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72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人口变动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5
页码: 172-1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人口在1949年后迅速增长,主要是由于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导致的自然增长。1989年育龄妇女平均胎次为3.2胎,多孩比例占29.53%。县内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稳定型。1981年县内人口死亡率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
关键词: 惠安县 人口 人口演变 人口变动

内容

惠安人口变动原因,一是由于出生和死亡引起的人口自然增减;二是由于迁入和迁出引起的人口机械增减。出生死亡变化,1949年以前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949年以后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的迁入迁出,1949年主要是谋生和婚嫁的迁徙;1949年后的人口迁移,除前述原因外,还由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的迁移活动。70~80年代人净迁率每年在1%以下。
  一、自然变动
  宋至道元年(995年),始建立户口版籍制度。元丰八年(1085年),把户口分为“主户”、“客户”。惠安有人口数字记载,始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时全县有主户30076户、丁39665人,客户6794户、丁9442人,主客户计36870户、丁49107人,但丁口合计数未详。
  元代把人户分为十等,立科差法。由于战乱频繁,人口消减,到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全县减为8055户,丁口约40000多人。
  明嘉靖元年(1522年),全县黄册军、民、盐、匠等籍总计4549户,丁口38821人。其中民户2833户,丁口16210人;军户1368户,18295人;盐户154户,丁口1471人;匠户155户,丁口2514人;弓兵户29户,丁口255人;铺兵户9户,丁口73人;医户1户,丁口13人。
  至万历四十年(1612年)黄册军、民、盐、匠等籍总计4334户,丁口30795人,其中:民户2469户;军户1434户;盐户223户;匠户155户;弓兵户44户;铺兵户8户;医户1户。
  清统一全国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曾“恩诏以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此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六年(1728年),“题准随田匀丁,民甚便之”。所以,“生齿日繁”。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全县有67个铺,31254户,丁口248754人。
  自乾隆三十二年至道光九年(1829年),“查照保甲门牌核定土著灶户、民户、屯户共17015户,男妇大小482797人。”这是惠安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道光三十年(1850年)后,人口开始下降。
  民国25年(1936年)4月,《福建省统计年鉴》载:全县有45472户,395240人。民国27年12月《闽政丛书·保甲概况》载:全县有3个区,34个联保,202保,3744甲,34947户,395349人。民国30年12月全县48318户,372166人。民国32年6月,全县64494户,393337人。民国34年6月,全县86287户,378835人。民国36年10月,全县191保,2882甲,86131户,381286人。这10年间,正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抓丁派款,瘟疫流行,民不聊生,人口增长缓慢。全县人口在37万至39万人之间波动。民国38年,全县86078户,371359人。
  1949年以后,县内每年出生人数在2万人左右,50年代出生率在29.97‰~40.84‰之间,1954年最高达51.43‰。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出生率下降,1962年回升到36.09‰。1962~1976年,保持在36.09‰~40.85‰之间。1977年起下降到27.53‰以下,除1982年回升到32.14‰以外,此后逐年下降。1949~1982年增加526543人,增长率122.67‰,平均每年增长24.55‰。自然增长率高于全省、全国水平。1981年育龄妇女平均生育胎次为3.28胎,多孩比例占33.04%,其中三孩占19.27%,四孩占8.38%,五孩和五孩以上占5.39%。按年龄分组的育龄妇女多胎生育中,25~29岁的占46.59%,30~40岁的占37.57%。
  1989年育龄妇女平均胎次为3.2胎,多孩比例占29.53%。其中三孩占18.99%,四孩占6.94%,五孩及以上占3.60%。
  与1981年相比,育龄妇女生育峰值上升,高峰期提前。
  县内1981年人口粗再生率为1.69,净再生产率为1.49。上、下两代人平均间隔年数为27.99年。1989年人口粗再生产率为1.51,净再生产率为1.4,平均两代间隔年数为26.48。
  国际上,一般根据三种人口年龄组(0~14岁、15~49岁、50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的大小,把人口再生产分为增加型、稳定型和减少型三个类型。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40%以上的为增加型人口。下表用国际标准对县内人口再生产类型进行衡量。
  死亡率,1950年为13.68‰,此后逐年下降。1968年起,稳定在5.00‰~5.99‰之间,1987年下降到4.96‰,1989年第一次下降到4.72‰。1981年县内人口死亡率分别低于全国、全省的5.77‰和5.38‰。
  据人口普查资料推算,惠安县平均预期寿命1982年女性为72.4岁,男性为65.31岁,比民国24年全国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1倍。1982年7月1日零时,发现南埔乡肖厝村庄章娘、崇武镇前垵村张阅2位女性满100周岁。全县平均46万多人中有1位百岁老人。
  二、机械变动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许多人迁移台湾经商、垦殖、定居。鸦片战争以后,许多惠安人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东南亚、欧美各国谋生。
  民国29年(1940年),全县各区旅外华侨情况:按户统计,全家出国者,一区23户,二区32户,三区12户;部分出国者,一区1606户,二区3669户,三区3118户。全县合计8460户。按人数统计,全家出国者,一区男46人、女28人,二区男51人、女15人,三区男34人、女14人,合计188人;部分出国者,一区男2243人、女105人,二区男4876人、女133人,三区男4298人、女54人,合计11709人。
  各区华侨眷属留在国内的:一区男2166人,女3600人;二区男5096人,女8515人;三区男5246人,女6007人。合计30630人。
  据1988年统计,惠安县侨居海外的华侨和华裔674340人,分布五大洲,绝大多数侨居东南亚各国。此外,居住在香港的有6.66万人,澳门3200人。惠惠安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据统计,20世纪40年代,去台人员有5500多人。
  1956年、1960年和1966年,县人民政府曾动员434名农民到闽北崇安、浦城两县定居,开发建设山区。1969~1970年,曾组织837名知识青年到龙岩县安家落户。
  平常因工作调动、征兵、结婚、就业安置、入学、出国等迁移,据户籍部门统计,列表于下。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