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7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灾
分类号: P426.616
页数: 2
页码: 166-1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境内水灾与台风关系密切。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大水灾,如1952年、1956年、1959年、1961年、1965年、1968年、1973年、1985年、1987年和1989年的水灾。这些水灾导致了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淹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关键词: 惠安县 自然灾害 水灾

内容

境内水灾往往与台风关系密切。重大的有: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暴风雨,冲坏田地禾苗,部分民居倾塌,人畜遭损。绍圣三年(1096年)七月,大雨,民居畜舍遭毁。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五月,大雨四旬,昼夜不止。嘉定九年(1216年)、十八年(1225年)发大水,庄稼被淹受损。绍定三年(1230年),海潮暴溢,沿海民居尽被淹没。
  元元统元年(1333年)六月,霖雨不断,民屋遭毁。
  明成化廿一年(1485年)从春到夏,雨连月,田禾被冲,民房倒塌。弘治六年(1493年)七月初三,自卯时至申时,大风雨,屋瓦被刮、林木折断、田禾受淹、城墙倒塌十之七八,商渔船翻覆,溺者不计其数。正德四十四年(1565年),春雨连绵,县城城墙倒塌多处。隆庆元年(1567年),春雨霖淫,县城城墙倒塌多处。万历元年(1573年)九月一日,淫雨水涨,冲倒崇武城墙西南低处。
  清康熙廿五年(1686年)闰五月,大雨浃旬,县城墙倒塌80余丈。康熙卅年(1691年),刮大风、下大雨,海水暴溢数丈,沿海民居多为漂没。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暴雨发大水,谷贵。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秋,海潮淹没二十七铺梅庄、霞庄等低洋田6622亩。乾隆六十年(1795年)八月十五日,台风,海涨,境内山腰前黄、普安、钟厝、叶厝田地被冲坍1875亩。
  民国11年(1922年)8月11日夜半,雷雨交加,历2时之久,城关水涨,东、西水关被冲塌,城墙倒塌数十丈,死亡23人,伤10多人,龙津溪两岸民房、商店被冲倒百余间,货物洗空,下社溪一带淹田千余亩。民国24年7~8月间全县水灾,受灾1210户,6833人,死20人,损失35.81万元(旧币)。民国28年8月26日,狂风暴雨历4昼夜,全县损失逾100万元,淹死10余人,灾民数万。民国29年农历五月,狂风暴雨,林辋溪万亩农田顿成泽国。民国32年7月连续下11场暴雨,泗四洲山洪汇入坝头溪,坝头一片汪洋。民国36年5月27日至6月3日,狂风之后,继以暴雨,海堤崩塌,溪流泛滥,受灾面积达1.38万亩,塌房758座,牲畜死亡1860头,船只损失137艘。
  1952年6月22日,大雨,走马埭万亩耕地受淹5天之久,全县大小水利工程被冲坏153座。1956年9月23日,27号台风由崇武登陆,三次台风暴雨,总降雨量达711毫米。全县受重灾18900户、8万余人,民房倒塌1027间,死7人,伤69人,农作物受淹8.14万亩,沿海船只破损17艘,渔民死11人。1959年7月30日,4号强台风正面袭击,风力达12级以上,暴雨成灾,农作物受淹21万亩,死2人,伤21人,民房倒塌144间,严重损坏6391间。1961年9月8~12日,第21、22号台风刚从崇武登陆,旋即23、25号台风相继而至,酿成大灾,农作物受淹12万亩,死20人,伤29人,船只破损394艘。1965年6月12~17日,暴雨,全县农作物受淹3.66万亩,民房倒塌364间、仓库76间。1968年6月8~25日,连续下雨,全县作物受淹1.46万亩,冲垮堤坝160多处,大小水利工程270多处。民房倒塌4360间,仓库240间,畜舍209间,死伤20余人。1973年4月23日,暴雨,全县农作物受淹11万亩。1985年8月23日,受10号台风影响,暴雨,农作物受淹4.5万亩,民房倒塌650间。1987年7月31日,暴雨,全县农作物受淹16340亩,早谷发芽还青8300担,水利工程被冲毁62处,堤坝1580米,民房倒塌177间。1987年9月10日,12号台风袭击,暴雨成灾,民房倒塌917间,公路路基塌方7740米。1989年9月21~23日,全县暴雨(为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受淹农作物达8.3万亩(成灾3万亩),灾民5万余人。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