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蔗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76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蔗麻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1
页码: 22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惠安县在历史上一直有种植甘蔗、黄麻、红麻、苎麻和龙舌兰的传统。在不同的时期,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有所不同。甘蔗是该县最重要的作物之一,1981年至1985年,常年种植面积达到13000至15000亩,总产量达到50300至62400吨。其他作物如黄麻、红麻、苎麻和龙舌兰的种植则因土壤和气候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有所波动。
关键词: 惠安县 经济作物 蔗麻

内容

一、甘蔗
  宋时,境内王孙走马埭及斗门诸村皆种蔗,商贩辐辏,官方置监收其税。
  民国时期至1957年,界山、玉湖、河阳、鹅头、鸠林等村,每年种植几百亩,并建土榨坊炼蔗糖。
  1958年,甘蔗种植面积发展到3351亩,总产量9395吨,并在涂岭下炉建糖厂。1962~1975年,种植面积下降,仅400~600亩,总产量500~700吨。1976年种植面积回升到1169亩,总产量2958吨。1978年,县在东园建一座日榨500吨的糖厂,榨季需榨60000吨的甘蔗,需种植15000亩甘蔗。县政府专门设立糖蔗办公室,抓蔗糖生产。1981~1985年,常年种植甘蔗13000~15000亩,总产量50300~62400吨。在“五一”、“七一”围垦区大面积种植甘蔗,是福建省的样板,最高亩产达10吨以上。1989年,全县种植6546亩,总产量28603吨。
  二、黄麻红麻
  黄麻、红麻是喜温的亚热带作物,因境内土壤多为红土质,又缺水,多是零星少量种植。而惠安是农渔业并举的县,麻绳、麻索、麻袋用量很多,历史上都从莆田、南安调运进来。1975~1976年推广稻底套种黄麻、红麻,全县套种近100亩,因群众收获加工不习惯,以后不再发展。随着尼龙、塑料工业的发展,麻类种植停止。至1987年,全县仅种植15亩,总产量1.5吨。
  三、苎麻
  民国时期及其以前,惠北农村普遍种植苎麻,几户就有一架木制织苎麻机,男子种田,缠足女子在家织麻布。所织麻布,经加工漂白后,远销江苏、浙江、广州、汕头等地。
  1949~1976年,惠北群众仍种麻300~500亩,且有织苎布的传统习惯。种植的麻品种有红心尾和白心尾两种。1987年,全县仅种5亩,总产量0.5吨。
  四、龙舌兰剑麻
  民国时期,山坡荒地、溪旁岸边到处都有龙舌兰,一则可保持水土,二则可加工做绳子。1955~1965年,县内曾两次发动群众种植龙舌兰,防止水土流失,改造赤土埔。
  1960年,黄塘红星农场从广东引进一批剑麻在荒山坡地种植200多亩。而后南埔的仙境林果场,后龙的诚峰、郭厝桔场又大量引进作篱笆之用。1987年,全县有7203亩,总产量1129.8吨。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