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十篇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406
颗粒名称:
第三十篇 教育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34
页码:
884-91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惠安县的教育发展历程,包括县级学堂、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的创办和改革。重要里程碑包括清末光绪年间的学堂兴办、民国时期的教育多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以及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
教育发展
学堂
学校
内容
惠安县素有“地瘠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之风。自北宋置县始,就设有县学——明伦堂,以经史课士。宋末,境内已有螺山的“龙山书院”、登科山的“科山书院”等讲学授业的地方。明清时代,又有义塾、私塾、家塾、社学和书院等。时,惠安诸乡先后设置社学21所。社学、义塾兴起,民间子弟识字学文化的机会增多。由于学风兴盛,惠安自唐至清中式进士达172名,明清两代中举人536名。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惠安县第一所公立小学——惠安官立学堂(今惠安县实验小学前身)创立。翌年,在县城基督教堂设立私立时化小学。
民国初年,私塾、学塾因受限制和转化,逐渐减少,而小学开办逐渐增多。是时,既有公立小学,又有侨胞、乡绅和教会办的私立小学。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全县公立私立小学增加到172所。后因战争,至1949年,全县小学减少到132所,教职员工723人,在学学生2030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6.28%。
民国5年(1916年)惠安县立中学创办(即今惠安第一中学),小学毕业生得以在县内继续升学。学制3年。民国29年,县内有公立、私立中学各1所;1949年,境内有普通中学4所(含省立水产职业学校),教职员工113人,在学学生1609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惠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52年开始改革旧教育制度,对私立学校进行整顿,改私立为公立,确立教育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是年夏,小学增至218所。1958年,确定“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但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办学一哄而起,不仅有中学8所、小学423所,而且各社队也办起35所农业中学之类的职业学校。由于片面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师资和管理跟不上,教育质量下降。
60年代初,贯彻《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训练)教学。1963年,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以全日制学校为主,发展耕读小学,解决贫下中农子女入学问题,防止出现新文盲。
“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小学校先后“停课闹革命”。1968~1969年,学校陆续“复课闹革命”,按照毛泽东“五七”指示,建立学农、学工基地,以“阶级斗争”、“大批判”为主要教学内容,大搞“开门办学”,分散设点,盲目提出“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口号。1971年,全县中学竟达101所(其中完中14校),办学力量分散,教学质量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以条件定发展速度,定办学规模,定实现期限”的原则,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开展教学改革,开辟第二课程,推广电化教学。自1980年始,职业、专业技术教育再度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发展。1983年,全县基本普及小学教育。1987年基本实现无文盲县。至1989年,全县有小学362所,在学学生122812人,教职员工5540人;中学26所,附中26所,在学学生25921人,教职工2198人;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学附设职业班)53班,在学学生2449人。
大、中专统一招生后,惠安每年为国家输送300~400人,有的年份多达500人。
第一章 县学 书院 社学
惠安置县后,即设有县学,以经史课士。宋初,建文庙于县治左,立学于县治右。元元贞元年(1295年),文庙经三易其地,重归旧址,县尹赵仲臣建明伦堂于大成殿,庙学合一。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知县张桓改建明伦堂于文庙西(今县水电局所在地),中为大堂,左右有房,两廊各10间,廪生就学于其中。
县学为“进学”的秀才(经县、府、院试合格者,亦称生员)集中学习的场所。学官每月给生员讲授一次,称“月课”;生员经“季考”、“岁考”、“科考”后,按规定“泮额”(也称“学额”),根据成绩取廪生(每年有一定数额银两可领取,类似现奖学金)、增生。南宋时,惠安常有饩廪教养50余人;明代廩生20名、增生20名,又收民间俊秀谓之附生,后因入学子弟多,岁科两试增加名额,各取40名,送入府学学习。此外,生员参加学堂种种考试,取得贡生资格,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惠安选送定例为17名。明清两代计选送贡生350名,其中明165名,清初至嘉庆(1796年)间185名。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太学(即国子监)准(惠安)同府学进额20名,武童生进额15名(其中拨府3名),进京深造。
宋末,境内立书院制度,时有螺山的“龙山书院”、登科山的“科山书舍”等,均为文人讲学的地方。明清时尚有私立书院。
明清期间,乡间更有“义学”和“社学”,多用公谷或私资设立,以教导民间子弟。时,惠安诸乡先后有厚俗、南门等21所社学。早期有厚俗(龙津巷)、南门(县城南门)、良盘(良盘铺后坑)、香山(山前铺张坑)、马垅(黄田铺马垅)、鳌塘(鳌塘铺前黄)、北坝(安埕坝头)、上谢(埕洋铺埕边)、苏坑(青山铺)等社学。此后陆续设立的又有登庸、庆泉、黄田、盘龙、前郭、璋田、埔林、通津、崧林、驿坂、樟柿、王孙等社学。
清康熙、乾隆时弥重书院之教,惠安先后有馆圣堂、春风堂、螺阳书院、文峰书院等,礼聘名士主讲。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县邵应龙曾礼聘邑绅出科联任文峰书院山长(院长)。
义学(义塾、私塾、家塾)多属蒙馆,教学以识字为主,多授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无一定课程、学制。此类蒙馆纯由族姓出资,以方便族内子弟入学。塾师由族内或外乡有学识者任之;学生一般是宗族子弟,或兼收附近贫寒子弟。富家子弟则多入家塾,自聘塾师在家教授,按月供资。
由于惠安学风兴盛,学子莘莘。据记载,道光年间(1821~1850年),惠安童生到泉州参加府试、院试的人数达3000人,为泉州府各县之最。院试后分县录取秀才,时惠安有额24名。分试中选为举人者,惠安明代有173名,其中武举27名;清代295名,其中武举106名,道光及其以后的68名,其中武举25名。举人出身者可参加会试,惠安自唐至清代,中选者172名,其中武科22名(明4名,清18名);文科150名(置县前4名,宋元68名,明50名,清29名)。另有特奏15名。
第二章 普通教育
第一节 学前教育
境内幼儿教育,始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在县城基督堂内设立的学塾。该学塾招收教徒子弟6人入幼稚园,以游戏活动为主,教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学塾改称时化小学,幼稚园与小学分开管理,设园址于洪厝围,入园幼儿30人。抗日战争前夕,已增加到150人,园内有万花筒、实体镜、积木、小球、跳绳等玩具,具有各种教学挂图、风琴及幼儿学字学画的小沙盘和小土盘等教学设备。民国22年(1933年)崇武创办私立莲城小学,次年秋附设幼儿班,招收幼儿20多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县幼儿教育中断。
