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疾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46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疾病防治
分类号:
R183
页数:
6
页码:
967-972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惠安县疾病防治方面的工作,包括传染病防治、地方病调查、慢性病防治和寄生虫病防治等方面。
关键词:
卫生事业
疾病防治
惠安县
内容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1951年县建立疫情报告制度。根据疫情资料记载,截止1986年,共发现传染病15种。除鼠疫于1952年消灭外,其中肠道传染病有伤寒副伤寒、菌痢、阿米巴痢、传染性肝炎、灰质炎;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脑”、白喉、百日咳、麻疹、“流感”;虫媒传染病有“乙脑”、恙虫、疟疾;体表传染病有钩体病、狂犬病。通过历年来的综合防治措施,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有不同程度下降,大部分基本达到指标要求。
一、鼠疫
县内的鼠疫发生,有文字记载,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止于1952年,共流行62年次。疫区分布在9个区镇、19个乡、1219个村,疫村数占全县村数的90.88%,共流行3968村次。发病75665人,死亡73688人。其中以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1896~1902年)流行最为严重。发病人数每年2000~4500人之间,光绪三十年至民国13年(1904~1924年)、民国15~18年每年发病人数1000~2000人。民国35年发病358个村,人数5104人。嗣后各年发病数百人或少些。县内鼠疫的病型:腺型鼠疫占患病例90%,肺炎性、皮肤型亦有发现,均系继发性。
1950年,鼠疫发病75例,死亡31例。1951年发生2例,无死亡。经灭鼠运动、检鼠检蚤、探索疫情、灭蚤等措施,1952年全县消灭鼠疫。
二、伤寒副伤寒
根据疫情资料记载,1959~1989年,全县计发生24人次,发病数316例,均为散在性发生。病例较多的年份是1963年,地点为东园公社。年发病率0.39/10万。
三、痢疾
1959~1989年,全县共发生痢疾20669例,死亡人数144例。发病最多年份为1960年,发病数1377例,发病率24546/10万,死亡人数34例,病死率2.46%,年发病率55.35/10万。
四、病毒性肝炎
1959~1989年,共发病21266例,发病时间大部分集中于10月份,发病区域遍及全县15个乡(公社)、镇,病例较多的有辋川、城关、涂寨、张坂、山腰、崇武。年发病率55.74/10万。
五、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1959~1989年,共发现468例,病例较多为1966年,发病139例,发病率为21.98/10万。1970年开展计划免疫之后,发病率大幅度降低。至1980年以后,发病率控制在0.1/10万以下,基本达到要求。
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自1959~1989年,全县发病12336例,死亡607例,分布于16个公社、镇,呈散在性发生,高峰期在2~3月份。4月份以后渐趋平息。1967年是流行最为严重的一年,发病6156例,年发病率950/10万;病死266例,病死率4.32%。在省、地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县组织一支220人的防治队伍,深入基层进行防治。从1971年始,每年于其流行前期、流行期、流行后期选择城关地区小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定点、定时、定班级进行各项调查。1985年起,有计划地对重点人群进行“冻干流脑多糖体菌苗”免疫。
七、白喉
1959~1989年,全县共发病2555例,病死195例。发病最多的年份为1959年,发病数457例,发病地区为城关公社(含城关镇),发病季节为春、秋、冬较严重。通过采取口服预防药、疫区(疫点)处理、健全疫情报告。白喉类毒素和百白破三联苗预防接种等措施,至1986年,发病率降至0.20/10万。
八、麻疹
1959~1989年,全县共发生麻疹90424例,死亡649例。其间,较大流行的有4个年次,局部暴发流行的有2个年次,其中1959年发病20808例,发病率3742.83/10万,死亡151例,病死率0.75%;1962年发病13564例,发病率2047.6/10万,病死率0.495%;1965年发病15929例,发病率2567.94/10万,病死108例、病死率0.68%;1966年发病10210例、发病率1614.48/10万,死亡75例,病死率0.73%。局部暴发流行为:1975年发病2743例,发病率327.85/10万,病死44例,病死率1.60%;1976年发病3535例,发病率411.72/10万,死亡40例,病死率1.13%。县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在流行前期对易感者普遍口服中草药预防和麻疹疫苗计划免疫,在流行期中尤其是重点疫区,则采取应急措施,发病率有所控制。80年代,发病数逐年减少,发病率控制在0.4%左右。
