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仓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07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仓储
分类号:
F762.1
页数:
2
页码:
515-516
摘要:
本节介绍了惠安县的仓储设施历史和现代的发展情况。从宋代的常平仓到民国时期的民房储存,再到现代的粮仓和油池建设,仓储设施不断改进和升级。随着时间的推移,粮仓的种类和容量不断增加,同时食油储藏也逐渐转向更为现代化的方式。
关键词:
惠安县
粮油
仓储
内容
明嘉靖《惠安县志》载:宋时建常平仓于县署侧,48间,储谷27023石6斗7升2合,并在各地分设社仓。各社仓共储谷3036石,外存贮县仓社谷1113石有奇。明洪武初改常平仓为际留仓,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崇武千户所仓1座2厂。永乐二年(1404年),千户钱忠扩建崇武千户所仓5座共7厂。正德十四年(1519年)知县陈逅改建际留仓、儒学仓。
民国时期,县境未建新仓,征收田赋之粮食均借用民房储存。全县分五大粮区征贮。
1949年10月,县建立支前粮库,以县城孔庙的前后殿为仓房,并在洛阳、涂岭设立分库。洛阳粮库以基督教堂为仓房,涂岭粮库以菜堂、乌面宫、长厢八角楼为仓房,收储当地征借的粮食。此后,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各地的寺庙、教堂、宗祠和征收、没收的公产房屋,以及租用民房作为储粮仓库。至1958年,全县以庙宇、公房、租用民房作仓库的还有400多座,仓容量达27050吨。
1950年冬,省派工程队到涂岭建筑一座仓容量300吨的土木石结构地下仓库。1953年,城关粮站建筑一座仓容1400吨的土木石结构地下仓库。60年代在各地修建一些房式仓和简易仓,在城关、洛阳等水陆交通方便的城镇扩建仓库,同时建造物料间、晒埕等配套设施。70年代,收购和调入的粮油增多,粮食接收点也相应增加,县内利用地产石料大建石圆仓。1927年,全县建筑石砌圆形仓库26座1971平方米,仓容量2435吨。1976年,城关粮站建造石拱石板屋盖的圆形仓库群1座8间,仓容量2100吨。此间,全县各粮站皆建粮仓,总面积达14621平方米,总仓容量20938吨。80年代以后,粮油经营实行双轨制,平、议价粮油吞吐量大幅度增加,各地不断扩大仓房。1989年,全县共有43个粮食库点,其中仓容量2500吨以下的库点33个,2501~5000吨的9个,15000吨的1个,共计仓房209座。同时还(租用)民房仓548平方米,仓容量566吨。
食油储藏,传统都是用缸、瓮、瓶、桶、油箱等容量较小的器具。随着花生油加工量的逐年增多,1958年在涂寨粮站建造水泥石子混凝土的油池3座,容量90吨;山腰粮站建筑油池2座,容量60吨。1959年,各地粮站制造小型油罐,每个油罐可装花生油6吨。1979年,建立惠安油厂,建造容量50吨的油池3座,30吨容量的油池8座。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机构
惠安县政府
相关机构
涂岭工程队
相关机构
城关粮站
相关机构
惠安油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