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纺针百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89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纺针百文
分类号: F727.57
页数: 3
页码: 422-4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在清代以前和解放后的纺织、针织和百货商品的发展情况。在清代以前,农民主要以种植棉花、自纺织布料作为衣料。解放后,县内成立了百货公司和纺织公司,供应的商品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1953年经营品种为684种,而到了1983年已扩大到6000多种不同商品。在国家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部分日用工业品紧缺,通过票证或批条供应。从1984年起,取消了布票定量供应,实行开放式经营,允许直接向生产单位进货。1985年至1990年国内购进比重扩大。部分商品价格调高后,1987-1988年发生了“抢购风”,群众涌向购买敏感性日用品和高档耐用商品。
关键词: 安溪县 纺织 百货

内容

清代以前,安溪农民以种棉花、苧解自纺织布作衣料。清未民初始有购进少量的绸缎及土产布。
  民国26年(1937),全县从泉州、厦门、同安等地购入棉布、针棉织品、日用百货,文化用品类的棉花、棉纱、袜、汗衫、背心、面巾、火柴、肥皂、化妆品、牙膏、鞋帽、纸张等30多种商品,价值534344元(法币)。民国36年,县内有百货、棉布店48家,规模较大的有县城的同隆号、吴合号、元成号;官桥的联成号、协成号;湖头的大成号等。
  解放后,县百货公司、纺织公司于1956年先后成立,主营纺针、百文商品的批发和城关地区的零售业务,县以下则由基层供销社供应。商品货源按上级下达的计划从泉州二级站调入,其次向福州、厦门、漳州等地区计划外采购弥补。
  县内经营纺针织、百货、文化类商品的品种和供应量逐年增长。据县百货公司统计,1953年经营品种仅684种,1955年增至1400多种,1956年扩大到3222种,1983年6000多种是最多的一年。
  1961~1962年国家困难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日用工业品紧缺,香皂、肥皂、火柴、毛线、手表、缝纫机等部分百货、针织品实行凭票或批条供应。
  1954年9月至1983年12月先后对棉布、卫生衫裤、棉毛衫裤、线衣、床单、绒毯、毛巾被、睡衣、毛巾、袜子、汗衫背心、棉毯、民用线等实行凭布票供应。安溪县为省定三类地区,每人每年布票定量标准为7.3米,每年发放一次,但实际发放数不一,1957年9月至1958年12月人均定量9米,为最高年份;最低年份为1961年1月至8月,人均定量为0.67米;1961年9月至1962年8月人均定量0.83米;1970年至1983年保持人均定量4.67~4.8米。
  1984年起,取消布票定量供应,实行开放式经营,允许批发零售单位直接向省内外生产单位进货,因而,国内纯购进比重扩大,如百货公司,1985年至1990年国内纯购进总额769万元,占全部商品进货总额的33.1%,火柴、肥皂、缝纫机、铝锅、搪瓷面盆,搪瓷口杯、手表、手电池等主要商品大部分来自生产单位。
  1985年因部分商品价格调高,1987~1988年受商品涨价的影响,“抢购风”波及安溪,群众持币抢购部分敏感性日常用品和高档耐用商品,如胶鞋、火柴、缝纫机、手表的销售量都是解放以来最好的年份。
  纺织、针织、百货商品销售量详见表。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同安区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
湖头镇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