九、乙型脑炎
1957~1989年,全县共流行发生30个年次,发病数4252例,病死数400例,病死率为9.48%;发病季节6月份为流行前期,7、8、9月份为流行高峰期,10月份为流行后期。流行较烈的年份为1967年,发病数707例,发病率108.42/10万。防治措施采取消灭乙型脑类传染媒介蚊子,开展“乙脑”疫苗预防注射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通过把好“三关”(高热、惊厥、呼吸衰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大部分好转。从1974年后,发病率控制在0.4/10万~4.0/10万。
十、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在县内的发生和流行,自1958~1989年(其中1961~1963年未发现),共发病1809例,死亡2例。呈暴发流行的有3个年次4个点。暴发流行与暴雨、洪水有关,每次暴发流行皆于暴雨之后,人群接触污水而感染。更主要的是传染源的存在。传染源中间宿主为野鼠和生猪。经过施治,发病率逐年下降。80年代,年发病率控制在0.2/10万左右。
十一、狂犬病
1966~1989年,全县被犬、猫咬伤者数以万计,但其中发病者165例,均不治而死。
十二、恙虫病
根据县卫生防疫站疫情报告,共登记33例,未发现死亡,自1984年以来未发现病例。
十三、流行性感冒
1959~1989年全县共发病1763例,死亡3例,病死率0.02%,最高发病年份为1975年,发病数为3728例,发病率44.56/10万,死亡1例,病死率0.027%。80年代,发病率控制在5.0/10万左右。
十四、百日咳
1959~1989年,全县共发病10833例,病死38例,病死率0.36%。最高发病年份为1980年,发病数1426例,死亡3例,病死率0.21%。
十五、空肠弯曲病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
1981年,发现县内存在这两种病人。从4041份肠炎病人中检出21株子氏菌。从8种动物860份标本中查到猪、鸡、鼠等四种动物带有耶氏菌,分离菌株6株。对动物宿主携带的动态,进行为期5年的观察。从789例腹泻患者中,经病原学或血清学诊断为空肠弯曲菌肠炎的32例。经检测屠宰场宰杀后在市场出售的猪肉携带的空肠弯曲菌高达25%。
十六、布氏杆菌
1985年起,全县共调查13个乡镇、36个单位和摊点,对密切接触家畜7种重点人群,用布氏菌素皮试480人,除外出等原因失误,观察反应451人,发现阳性反应43人,阳性率5.6%。1986年,再次对重点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皮试检查841人,观察803人,局部反应阳性53人,阳性率6.6%。
第二节 地方病调查
一、地甲病调查
1982年10月,进行水碘测定,以螺城镇为中心,确定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东在东岭乡东湖村,西在黄塘乡油园村,南取螺阳乡锦水村,北取涂岭乡驿坂村,中取螺城镇八二三小学的水井水样做碘含量测定。测定结果,含碘均属偏低。
二、地氟病调查
1982年10月,进行水氟测定,取饮水标本45份(其中5份按上述水碘测定点取样)余40份按上述分区东、西、南、北四片,每片各取5份取样点做定点进行,调查结果:全县45份样本总体均值为0.18毫克/升比较,P>0.05差别没有显著意义。
同年对全县所有正式中学(不包括附中)及黄塘的紫山小学、涂岭的团结小学、山腰的钟厝小学、后龙的田里小学、涂寨的陈芹小学、螺阳的工农小学、张坂的玉埕小学、辋川的坑南小学等进行调查,19所中学10936人和9所小学3895人,共14531人,发现有氟斑釉牙的学生12名。较集中有黄塘公社的紫山大队、辋川公社的坑南大队。经追踪调查并进行饮用水的含氟量测定,其水氟含量均低于1.0毫克/升。
第三节 慢性病防治
一、肺结核病查治
肺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于1985年6月下旬至7月进行,在净峰乡的东洋村开展抽样1543人,应查1294人,接受普查1290人,普查率99.7%。同年,对螺阳乡的116例结核病患者进行调查治疗管理,其中发现排菌病人17人。1985年5~10月,完成全县16个乡镇肺结核病线索调查任务,其后开展防治。
二、麻风病防治
1958年,县对麻风进行普查,共发现麻风病患者459人(L.176人、T.283人)。1959~1984年,进行重点调查、线索调查、疫源地调查及皮肤门诊,又发现麻风病患者1072人(L.308人、T.764人),共计麻风病患者1531人。经院内治愈331例,院外治愈841例,治愈率为76.5%。1989年,有49例患者尚在治疗中。