1951年,霞美小学附设两个幼儿班。1953年,城厢幼儿园开办,设2个大班,幼儿72人,教养员3人。1955年,城厢幼儿园改称惠安第一幼儿园,增至5班,幼儿256人,教养员7人。1957年,全县幼儿园25所,入园幼儿1283人,教养员52人,设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算数等课程。1958年,农村队队都有民办幼儿园、托儿所,有常年的,也有季节性的;有寄宿制的,也有寄午制的。1959年,全县幼儿园1208班,入园幼儿50203人,教养员2236人。1960年,开展“热爱孩子需妈妈”的活动,民办幼儿园继续巩固发展。城关第一幼儿园改称为惠安实验幼儿园,祟武、东园相继设立公办幼儿园,并配备福州幼师、泉州幼师毕业生任教,以加强教养力量,发挥示范作用。是时,全县共有公办幼儿园教养员24人。为提高民办幼儿园教养员素质,全县划分为东、南、北、中4个片,由实验幼儿园教养员分块包干,每周下乡1次,集中民办教养员讲课和共同备课。县教育局和各公社均设专人管理、辅导幼儿教育。
“文化大革命”初期,公办幼儿园几乎停办,民办(队办)幼儿园、托儿所大都转为常年或季节性托儿所。
1978年以后,公办幼儿园陆续复办。1982年,为把优生优育、幼教家教作为人才开发基础工程来抓,成立惠安儿童少年工作委员会,下设托幼办公室,更好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加强家教幼教联系。各乡镇配备1名幼师毕业的专职辅导员,建立备课、教研、培训制度。县教育局幼教股每年举办若干期轮训班。各乡镇建立各类家长学校37所,开设幼儿心理特征、家庭教育等课程和讲座,系统地讲解优生、优育、优教科学知识,开展合格家长评选活动。至1989年,全县幼儿园189所,436班,在园幼儿17359人,教养员545人(其中公办55人)。各乡镇中心园基本上配备转盘、攀登架、秋千架、跷跷板、木马、篮球架等成套娱乐用具和玩具。
附:主要幼儿园简介
一、惠安实验幼儿园
始称城厢幼儿园。1952年冬创办。1953年2月开学,设2个大班,幼儿72人,教养员3人,工友1人。1955年,改称城关第一幼儿园,设大、中班各2班,小班1班,幼儿256人,教养员7人,工友1人。1958年,改名惠安实验幼儿园,设7班,教职员工10人。至1969年,先后毕业2466人。
1970年,公办幼儿园下马,分散为民办。1979年3月,惠安实验幼儿园复办,借用实验小学校舍4间为幼儿园教室,开设大、中、小3个班,招生104人,教养员3人。至1989年,增到13个班,在园幼儿724人,教养员42人(其中公办36人)。
1987年,中共惠安县委、县政府把新建实验幼儿园校舍纳入重点建设项目,征用9.82亩土地。1989年1月正式动工兴建。
二、螺城镇中心幼儿园
创办于1956年。始称惠安红卫幼儿园,借用民房14平方米为教室。始招收幼儿13人,有教养员2人,白手起家,全属义务。次年招收30人,第三年入园幼儿增加到110多人,有教养员4人,期末每位教养员各得人民币5元报酬。
“文化大革命”期间,入园幼儿不断增多,借用民房厅堂已不能适应需要。1974年,街道居委会择定在科山东麓建园址,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盖起两间平屋,40平方米,并租用工人俱乐部3间房50平方米,开设5个班,入园幼儿270人,教养员8人。1982年,易名为城关西北中心幼儿园。1984年,扩建校园,占地总面积996.4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81.43平方米,6班310人,又增办1个娃娃班,88人。1986年,校名改为螺城镇中心幼儿园。1989年,园内设有活动室、教具室、办公会议室,有大型玩具6件,中型玩具10多件,小型玩具幼儿人均3件以上,教具丰富,拥有电化教具、幻灯机、实验箱、电视机,班班有风琴、消毒器、录音机等。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古代初等教育,名称不一,有戈馆、蒙馆、社学、义塾等。“吾邑庙学,建始自宋,历元而明,兴废亦不一”,明代“诸乡村又有社学,以教民间子弟”。其时有厚俗、苏坑、登庸、王孙等21所社学。清道光年间,民间塾学兴盛,时“县试岁童子常达3000人,为泉州府各县之最”。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县知事折麟戈修建原螺阳戈院(即今县教师进修学校)创办惠安官立学堂,初始学制9年(即初小5年、高小4年),后改为四三制(即初小4年,高小3年),开始只招收高小1班,学习3年毕业。课程有修身、文、史、地、算、自然、体操、图画、乐歌等,授课者自编讲义传授。翌年,惠安基督教会在其教堂附设学塾的基础上创办时化小学。宣统二年(1910年)官立学堂第一届毕业生20名;民国2年(1913年)第二届毕业44名;民国5年第三届毕业18名。校名先后更改为惠安县立小学、惠安竞新小学。
民国初期,全县各地虽陆续开办小学,但仍遗存私塾教育,基本是小学和私塾并存。后国民政府对私塾采取限制、转化政策,使私塾逐渐减少,小学逐渐增多。县政府仅在几个主要集镇设置公立小学,更多的是侨胞、士绅和教会创办的私立小学。民国23年,自邑而东有守钦、涂寨、崇武;西有霞西、田船;南有梅山、洛阳、道南;北有锦山、坝头、涂岭诸小学。民国25年,全县有公私立小学97所,294班,在校学生14413人,教职员415人。民国29年,全县计有小学111所(其中公立59所,私立52所),时开始设置中心小学13所。民国34年,中心小学增至29所。民国37年8月,全县有公私立小学132所,在校学生20305人,教职员723人(其中教师58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26.28%。
50年代初,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子女人学,自愿出钱出力,发展公办互助小学。至1952年夏,全县小学增加到218所(其中完小79所),1039班(其中高小184班),教职员工1396人(其中教师1323人),在校学生38195人(其中高小6183人),比1949年增长88.11%,学龄儿童入学率增加到46.28%。1952年下半年起,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教育,人民政府陆续接办民办小学和私立小学,改为公立小学。
1958年,小学增至423所(其中完小117所),教职工2193人,在校学生70787人(其中高小9234人)。1960年起进行调整,1962年降至291所。1963年,推行“两种教学制度”,实行全日制和耕读小学“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全日制为主,提倡多种形式办学。1964年,全县有小学632所(完小158所),在校学生87105人,其中耕读小学321所,耕读学生29079人。然而,由于管理没有跟上,多数没能巩固下来。
“文化大革命”初,小学多数“停课闹革命”。1968年相继复课后,小学由生产大队管理,加上以小学办初中,挤占小学校舍,抽调小学教员担任中学教员,教学质量下降。1976年,全县有小学342所,3867班,在校学生149830人,其中附设初中284班,占7.34%,附中学生14261人,占1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健全学校规章制度,教育事业得到发展,教学质量逐步提高。1983年,全县基本普及小学教育。1989年,全县有小学362所,3715班,在校学生12281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占48.5%,分别比1949年增长2.36倍、6.05倍,教职工5540人(其中公办4071人),其中专任教师4585人(公办3120人)。
附:重点小学简介
一、惠安县实验小学
前身为惠安官立小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县知事拆麟戈在原螺阳书院(今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基础上创办。许宗澄(举人)任监督(相当今校长),学制为四三制,即初小4年,高小3年。始招收高小学生30人。民国时期,先后改称惠安县立小学、竞新小学、城区镇中心小学、螺城西北区中心国民学校;学制为四二制,在校学生最多时达600余人。
