的党政干部专修班。
  二、职工教育
  1950年,政务院颁发关于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县、区两级都成立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初期职工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扫盲,也创办一些不同层次的文化技术学校,以满足不同文化程度职工学习的需要。安溪的职工教育发展到1956年已初具规模,当时有业余学校21所,33个教学班,学员达1276人。据1959年12月统计,全县14—40岁职工4491人,非文盲3377人,占职工总数的86.4%
  “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教育处于停顿状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根据党和国家对职工教育的要求,各单位纷纷组织青壮年职工进行文化补课,以语文、数学为必修课,物理、化学为选修课。1982年12月,开始组织全县性职工初中文化补课统一考试工作。1984年2月,县成立职工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加强对文化补课考试工作的领导,至1986年共举行了12次县组织的统一考试,参加考试人数2310人,取得初中文化补课统考合格证的1905人,占应参加考试人数的82.5%。1989年职工教育办公室划归教育局成人教育股。1990年,职教的主要工作转入开展以初级、中级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职工岗位培训活动。
  三、成人中、高等教育
  1979年,安溪成立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次年,。开办中文、英语、电子三个专业,招收学生67人。1985年后,增设党政干部管理、现代工程师、检察法律、检察专业证书等专业。自1980—1990年,安溪电大教学班共招生260人,毕业70人,结业42人。
  安溪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始于1984年下半年,报考专业有汉语言文学、党政干部基础理论专修科、英语等三个专业。1985年,县成立自学考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自学考试的报考及组织教材等事项。自学考试每年举行两次,分别在4月份和10月份举行,考试地点设在泉州。1985年秋报考专业增加法律、金融等9种,后又增加到25种,占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设33种专业的75.8%,并已有90人毕业。同时,中专自学考试从1987年开设以来,也有很大发展。
  第七章 师资
  第一节 队伍
  一、幼儿教师
  民国12年(1923),基督教会办的幼稚园,从信徒中推荐教师。29年县立幼稚园园长及教师均由县政府委派。33年后,幼儿教师大多由简师或女子中学毕业生担任。解放初期,全县只有幼儿教师3人。1958年后,各大队办幼儿班,一大批有文化的农村姑娘当上幼儿教师,教师数达1196人,其中公办教师仅7人。
  1978年后,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幼教事业。1984年,在安溪六中增设幼教职高班,至1990年,共培养100多名比较合格的幼儿教师。1990年全县幼儿园(班)教职工306人,其中公办45人,民办261人。在289名教养员中,幼师毕业23人,中师、高中毕业102人,中师、高中肄业129人,初师、幼师肄业35人。
  二、小学教师
  清朝初年,县学设教谕(既是学官又是教师),一般由举人或贡生充任;掌管书院者称山长,选聘地方宿学鸿儒担任,私塾教师一般由秀才担任。
  民国初期,县立学校教师大多由地方知名人士担任。民国6年,全县已有小学40多所,教师人数未详。此后十年间,兵荒马乱,学校时办时停。民国19年,学校数增加,师资匮乏,特从外县和温州等地重金聘请100名教师,后来由于经费无着,不得不辞退一部分教师。民国24年全县仅有小学教师87人。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厦门等地大批知识分子来安溪避乱、任教,至民国33年安溪小学教师猛增至775人。抗战胜利后,外地教师回原籍,小学教师数量骤减,民国36年,仅有646民国时期,一批早年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利用教员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活动。1949年,还配合南下解放大军,接管旧乡、镇公所,为安溪解放做出贡献。
  解放后,教师队伍不断壮大,1950年全县仅有小教649人,1952年小学教师增加到976人。
  1958年,安溪初等教育发展过快,民办教师剧增。是年,教师数达1593人,其中有574人为民办教师,此后数年,教师数量相对稳定。1971年后,学校又急剧发展,民办教师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1977年,民办教师达2745人,占教师总数55.2%。1980年对民办教师进行考核整顿后,每年都有一部分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或考入中等师范学校学习,比例逐年下降。1990年,小学教师总数4686人,其中公办教师3510人,民办教师1176人。专任教师3505人,其中公办教师2608人,民办教师897人;专任教师中,中师、高中毕业的2936人,中专、中肄业的84人,初师毕业的19人,初中毕业及以下的466人。
  三、中学教师
  民国13年,安溪公立中学创办时,只有教师10人。16年私立崇德中学创办后,两校计有教师18人。19年后,安溪先后办起矿务高中、简易师范,又有集美学校内迁安溪,教师人数逐步增加。34年,有教职工97人。
