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45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
分类号: R197
页数: 10
页码: 953-962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惠安县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所(站)、私人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
关键词: 医药卫生 卫生机构 惠安县

内容

第一节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一、县医院
  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基督教英国伦敦西差会派陈和礼(英国人)来惠,创建仁世医院。1952年10月,县人民政府接管仁世医院,并入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53年3月,卫生院分为二个单位:惠安县卫生院,址设城隍庙;惠安县医院,址设于原仁世医院。1959年,为适应医院发展需要,另选城关镇中山北路(现院址)进行基建。1962年医院基建竣工,建筑面积6527平方米。病床由50张增至140张,增设小儿科、传染科、五官科。
  1978年以后增添脑血流图仪、心电图诊断仪、超声波诊断仪、心脉仪、蛋白电泳仪、食道镜、膀胱镜、大型麻醉机、颅脑手术器械包、胃肠吻合器、空调器、牙科综合治疗机、氢氟激光器、半自动电光分析天平等医疗机械与设备。医院在建筑规模、仪器设备、技术队伍、业务水平等方面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
  1989年,医院土地使用面积18040.12平方米,建筑面积17738.53平方米,有病床400张,设内、外、妇、儿、传染、中医等16个临床科室及药、检、放射等15个医技科室,成为全县医疗、教学、科研的中心。
  二、县中医院
  该院创建于1988年12月26日,址设螺城镇西门外螺山南麓,占地面积6338平方米,住院部拥有病床50张。门诊部设内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科、X光室、化验室、注射室、中、西药房。
  三、县玉埕医院
  1955年该院由华侨骆木森、骆清河、骆联兴、骆连胜、骆嘉麦等人捐资创办,院址设于张坂镇埕边村。1956年春破土兴建,当年11月竣工开诊,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设门诊、住院二部,拥有病床40张。
  1989年,全院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含1986年投建的3层综合大楼1幢,面积1300平方米),编制床位80张,设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正骨科、口腔科;医技科室有放射科、检验科、心电图室、B型超声波室、纤维胃镜室、制剂室。并在张坂街附设第二门诊部。主要医疗设备有10.0MA、200MAX光机各1台,心电图机2台,A型超声波诊断仪2台,进口B型超声波诊断仪、进口纤维胃镜各1台以及牙科综合治疗机等。
  四、县皮肤病防治院
  该院原名为惠安县麻风病防治站,1958年冬正式成立,址设黄塘乡坝下的小仕尾。租赁民房1座约200平方米,供该站人员办公和住宿之用。1965年10月,县人民政府拨款人民币3万元在石佛建站舍,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增建病房250平方米,设病床80张,收容77人。同时改建第二病区,命名“新村”。1973年省拨款人民币1万元于新村扩建病房1座,面积200平方米,两个病区总床位数120张。1974年改为惠安县皮肤病防治院。1975年在螺城镇的工业路修建门诊楼1座450平方米,1984年扩建门诊部,建筑面积349.75平方米。自1986年起该院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效果明显。1989年,设有院务委员会,下辖医务组、社会防治组、后勤生管组。
