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41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7
页数:
3
页码:
891-89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惠安县古代初等教育和近现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初等教育称为戈馆、蒙馆、社学、义塾等,而近现代小学教育在1907年建立了惠安官立学堂,后来发展为惠安县立小学、竞新小学等。目前,惠安县实验小学和屿光小学是重点小学。
关键词:
惠安县
古代初等教育
小学教育
内容
古代初等教育,名称不一,有戈馆、蒙馆、社学、义塾等。“吾邑庙学,建始自宋,历元而明,兴废亦不一”,明代“诸乡村又有社学,以教民间子弟”。其时有厚俗、苏坑、登庸、王孙等21所社学。清道光年间,民间塾学兴盛,时“县试岁童子常达3000人,为泉州府各县之最”。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县知事折麟戈修建原螺阳戈院(即今县教师进修学校)创办惠安官立学堂,初始学制9年(即初小5年、高小4年),后改为四三制(即初小4年,高小3年),开始只招收高小1班,学习3年毕业。课程有修身、文、史、地、算、自然、体操、图画、乐歌等,授课者自编讲义传授。翌年,惠安基督教会在其教堂附设学塾的基础上创办时化小学。宣统二年(1910年)官立学堂第一届毕业生20名;民国2年(1913年)第二届毕业44名;民国5年第三届毕业18名。校名先后更改为惠安县立小学、惠安竞新小学。
民国初期,全县各地虽陆续开办小学,但仍遗存私塾教育,基本是小学和私塾并存。后国民政府对私塾采取限制、转化政策,使私塾逐渐减少,小学逐渐增多。县政府仅在几个主要集镇设置公立小学,更多的是侨胞、士绅和教会创办的私立小学。民国23年,自邑而东有守钦、涂寨、崇武;西有霞西、田船;南有梅山、洛阳、道南;北有锦山、坝头、涂岭诸小学。民国25年,全县有公私立小学97所,294班,在校学生14413人,教职员415人。民国29年,全县计有小学111所(其中公立59所,私立52所),时开始设置中心小学13所。民国34年,中心小学增至29所。民国37年8月,全县有公私立小学132所,在校学生20305人,教职员723人(其中教师58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26.28%。
50年代初,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子女人学,自愿出钱出力,发展公办互助小学。至1952年夏,全县小学增加到218所(其中完小79所),1039班(其中高小184班),教职员工1396人(其中教师1323人),在校学生38195人(其中高小6183人),比1949年增长88.11%,学龄儿童入学率增加到46.28%。1952年下半年起,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教育,人民政府陆续接办民办小学和私立小学,改为公立小学。
1958年,小学增至423所(其中完小117所),教职工2193人,在校学生70787人(其中高小9234人)。1960年起进行调整,1962年降至291所。1963年,推行“两种教学制度”,实行全日制和耕读小学“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全日制为主,提倡多种形式办学。1964年,全县有小学632所(完小158所),在校学生87105人,其中耕读小学321所,耕读学生29079人。然而,由于管理没有跟上,多数没能巩固下来。
“文化大革命”初,小学多数“停课闹革命”。1968年相继复课后,小学由生产大队管理,加上以小学办初中,挤占小学校舍,抽调小学教员担任中学教员,教学质量下降。1976年,全县有小学342所,3867班,在校学生149830人,其中附设初中284班,占7.34%,附中学生14261人,占1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健全学校规章制度,教育事业得到发展,教学质量逐步提高。1983年,全县基本普及小学教育。1989年,全县有小学362所,3715班,在校学生12281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占48.5%,分别比1949年增长2.36倍、6.05倍,教职工5540人(其中公办4071人),其中专任教师4585人(公办3120人)。
附:重点小学简介
一、惠安县实验小学
前身为惠安官立小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县知事拆麟戈在原螺阳书院(今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基础上创办。许宗澄(举人)任监督(相当今校长),学制为四三制,即初小4年,高小3年。始招收高小学生30人。民国时期,先后改称惠安县立小学、竞新小学、城区镇中心小学、螺城西北区中心国民学校;学制为四二制,在校学生最多时达600余人。
50年代初,螺城西北区中心国民学校改称城关中心小学。1952年,县人民政府接办私立时化小学和崇德小学为公立,分别改称城厢小学、城北小学。是年冬三校合并为惠安县实验小学,设14班,学生500多人,教师30人,为全县小学教育起示范作用。1957年,全校18班,学生900多人,教师48人,定为福建省重点小学。该校历年初考成绩均居全县前茅。1964年,省拨款兴建“实践楼”,教室8间。1968年,附设初中班,改名人民小学;1977年,恢复惠安县实验小学校名。县先后拨款兴建“育新楼”1座,教室16间,宿舍楼1座,教师宿舍33间。1985年兴建4层教学楼1座,教室12间,建有10个实验室,校园总面积约15亩,建筑面积3326.5平方米。1989年,全校有55个班级,学生2395人,教职员113人。
80年代,学校进行综合教改试验,教育改革遍及各学科;同时每年均举行“创造性教育研讨会”,得到国家教委和省教委的肯定。先后获得省委、省政府和省教委授予的“教育先进集体”、“文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美术教研先进单位”等称号。
二、屿光小学
民国10年(1921年),由旅菲乡侨集资兴办。次年开学上课,校址在洛阳屿头村,为惠安最早的侨办学校。校名始称杏峰学校,每个学生由乡侨赠送校服1套,课程还开设英语。民国17年,改称私立道南小学。民国18年,有4位校董遭土匪绑架,被敲诈去3万元,学校经费困难,停办两年,民国21年复办。民国24年校长柯作梁联合新生小学宣传抗日,抵制日货,竟遭民团包围捣乱,学校被迫停课一个时期。民国30年,日寇攻陷菲岛,侨汇中断,又告停课。未几,学校作为洛东中心小学屿光分校复课,仅办初小。民国32年,村里自筹经费,独立办校,改称屿头国民学校。民国34年,抗战胜利,侨汇复通,校名改称屿头小学,旋又改称屿光小学。
1949年8月后,屿光小学兼办农民夜校,增加屿光中学。1950年,校名改称私立屿光完全小学,1958年,复名屿光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校名曾先后改为红光小学、屿头五七学校、屿头小学等等。1978年,乡侨捐资12.6万元,次年动工兴建教学楼2幢、教室20间。并设附中。1981年,教学楼竣工,800名学生迁入新居。1985年,乡侨捐资38万元,兴建“四贤楼”,作为礼堂、膳厅和教师宿舍。1986年,学校改名屿光学校,1988年8月,附中独立成校,分别称屿光小学和屿光中学。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涂岭诸
相关人物
许宗澄
相关人物
柯作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螺阳戈院
相关机构
惠安基督教会
相关机构
惠安县立小学
相关机构
惠安县实验小学
相关机构
城关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崇德小学
相关机构
城厢小学
相关机构
洛东中心小学屿光分校
相关机构
屿光中学
相关机构
红光小学
相关机构
惠安竞新小学
相关机构
惠安官立小学
相关机构
屿光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泉州府
相关地名
洛阳市
相关地名
城区镇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旅菲乡
相关地名
屿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