  解放后,教师队伍逐步壮大。1953年私立中学全部转为公办,有教师140人。以以后随着初等教育的发展,有许多小学增设初中班,开始吸收民办教师。1956—1965年,中学民办教师由28人增加到111人,占教师总数424人的26%。“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教育盲目发展。1977年有民办教师1088人,占教师总数1653人的65.8%。经过多次考核整顿,民办教师数才逐步下降。1990年,中学(含职业中学)教师总数2177人,其中公办教师1949人,民办教师228人。专任教师1582人,其中本科毕业的150人,本科肄业、专科毕业的951人,大专肄业的5人,中专、高中毕业的453人,高中肄业的23人。
  第二节 培训
  清末至民国初期都曾对学校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业务和升学率两方面,并根据考核成绩定优劣。解放后,安溪县采用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业务水平(详见“教师进修学校”一节)。
  第三节 待遇
  一、政治待遇
  民国以前,教师地位低下,特别是私塾先生,往往成为被奚落对象。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确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民国28年(1939),曾郁学校校长陈清杰,因办学成绩显著,被省教育厅嘉奖,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良小学教师。民国后期,虽有劳师嘉奖等规定,但大多流于形式。由于当时的教师收入微薄,职业没有保障,谈不上有什么政治地位。解放后,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属工人阶级一部分,政治地位逐步提高。1953年春,县教育工会成立,教师先后加入工会组织。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后,有一批优秀教师参加中国共产党。1957年,廖祖烈等13位中小学教师出席省首届先进教育工作者表彰大会。
  1957年后,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在反右派斗争中,有101名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又有178名教师被作为“不纯分子”清洗出教师队伍。“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被作为“臭老九”批判,大部分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严重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1977年,县成立教育系统落实政策领导小组,对在“文化大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蒙冤受屈的教师,全部给予平反昭雪。
  1978年后,党和政府把振兴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材,大造尊师重教舆论,教师的政治地位有了显著提高。许多优秀教师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奖励。1985年9月10日,中共安溪县委、县政府隆重庆祝解放后首次教师节,开展慰问教师和表彰先进教师活动。以后年年的教师节都照此办理,形成制度(受国家、省有关部门表彰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名单见附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党委重视吸收优秀教师入党,1977—1990年,全县中小学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625人。
  为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党和政府还让教师充分享受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历届的县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都有教育系统的代表参加(详见附3)。1987年,安溪县对教师进行职称评定,评出中学高级教师69人,一级教师206人,二级教师658人,三级教师150人;小学的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679人,一级教师1420人,二级教师721人,三级教师200人,以后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所下达的职数,逐年给予评聘。
  二、经济待遇
  清末至民国初年,教师工资实行薪给制,私立、民办学校的教师工资由校董会或学生家长负担。工资高低不一,月薪最高20—30元(银元),最低5—6元,还有发给大米或稻谷的。有的由学生家长轮流供膳,或送柴米等。据民国30年(1941)有关资料记载:教师工资依照学历、职务、是否正式教员等情况,分为若干等级,月薪最高45元,最低25元,任校长者加薪5元。当时全县小教708人,月人均工资38.79元。中教月人均工资186元。民国33年(1944),每位小教提升工资二级。
  民国36年(1947),由于通货膨胀,教职工薪俸由生津基本数和薪俸加减数组成,月薪约35元,下半年改发国教基金谷,月薪谷2—3担。由于国教基金筹集困难,教师工资常被拖欠,广大教师挣扎在饥寒线上。