  五、县卫生防疫站
  该站前身为医防总队第16巡回队,经接管后于1950年1月11日改组为福建省防疫大队第2分队,管辖同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大田、晋江、惠安、仙游、莆田以及待统一的金门等11个县的防疫工作。站址在泉州北门原体育馆。
  1951年,福建省防疫大队第2分队改为华东区福建鼠疫防治所惠安防治站,管辖仙游、莆田、惠安3县防疫工作;是年4月中旬,迁入惠安县城关南门陶性小学。1952年,华东区福建鼠疫防治所惠安防治站改为华东区福建鼠疫防治所第7防治队。1953年改为惠安鼠疫防治站。1958年10月,惠安鼠疫防治站更名为惠安县卫生防疫站,站址由南门迁移到立新街洪厝围新址。1969年1月,惠安县卫生防疫站与惠安县妇幼保健所合并为惠安县卫生防疫保健站。
  1970年5月,惠安县卫生防疫保健站撤销,并入惠安县医院,由县医院附设防保组。同年10月间,恢复惠安县卫生防疫保健站革命领导小组,站址设在城隍庙,与影宣队(高甲剧团)共居。1972年春,站址迁至原仁世医院旧址。
  1974年1月,县卫生防疫、县妇幼保健分开,恢复惠安县卫生防疫站。1977年11月,站址迁回洪厝围旧址。从此,卫生防疫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各项规章制度重新建立并日趋完善。人员、器械配备也逐渐充实。
  1989年12月,内设10个股室。建筑面积3792平方米。
  六、县妇幼保健所
  1953年3月,成立县妇幼保健站,站址设在螺城镇东门街一民房内。1957年,改名为惠安县妇幼保健所,所址设在城庙内。1969年1月,妇幼保健所并入县卫生防疫站,改称为惠安县卫生防疫保健站,内设妇幼股。1970年5月,惠安县卫生防疫保健站并入惠安县医院、妇幼股纳入医院妇产科。10月,恢复惠安县卫生防疫保健站,站址设城庙。1974年1月,妇幼股从县卫生防疫保健站分出,恢复惠安县妇幼保健所。所址设在仁世医院旧址。从此,县妇幼保健所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独立承担全县妇幼保健工作,具体指导各乡(镇)卫生院产科业务,负责培训村卫生所接生员,承担科研任务。1989年,全所建筑面积1820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655平方米,生活用房815平方米,其它用房350平方米。内设产科、儿科、计划生育咨询门诊、药房、化验室、手术室、注射室以及产科病床20张。主要医疗设备有无影灯1架,显微镜2架,万能手术床1台。
  七、山腰盐场职工医院
  其前身为盐民诊所,创建于1951年3月。1962年9月升格为地方国营惠安盐场职工医院。1989年,院舍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设有中医科、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注射室、理疗室、X光放射室、A型超声波室、心电图室、B型超声波室、检验室、手术室,有病床70张。
  八、县工人医院
  1954年,县卫生科组织县城几个个体开业中医成立城关第二联合诊所。1957年,诊所转为县手工业医疗所。1958年春,医疗所升格为惠安县工业局工人医院。1959年,医院由县工业局移交给县总工会管理,改名为惠安县工人医院,承担城关范围内的国营、集体工厂的医疗工作,定期派医务人员下厂巡回医疗送药到厂,并先后协助各工厂组建医疗室。1970年10月,医院奉令撤销,人员、药物、器械等并入黄塘公社保健院。
  九、县药品检验所
  药品检验所建立于1988年8月,其职责为检定药品质量,监督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药品质量,研究改进检验方法。
  十、县干部疗养院
