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畜禽饲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6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畜禽饲养
分类号: S8
页数: 2
页码: 193-1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的畜禽饲养情况。从家畜和家禽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于家畜,主要介绍了猪、牛、兔、蜂和鹿的饲养情况,包括品种、数量、饲养方式、引进情况等。对于家禽,主要介绍了鸡、鸭、鹅的饲养情况,包括品种、数量、引进情况等。同时,还提到了在畜禽饲养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人工杂交、疫病防治等。最后,总结了安溪县畜禽饲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 安溪县 农业 畜牧业 畜禽饲养

内容

一、家畜
  安溪家畜以猪、牛、兔为主。明代志书记载,猪、牛属大牲畜,富户饲养较多,故有“穷人养小猪、富人养大猪”之说。历史上曾养过马作为役畜。牛饲养量大,并有小量乳牛及乳羊。1949年,户养猪0.63头,养牛0.31头,养羊0.12头。50年代以后,家畜业迅速发展。
  县内农家养猪以本地黑猪、槐猪两种为主。黑猪体型比槐猪大,早熟易肥,皮薄,肉质鲜嫩,屠宰率高。槐猪早熟易肥,产脂率高,体型较小,生长缓慢。1958年受“左”的思想影响,全县生猪存栏数127862头,比1957年减少4875头,下降3.8%。1961年全县生猪存栏数降为33700头,比1949年下降12.8%。1962年以后生猪执行“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国家调高生猪价格,生猪存栏数又逐年回升。1966年全县生猪存栏数172804头,比1949年增加3.47倍。“文化大革命”期间,强调生猪生产以集体饲养为主,社员家庭养猪为辅。1970年集体养猪37302头,占当年存栏数的17.9%。1973年,引进“北京黑猪”、“新淮猪”、“中约克”、“福州黑猪”等猪种。1975年开始进行猪的人工杂交。全县兴建15个集体养猪场,年终生猪存栏数190914头,比1949年增加152224头,增加3.93倍,其中集体养猪38246头,占26%。1978年以后,农村出现一批养猪专业户、重点户。1986年引进美国瘦肉型“杜洛克”公猪、“长白猪”。1987年,龙门养猪专业户林建通年养猪224头,收入3.7万元,纯利4850元。尚卿乡科山村人均养猪2.2头,比1978年增加8.1倍,成为养猪专业村。1990年,全县生猪存栏285204头,比1949年增加246514头,增长6.37倍。
  县内农户养黄牛、水牛两种。黄牛具有易牧、早熟、耐旱、抗病力强。水牛适应性强,抗病,怕热畏寒,酷暑喜浸水,寒冬要用干草垫栏。1957年全县牛存栏39623头。1962年下降至31431头,比1957年减少8192头。1963年,全县饲养量开始回升,年底存栏32755头。1978年耕牛存栏42227头,比1966年增长19.7%。1979年首次进行黄牛冷配,繁育杂交牛种。肉用牛及乳牛相应发展,出现一些重点户、专业户,16个社队建立牛场,饲养耕318头,养牛重点户25户,养耕牛96头、乳牛28头。1990年全县耕牛59141头。
  历史上安溪农户就有“养羊、种姜”的习惯。农家养的羊多为戴云山羊种。1959年引进“陕西奶羊”,后又引进“湖羊”;1984年从福建省畜牧局引进“莎能羊”;1987年引进“四川麻羊”。1980年全县养羊35052头,比1949年增长3.5倍。养羊山区多,平原少,内安溪占77.87,外安溪占22.13%。1990年全县养羊8060头。
  县内农村农户养小量本地品种肉用兔,适应性和生活力强,繁殖快,肉为滋补品。50年代从日本引进兔种,并引进意大利“青紫兰”、“力克斯”、“大耳兔”。1981年引进新西兰“大白兔”、安哥拉长毛兔。
  农村个别农家小量放养中蜂,中蜂属土著蜂种。1959年引进意大利蜂150箱,发展快,产蜜率高。1990年全县养蜂5546箱,中蜂占25%。
  1974年,县内为解决医药上的鹿茸短缺,县医药公司从吉林省引进梅花鹿7头(5雌2雄),在蓝田乡蓝一村的朝天山麓建场饲养。到80年代,繁殖70多头,其中出售7头,宰30多头,采制鹿茸28.9公斤,售给国家26.5公斤。1989年底,存栏46头,因当时村制拆分,未继续饲养。
  二、家禽
  县内家禽饲养历史较久。明代志书记载有鸡、鸭、鹅。清代从国外引进鸭种,乾隆《安溪县志》载:“番鸭,来自番国,能抱蛋。”1949年前农村家禽饲养量少,养鸡较多,鸭其次,鹅个别农户饲养。鸡有本地黑、黄鸡,母鸡就巢性及觅食力强,易肥,肉质鲜美,体型小,产量少,生长慢。火鸡为外来品种,体型大,母鸡年产蛋80粒左右,蛋期能抱窝。鸭有麻鸭、番鸭及半番鸭。麻鸭觅食及抗病力强,体型小,母鸭无就巢性,为地方品种。半番鸭是母鸭和麻鸭的杂交后代,俗称菜鸭,生长快,肌肉丰满,肉质好,无生殖能力。鹅体型大,本地品种。解放后,随着农业发展,荒杂地垦复,粮食充裕,饲源富足,养禽业迅速发展。1956年引进“狮头鹅”与本地鹅杂交,繁育后代。1957年全县家禽存栏166443只。1966年全县家禽饲养量减少近半。1979年引进“浙黄鸡”;1983年引进“星杂288”鸡种;1985年引进“新浦东”、“白洛克”、“星波罗”鸡种,“樱桃谷肉用鸭”;1986年引进“红波罗”、“红康”、“罗斯”、“奥平顿”鸡种;1987引进“法国大鸡”,又从广东、安徽、江苏等地引进“狮头鹅”、“豁鹅”3500只;1988年引进法国“白番鸭”、美国“七彩山鸡”种。县内还有零星饲养肉用鸽、鹧鸪、本地山鸡。1990年,全县家禽饲养1756034只。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龙门县
相关地名
尚卿乡科山村
相关地名
蓝田乡蓝一村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