  解放初期,教职工工资实行供给制。1952年由供给制改为工资制,小教月薪90—140工资分(每工资分折合旧人民币2755元),中教220工资分。1956年,进行工资改革,实行新工资标准,教师工资大幅度提高,月薪人均增加20多元。1959年,为4%的中小学教师调升一级工资。1960年,为25%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升一级工资,这次调整,实际未达到升级面。1963年,又为40%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升一级工资。1977年、1979年,两次调资各占教师总数的40%。1981年,实行班主任津贴制。1982年,全县教职工全面提升工资一级,个别教师调了二级。1985年,工资全面套改,中教最低工资为64元,小教最低工资为58元。工改后,月人均增资17.47元。1987年,又为教职工增资10%(原工资的10%),还通过职称评定,给有职称而未达到工资标准的教师调升工资。
  民办教师的劳动工资低于公办教师,其固定工资由学校所在地的大队(村)支付,国家只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助。“文化大革命”前,民办教师月工资只有20元左右。“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民办教师月薪26元,小学21元。1979年,民办教师每月享受公办教师奖金的一半(2.5元)。1980年,中小学民办教师每人每月增资4元。1985年,每人每月又调升20元。1987年,提高原工资的10%,享受粮副补贴、生活补助和奖金等。1990年,中学民办教师月工资为:城镇89.50元,农村72.25元;小学民办教师月工资为:城镇84.50元,农村为67.25元。
  为照顾教师生活,1985—1989年为教师办理“农转非”,有698户教师的家属共2176人转为商品粮户口。
  教师除工资外,还享受公费医疗,离、退休及遗属抚恤等经济待遇。
  附2:1957—1990年荣获国家、省有关部门表彰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名单
  1979年,王端阳被评为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工作者,1981年又被评为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
  1982、1985年廖祖烈两次蝉联省劳动模范,1984年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并荣获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章。
  1983年,吴瑞楚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1984年,张秋煌被评为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
  1986年,李汉志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1988年,谢展荣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享受部级劳模待遇)。
  1989年,陈舜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的有:林博厚、谢国珍、林全福、王梦鲲、杨连居、吴连生、裴回元。
  1989年受到国家有关部门表彰的还有:林碧华、余木根。
  1957年荣获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的教师有:廖祖烈、廖谋熀、黄人杰、林水田、陈溪生、李和顺、陈金菊、李养群、廖德权、洪明月、官文德、陈远仁、江宗枨。
  1958年荣获省归侨侨眷先进工作者有:冯明哲。
  1973年荣获省先进工作者有:苏由天。
  1979—1990年荣获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称号的有:郭加兴、李慧雪、杨化允、林中央、钟河水、傅毓棋、谢元荣、廖培河、林水田、黄建置、白水发、谢玉明、林瑞治、谢隆山、谢章虎、黄川生、刘锦河、赵启淳、李汉志、陈炳坤、苏坦、张建源、王新民、王文哲、杨金明、张松泉、高树英、陈美川、赖淑敏、吴沂水、章鹤龙、朱福元、张木树、白水善、叶志安、许柳树、翁火枝、谢福昌、易瑞兴、李木生、陈存水、许丙丁、周本忠、周志耀。
  1979—1990年荣获省有关部门表彰的教师还有:陈福彩、陶秀英、张秋煌、陈理、吴碧恋、高芙蓉、徐荣宗、周金木、徐金凤、林清益、林志超、林木生、陈文仁、黄秀金、刘育生、郭加兴、吴志魁、林水田、林功楫、王宝龙、陈尚论、陈舜华、林森源、林安庆,刘聪德、谢中秋、谢振昌、林万点、傅国华、李传溪、李溪河、王水令、林长生、李振宗、陈游水、谢文璜、苏少民、廖庆煌、李景盛、吴志建、叶树林、苏坦、李波清、肖金山、廖北伐。
  第八章 经费 设施
  第一节 经费
  一、来源
  清末,官立高等学堂经费来源:官府拨给一定数量的玉田税,派捐(屠宰捐、土特产捐),收取学费,在县、乡民中筹集。
  民国初年,公立学校经费的筹集办法一如清末;私立学校经费由校董会负责。民国元年(1912),全县教育经费9252元,其中,初等教育5816元,资产值3436元。
  民国13年后,公立中学经费由玉田税局支付,私立中学经费由校主负责。18年,学校建筑费用,由各乡、保自行摊派;经费由公租盟产、香楮捐、屠宰捐、茶商认捐等附加划充,政府按月给予一定补助。
  民国26年至38年,政府滥发纸币,货币贬值,教育经费拮据。30年,开展筹集国教基金活动,由于城乡百业凋敝,加上部分官吏贪污公款中饱私囊,筹集经费困难重重。36年,县成立整理国教基金委员会,派员下乡整理各乡镇帐目。是年教育经费八亿一千多万元(旧法币)。1949年,教育经费十二亿四千多万元,这是通货膨胀时期的数字,教育经费不是增加而是更加紧缩。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教育经费不断增加,经费来源有国家拨款、群众集资、华侨捐资、学杂费和勤工俭学收入等,以国家拨款为主。
  国家拨款
  (一)群众集资