  该院创建于1960年秋,院址设于惠安城关西门外螺山南麓,设疗养病床20张,有治疗室、护理室、药房、医护办公室和疗养病人活动场所。该院专为县内干部中慢性患者的疗养而设,系县内第一所康复医院,后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6野战医院,1965年5月撤销。
  十一、县精神病人疗养院
  疗养院隶属于县民政局,创办于1959年,选址涂寨镇文峰村,借用九峰寺开展工作。1960年,院址移至黄塘乡松溪村。1965年改称惠安县精神病人收容所,开放病床60张。1979年升格为惠安县精神病人疗养院。1985年5月,迁入螺阳乡西竿林村新院址。新址占地面积11988平方米,分内外两个病区,外病区设门诊、化验、药房、治疗等科室,配备有微波治疗仪、救护车。
  第二节 乡(镇)医疗卫生机构
  一、惠东华侨医院
  1951年11月成立东岭联合诊所。1958年10月,改组为东岭公社保健院,纳入集体所有制单位。1960年,改为飞跃公社中心防保院。1963年,以地名改为东岭公社中心保健院。1965年,建立住院部,开始收治病人。1972年,改为东岭公社中心卫生院。1984年,在东岭乡东桥村设分院,在东岭街设“便民诊所”。翌年东岭公社中心卫生院更名为惠东华侨医院。
  1959~1984年,由侨胞捐资筹建门诊部和建造5层门诊大楼1幢。1987年,建筑面积为6675平方米,拥有病床120张,设医务、防疫、行政后勤三个组及门诊、住院两部分。置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针灸科、中医骨伤科、五官科及手术室、化验室、X光室、超声波室、心电图室、制剂室等和中西药房。可以开展腹部外科手术,计划生育“四术”等项目,已成为颇具规模的农村综合性医院。
  二、惠南华侨医院
  该院前身乃第一、第二联合诊所。1958年始由著名华侨教育家黄泰楠、旅外乡贤陈培金倡议定名为惠南华侨医院。1960年,东园、洛阳、张坂合并为上游公社,医院因而相应更名为上游公社中心防保院。1962年,改名东园公社中心保健院。1972年,改为东园公社中心卫生院。1980年,改称惠南医院。1986年,恢复惠南华侨医院。
  1989年,设置病床80张,设门诊部、综合住院部、第二门诊部和里春、秀江两卫生站。医院基建面积9000平方米,设置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牙科、检验科、放射科、心电图室、中西药房、制药厂。配置X光机、心电图、显微镜、光电分析天平、A型超声波诊断仪等医疗设备。
  三、惠北华侨医院
  该院前身乃山腰联合诊所。1958年公社化,联合诊所改组为山腰公社保健院。1960年,保健院与盐民诊所合并,成立超先公社防保院。1962年,体制下放,超先公社防保院与盐民诊所分开,称为山腰公社中心保健院。当年在旅外侨胞捐资支持下,兴建病房楼1幢,同时改称惠北华侨医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新风医院,以后仍称山腰公社保健院,1972年,易名山腰公社中心卫生院。1984年,恢复惠北华侨医院名称。
  1989年,医院拥有病床105张,门诊部设西医内科、中医科、妇科、五官科、牙科、眼科、正骨科、痔疮科、小外科、理疗科;住院部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医技科室有检验室、制剂室、放射室、药检室、注射室、心电图室、AB超声波室、供应室和急救室。医院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基建面积为4446平方米。科室设备和器械设备较为齐全,成为惠北地区的医疗中心。院以下分设山腰街门诊和坝头、前黄两个站。
  四、崇武镇中心卫生院
  中心卫生院前身为崇武卫生所和祟武、青山、山霞等联合诊所。1963年,院址建在原崇武综合厂。1965年春,搬进新院址。1974年翻建楼房1座,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1976年底在原门诊部平屋上加1屋楼房。该院设医务、防疫、行政后勤3个组和门诊、住院2个部。门诊部置西医科、中医科、中医妇科、五官科、小外科、注射室、换药室、骨伤科、计生科、针灸科、推拿科、中西药房、X光室、检验室、超声波室、心电图室;住院部拥有综合病床40张,产科病床40张。配备有100MAX光机、超声波诊断仪、心电图等。对常见病、多发病、危重、急性疾病能及时就地处理;担负着崇武全镇人民的防病、治病、计划生育、卫生、保健等工作。1987年7月,建立红十字会崇武救护站。1989年,全院占地面积12555平方米,建筑面积1674平方米。
