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青少年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22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青少年团体
分类号:
D432.8
页数:
6
页码:
714-7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的青少年团体主要包括共青团组织、学生联合会、青年联合会和少年先锋队。
关键词:
惠安县
群团
青少年团体
内容
第一节 共青团组织
一、组织沿革
民国15年(1926年)12月中旬,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惠安县支部在县城惠安公学成立,支部书记柯联郑,团员有张季碧、陈雪华两人,隶属中共厦门总干事会领导。
民国17年2月,中共惠安县特别支部领导人王德彰等不幸被捕,于是惠安中共组织及团组织无形解散,全县仅有的3名团员分散秘密活动。民国18年6月底,中共福建省委派朱思到惠安恢复和发展党团组织。9月,中共惠安县委会和共青团惠安县委员会正式成立,团县委书记林权民,属中共福建省委领导。民国20年1月,莆田外坑苏维埃政权失败,中共惠安县委机构解散,团县委机构随之解散。5月初,经中共泉州特别支部请示,福建省委驻厦办事处同意,调唐言福回惠安和发展党团组织。6月初,中共福建省委派沈玉泉来惠安组建党、团县委,唐言福为团县委书记,卢明枣、李昭秀为委员,属中共福建省委驻厦办事处领导。民国21年7月,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派彭德清来惠安任团县委书记,不久即遭敌枪伤,治愈后调回厦门。团县委书记由李昭秀担任。11月,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对惠安县委的工作给予批示与批评,决定撤销团惠安县委的建制,改组为团惠安特别支部,团特支书记为李昭秀。至民国23年3月,全县团员20余人。10月,李昭秀在惠北一带打土豪筹款时,遭国民党政府逮捕,后经群众营救,逃亡南洋,团惠安县特别支部即解散。民国24年8月,中共决定改造共青团及其组织形式,使其成为青年群众组织,以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至民国38年5月,惠安未再建立团组织。
民国38年元旦,中共中央公布《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同年6月,中共(闽南)泉州(临时)工委决定:正式成立中共(闽南)惠安县工作委员会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惠安县工作委员会,下辖党团联合区委1个,联合总支4个,联合支部8个,其中团员216人,直属中共(闽南)泉州临时工委领导,团县工委书记何家沛,林祖慰负责组织,曾联辉负责宣传,3人均为兼职。8月,惠安解放,团工委继续工作。
为了加强青年工作,1950年3月,建立中国共产党惠安县青年运动委员会,书记张乙英,副书记刘荣喜。青年运动委员会开始整理地下团组织与筹划青年工作,惠安县青年运动从此翻开新的一页。4月,组成建团工作队,先城镇、学校,后农村,开展建团活动,发展团员。6月,重新设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惠安县工作委员会。至1951年12月,全县14个镇区均建立区团工委,有专职团干41人,团员总数达3018人。
1953年1月,召开惠安县首次团员代表大会,选举组成团县委会。同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惠安工作委员会改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建省惠安县委员会。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惠安县委员会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惠安县委员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惠安县团组织被迫停止活动,团县委工作机构瘫痪。1969年3月,团县委职能被县红卫兵委员会取代。1969年9月,在整党建党同时,党组织决定整团建团,恢复基层团组织的活动。至1971年底,全县原有481个支部,已整顿好的占95.1%,恢复组织生活的团员占94%,新吸收近4000名优秀青年入团,新建立300多个团支部,16个公社召开团代会,建立新的团委会。根据中共中央文件及省、地委指示,1972年1月召开共青团惠安县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团县委七届委员会。3月,经中共晋江地委与惠安县委批准,正式恢复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惠安县委员会,惠安县团组织又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1987年,全县共有基层团委会30个,团总支42个,团支部1088个,团员总数达36162人,团员人数较1973年增加近三分之一。
二、主要活动
(一)投入各项社会运动
抗美援朝 1951年5月,县召开有各阶层278人参加的惠安青年首届抗美援朝代表大会。有3200多名青年学生报名参加干部队伍,农村工场有1300多人报名参军;组织2500多名学生三次下乡宣传,受教育群众达25万人以上。
土地改革 惠安县的共青团组织积极配合土地改革运动,有129名团员参加土改工作队,占土改干部的19.8%。
镇压反革命 在1950~1952年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全县共青团员及青年有127人被评为模范治安员,占模范治安员总数的61%。