50年代初,螺城西北区中心国民学校改称城关中心小学。1952年,县人民政府接办私立时化小学和崇德小学为公立,分别改称城厢小学、城北小学。是年冬三校合并为惠安县实验小学,设14班,学生500多人,教师30人,为全县小学教育起示范作用。1957年,全校18班,学生900多人,教师48人,定为福建省重点小学。该校历年初考成绩均居全县前茅。1964年,省拨款兴建“实践楼”,教室8间。1968年,附设初中班,改名人民小学;1977年,恢复惠安县实验小学校名。县先后拨款兴建“育新楼”1座,教室16间,宿舍楼1座,教师宿舍33间。1985年兴建4层教学楼1座,教室12间,建有10个实验室,校园总面积约15亩,建筑面积3326.5平方米。1989年,全校有55个班级,学生2395人,教职员113人。
80年代,学校进行综合教改试验,教育改革遍及各学科;同时每年均举行“创造性教育研讨会”,得到国家教委和省教委的肯定。先后获得省委、省政府和省教委授予的“教育先进集体”、“文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美术教研先进单位”等称号。
二、屿光小学
民国10年(1921年),由旅菲乡侨集资兴办。次年开学上课,校址在洛阳屿头村,为惠安最早的侨办学校。校名始称杏峰学校,每个学生由乡侨赠送校服1套,课程还开设英语。民国17年,改称私立道南小学。民国18年,有4位校董遭土匪绑架,被敲诈去3万元,学校经费困难,停办两年,民国21年复办。民国24年校长柯作梁联合新生小学宣传抗日,抵制日货,竟遭民团包围捣乱,学校被迫停课一个时期。民国30年,日寇攻陷菲岛,侨汇中断,又告停课。未几,学校作为洛东中心小学屿光分校复课,仅办初小。民国32年,村里自筹经费,独立办校,改称屿头国民学校。民国34年,抗战胜利,侨汇复通,校名改称屿头小学,旋又改称屿光小学。
1949年8月后,屿光小学兼办农民夜校,增加屿光中学。1950年,校名改称私立屿光完全小学,1958年,复名屿光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校名曾先后改为红光小学、屿头五七学校、屿头小学等等。1978年,乡侨捐资12.6万元,次年动工兴建教学楼2幢、教室20间。并设附中。1981年,教学楼竣工,800名学生迁入新居。1985年,乡侨捐资38万元,兴建“四贤楼”,作为礼堂、膳厅和教师宿舍。1986年,学校改名屿光学校,1988年8月,附中独立成校,分别称屿光小学和屿光中学。
第三节 中学教育
民国5年(1916年)秋,创办惠安县立中学(即今惠安一中的前身),以明伦堂为临时校舍,学制4年。是年11月8日开学。民国12年夏,私立螺阳初级中学开办,址设城郊东张村王氏祠堂。时值学制改革,改4年制为3年制。民国16年并人县立中学,改称惠安公立初级中学。民国28年春,私立侨光初级中学创办,借文庙后进为临时校舍上课,先后迁移至后坑陈氏祠堂和北门山兜曾氏祠堂上课。民国31年秋,私立复兴初级中学创办,借东园溪山小学为临时校舍。民国32年秋,侨光初级中学、复兴初级中学两校9班,师生400多人同时并人县立初级中学。民国34年,县立初级中学择于东门外考棚筹建新校舍。民国36年夏,私立惠南初级中学创办,借溪山小学为临时校舍。是年秋天,县立中学增设高中,成为完全中学。翌年春,私立立达初级中学创办,址在南门新校舍。私立时化初级中学也于此时创办,划时化小学部分校舍上课。至1949年,全县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1609人(其中高中学生264人),教职工113人(其中教师69人)。
1950年夏,华侨刘玉水独资创办私立荷山初级中学,址于东岭荷山村。是年9月,招收两班学生100人。1952年,省教育厅决定惠安县立中学更名为省立惠安第一中学。同时在山腰开办惠安第二中学。1954年5月,私立立达初级中学和私立时化初级中学两校合并为省立惠安第三中学。1956~1958年,荷山中学、惠安二中、惠南中学等先后增设高中成为完全中学。1958年,因受“大跃进”的影响,增加不少中学,至1960年,全县中学增加到24所。后经调整、充实,1962年合并为11所,其中有涂寨公社的惠安四中;洛阳公社的惠安五中;涂岭公社的惠安六中以及洛阳屿头的华侨中学和东岭公社的梅峰中学等。是时有教职员587人,在校学生6890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大部分中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秋,相继“复课闹革命”。1968年,开始“教育革命”,“缩短学制”,初中2年,高中3年。并提出“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造成中学布局分散,设置混乱,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经过整顿、充实,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80年起,逐步改变普通中学过多,职业中学过少的状况,在一些中学附设职业班。1989年,全县计有完全中学10所,初级中学13所,附中29所;教职员工2198人(附中393人),其中专任教师1704人;在校学生25921人(附中6215人),其中高中学生3268人。80年代,惠安的中考成绩年年名列泉州市第一名,蝉联十连冠,其中有3次居全省首位。
附:重点中学简介
一、惠安第一中学
前身为惠安县立中学。民国5年(1916年),邑绅陈容光(举人)创办,陈自任校长,学制4年,借明伦堂为校舍,是年11月8日开学。未几,又择定仓埔建新校舍。民国12年秋,学制改为3年,校名改为惠安县立初级中学,学校教学秩序日趋正常。民国16年秋,私立螺阳中学并入该校,校名惠安公立初级中学。民国19年秋,改名惠安县立螺阳初级中学。民国22年,复名惠安县立初级中学。次年秋,省教育厅令改办为惠安县简易师范学校。民国26年秋,省厅又令改为惠安县立初级中学。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迁往黄塘蓝田上课。民国31年秋,增设简师班。越年秋,私立侨光中学和私立复兴中学同时并入该校。民国34年择定考棚为新校址(即今校址),建筑新校舍。翌年春,返回原校址,简师班分出,在文庙上课。民国36年秋,增设高中班,成为惠安县第一所完全中学,校名为惠安县立中学。1950年春,简师班又归回校内。1952年,改为省立惠安第一中学。越年定为省重点中学。1958年,发动师生勤工俭学,劳动建校,扩充校园和校舍,共占地80.5亩。1989年全校有36个班级,学生2156人,教职员工193人。从1916~1989年,先后毕业初中76届10279人;高中36届6909人;师范12届429人。
二、荷山中学
1950年,由华侨刘玉水独资创办,为闽南三大侨校之一。校园占地面积120亩。
1954年9月,县人民政府接办荷山中学,校名改为惠安第四中学。1956年2月,复名省立惠安荷山中学。刘玉水继续担负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的投资。是年9月,开始招收高中新生两班100人,始为完全中学。至1962年,计建成各种教学及生活所需的建筑物17幢,面积14000平方米。有2200个座位的大礼堂、400米跑道的运动场;藏书3万余册的图书馆,以及数理化、生物等齐全的教学仪器,生物标本数千件。1983年7月,华侨捐资设“刘玉水奖学金基金会”,奖励品学兼优学生。1984年后,连续获县、市、省“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86年秋,建1座5层256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1989年,有26个班级,在校学生1254人,教职员工125人(其中公办124人)。
三、惠南中学
民国36年,由旅菲乡侨黄泰楠倡办。是年夏,招收2个初中班,学生100多人,借用溪山小学校舍上课。
民国38年,择址于大觉山建“侨菲堂”1座,教室8间,宿舍2间。不久,学校迁入新址,初中4班,学生200多人。1950年春,县人民政府接管惠南中学。1955年,黄泰楠回国亲任校长。1958年,募集侨资建筑永棋礼堂1座,教室18间,拓展200米跑道操场,增添理、化、生物实验仪器、标本及图书。是年,增办高中2班,学生110人,成为完中,连同初中计有14班,学生600多人,教职员工50多人。1979~1983年,兴建科学楼1座。1984年,设立郑应乾奖学金。1984~1986年,又建教学楼1座8间,办公楼1座8个套间。至1989年,全校共设22个班(其中高中7班),在校学生1015人(其中高中学生294人),教职员工117人。
第三章 职业、专业教育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
民国31年(1942年)秋,邑人汪波创立建国初级商业职业分校(总校在泉州)。民国38年2月,福建省立高级职业学校由莆田涵江迁至崇武。1958年,崇武水产学校(初级班)、崇武水产职业学校相继成立。1960年,惠安办起化工工业学校、艺术学校、邮电学校、医药学校等。这些学校1年后相继下马。1963年,崇武公社大岞、前垵大队相继开办渔业职业中学,1967年前后停办。
