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业余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41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业余教育
分类号: G729.2
页数: 5
页码: 900-90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惠安县农民和职工的业余教育情况,包括农民的冬学、扫盲班和业余学校,以及职工的业余学校和技术培训班。农民业余教育在扫盲和普及文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实现了基本无文盲的目标。职工业余教育通过业余学校和培训班,提供文化和业务技术的教育,帮助提高职工的素质和技能。
关键词: 惠安县 农民业余教育 职工业余教育

内容

一、农民业余教育
  民国初期,惠安县农民教育几乎为空白。民国27年(1938年),始在未设小学的乡村开办战时民校,由读完一年以上高中及师范的学生集中训练后从事战时民众教育。另在中心学校、国民学校和私立小学兼办战时民校,由各校抽调教师1人,经训练后负责民教工作。战时民校办有成人班、妇女班,在未设小学的乡村民校还设儿童班。民国28年,全县有兼设战时民校22所,成人、妇女白天劳动,夜晚上课2教时。战时民校在激发和提高人民群众卫国保家的认识和热情方面,起过一定作用。但入学人数不多,且多为屡经劝导,甚而强迫始入学的,故就学效果不佳。
  1949年冬至1950年春,全县农村普遍试办冬学。1951年,农民上冬学的有41768人。冬学着重识字、学时事政策,结合学习生产和卫生知识。1952年冬,识字班大都办成夜校(民校),农民上夜校扫盲班的47449人。夜校还推行速成识字法,培训速成识字教师近2000人,掀起群众性的扫盲热潮,广大农村出现“人人背字母,家家闻书声”的喜人气象。通过扫盲,不少学员能识1000多字,能看点报纸,能写简单书信、便条和记帐。1957年,对扫盲工作进行整顿,贯彻农闲多学,农忙少学,识字结合生产知识和卫生常识的教育,使识字扫盲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农民也感到“年年进民校,年年有甜头”。时全县上夜校扫盲班的30135人,高小班1501人,初中班678人。此后农民的季节性业余教育逐步转化为常年性的业余教育。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夜校大都改办为政治夜校,学文化、学语录、学科学种田的知识。但政治夜校时办时停,文盲率有所回升。
  1978年起,全县恢复农民教育,对广大农民进行普及文化和科学知识教育,努力做到“一堵、二扫、三提高”(“一堵”,即切实抓好普及小学教育,堵住新文盲的产生,对15岁以下超龄儿童,采取速成方式学习,使其达到小学毕业程度。“二扫”,即使12周岁到45周岁的少、青、壮年基本扫除文盲,非文盲率达85%。“三提高”,即对已经脱盲的组织学习高小文化),并使农民业余学习的学制、课程、教学形式逐步规范化。1987年统计,全县少、青、壮年非文盲人口达483531人,占该龄段人口总数的92.48%,实现基本无文盲县。全县385个行政村,已有326个村实现基本无文盲村。
  1988年,全县扫盲班229班7422人,脱盲3010人;高小班300班9621人,结业2466人。农民业余教育在巩固扫除文盲的同时转入农技培训。
  附:洛阳屿头农民夜校
  该校创办于1950年春,始为冬学,附设于屿头村屿光小学。后乡侨资助建有固定教室和图书馆及阅览室。
  40年来该校坚持常年办学,先后开设扫盲班、速成识字班、初小班、高小班、业余初中班、农业技术培训班、土地测量班、缝纫专业培训班,总共结业150多班,学员3000多人。1979年,屿头村成为全县第一个基本无文盲村,荣获国务院嘉奖。
  二、职工业余教育
  1953年,全县基层工会在城关、洛阳、东园开办职工业余学校3所,设普通文化班5班,中级班1班,学员221人。次年扩展为普通文化班7班,中级班4班,学员417人,并成立文化、速成识字教研组。1957年,全县开办职工业余学校5所,其中扫盲班21班,学员656人;普通文化班5班,108人。至1959年,全县职工业余学校增加到31所,在学职工3539人,占应入学的青壮年职工总数87.5%,其中扫盲班118班(组),学员1061人;高小班79班(组),学员2017人;初中班13班,学员340人;高中班1班,学员16人;技术专业班2班,学员105人。是年,全县有1013名青壮年职工脱盲,出现24个无文盲企业单位。
  1964年,全县开办地区校、联办校、基层校41所,开设有扫盲、高小、初中、高中、初技班91班,毛泽东选集政治理论学习班39班,入学职工2836人,占青壮年职工总数的53%。时,医院、卫生部门的职工业余学校还开设英语专业班。“文化大革命”初期停办。
  1978年,职工业余学校复办,主要为新招收的青年职工进行文化补课和业务技术补课。商业系统1980~1986年完成职工“双补”任务,文化补课合格率达95.7%,初级业务技术补课合格率达96.5%。继而开展中级业务技术培训,先后举办“经济体制改革”、“文书档案”、“柜组核算”、“租赁承包企业会计”、“物价”等专业培训班,培训人员625人次,“应知应会”合格率达85%以上。与此同时,该校还承担中专函授班“数学”、“会计学”的教学任务和省中级业务技术培训“五金”、“化工”、“家用电器”等课程教案提纲的编写任务。还有工商管理业余职校,举办16期文化补课和业余技术培训,学员612人次,完成“双补”任务和岗位技术培训的青年干部职工人数占85%,且有过半数的干部职工达到高、中等文化水平。1986年,各企事业职工“双补”合格率达95%以上,职工业余教育转入岗位培训。1988年,商业、粮食、供销、工商管理等业余职校中级技术培训6个专业,405人,经泉州市统一考试,有215人获得中级技术合格证书。
  三、干部业余教育
  1950年春,县委、县政府创办机关干部业余学校,校长马三聘(县府秘书兼),址在县政府机关里。此后,年年均有100多名工农于部脱盲或达小学毕业程度,进入中学班学习。1957年,初中班在学173人,高中班在学30人。1961年秋,干部业余学校迁至文庙大殿上课,校长刘锦元(县委文教部长兼)。1963年,机关干部上初中班70人,上高中班30人,函授196人。进入业余干校的除文化程度较低的干部外,还吸收职工参加学习。此外,业余干校还派出专职教师前往商业、供销、银行等部门协助筹办常年职工业余班,定期帮助公安等部门职工集中作短期学习。1964年,全县干部、职工业余教育方面有扫盲班700余人,小学班733人,初中班483人,高中班49人。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
  80年代起,机关干部、职工的业余教育开展转入岗位培训、函授、电大和自学考试等。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刘锦元
相关人物
马三聘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屿光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洛阳市
相关地名
屿头村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