农业合作社 至1956年6月,全县农村有95%的共青团员参加农业合作社,其中80%参加高级社,入社团员中70%担任社委与生产队领导。
农业科技活动 1956年全县建立青年农技学校6所,青年科技学习班(组)323个。1960年底,县、公社、队三级均建立青年丰产区(丰产片),建立科学实验研究所(组)160个,试验场141个。70年代,贯彻农业“八字宪法”。至1974年,全县有科技小组577个。80年代,全县涌现不少学科学、用科学而致富的青年专业户、示范户和多种技术能手。
劳动竞赛 50年代,团县委多次开展争当红旗突击手活动;60年代,开展争当先进团支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和“四好”青年等活动;70年代后期,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
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955年、1958年、1978年,三次共表彰1000多名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与100多个先进集体。1979年涌现4名省新长征突击手和1个省新长征突击队;50个县新长征突击手和10个县新长征突击队。80年代,团县委围绕现代化建设,开展各种竞赛活动。1983~1989年,有5名青年被授予泉州市“优秀青年厂长(经理)”称号,3个企业团支部获泉州市“先进团支部”称号,3项发明成果获省第三届五小智慧杯竞赛六等奖,1名青工获青工技术竞赛第1名。
兴修水利设施 从50年代起,团县委组织团员、青年参与大规模的兴修水利的群众运动。1955~1959年,参加修水利的青年民工达28万人,占全县水利建设民工总数近80%,占全县青年的40%。在这5年内,共组织青年突击队达5000队次。在乌潭水库的建设民工中,青年占77.39%。因此,全县建造不少青年水库、青年坝、青年渠。
植树造林 50年代,团县委开展“万亩林、千亩果”竞赛。1959年,全县有青年林果专业队、共青团林果场171个,青少年苗圃88个,营造青少年林20万亩。县组织8万名青少年开展团日、青年日、队日的“三日”造林种果活动,梅山、锦水青年林果场皆成为晋江地区植树造林十面红旗之一。1983~1987年,团县委举行六次造林现场会及三次百队造林活动,义务植树550万株、造林11万亩。
(二)政治思想教育活动
“做优秀社员”教育活动 1955年,团县委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争做优秀社员”活动。1956年,全县评出的5000名优秀社员中团员占2000人。
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活动 1960年7月,全县有青年学习小组511个,参加人数7540人。团县委还组织“惠安青年学习著作观摩团”,交流各地学习经验。
学习雷锋活动 1964年以后,每年3月5日,团县委都组织学雷锋的各种活动,表彰一批学雷锋先进集体与积极分子。1982年以后,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成为每年“文明礼貌月”活动的重要内容。
“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 1979年以后,在全县青少年中开展文明礼貌活动,教育青少年自觉使用“请”、“您”、“谢谢”等文明用语。1982年以来,县各级团组织带领广大青少年,参加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治理“脏”、“乱”、“差”,组织为民服务队,开展“为您服务”等活动。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县团委通过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举办惠安青年读书演讲比赛、收看老山英模报告团报告等形式,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1986年,组织3万多名青少年参观庄盛春烈士事迹展览馆,举行烈士事迹报告会、讨论会,在全县展开学习庄盛春烈士的活动。
(三)自身建设
建团整团 1951年底,全县各乡及机关、工场、学校都建立团支部或团小组。1955~1959年春,县团委根据上级会议精神,结合整社整党,在全县开展整团建团活动。此后,1969年9月至1971年11月、1977年、1981年、1983年、1986年,多次结合形势和中心工作进行整团。
支部竞赛 在各时期,县团委都在各团支部之间举行竞赛,加强团基层建设,增强自身活力,发挥先锋突击作用。1985年以后,全县开展三次“创先进团支部百分赛”活动,全县涌现111个县级先进团支部和7个省、市先进团支部,3个团支部被团省委授予“省红旗先进团支部”称号。
团干部培训50年代初期,县组织团干参加省、市团校、团训班和团县工委举办的团干短训班的培训。1962年1月,举办各大队、社办场及县办农、林牧场、县直工交、财贸等单位的团干训练班。1981~1987年,全县共举办10期团干培训班,受训团干近1500人次,先后推荐80名团干到省、市团训班学习。
第二节 学生联合会
民国15年(1926年)12月,中共惠安支部在惠安县组建惠安县学生联合会,支部书记王德彰兼任主席。民国16年4月,由于国民党右派在惠安进行“清党”反共活动,中共惠安县临时委员会撤出县城转入农村,学生联合会等群团组织都被解散。此期间,于民国16年1月,中共惠安临委以学生联合会的名义,由苏克明等8人,组成“钱粮监督委员会”,会址设在县政府机关内;对当时征收钱粮实行监督,为农民复核钱粮串票,改分柜下乡征收钱粮为集中完纳,杜绝附加陋规,以减轻农民的徭赋负担。
民国18年7月,县中学中共地下党、团组织成员在该校发起成立惠安县学生联合会,主席唐言福。学联会联合8所学校,掀起6次以清算“包税”为主要内容的学潮,有力地推动全县“五抗”斗争。11月,反动政府派海军陆战队魏杰民2个连的军队包围惠安县中学校园,学生运动骨干分子许世清、何尧庭、何焕义、何清波、胡仰清、陈明辉等6人被捕。惠安县学生联合会组织遂告解散。
第三节 青年联合会