三、血管病查治
1978年5~6月间进行高血压普查,以黄塘公社为试点。黄塘系山区农业公社,95%以上的群众是农民。普查对象为全公社15周岁以上的人群,不分性别、职业,进行血压测量。测量结果,有高血压的女略高于男,其中社直机关发病率最高。30岁以下青年人,其高血压患病率占有一定比例;5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发病率为9.13%,占高血压总数的2/3强。
第四节 寄生虫病防治
一、疟疾防治
根据疟疾疫史情况,1970年以前,都属散在性发生。唯1970年,集中暴发于黄塘公社地区。其时,黄塘地区兴建水库,民工集中,而这批民工的绝大部分在由惠安前往沙县、霞浦等疫区支援建设工程时感染过疟疾,未得根治,返县参加黄塘地区水库建设而复发,因此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暴发流行,仅8~11月,黄塘公社发病3780人,发病率达8140/10万。
由于人群的流动,疫情涉及全县13个公社,影响工农业生产,当即采用群防群治办法,开展灭蚊运动,进行3次抗复发和现症治疗,本标兼治,使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0年,进行重点调查,发病者主要是在外地感染的。
三、钩虫病及其它肠虫病防治
全县的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普遍存在,通过查治,并于1961年采用大兵团结合巡回、门诊,给予四乙烯内服等药,计治疗钩虫病患者176836人,蛔虫病患者79192人。此后,每年分别用灭虫灵、噻嘧啶、左旋四咪唑、复方槟榔丸、花椒丸等中、西药物治疗。
根据全县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还对有关鼠类和昆虫病媒种类进行本底调查。
鼠类:1950~1958年,通过分类的有108727只,发现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臭和野栖的黄毛鼠共5种,其构成比为黄胸鼠54.31%,褐家鼠5.18%,小家鼠8.45%,臭鼯11.04%,黄毛鼠1.02%。
鼠蚤:1951~1958年,全县共发现鼠蚤6种,其中蚤指数,印度客蚤0.62%,不等单蚤0.02%,优胜病蚤0.002%,猫栉首蚤0.001%,致痒蚤0.001%,缓慢细蚤10.42%。
恙螨:1984年,从不伺鼠种体外捡获恙螨1076只,经鉴定分隶于2亚科2属2种,其指数,地里纤恙.螨0.99%,中华无前恙螨0.76%。
革螨:1984年,一次本底调查,从鼠体外检获革螨17只,经鉴定分隶于1科4属4科,其中毒棘厉螨10只,纳氏厉螨4只,鼠腭毛厉螨1只,下盾螨2只。分别寄于黄毛鼠、小家鼠、臭鼬等体外,黄胸鼠和褐家鼠均未检出。
蚊:1983年4~10月,在黄塘、螺城、山腰、后龙、崇武等5个乡镇进行定点不定时的摸底性调查,共获蚊虫6属23种,其中按蚊2个亚属4种,库数5个亚属13种,伊蚊1个亚属2种,阿蚊属1种,曼氏蚊属1种,蓝带蚊属2种。
蝇:1983年,从毒毙蝇尸4440只分类,其中害蝇4050只,占91.26%;金蝇378只,占8.5%;麻蝇3只,占0.07%;绿蝇7只,占0.16%。
蜚:1984年,进行室内辈种群及密度调查,其查获3222只,其中美洲大蠊占38.35%、褐斑大蠊54.04%、澳洲大7.42%、斑蠊0.06%、蔗蠊0.12%;美洲大蠊、褐斑大蠊为本地主要虫种。
二、丝虫病查治
1958年,开展丝虫病普查普治。普查338707人,发现阳性病人15813人,感染率为4.67%,治疗11711人。1959年,再次普查217184人,发现阳性14046人,感染率6.52%。而后经多次查治,凡检出阳性者,给予海群生内服治疗和重点进行普服海盐的防治工作,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6年,全县血检420786人,阳性7898人,感染率1.88%。至1989年,全县基本消灭丝虫病。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机构
紫山小学
相关机构
团结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辋川镇
相关地名
城关区
相关地名
张坂镇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
螺城镇
相关地名
东岭乡
相关地名
东湖村
相关地名
黄塘乡
相关地名
油园村
相关地名
螺阳乡
相关地名
锦水村
相关地名
涂岭乡
相关地名
驿坂村
相关地名
黄塘镇
相关地名
涂岭镇
相关地名
净峰乡
相关地名
东洋村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沙县区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螺城镇
相关地名
澳洲
相关地名
海盐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