  五、螺城镇卫生院
  1953年,始建第一区联合诊所。1958年春,与城关第二联合诊所北关站、镇妇幼保健站合并成立城关医院。1960年,与上坂医院并为红旗公社中心防保院;是年冬,扩建2层门诊楼1幢150平方米。1961年,改称为城关公社保健院。1977年1月,利用原有溪渠空间拱盖扩大建筑面积,兴建门诊、宿舍3层综合楼1幢,增设50毫安X光室、理疗、五官科。1980年,增设计划生育科和手术室。1983年、1984年,增设A型超声波和心电图室、中医妇科。1985年11月,扩建3层门诊楼1幢858.8平方米,同年更名为螺城镇卫生院。翌年,创办住院部,置病床30张,增设急诊室和小儿科。1989年,增设生化检验室,添置200毫安X光机1台。截至1989年,全院占地面积1122.7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48.2平方米,病床60张(含产科30张)。
  六、涂寨镇卫生院
  1953年,由个体开业医生7人投资,组建涂寨联合诊所,所址设在原培青学校校舍,设内、外科门诊,中西药房。1956年,添设妇产科。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联合诊所改为涂寨公社保健院,设观察床4张、产床6张。1960年组并为飞跃公社防保院。1962年,体制下放,改称为涂寨公社保健院,增设岩峰、芹峰、塔后、亭仔4个保健站。1972年,改称为涂寨公社卫生院,重建妇产科病房1座207平方米。1973年,建2层职工宿舍楼1座、消毒室2间。1975年,增设X光室、化验室、手术室、理疗室,重建门诊楼1座。1985年,翻建3层病房楼1座,增设牙科门诊、超声波室等。至1989年,建筑总面积3510平方米,设置病床80张,产床30张,负责全镇的卫生防疫、医疗保健、计划生育等工作。
  七、洛阳镇卫生院
  民国时期,洛阳街原设有洛阳卫生所,隶属惠安县卫生院,从事洛阳镇的医疗卫生工作。1952年,由个体开业医生组成洛阳第一联合诊所。1955年,成立第二联合诊所。1958年,第一、二联合诊所、洛阳妇产院、杏田中西联合诊所、医药营业处合并,成立洛阳公社保健院。1960年,洛阳公社保健院并入上游公社中心防保院,设内外科、药房、病床,医疗用房260平方米。1962年,洛阳分院恢复原有洛阳公社保健院名称,设门诊部、住院部、产科、外科、注射室、药房、防疫组。下设杏田、陈坝、洛江、屿头4个保健站。1965年,筹建新院舍,建筑面积2754.3平方米。1988年,旅港华侨许荣金先生捐资人民币12.7万元,兴建病房楼1座。1989年医院设有门诊、妇产、计生、外科、注射、防疫、X光、化验等科室和住院部,院下设杏田、洛江分站及街道第二门诊部。
  八、张坂镇卫生院
  卫生院前身为门头联合诊所,创办于1953年。1958年,升格为张坂保健院,下设玉塘保健站。1960年,张坂保健院并入上游公社中心防保院,称为门头分院。1962年,改称为张坂公社保健院,下设后曾、下宫、玉塘3个保健站。1963年,院址迁入上塘村。1970年,张坂公社保健院与玉埕医院合并,改为张坂医疗组。翌年,又与玉埕医院分开恢复张坂公社保健院,择址张坂村筹建院舍1座,面积100平方米,人员、药械概由下宫保健站迁入应诊。1975年,增设透视室、化验室、计划生育手术室等。
  九、辋川镇卫生院
  卫生院前身为辋川联合诊所,创办于1953年春。1958年秋,升格为辋川公社保健院,下设新街、承天、桥洋等保健站。1960年,称为超先公社中心防保院辋川分院,同年,基建门诊楼1座。1961年,曾以分院为基础,组办超先公社辋川卫生学校,在辖区内选拔男女青年学员53人,培训1年,结业后分配到本地区各分院或水利工地服务。1962年,改称辋川公社保健院。1972年,更名辋川公社卫生院,1987年,改为辋川乡卫生院。1989年,全院有床位50张,设有门诊部、住院部、中西药房、妇产科、化验室、X光室和新街保健站。院区占地面积4143平方米,建筑面积3208平方米。