80年代初,职业技术教育立足境内,根据传统就业门路和经济发展需要,着重设置石雕、土建、海洋捕捞、石油化工、畜牧兽医等专业。按“三个面向”制定课程和教学计划,既学专业基础课、文化课,又学生产实践课,使学生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能文能武。
1982年秋,惠安三中附设电器维修班,惠安五中附设石雕工艺班,张坂中学附设畜牧兽医班,辋川中学附设农业技术班。1983年,崇武中学附设轮机和海洋捕捞班,惠安五中增设土木建筑班,辋川中学的农技班改为缝纫班。1984年7月,全县有电器维修、兽医和农技毕业生100多人。1985年7月,又有轮机和海洋捕捞毕业生65人,由省外经委和省、县水产部门录用;此外,还有畜牧兽医18人,缝纫32人,石雕33人,土建37人,电器维修41人。这些毕业生或被择优录取,或自谋职业。同时招收新生914人,占当年高中招生的三分之一。是年,各类职业班在校学生1221人。同年9月,华侨王清秀独资在东岭埔殊村,创建“开成建筑职业中学”。此后,南埔中学和后龙中学附设石油化工、机械和财会班,惠安三中改设石油化工仪表和幼儿教育,崇武中学增设水产品加工(并为平潭、长乐代培海洋捕捞学生8人),川中学增设牙科专业。1988年1月前亭航海水产职校开办。至1989年,全县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附设职业班达53班,在学学生2449人。是年毕业学生630人,招新生942人。
一、职业学校
(一)建国初级商业职业分校
民国31年秋,邑人汪波借惠安县城立人小学校舍设立建国初级商业职业分校。历年招生和毕业人数都不多。至民国36年秋,该校因发生学潮而停办。
(二)福建省立高级职业学校
民国38年2月,该校由莆田涵江迁至惠安崇武,校址暂设于崇武中心小学。是年秋,该校在崇武首届招收渔捞专业1班,66人,学制6年;截至1951年,共招收5个班241人(均为渔捞专业),毕业110人,为惠安培养一批水产科技人才。1951年春,因经常遭台湾当局军队飞机的轰炸、扫射,迁入辋川乡玉围居仁村。是年秋并人私立集美水产航海职业学校。
(三)惠安崇武水产职业学校
1985年春创办,校址崇武。招收渔捞1班66人,养殖1班50人;有专职教师6人。1960年冬,学生毕业,学校停办。1983年4月复办,9月开学上课,始与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联办,后又同上海渔业公司、泉州中泉公司(外轮)、泉州罐头厂等单位挂钩,以解决学生实习及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为这些生产单位培养技术工人。时设捕捞、轮机二种专业。1985年秋,增设食品加工专业,1986年秋,增设养殖专业,学制2年。
1983年9月开办至1989年9月,7届共招收学生1061人,毕业5届814人,已就业75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93.24%。其中经中泉公司、厦门经济特区船务公司、广州远洋轮船公司等单位考试合格,招聘为外轮船员的107人;由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和上海渔业公司等单位吸收为船员及工人的296人;泉州罐头厂吸收为工人的295人。
(四)惠安县前亭航海水产职业学校
1985年春筹建,1986年1月开办上课,址设后龙乡前亭村,隶属县教育局。设船舶驾驶、船舶轮机管理和海洋捕捞3个专业,学制2年。
1986~1989年,共举办3届,毕业生338人。至1989年,先后由上海海洋渔业公司聘用79名,中国泉州国际技术合作公司聘用97名,交通部广州海运局、广州船运局、广州远洋公司第二处聘用142名,厦门国际技术合作公司聘用和自谋职业6名,共324人,就业率达95.86%。
该校在职业教育工作中成绩显著,1987年受到福建省教育委员会表彰。1989年12月1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州港务监督站核准,该校可作为“海员职业训练培训点”,该校毕业生申请海员证时,作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证管理办法》第二章第七条(一)款的有关条件予以办理。
二、农业学校
1958年公社化期间,全县各公社几乎都办起农业中学,以农场或寺庙作校舍,计35所,在校学生6668人,教职员工275人。是年5月,县办水利学校,在校学生90多人。1959年改为农林水学校。1959年春,峰崎、黄塘、崇武农业中学和城关果林学校分别改为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中学。1965年全县有农业职业学校26所,在校学生2121人,教职员工118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
三、职业中学
(一)县高级职业中学
该校系1988年8月从惠安三中职高班分离而独立设校,仍以原惠安三中为校址。校园占地面积16亩,建筑面积4790平方米。教育设备有配套图书、仪器。校内设有电子物理室、油画室;校外挂钩有省第五建筑公司建筑装饰公司、县乡财政所和幼儿园等对口专业生产实习场所。
该校由惠安三中析出的实用美术、电子电工建筑装璜3个专业班组建而成,学生140人。至1989年,拥有7个班级,学生298人。是年,招收定向和委培学生106人。89届英语专业54名毕业生中自谋职业的16人,学校推荐就业的34人。
(二)县开成建筑职业中学
该校由侨胞王清秀独资创建。1983年秋筹建,1984年元月校舍奠基,1985年秋落成,即上课。联办单位有福建省第五建筑公司、泉州市规划建设局。这些单位既担负教学实践技能指导,又是实习基地。该校设工业民用建筑、建筑经济管理等专业。首届招收高中毕业生,3个班,147人;1988年毕业,毕业生大部分安排于省第五建筑公司,部分安排于惠安各建筑公司。1986年4~7月,省教委下文批准,面向全市招收工民建专业4个班、160人。1987年成立“开成建筑设计室”。1989年,增设建筑水电安装专业。是年,开办15个班,在校学生757人,教职工58人。
学校占地面积117亩,建筑有楠章教学大厦1幢,教室32间,3400平方米;教师宿舍4幢(其中城关2幢),共101套(间),2360平方米;学生宿舍3幢,3320平方米;食堂餐厅4幢,2200平方米;大礼堂1座,1650平方米;办公楼1座,1320平方米;2.4万平方米400米跑道标准田径运动场1个;拥有电脑实验室、电工实验室、测量仪器室、制图室、建材室以及物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
该校已列为福建省三大建筑中专学校之一。
第二节 中等专业教育
一、师范教育
民国23年(1934年)秋,省教育厅令惠安县立初级中学改为惠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学制四年。民国26年秋起先后改简师为县中、简师班,至民国29年7月,第三届毕业后停办。三届共毕业61人。
民国31年,省教育厅决定开办惠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附设在县中上课,学制四年。本科第一组(1942年8月至1946年7月)招收100人,毕业31人。民国35年9月,惠安简师由东张村移至县城文庙上课。本科第二组(1943年2月至1947年1月)招收34人,毕业31人。民国36年2月,招收本科第六组学生42人,招收师特科第二组学生33人。民国37年,招收师特科第三组学生80人。
至1949年8月23日惠安解放,计毕业本科三组97人,特科三组161人。原简师本科四、五、六组三班学生120多人并入县中,成立师范部,与高中部、初中部并列。1950年1月至1951年1月,计又毕业110人,师范部宣告结束。
1958年秋,惠安师范学校重新开办,址设原时化中学校舍,并在原三中、南透设分校,荷山、峰崎设分班。同时在南透建筑新校舍(即今惠安高级职业学校校址)。是年秋,招收学生4班200人,其中普师1班、速师2班、初级幼师1班;1959年1月,招收速师2班。计6班学生260人,分别于1959~1960年毕业,由县教育局分配到小学任教。1960年8月,招收简师4班、普师2班。1961年7月,上级通知停办。除部分学生转至泉州师范、仙游师范或境内普通中学插班或参军外,大部分学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1979年8月至1986年7月,泉州师范在惠安开设分班,址在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1979年8月,招收1班,学生来自泉州、晋江、安溪和惠安,共45人,1981年7月,毕业回各县任教。1984年秋,招收参加统一招生的民办教师1班,其中惠安22人,晋江、南安和泉州市23人,1986年7月毕业。
二、卫生专业教育
1954年春,惠安创办护士班,址在惠安医院内。首届招生30人,1955年毕业。1958年秋,惠安护士班拓改为惠安卫生学校,招收护士班50人(男女兼收),1959年4月毕业。是年改为惠安中医学校,第一届招收中医班70人,学制3年,1962年毕业36人。第二届招收护士班40人,兼学西医,当年下马。此后,学校举办2期中医进修班146人,培训6个月结业。至1967年停办。
