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4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分类号:
R183
页数:
4
页码:
967-970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惠安县在近现代时期各种传染病的发病情况、防治措施和消灭鼠疫等重要传染病的历程。
关键词:
卫生事业
传染病防治
惠安县
内容
1951年县建立疫情报告制度。根据疫情资料记载,截止1986年,共发现传染病15种。除鼠疫于1952年消灭外,其中肠道传染病有伤寒副伤寒、菌痢、阿米巴痢、传染性肝炎、灰质炎;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脑”、白喉、百日咳、麻疹、“流感”;虫媒传染病有“乙脑”、恙虫、疟疾;体表传染病有钩体病、狂犬病。通过历年来的综合防治措施,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有不同程度下降,大部分基本达到指标要求。
一、鼠疫
县内的鼠疫发生,有文字记载,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止于1952年,共流行62年次。疫区分布在9个区镇、19个乡、1219个村,疫村数占全县村数的90.88%,共流行3968村次。发病75665人,死亡73688人。其中以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1896~1902年)流行最为严重。发病人数每年2000~4500人之间,光绪三十年至民国13年(1904~1924年)、民国15~18年每年发病人数1000~2000人。民国35年发病358个村,人数5104人。嗣后各年发病数百人或少些。县内鼠疫的病型:腺型鼠疫占患病例90%,肺炎性、皮肤型亦有发现,均系继发性。
1950年,鼠疫发病75例,死亡31例。1951年发生2例,无死亡。经灭鼠运动、检鼠检蚤、探索疫情、灭蚤等措施,1952年全县消灭鼠疫。
二、伤寒副伤寒
根据疫情资料记载,1959~1989年,全县计发生24人次,发病数316例,均为散在性发生。病例较多的年份是1963年,地点为东园公社。年发病率0.39/10万。
三、痢疾
1959~1989年,全县共发生痢疾20669例,死亡人数144例。发病最多年份为1960年,发病数1377例,发病率24546/10万,死亡人数34例,病死率2.46%,年发病率55.35/10万。
四、病毒性肝炎
1959~1989年,共发病21266例,发病时间大部分集中于10月份,发病区域遍及全县15个乡(公社)、镇,病例较多的有辋川、城关、涂寨、张坂、山腰、崇武。年发病率55.74/10万。
五、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1959~1989年,共发现468例,病例较多为1966年,发病139例,发病率为21.98/10万。1970年开展计划免疫之后,发病率大幅度降低。至1980年以后,发病率控制在0.1/10万以下,基本达到要求。
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自1959~1989年,全县发病12336例,死亡607例,分布于16个公社、镇,呈散在性发生,高峰期在2~3月份。4月份以后渐趋平息。1967年是流行最为严重的一年,发病6156例,年发病率950/10万;病死266例,病死率4.32%。在省、地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县组织一支220人的防治队伍,深入基层进行防治。从1971年始,每年于其流行前期、流行期、流行后期选择城关地区小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定点、定时、定班级进行各项调查。1985年起,有计划地对重点人群进行“冻干流脑多糖体菌苗”免疫。
七、白喉
1959~1989年,全县共发病2555例,病死195例。发病最多的年份为1959年,发病数457例,发病地区为城关公社(含城关镇),发病季节为春、秋、冬较严重。通过采取口服预防药、疫区(疫点)处理、健全疫情报告。白喉类毒素和百白破三联苗预防接种等措施,至1986年,发病率降至0.20/10万。
八、麻疹
1959~1989年,全县共发生麻疹90424例,死亡649例。其间,较大流行的有4个年次,局部暴发流行的有2个年次,其中1959年发病20808例,发病率3742.83/10万,死亡151例,病死率0.75%;1962年发病13564例,发病率2047.6/10万,病死率0.495%;1965年发病15929例,发病率2567.94/10万,病死108例、病死率0.68%;1966年发病10210例、发病率1614.48/10万,死亡75例,病死率0.73%。局部暴发流行为:1975年发病2743例,发病率327.85/10万,病死44例,病死率1.60%;1976年发病3535例,发病率411.72/10万,死亡40例,病死率1.13%。县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在流行前期对易感者普遍口服中草药预防和麻疹疫苗计划免疫,在流行期中尤其是重点疫区,则采取应急措施,发病率有所控制。80年代,发病数逐年减少,发病率控制在0.4%左右。
九、乙型脑炎
1957~1989年,全县共流行发生30个年次,发病数4252例,病死数400例,病死率为9.48%;发病季节6月份为流行前期,7、8、9月份为流行高峰期,10月份为流行后期。流行较烈的年份为1967年,发病数707例,发病率108.42/10万。防治措施采取消灭乙型脑类传染媒介蚊子,开展“乙脑”疫苗预防注射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通过把好“三关”(高热、惊厥、呼吸衰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大部分好转。从1974年后,发病率控制在0.4/10万~4.0/10万。
十、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在县内的发生和流行,自1958~1989年(其中1961~1963年未发现),共发病1809例,死亡2例。呈暴发流行的有3个年次4个点。暴发流行与暴雨、洪水有关,每次暴发流行皆于暴雨之后,人群接触污水而感染。更主要的是传染源的存在。传染源中间宿主为野鼠和生猪。经过施治,发病率逐年下降。80年代,年发病率控制在0.2/10万左右。
十一、狂犬病
1966~1989年,全县被犬、猫咬伤者数以万计,但其中发病者165例,均不治而死。
十二、恙虫病
根据县卫生防疫站疫情报告,共登记33例,未发现死亡,自1984年以来未发现病例。
十三、流行性感冒
1959~1989年全县共发病1763例,死亡3例,病死率0.02%,最高发病年份为1975年,发病数为3728例,发病率44.56/10万,死亡1例,病死率0.027%。80年代,发病率控制在5.0/10万左右。
十四、百日咳
1959~1989年,全县共发病10833例,病死38例,病死率0.36%。最高发病年份为1980年,发病数1426例,死亡3例,病死率0.21%。
十五、空肠弯曲病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
1981年,发现县内存在这两种病人。从4041份肠炎病人中检出21株子氏菌。从8种动物860份标本中查到猪、鸡、鼠等四种动物带有耶氏菌,分离菌株6株。对动物宿主携带的动态,进行为期5年的观察。从789例腹泻患者中,经病原学或血清学诊断为空肠弯曲菌肠炎的32例。经检测屠宰场宰杀后在市场出售的猪肉携带的空肠弯曲菌高达25%。
十六、布氏杆菌
1985年起,全县共调查13个乡镇、36个单位和摊点,对密切接触家畜7种重点人群,用布氏菌素皮试480人,除外出等原因失误,观察反应451人,发现阳性反应43人,阳性率5.6%。1986年,再次对重点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皮试检查841人,观察803人,局部反应阳性53人,阳性率6.6%。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辋川镇
相关地名
城关区
相关地名
张坂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惠安县鼠疫防治情况
相关专题
惠安县伤寒副伤寒防治...
相关专题
惠安县痢疾防治情况
相关专题
惠安县病毒性肝炎防治...
相关专题
惠安县灰质炎防治情况
相关专题
惠安县流行性脑脊髓膜...
相关专题
惠安县白喉防治情况
相关专题
惠安县麻疹防治情况
相关专题
惠安县乙型脑炎防治情...
相关专题
惠安县钩端螺旋体病防...
相关专题
惠安县狂犬病防治情况
相关专题
惠安县恙虫病防治情况
相关专题
惠安县流行性感冒防治...
相关专题
惠安县百日咳防治情况
相关专题
惠安县空肠弯曲病和小...
相关专题
惠安县布氏杆菌防治情...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