  解放不久,党和政府就强调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鼓励群众集资办学。凡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民办教师的工资,大多由社、队群众负担,国家只给部分补贴。1978年后,出现了群众集资建校新热潮,自1978—1990年,全县群众集资3000万元,其中集资10万元以上的有34个村。1985年贯彻国务院《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在各乡镇开展“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活动,1987—1990年每年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分别为64.4万元、232.9万元、337.9万元、392.3万元。
  (二)华侨捐资
  安溪县素有华侨捐资办学的传统。1949年前,侨胞创办的中学有2所,小学17所。解放后,侨胞创建的中学有10所,小学12所。四十年来,华侨捐资总金额达5300万元,捐资的华侨,由省市人民政府授予金质奖章、银质奖章、铜质奖章及荣誉奖匾。
  (三)学杂费
  1950年,安溪开始在公办中小学收学费和代办费。1955年,公办中学每个高中生收5.8元,初中生收4.5元;小学高年级每人收2.4元,低年级收1.7元。1957年后,收费标准略有提高,同时按学生数25%的比例,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实行减免。私立小学、侨办中学其收费标准与公立学校基本相同。1965年春季,全县共收学杂费5.36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小学和多数中学不收学杂费。1977年后,又陆续恢复收费。1978年,全县共收学杂费24.16万元。1990年收学杂费157.3万元(其中中学76.7万元,小学80.6万元),由学校自行掌握使用
  (四)勤工俭学
  1958年,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全县中小学普遍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当时除参加全民大炼钢铁外,还在校内办一些小工厂;安一中、安二中、安四中、西坪附中办小农场。育育茶苗和种植水稻、小麦、地瓜、花生等作物。1981年,全县有校办厂2个,校办场12个,职工30人,年纯收入1.35万元。1984年安溪一中办印刷厂,年纯收入达5.5万元。1985年,安溪十五中的茶叶加工厂年产值超过100万元,被省评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90年,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必须实现“一校一地”指示,经过儿个月的努力,已有60%0的学校实现这一目标。
  二、管理
  清末,官办学堂的经费归县教谕署统一管理,私立小学堂则由校董会或校主、族长负责掌管。民国时期,管理公立学校教育经费的机构有:民国初年的县地方款产管理委员会;接着又先后成立劝学所、教育科、第三科负责管理教育经费;民国27年,安溪设经费征收处;33年,安溪县成立公学粮经征处;37年成立国教基金管理委员会。解放后,教育育经费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按年度拨给中学、学区。1985年,教育局设计财股,专门管理教育经费。1988年起,安溪县教育经费实行分级管理,中学由县教育局管理,小学由县财政局直接划拨到各乡镇管理,实行包干负责制。
  1982年开始,部分中小学陆续成立教育基金会。至1990年,由侨胞、港胞创设的基金会有县级3个(安溪县教育基金会,王淑景、王文斗奖学基金会,中国福建安溪清水祖师教育基金会)、中学5个、小学13个,总金额达120多万元,存本取息,奖励教与学成绩显著的教师与学生。
  三、使用
  民国初年,安溪教育经费用于教师工资和公务开支等。民国26年后,还支付战时国民学校、社会教育和教育临时费。
  解放后,教育经费用于个人部分的有:职工工资、民办教师补助费、离退休教职工生活费、教职工福利、人民助学金等。公用部分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业务费、修缮费等。
  第二节 设施
  一、教学设备
  中小学教学设备包括学生课桌椅、教学用具、文体器材、图书、实验仪器等。
  民国初年。县立小学和部分小学有公用课桌椅;有的小学、私塾的课桌椅由学生自备;私立小学、侨办小学的课桌椅较齐全。
  解放初期,大部分小学有公用课桌椅,但部分学校的分班课桌椅仍用石板、木板代替。以后虽每年都添置一些,但为数不多。直至1986年,才全部实现课桌椅木制化。文体器材教学仪器、图书设备,均较缺乏。1964年,县文教局才为实验小学、各中心小学配备了部分教学仪器。1977年后,县教育局按教育部颁发的配备目录为全县各学区配备了数量不等的自然常识及数学科所需的教学图表、仪器,添置了部分文体器材。1978—1990年,教育局为各学区配备彩电、录音机、投影仪、计算器以及普通仪器等教具,价值40多万元,但从总的看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中学的教学设备,如私立崇德中学、爱黄初级中学、蓝溪初级中学在创办初期,设备就比较正规,一律使用双人课桌、长条板凳。1949年后,教学设备逐步充实。1958年后,安溪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八中都有了实验室、仪器室。安溪一中被定为省重点中学后,省教育厅按教育部颁发的配备目录,为该校配备了中学阶段理、化、生演示、实验仪器;并投资兴建了四层实验大楼。1980年后,教育局陆续为各中学配备了一批电视机、录音机、投影仪等电化教学仪器。1987年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建立全市第一个卫星地面接收站,总投资6.5万元,为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准备了条件。至1990年,全县中学电教总资产达65元。图书和体育设备,普遍不足,全县藏书最多的安溪一中仅有图书5.5万册。
  二、校舍