1978年培训赤脚医生。1984年招收护士班40人,学制3年,1987年毕业。1987年招收护士和助产士各1班,80人,学制3年。
三、农林水电专业教育
1959年春,中共惠安县委为了提高各类职业教育的质量,决定把农校(校址南庄)、林校(校址水窟)并人县水利学校,改名为“惠安县农林水学校”,校址设在菱溪水库坝区原民工草房里。全校10个班(水利高中2班,初一年2班;林业初二年1班,初一年2班;农业初二年1班,初一年2班),学生500多人,教职员工30多人。并校后,学校仍然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成绩显著。1960年春,获省半工半读先进学校称号。1961年,县委根据“精简机构、压缩人员”的精神,决定停办。待毕(结)业的学生部分转入晋江专区、龙溪专区的相应学校就读。
第三节 高等专业教育
1958年秋,惠安开办师专,附设于惠安一中上课。有中文1班18人,数学1班18人。设置中共党史(中国人民大学教材)、教育学(北京师大教材)等公共课和中文、数学等专业课。1959年秋,经考试全部学员及格毕业。
1978年秋,晋江地区师范大专班(后改称泉州师专)惠安分班(简称惠安大专班)开办,建有大专楼1座。招收中文和数学各1班,物理和化学各2班,共331人。1981年5月,毕业330人;1987年换发泉州师专文凭。
第四节 特殊教育
1986年4月1日,开办惠安聋哑学校,校址设在惠安机场营房(租用)。时为全省第一所民办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学校,学制5年。初时归民政局管理,招收12~15岁的聋哑儿童24人入学;后归教育局管理。1988年,在校的聋哑儿童40人,其中一年级15人,二年级10人,三年级12人,四年级13人。教职工8人,负责教学和生活管理。开设手语和语文、算术等课程。
1987年,惠安儿童福利院举办民办孤儿教育场所,首批吸收9个乡镇10个孤儿,集中膳宿,聘请专人管理。后按不同文化程度和学业成绩分别插入东关小学二至五年级班上课。
第四章 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包括农民教育、职工教育、干部教育、待业知识青年教育,形式有民校、业余学校、技术培训、函授、电视大学及自学考试等。
民国时期,惠安县极少开展农民教育,文盲半文盲甚多。民国28年(1939年)统计,全县总人口363737人,文盲298727人(其中男129081人,女169646人),占总人口数的82.13%。民国37年,全县307734人,文盲249275人,占总人口的81%。
1949年末起,全县各地普遍办起冬学、夜校、职工和干部业余学校。1952年,成立县扫除文盲委员会,下设扫盲办公室,各区、乡均配扫盲专职干部,指定中心小学教师1~2名兼任扫盲辅导员,推行速成识字法,农民从季节性业余学文化逐步转化为常年学文化。“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民校大都转为政治夜校。1978年,成立县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后改称成年教育委员会),建立一支58人的成人教育专职干部队伍,统一领导和管理成人教育工作。农民教育在巩固扫盲的同时转入技术培训;职工教育在完成“双补”(文化补课、初级业务技术补课)任务的同时转入岗位培训。成人教育的重点开始进入有计划有步骤的岗位培训和函授、自学考试。
第一节 业余教育
一、农民业余教育
民国初期,惠安县农民教育几乎为空白。民国27年(1938年),始在未设小学的乡村开办战时民校,由读完一年以上高中及师范的学生集中训练后从事战时民众教育。另在中心学校、国民学校和私立小学兼办战时民校,由各校抽调教师1人,经训练后负责民教工作。战时民校办有成人班、妇女班,在未设小学的乡村民校还设儿童班。民国28年,全县有兼设战时民校22所,成人、妇女白天劳动,夜晚上课2教时。战时民校在激发和提高人民群众卫国保家的认识和热情方面,起过一定作用。但入学人数不多,且多为屡经劝导,甚而强迫始入学的,故就学效果不佳。
1949年冬至1950年春,全县农村普遍试办冬学。1951年,农民上冬学的有41768人。冬学着重识字、学时事政策,结合学习生产和卫生知识。1952年冬,识字班大都办成夜校(民校),农民上夜校扫盲班的47449人。夜校还推行速成识字法,培训速成识字教师近2000人,掀起群众性的扫盲热潮,广大农村出现“人人背字母,家家闻书声”的喜人气象。通过扫盲,不少学员能识1000多字,能看点报纸,能写简单书信、便条和记帐。1957年,对扫盲工作进行整顿,贯彻农闲多学,农忙少学,识字结合生产知识和卫生常识的教育,使识字扫盲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农民也感到“年年进民校,年年有甜头”。时全县上夜校扫盲班的30135人,高小班1501人,初中班678人。此后农民的季节性业余教育逐步转化为常年性的业余教育。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夜校大都改办为政治夜校,学文化、学语录、学科学种田的知识。但政治夜校时办时停,文盲率有所回升。
1978年起,全县恢复农民教育,对广大农民进行普及文化和科学知识教育,努力做到“一堵、二扫、三提高”(“一堵”,即切实抓好普及小学教育,堵住新文盲的产生,对15岁以下超龄儿童,采取速成方式学习,使其达到小学毕业程度。“二扫”,即使12周岁到45周岁的少、青、壮年基本扫除文盲,非文盲率达85%。“三提高”,即对已经脱盲的组织学习高小文化),并使农民业余学习的学制、课程、教学形式逐步规范化。1987年统计,全县少、青、壮年非文盲人口达483531人,占该龄段人口总数的92.48%,实现基本无文盲县。全县385个行政村,已有326个村实现基本无文盲村。
1988年,全县扫盲班229班7422人,脱盲3010人;高小班300班9621人,结业2466人。农民业余教育在巩固扫除文盲的同时转入农技培训。
附:洛阳屿头农民夜校
该校创办于1950年春,始为冬学,附设于屿头村屿光小学。后乡侨资助建有固定教室和图书馆及阅览室。
40年来该校坚持常年办学,先后开设扫盲班、速成识字班、初小班、高小班、业余初中班、农业技术培训班、土地测量班、缝纫专业培训班,总共结业150多班,学员3000多人。1979年,屿头村成为全县第一个基本无文盲村,荣获国务院嘉奖。
二、职工业余教育
1953年,全县基层工会在城关、洛阳、东园开办职工业余学校3所,设普通文化班5班,中级班1班,学员221人。次年扩展为普通文化班7班,中级班4班,学员417人,并成立文化、速成识字教研组。1957年,全县开办职工业余学校5所,其中扫盲班21班,学员656人;普通文化班5班,108人。至1959年,全县职工业余学校增加到31所,在学职工3539人,占应入学的青壮年职工总数87.5%,其中扫盲班118班(组),学员1061人;高小班79班(组),学员2017人;初中班13班,学员340人;高中班1班,学员16人;技术专业班2班,学员105人。是年,全县有1013名青壮年职工脱盲,出现24个无文盲企业单位。
1964年,全县开办地区校、联办校、基层校41所,开设有扫盲、高小、初中、高中、初技班91班,毛泽东选集政治理论学习班39班,入学职工2836人,占青壮年职工总数的53%。时,医院、卫生部门的职工业余学校还开设英语专业班。“文化大革命”初期停办。
1978年,职工业余学校复办,主要为新招收的青年职工进行文化补课和业务技术补课。商业系统1980~1986年完成职工“双补”任务,文化补课合格率达95.7%,初级业务技术补课合格率达96.5%。继而开展中级业务技术培训,先后举办“经济体制改革”、“文书档案”、“柜组核算”、“租赁承包企业会计”、“物价”等专业培训班,培训人员625人次,“应知应会”合格率达85%以上。与此同时,该校还承担中专函授班“数学”、“会计学”的教学任务和省中级业务技术培训“五金”、“化工”、“家用电器”等课程教案提纲的编写任务。还有工商管理业余职校,举办16期文化补课和业余技术培训,学员612人次,完成“双补”任务和岗位技术培训的青年干部职工人数占85%,且有过半数的干部职工达到高、中等文化水平。1986年,各企事业职工“双补”合格率达95%以上,职工业余教育转入岗位培训。1988年,商业、粮食、供销、工商管理等业余职校中级技术培训6个专业,405人,经泉州市统一考试,有215人获得中级技术合格证书。
三、干部业余教育
1950年春,县委、县政府创办机关干部业余学校,校长马三聘(县府秘书兼),址在县政府机关里。此后,年年均有100多名工农于部脱盲或达小学毕业程度,进入中学班学习。1957年,初中班在学173人,高中班在学30人。1961年秋,干部业余学校迁至文庙大殿上课,校长刘锦元(县委文教部长兼)。1963年,机关干部上初中班70人,上高中班30人,函授196人。进入业余干校的除文化程度较低的干部外,还吸收职工参加学习。此外,业余干校还派出专职教师前往商业、供销、银行等部门协助筹办常年职工业余班,定期帮助公安等部门职工集中作短期学习。1964年,全县干部、职工业余教育方面有扫盲班700余人,小学班733人,初中班483人,高中班49人。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