  十、螺阳乡卫生院
  该卫生院成立于1958年,由联合诊所合并而成,隶属于城关公社保健院,院址借用上坂村祠堂。1963年,当地华侨捐资就地修建工作房1座,迁入新院址。1970年,改为城关公社保健院,院址设在杜厝村。1973年1月,院址迁往大红铺。1984年,改称为螺阳乡卫生院,下设上坂站。1989年,医院有住院部床位45张,设中医门诊室、妇产科、X光室、急诊室等15个科室,有建筑面积2066平方米。
  十一、黄塘乡卫生院
  1958年,在原黄塘联合诊所的基础上成立黄塘公社保健院,下设紫山、杏林、后店、谢厝4个保健站。1960年,更名为东方红中心防保院。1962年,复称黄塘公社保健院。1970年,撤去杏林、谢厝、后店3个保健站,将惠安工人医院并入保健院。在增添人员、资金、药物、器械的情况下,保健院工作逐步规范化,开始收容病人。1972年,晋江地区卫生局拨款建2层楼房1幢1240平方米和生活用房142平方米。同年,黄塘公社保健院更名为黄塘公社卫生院,1984年10月,改称为黄塘乡卫生院。1989年,卫生院有病床40张,配备有超声波、心电图、X光、化验室、手术室和消毒室等。
  十二、山霞乡卫生院
  1976年6月,以崇武卫生院的山霞保健站为基础组建山霞公社卫生院,先在村外山仔头建筑工作用房1座,设门诊、小外科、药房以应诊。1977年,在山霞新街开辟新院址,建门诊楼1座,总面积600平方米;设中、西门诊、外科、注射室。1979年,添设观察床10张,并成立院委会和防疫股。1981年,筹建住院部,设病床40张,增设护理室、急救室、值班室,开展计划生育手术等业务。1982年,增设化验、X光室。1983年,设妇产科,置产床8张。1984年,更名为山霞乡卫生院。
  十三、净峰乡卫生院
  卫生院前身为净峰联合诊所,1958年,称为净峰公社保健院。1960年,更名为飞跃公社东岭中心保健院净峰分院,设门诊、病床、药房。同时择建新院舍,占地面积729平方米。1962年,恢复净峰公社保健院。1974年,扩建门诊综合楼1座,面积366平方米。1980年,兴建宿舍楼1座,面积308平方米。至1989年,累计建筑面积2357平方米。医院下设业务技术组、防疫组、行政后勤组;有内科、儿科、中医科、骨伤科、牙科、妇产科、放射科等,超声波室、化验室、手术室等和住院部,并在东周村设有分站。
  十四、小岞乡卫生院
  其前身为小联合诊所。1958年,升格为小岞公社保健院。1960年,并入飞跃公社中心防保院。1962年,恢复小岞公社保健院。1975年,称为小岞公社卫生院。1984年,称为小岞乡卫生院。
  1989年,医院占地面积4.42亩,建筑面积1416平方米。门诊设中医科、内科、外科、妇产科、骨伤科、小儿科、肺科、药房、X光室、化验室、超声波室、心电图室、注射室、制剂室和计划生育手术室等,拥有病床25张。
  十五、涂岭乡卫生院
  其前身为涂岭卫生所和涂岭联合诊所。1958年10月,称为涂岭公社保健院。1960年,更名为超先公社中心防保院涂岭分院。1962年,复称涂岭公社保健院。
  1984年,改称涂岭乡卫生院,翌年,在涂岭街增设第二门诊部。至1989年,门诊部有中医科、内科、外科、牙科、注射室、X光室、超声波室、心电图室、急诊室、药房、化验室、妇产科等13个科室。全院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2180平方米。
  十六、南埔乡卫生院
  其前身为南埔联合诊所,1958年,改为南埔公社保健院。1962年后,门诊部设中医科、内科、小外科、妇产科、化验室,住院部设病床20张。1980年,增设X光室、手术室。1982年,兴建门诊楼1座,面积1060平方米。1987年,旅菲律宾侨胞捐资建造手术楼1座,并把住院部加层使用。1989年,医院门诊部设骨伤科、小儿科、外科、五官科、牙科、针灸室、超声波室、药房。住院部设有产科手术室,院下设4个保健站和第二门诊部。拥有综合病床40张,妇产科病床20张。
  十七、后龙乡卫生院
  其前身为峰尾联合诊所和个体医生联合诊所。1958年10月,成立后龙公社保健院,下设峰尾、涂坑、鲤峰、奎壁保健站。1960年,增设产科和牙科门诊,设病床5张、产床2张。1965年,病床增至20张。1989年,院设外科、化验、X光、产科、计划生育、小手术等门诊科室和住院部。下分设峰尾、涂坑两个保健站。