  清末,私塾、义学、书院、小学堂均以村、族公房或借用民房、庙宇为校舍。
  民国时期,只有侨办中小学,有新建的校舍,其它学校仍然没有多大改观。民国35年(1946)统计,有新建校舍的小学仅占总校数的22.8%。
  解放初期,安溪县每年都拨出基建专款,将祠堂、庙宇等公用房屋改建、扩建为中小学校舍。1953年,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献工献料,修建了一批校舍。1963年,全县小学校舍占地面积2092亩,建筑面积2.40万平方米,其中教室590间,建筑面积3.22万平方米,危房面积0.35万平方米,租用校舍0.22万平方米,其中教室29间;借用校舍0.82万平方米,其中教室57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溪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为改善办学条件,县人民政府一方面大力鼓励侨胞捐资办学,而广大侨胞,通过落实华侨政策后,也进一步激发起爱国爱乡、捐资办学的热忱。1978—1987年,华侨捐资数额达3600多万元。另一方面采取“三个一点”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即国家补助一点,群众支持一点,学校勤工俭学解决一点),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内就新建教学楼360座,师生宿舍楼60座。1988年,省、市验收组来安溪检查验收。确认安溪基本实现“一无两有”(即无危险校舍,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1990年,全县学校占地面积2943.1亩,校舍建筑面积60.43万平方米,其中中学14.10万平方米,职业中学2.85万平方米,小学43.48万平方米。
  第九章 机构
  第一节 县级教育管理机构
  一、主管机构
  宋代设立学官。元代设教谕。明代设主学、教谕、训导各一员。清代沿袭明制。民国初成立劝学所,设所长1人,公务员2人。21年改称教育科(后又改称第三科),设科长1人,办事员2至4人,督学1至2人,此制延至1949年春。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设文教科。以后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或分设科局,或合署办公,历经变革,直至1974年,才改称教育局,实行局长负责制,配备局长1人,副局长2至3人。1982年,教育局在编人员13人。1987年在编人员35人。1990年,县教育局设有人秘股、计财股、中教股、初教股、成教股、职教股、生产股、督导室、电大工作站、自考办、职改办,在编人员50人(其中行政编制22人,事业编制28人)。
  二、其他专门机构
  招生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安溪县于1952年成立招生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初中招生工作和高初中落取生的安置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招委会负责宣传贯彻上级有关招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定,协调各有关单位,共同完成大、中专和县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招生任务。招生委员会设主任(一般由县委常委或副县长兼任)、副主任(一般由县委宣传部长和教育局长兼任)。招生办公室设秘书、宣传、考务、政审、体检等组。
  工农教育委员会
  1960年1月,县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主任由县长兼任。委员17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机构被撤销。1979年4月恢复工农教育委员会,各公社也成立相应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1人。1983年各乡镇增设1名专职干部(多数任命为学区副校长),办公地点设在学区中心校。1990年,全县有成人教育专职干部31人。
  职称改革领导小组
  1987年,中小学开始着手进行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教育系统成立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各中学、学区也成立了相应机构。是年秋季,教师中级和初级职称评委会成立并开展工作。
  第二节 基层教育行政机构
  一、学区
  民国22年(1933),安溪全县划分成6个学区。26年,改为4个学区,每个学区设中心校1所,校长由县呈请省政府任命。35年,全县19个乡镇,155个保,各设文化干事1人,由国民学校校长或教员兼任。
  解放后,根据行政区域设置学区。1950年,全县设置35个学区。1959年,又压缩为8个学区,并成立党支部。1965年重新划分为15个学区,党支部设指导员。1970年以公社为单位成立“教育革命领导小组”,全县有16个组。1979年5月撤销“教革组”,恢复学区建制。各学区成立党支部,重新任命支部书记、学区校长。1990年,全县有24个学区又2个场校。学区(包括实验小学)校长均由县政府任命,支部书记则由中共安溪县委宣传部任命。
  二、中学
  民国时期,安溪有4所中学,各设校长1人。解放后,各中学设校长、副校长、教务(导)处主任、政教处主任(完中)、总务处主任。1969年工宣队进驻学校,各中学成立“革命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下辖政工组、教改组、后勤组。1979年,恢复原来建制,任命19所中学校长、书记37人,处室主任48人。1990年全县39所中学设正、副校长64人,处室主任100人。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