1988年9月,召开惠安县各界青年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正式成立惠安县青年联合会。其委员由党群、“三胞”、企业、科教文卫、农渔、宗教、少数民族等各界青年组成,主席吴长荣。
在第一届第一次会议上,通过《青春献八五、立志建功业》的决议。此后,青年联合会立足惠安、面向海外,发挥自身优势,团结教育各族各界青年,鼓励、引导青年成才,广泛联系台、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中的爱国青年,齐心协力推进惠安的改革和建设。
第四节 少年先锋队
一、组织沿革
1949年10月,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决议》。共青团惠安县工作委员会遂在全县范围内,开始筹建中国少年儿童队。1950年,在部分学校正式建立少年儿童队。1952年11月,全县有13个区建立少年儿童队辅导员工作委员会,中小学222所,建队校达103所,占45.9%;全县少儿队队员7150人,辅导员269人。1953年6月,惠安县与全国一样,“中国少年儿童队”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1959年1月15日,少先队惠安县第一次队员代表大会召开。1960年,全县建队数达309个,有队员36352人,辅导员1261人。
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少先队组织被“红小兵”所取代。1978年年底,团县委召开大会,恢复少先队组织。至1979年,全县建队数达423个,有队员77029人,辅导员2727人。1981年8月,团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少先队工作的决议》,惠安的少先队组织迅速发展,至1982年底,全县队员增至119317人,辅导员数增至5043人。1989年,全县中小学381所,建队校达358所,有少先队员119152人,辅导员3666人。
二、主要活动
(一)各时期活动
建队初期 是时围绕课堂学习,举办“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学习故事”、“学习为了啥”等活动,巩固课堂知识,扩大课外知识,提高学习成绩;通过参观、野餐、文体活动、红领巾故事会、参加公益劳动、学习队章队纲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等教育。
支援抗美援朝、慰问军烈属活动 县少先队组织队员慰问转业志愿军及军烈属,发动队员与志愿军叔叔通信、寄慰问品、写慰问信;举办黄继光、罗盛教、邱少云等烈士事迹报告会,对队员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品德教育。
“小五年计划”活动 1953年,中国开始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惠安少先队组织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少先队员积极参加修水利、修桥造路、积肥、拣粮、回收废物、除四害等活动。1957年统计,全县出现不少的“少年路”、“少年桥”、“少年塘”,150个学校共拣粮93.5万公斤,177个学校共拾粪5万多公斤,170个学校共堆土肥1.3万多吨,63个学校共回收玻璃、纸、铁等废品0.9万多公斤,55个学校共饲养家畜30多头,200个学校共捕鼠、雀11万多只,队员还用劳动收入买17头黄牛送给农业社。
“四项”活动 1957年上半年,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少先队共建农场66个、林场26个、耕地138亩、造林14万多株、采种育苗33万多株、种油料作物及瓜类50多万棵,自办工厂129个。1958年1~9月,在植树造林活动中,全县共营造“少年林”57万多株、果树6.7万多株、营造海底林3850多亩,采树种1万多斤;10月,共建少年林场52个,基本做到校校有林场、苗圃;1958年,在除四害、讲卫生活动中,全县少年儿童共捕鼠4万多只,捉麻雀3万多只,灭苍蝇、蚊子不计其数。大多数队部建立红领巾卫生检查队、督察岗、劝导队。是时,境内少年儿童还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许多学校少先队部举行“学习普通话”等主题队会。至1959年1月,全县出现不少普通话学校,大部分队员已达到“三会”(会讲、会听、会拼);在支援红领巾水库活动中,全县少年儿童通过回收废物、节约零星费用等形式,积累零钱,支援红领巾水库建设。至1958年,共捐献6000多元。
“树理想、学创造、做主人”主题系列活动 1985年,惠安开展此项活动。1987年,惠安县获“全国勤巧小队”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在全省少先队“小主人在行动”活动中,惠安获优胜杯19个、“小主人奖章”333个,小岞中心小学“与童婚决裂、做时代主人”活动获最佳奖。全县少先队员为全国少先英雄纪念碑捐款1764元。
“海峡两岸盼团圆”主题活动 1988年初,全县少先队组织开展这一活动,得到县委、省、市团委的肯定。少先队组织队员调查惠台关系,了解有关人文、历史、地理等情况;开展“给台湾小朋友一封信”的书信征文比赛活动,队员每人写一篇;为台属做好事,向回乡台胞介绍祖国的巨大变化。
(二)自身建设
少先队阵地建设 各个时期,少先队组织都能建立一批红领巾活动阵地。50年代有少年工场、农场、歌舞队、饲养小组;70年代有航模、微生物小组、小科学室;80年代有微电脑、无线电、少儿艺术团、小动物园、小记者站、小信息站、小通讯社等。
辅导员队伍建设 1953年、1954年、1961年、1962年,举办4期辅导员培训班。1984年以来,县先后推荐90名大队以上辅导员参加省、市辅导员培训班、少干培训班;组织400多名辅导员参加“全国辅导员进修学校”学习。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