80年代起,机关干部、职工的业余教育开展转入岗位培训、函授、电大和自学考试等。
第二节 成人职业教育
参加成人职业教育主要对象是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待业知识青年和脱盲或高小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壮年农民。
成人职业教育始于1980年后龙前亭航海水产职业学校的创办。该校初为补习班,让农村知识青年补习后参加高考。由于补习青年被录取名额逐年增加,该校赢得信誉。1986年,补习班改为成人职业学校,开办航海、渔捞2个班。1980~1988年,该校为邻近3个乡镇的待业知识青年培养人才289人,其中85人被大专院校录取,125人被中泉公司录用为国际海员。
80年代初,山腰古县的文化学校以学文化知识为主,兼学别样。该校设有扫盲蘑菇班,识字农技班、高小编织班;在亭头、古县、龙田分设3个教学点,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分别增设果树栽培、龙眼、茶叶采摘加工、毛线编织图文、丈量计算等技术课。学以致用,效果较好,因而学校得以巩固和发展。
据统计,1986年,全县农村青年24万人中,有3.7万人具有初、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共青团惠安县委设置海涂养殖、淡水养殖、茶果种植等重点实用技术项目,组织各级技术培训小组。是年,共举办技术培训班128期,培训青年13941人。
1988年,惠安县创办成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开设家用电器维修、金银首饰加工、摩托车维修、美容发型、畜牧兽医、生化技术、真菌培养等十几个专业,招收学员738人,经考核合格结业720人。学员除本地外,还有来自江、浙、赣和两湖的知青,毕(结)业后或就业,或独自开业。是年,全县各乡镇有文化技术学校14所,加上各种形式技术培训班,总数达95班,学员5530人。
1988年9月泉州黎明大学成人教育部惠安青山海员班在山霞乡东坑村创办,设置舵工、轮机两种专业,学制一年。是年,招收舵工班学员32人。1989年9月开设轮机班,学员15名;舵工结业已就业9人。
第三节 其它成人教育
一、函授教育
1983年,泉州师范惠安函授站首次招收小学教师函授学员单科65人,双科56人;1985年,招收全科函授200人;1987年402人。1988年,泉州师范函授部惠安函授站招收在职小学教师345人;1989年,招收在职中学教师142人,在职小学教师166人。
80年代中期起,参加函授教育的人数日渐增多,尤以银行、商业、工商管理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多。工商银行青年职工通过函授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有62名达到大、中专的文化水准。工商局的不少干部、职工还参加函授大学的学习。商业系统支持干部职工参加函授学习,还承担泉州市中专函授站哲学和数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为发展函授教育贡献力量。
二、广播电视教育
惠安的广播电视教育始于1979年。此后,规模不断扩大,从单科、双科到全科,由单一专业向多专业逐步发展。1984~1987年,工商系统先后输送40名干部职工参加电大学习。
1988年,惠安县电视大学工作站成立,增添彩色电视机、录像机、收录机和备用发电机等设备。该站教学立足本地,招收对路专业。是时,全县中学英语教师267人,只有78人大专毕业;政法部门干警400人,仅有5人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电大为此开办英语和法律专业,聘请华侨大学、泉州师专、泉州商校、厦门大学、集美财经专科学校教师上课和辅导,注意提高教学质量,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还发表在高校校刊上。
1980~1989年,惠安电大工作站先后招收18班,学员681人,毕(结)业总人数542人,其中单科结业267人,全科毕业275人。
三、自学考试
1984年,福建省开办自学考试后,惠安中小学教师参加自学考试人数日渐增多。至1985年,小学教师学历合格(单科)自学考试及格448人;19861987年,教材教法合格(单科)自学考试及格1087人;1987年,专业合格自学考试及格110人;1988年,教育心理学(单科)自学考试合格412人,“小七门”(思想品德、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考试合格48人。与此同时,全县各系统特别是建委、物委、统计局、银行和驻军等部门都出现自学热潮。至1988年,全县成人自学考试24个专业,累计考生2659人次,报考5826科次,及格2068科次,达到专科毕业7个专业(中文、英语、法律、财经、金融、统计和党政干部基础科等)42人。商业局输送定向培养和自学考试的有5个专业(文秘、商业会计、企业管理、统计、物价)达43人。1989年,全县增加本科中文、机电、统计和专科工业民建、公安管理、中医、护理及中专医士等10个专业。
第五章 教师
第一节 队伍
一、教师来源
民国初期,私塾与小学并存,大部分塾师继续延用,中学教师也有延聘清末宿儒的。民国29年(1940年),始有惠安县简师毕业生,为惠安公立、私立小学输送教师。此后,也吸收部分高、初中毕业(或肄业)及高小毕业生充任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学堂教师大多留用,其时有小学教师582人,中学教师69人。原简师又毕业210多人,多为中、小学校所聘用。1958年,惠安师范学校再次开办,有普师、速师、幼师6班260多人。是年中小学校数量剧增,教育部门动员历届高、初中毕业(或肄业)生、社会知识青年及部队复退军人加入教师队伍。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福建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惠籍或部分外籍毕业生分配来惠,在各完全中学及师范等学校任教;泉州、仙游等师范惠籍毕业生亦回惠任教,教师素质明显提高。至1965年,惠安共有小学教师2383名,中学教师400名。
60年代末,中、小学复课,境内各公社、大队开始吸收城乡知识青年为民办或代课教师。80年代这些教师先后有近1800名转为公办。80年代中后期,学校数量有所增加(尤其是专业、职业学校),教师缺乏,开始接收非师范类毕业生及企事业单位中有志于教育的专业人才担任教师,教师队伍继续扩大。至1989年,全县有公办、民办教师6139名,其中小学4585名,中学1554名。
二、师生比例
民国时期,教师数量少,师生比例高,教师负担大。民国25年(1936年),小学师生比例为1∶34.73。民国38年秋,小学师生比例为1∶28.08,中学为1∶14.24。自50年代起,全县教师队伍迅速扩大,教师增长率大于学生增长率。至80年代,师生比例基本稳定;1989年小学1∶22.17,中学1∶11.79。
三、学科比例
教师队伍中各种专任教师(不包括行政及其他员工)缺乏。1988年,全县小学里的“小七科”(思想品德、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教师340人,其中思想品德(含英语)252人,自然21人,历史14人,地理15人,体育17人,音乐11人,美术11人,不少科各乡镇平均不到每科1位。普通中学里专任的音乐教师28人,美术教师25人,各校科均也不上1位;生物、历史、地理的专任教师也很少,多数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
四、教师文化素质
1988年,全县各小学正、副校长481人,就学历而言专科8人,普师和高中417人,初中56人。小学各种专任教师4668人,就学历而言中师毕业以上3519人,占75.39%;中师肄业以下(大都是初中毕业或肄业)1149人,24.61%。普通中学各科专科教师1720人,学历为大专毕业或二年肄业以上1301人,占75.64%;大专未满二年以下(大都是中专、高中毕业或肄业)419人,占24.36%。1988年春,中学英语教师267人,具有大专毕业学历的仅78人,学历不合格的189人,占70.79%。1989年,全县中学教职工2198人,本科毕业以上的315人,专科毕业及肄业两年以上的1024人。
1987年秋,全县中、小学教师开始评定职称,至1988年底基本结束。评出高级职称(中学高级教师)127人;中级职称1162人,其中中学一级教师502人,小学高级教师660人;初级职称4200人,其中中学二级教师821人,三级教师208人,小学一级教师1840人,二级教师1071人,三级教师260人。