  第三节 村卫生所(站)
  县内村一级卫生防疫机构,始建于60年代,由县卫生局组织派遣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在辋川公社培训一批不脱产卫生员,建立大队卫生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队卫生所发展为合作医疗站,不脱产的卫生员称为“赤脚卫生”。当时实行合作医疗制度,运用“一根针、一把草”防治疾病,力求达到“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转”的目的。1969年,全县有合作医疗站338所。各公社保健院原来下设的60个保健站相继撤销,有的保健院还将撤销站、点的原有器械、药物无偿移赠所在地合作医疗站使用。1981年,合作医疗站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分配的承包责任制,群众“谁看病,谁出钱”,合作医疗制度随之逐渐消失。
  1986年11月,县整顿村卫生组织。至1987年5月,共建立村卫生所395个。乡(镇)卫生院也在1981~1989年增设下属站、点37个。
  各个村设保健站的任务是门诊,防治常见病、多发病,预防接种各种生物制品,开展计划生育,有条件的村分院如峰尾站也收容住院病人。
  第四节 私人诊所
  民国时期,县内医疗诊所均属个体开业,药房里常聘有座堂医生。民国36~38年(1947~1949年),全县有中医59人、西医27人,中药店97家、西药房14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中、西医药人员走上合作化道路,或被吸收到全民、集体医疗卫生单位工作,或组织合作医药商店,或并入医药公司。社会上仅存的个体开业医大多数为镶牙生、牙技士以及其他有一技之长者。
  1962年3月,县卫生局再次对个体开业医实行考试,给239名合格者发证。1982年3月,省卫生厅、公安厅、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福建省个体开业医管理暂行办法》后,经多次清理整顿,考试合格和符合免试条件者共475人。1985年以来,换发新证获《开业医生许可证》者249人,获《开业医生暂准证》者82人。这些人共分为2类、18个科别;西医有牙科、内科、外科、助产、儿科、眼科、五官科等,中医有内科、外科、妇科、伤科、骨伤科、针灸、痔疮、按摩推拿、皮肤科、小儿科。至1989年,全县个体开业医生设点305个。
  第五节 其他医疗机构
  一、工厂医疗室
  60年代,为保护工人健康,防治职业病,县在70人以上的规模较大的工厂都配备卫生员或厂医,建立卫生室。1989年,全县有企业办的卫生室11个。
  二、学校医疗室
  县内的完全中学均设有医疗室,配备校医。1982年2月,县防疫站卫生股以卫生医士2名,组成学校卫生组,负责各学校的卫生指导、检查、督促工作。全县中、小学配备专职校医10人、兼职保健老师40多名。从1983年始,县教育局同县防疫站联合,一年举办一次卫生培训班,培训各完全中学和中心小学的校医、保健老师。全县经培训的中学达52所,小学350所,每年培训人数35人。1989年,全县中小学设有卫生室13个。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和礼
相关人物
张增
相关人物
骆木森
相关人物
骆清河
相关人物
骆联兴
相关人物
骆连胜
相关人物
骆嘉麦
相关人物
黄泰楠
相关人物
原培青
相关人物
许荣金
相关人物
陈培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惠安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惠安县卫生院
相关机构
惠安县医院
相关机构
惠安县中医院
相关机构
仁世医院
相关机构
惠安县卫生局
相关机构
惠安县卫生科
相关机构
惠安县工业局
相关机构
惠安县总工会
相关机构
惠安县工人医院
相关机构
黄塘公社保健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