教师队伍中,有的年份民办教师曾占教师总数三分之一,尤其是小学,有的年份占小学教师总数52.98%。多年来政府采取措施,帮助民办教师进修,提高素质,转为公办教师,民办教师比重逐年减小。1989年,全县中小学民办教师1615人,占教师总数的20.87%;小学民办教师1465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26.44%;中学民办教师150人,占中学教师总数的6.82%。
第二节 待遇
一、政治待遇
民国时期,充任塾师的多为寒儒,社会地位不高;学堂里的教师数量少,工作劳累,且时有被欠薪、解聘之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倡导尊师重教,教师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1950~1953年,先后有120多人次出席县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4~1989年,全县又有160多人次当选为省、市、县各届人民代表,110多人次受聘为省、市、县政协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不少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受到县、市、省,乃至全国表彰。据统计,获市、省、国家级优秀教师达139人次,其中国家级10人次,省级54人次,市级75人次。1985年,国家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县政府、县教育部门每年于是日召开先进教师表彰大会,嘉奖优秀教育工作者。
二、经济待遇
(一)工资
清末民初,塾师的酬金由族内公田、学田的租谷支付,还由学生轮流供膳。民国期间,教师薪津微薄(每月6~16元不等,侨办学校略高)。抗日战争期间实行“米薪制”(每月20~45公斤不等),但大多未能按时发放,教师生活困苦。民国36年(1947年)后,通货膨胀,教师生活陷入困境。
1949年末至50年代初期,教师工作基本上是义务的。此后,实行“实物工资制”,学校发给教师稻谷粮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是义务的;有的私立学校还由学生供膳。1952年,改实物工资制为折实货币工资制,以粮油、布匹等主要生活用品的价格折值计工资分(每个工资分0.2755元,一般小学教师每月100个工资分左右,校长120~130分;中学教师略高),再计算为货币发给教师。
1957年,惠安执行1956年7月国家发出的《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评定工资级别。是年,全县在职教师工资总额72.64万元,其中小学55.05万元,中学17.59万元。此后经过1960年给党外部分教师升级、1963年给80%教职工升级、1971年底工资调整、1977年和1979年两次各为40%教师升级、1978年给贡献较大的教师增资等多次调整,教师的工资与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工基本持平。这个工资制度一直沿用至1984年。是年,全县在职小学教职工4966人,工资总额332.44万元,人均月工资55.8元;中学教职工1975人,工资总额176.71万元,人均月工资74.6元。
民办教师工资一般由乡、镇(公社)解决,国家给予适应补助。自1972年开始,对民办教师实行补贴,同时逐年解决民办、代课教师转正、工资定级及补贴问题。1984年,全县民办教师工资补贴109.47万元(小学91.36万元,中学18.11万元)。
1985年,全国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教师的工资除工龄(包括大中专学历)补贴外,增加教龄补贴。1987年10月,在该工资标准中基本工资部分增资10%。至此,教师工资高于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工资。1987年,全县中小学教师开始评定职称。1988年底,实行聘任工资与职称挂钩。是年,全县公办在职教师工资总额663.9万元(小学448.5万元,中学215.4万元)。1989年,全县中小学教师普调一级工资。是年,全县在职小学教职员6242人,工资总额1005.85万元,人均月工资134.3元;中学教职员2162人,工资总额538.69万元,人均月工资162.5万元。同年10月,民办教师人月增发补助费10元。
(二)福利
教师福利费由国家按教师工资总额的规定比例拨支,以解决教师生活困难和补助集体福利事业。国家多次提高福利费标准和增加福利项目。
1953年开始,全县中、小学公办教师,实行公费医疗。
1980年起,先后给教师增发防暑降温费和固定奖励金。
1983年,给教师增发书报费、洗理费和宿舍水电补助费。
1988年,全县教师福利费拨款达133万元,其中小学87万元,中学46万元。同年1月起,从全县公办中、小学教师的福利费中,按人月提取0.3元作为专款,用于帮助解决遭受特大病灾事故的教师。
第三节 进修培训
惠安县在壮大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重视其师德修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1954年,组建教学研究室,人员4~6人,办公地点在县实验小学校内。1958年8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任务是培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1960年,开办中师班,有学员50人,学制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2年复办,改为惠安县教师学习班,有管理人员、教员共10多人。其任务是组织教师学习政治、学习新的教学法。1977年,恢复原名称,仍以培训小学教师(重点是民办教师)为主要任务,同时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1980年,在城关中山北路西侧建造几幢4层楼房,构成“同”字型结构群体(建筑面积约3780平方米),作为办公、教学两用综合楼。是年,受泉州师范学校委托,承办两班中师班,学员来自统招的民办教师,学制2年,经考试合格者发给泉州师范学校毕业证书。学员毕业后由教育局统一分配到各小学任教。80年代起,分期分批对完全小学的教师、教导主任、校长,中心小学的副校长、校长及部分中学教师进行培训和轮训,举办培(轮)训班9期1226人,其中小学教师646人,校长、教导主任580人。
此外,惠安县还通过函授教育和自学考试等途径来提高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据统计,1980~1988年,在职教师函授毕业725人,自学考试合格2105人。
第六章 经费设施
第一节 教育经费
明清时期,县学经费来自学租、地税、公贮、店租。明初,“学租王孙、涂岭、盘龙、后坂六十五担,为学官养廉之资,东门外店租五两五钱,为修文庙之费”。万历间(1573~1620年)“新置田十四亩七分六厘,每亩征谷二石,共二十九石零六升,除正供外,余送学”。各乡里也置学田,依靠田租收入维持社学费用,不少宗族还设励贤田,赞助奖励本族生员上学,有的延续至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公立中、小学经费由县、区(乡)负责筹集。民国5年(1916年),惠安县立中学开办时,县公署拨给串票补助费、屠宰附加捐,并开征鱼类教育捐、香楮捐等作为办学经费,年约5000元。民国25年,全县教育经费支出3.82万元,占全县财政支出20.92万元的18.28%,时人口30万,年人均0.13元,中、小学生年人均2.64元。其中用于小学教育的2.73万元,小学生14413人,年人均1.90元;中学教育8082元,中学和简师学生85人,年人均95.08元。社会教育和其他教育分别为2200元和680元。民国27年,摊派全县16个乡镇筹集国民教育特种基金5495担谷子,每担折国币2000元,计1099万元;私立学校经费全由校董会筹支。期间,教育经费来源有:公产收入、田赋税捐加征、摊派国民教育基金、收取学杂费(私立学校学费高于公立学校)、教会出资、侨胞捐资、宗族筹集、商家和地方人士资助。
50年代初,私立学校逐步收归公办。学校除收取学生少量学杂费外,全部由国家财政部门拨款。随着教育事业发展,教育经费来源日多,主要有:国家拨款、多渠道集资、华侨捐资兴学、学校勤工俭学。
一、国家拨款
50年代后,惠安教育事业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归教育局领报。1986年起,各小学(含附中)经费下放给所在乡镇管理,教育局管指标和实验小学及各中学经费领报。
1950~1989年,惠安教育经费总支出达16169.4万元,占全县财政总预算支出的32%,年递增14%。其中“一五时期”(1953~1957年)支出376.95万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35.84%;“七五时期”(1986~1990年)前4年支出6426.1万元,占同期财政支出的32.17%。
1950~1989年,人员经费支出13354万元,占教育经费支出的82.63%;公用经费支出2200万元,占教育经费支出的13.66%;其他事业支出615.4万元,占教育经费支出的3.71%。由于人员经费比重过大,影响办学条件的改善。
二、多渠道集资
惠安素有集资办学优良传统。早在清道光七年(1827年),知县全卜年倡建文峰书院,邑人输助11900余金。当时殷商富户捐款最多不逾200两,而百崎乡后海村从事南洋航商的回民郭用锡父子捐纹银2000两。后经层层上奏,道光十五年(1835年),朝廷敕封郭用锡为修职左郎盐运司知事,并授予“父子恩荣”匾额。后来,许多民办学校,就是靠群众献财、献物、出力和乡财拨款创建的。
1986~1988年,乡财拨款428.63万元,连同群众集资313.77万元,省、市、县拨款和华侨捐资,县内新建校舍59744平方米,修复校舍65098平方米,添置课桌椅18681套和不少教学设备。1988年12月,省、市组织验收,确认惠安基本实现“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
1986年7月惠安开始征收教育费附加。1987年,开始征收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1986年下半年城镇收3.48万元,1987年收14.8万元,1988年又有增加。
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征收逐年增长,1986年15万元;1987年67.5万元;1988年346万元;1989年565.74万元。款项着重用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民办教师生活补助。如1987年收取的67.5万元分别用于修建校舍(42.2万元)、充实设备(5.6万元)、公务和业务费用(3万元)和民办教师补助(16.8万元)等项目。三、“三胞”捐资兴学
惠籍侨胞、台胞、港澳同胞历来关心桑梓的教育事业。全县不少学校都是侨胞创办的,不少校舍是侨胞修建的,有的学校经费也由侨资供给。最早捐资兴学当推民国10年,洛阳屿头杨伯达等旅菲侨胞开办屿光小学。此后乡侨刘玉水、黄世美分别独资创办荷山小学和霞美小学。民国15年,新加坡乡侨郑天元带动侨胞筹集创建螺阳初级中学的款项。民国24~25年,又相继创办龙苍、培文小学。民国25年,南洋华侨募集筹建惠安县中校舍资金。民国29~30年,旅菲侨胞孙庆珍独资创办张坂松山小学和禾安小学。民国34年,槟榔屿惠安公会、旅菲华侨相继集资助学。民国36~38年,旅菲乡侨黄泰楠等人筹资开办惠南中学。至40年代末,全县136所中小学,有60%是侨办侨助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旅新侨胞刘玉水又独资以百万元创建荷山中学。1956年,屿头旅菲侨胞创办华侨子女补习学校(屿头华侨中学前身)。1957年,东岭梅庄乡侨庄清白兄弟捐建梅庄小学;1960年,又捐建梅峰中学。1963年,旅菲乡侨捐建龙苍学校第一期工程。据统计,1949~1965年,全县侨胞为办学捐资计244多万元,其中以刘玉水贡献最大。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思潮影响,归侨、侨眷遭到迫害,侨资办学锐减,仅16多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侨务政策,“三胞”捐资办学积极性得到发挥。1977~1988年,全县侨资兴学总额达1213多万元。其中东岭埔殊乡侨王清秀捐资96万元创建开成职校(是全省侨捐最大的职校)。此外还有山霞下坑李淑珍捐建的下坑小学和东岭柳金定父子捐建的苍湖学校等。
1949~1988年,侨胞捐资办学1474.50万元,接受侨助学校126所(中学8所,小学118所),占全县中小学校总数32.90%。全由侨资兴建的学校有荷山中、小学,惠南中学,屿光中、小学,福建省惠安开成职业中专学校,苍湖学校,龙苍学校,玉埕学校,松山小学,玉湖小学等等。捐资超过50万元,获省金质奖章的有刘玉水、柳金定、王清秀;超过30万元获省银质奖章的有东园龙苍旅菲同乡会;超过10万元获市铜质奖章的有4名个人和7个集体单位;捐资5万元以上获县奖的有6名个人和9个集体单位。同时,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还设立奖学金、奖教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乐育人才的教师。1988年,“三胞”在全县42个学校中设置奖学金、奖教金35项,基金共达85.62万元。1989年,“三胞”捐资办学达672.9万元,为历年之最。
四、勤工俭学
县内勤工俭学始于民国25年,崇武张辉煌、张述等人响应陶行知“工以养生,学以明生,用以保生”的主张,办惠安海滨女子工读学校于崇武文庙。是秋,招收女生30人,开学上课。即以文庙为做工工场,另在文庙南侧修建2间平屋学习文化。文化课有语文、算术等;工艺课有刺绣、针织、烹饪等。学生读书做工,既学文化,又生产工艺品,在学中做,从做中学。民国26年因抗日战争爆发,经费缺乏,学校关闭。
50年代,惠安多数学校的勤工俭学均从自我服务行业入手,进而办农场和工厂,着重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如惠安一中学生会组织理发、洗衣、补鞋、缝纫等互助服务业,进而由学校发动组织养兔、养猪、照相、电工、搬运等小组,开展副业生产活动。电工组为邮电局安装线路,得安装费几十元;搬运组为供销社包运柴草6万斤,得500多元运费,为酒厂承运煤粉400吨,得2400多元运费。
1955年,全县掀起勤工俭学热潮。全县小学办农场18个、3225亩,林场9个、33亩,加上饲养场和校办工厂,全年收入532.5元。
1958年,惠安一中师生在黄塘大坑内开垦农场,师生参加整地、水利建设,以及种植大豆、花生、地瓜和水稻的全过程;建筑校舍从建厕所、勤工俭学室,进而建跃进楼、东风楼,师生参加运沙土、运砖石、砌墙、粉刷、油漆以及砌石、铺砖的全过程。此外,还围绕建筑开办烧灰、木器等工厂,节省不少工费,单是勤工俭学室、跃进楼、东风楼三项工程就节省7.25万元。是年,惠安一中被评为晋江地区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其经验由省广播电台向全省广播。
至1960年,全县各小学开办的农场增加到252个、618.07亩,林场120个、2672.5亩,连同饲养场和校办工厂,全年收入增加到37672.99元。1961年,全县各中学农场472.58亩,收粮74265.5斤,瓜菜193831斤,还喂养不少猪、羊、兔、鸡、鸭等。
1978年,全县各校因地制宜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年龄、生理特点,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由学校抽调少数有经营能力的教职工去兴办校办企业,兼顾安置教职工的待业子女,逐步使校办企业成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基地。
1986~1989年,全县各校勤工俭学纯收入200多万元。黄塘赤土小学是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3年间劈坡填壑,开垦10亩茶果园,种上茶、果、林,现有柠檬桉、龙眼、芒果和柑桔等林木3000多株。仅茶叶一项每年可收250多公斤,进而创办茶叶加工厂。凡是赤土小学毕业的学生,基本上学会种茶、管茶、采茶和使用揉软机制茶,同时还至少懂得一种果林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校舍
民国时期,惠安中、小学校舍多数借用祠堂庙宇或公产、私房,教学设备简陋。
50年代起,由政府拨款、华侨捐资、群众集资和献工献料、以及学校勤工俭学,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仅1979~1989年,国家为全县中学基本建设投资376.5万元、小学基本建设投资119.21万元,各种校舍建筑面积27012平方米。1986~1988年,全县各乡镇筹资修建校舍59744平方米、修复校舍65098平方米,添置学生课桌椅18687套。1988年,全县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36.4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6亿元,其中房屋和建筑物7127万元。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