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常年性天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70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常年性天气
分类号: P46
页数: 6
页码: 140-1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常年性天气的情况。其中包括温度、降水、风、其他气候要素等。
关键词: 惠安县 常年性 天气

内容

一、温度
  (一)气温
  平均气温根据惠安气象站1954~1982年实测资料统计:境内各地年平均气温为16~21℃;年平均最高气温20.8℃,最低气温12.2℃;月平均最高气温28.6℃(七月),最低气温90℃(一月)。
  极端气温境内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8月,有的年份出现在7月或9月,其值多在32~36℃之间。最高极值:崇武37℃、县城38.2℃、山腰39℃(均为1966年8月16日)。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2月,有的年份在12月,其值通常在1.0~4.0℃之间。最低极值:崇武﹣0.3℃(1977年1月31日)、县城﹣1.1℃(1962年1月27日)、山腰0.3℃(1957年2月12日)。
  气温的时空分布惠西南年平均气温较高,尤其是黄塘,年平均气温20.8℃,为小暖区;惠西北因地势较高,年平均气温较低,尤以大雾山顶为最,在17℃以下,是小冷区。但全县同一海拔高度地区,年平均气温差别甚微。
  内陆地区以1月最冷(9~12.2℃),7月最热(24.6~28.6℃);沿海地区2月最冷(11.1~11.9℃),8月最热(27.2~28.2℃)。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出现月份,沿海比内陆推迟一个月。
  气温在一天中以13~14时最高,6~7时(1月)、5时左右(7月)、6时左右(4月和10月)最低。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境内平均年较差为16.8℃,最大平均年较差20℃(1968年),最小平均年较差14.4℃(1965年)。
  日较差年平均为5.4℃,最大日较差13.5℃(1969年4月11日)。
  (二)积温
  境内各地总积温,大于或等于0℃的为7300~7500℃。地域分布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其中10~20℃之间的活动积温在5300~5700℃之间,分布规律与总积温等值线相同。10~20℃各地界限温度持续天数为195~244天;大于或等于10℃界限温度持续天数在262~301天之间。
  (三)地温
  地温和气温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变化幅度大。据惠安气象站1956~1960年测定,年平均地温为23.8℃,平均最高地温38.7℃,最低16.9℃;极端最高地温69℃(1959年7月8日),最低﹣0.7℃(1960年1月4日)。同时从各地层深度(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测得各层地温,其年平均值在23.1~23.3℃之间,变化不大,说明层深对平均地温影响不大。
  (四)海水温度
  据崇武海洋站1960~1982年资料,历年水温在7.2~34℃之间变化,年平均值在19.4~20.7℃。一年之中,1~3月为低温期,平均8.9~15.8℃,以2月为最低,累年平均12.2℃;4月以后急剧上升,7~8月为高温期,平均25.5~27.8℃,8月为最高,累年平均27℃;10月以后直线下降。水温在三海区中,湄洲湾和崇武差不多,泉州湾略低。
  二、降水
  由于地形及各种不同天气因素的影响,境内降水量的变化不仅有地区上的差异,还有时间上和年际方面的悬殊。
  (一)年平均降水量
  境内各地累年平均降水量1000~1400毫米之间。
  (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县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然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即年平均降水量由沿海的1000毫米左右向内陆递增到1400毫米以上。形成张坂、大坪山一带的少雨中心区和陈田、菱溪水库地区的多雨中心区。
  一年之中,各月降水量变化迥异,各地累年平均以6月降水量最多,均在200毫米以上;11、12月最少,仅20~30毫米。
  若以降水性质和强度来划分,一年之中可分为四季:3~4月春雨季,5~6月雷雨季,7~9月台风阵雨季,10月至翌年2月秋冬少雨季。降水大多集中于雷雨季和台风阵雨季,一般在4~9月之间,其降水量约占全年的三分之二。在这两季节里,常因暴雨成涝,尤以6~8月为甚;而在秋冬少雨季里,雨量仅占全年的8%~10%,为常年性干旱。同时,又因地理分布和年际变化之差别,春旱和夏秋旱时有发生,沿海更甚。
  (三)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境内各地的降水量不仅各年变化不一,而且各月的年际变化也大。如崇武,1983年为多雨年(降水量为1856.9毫米),1967年为少雨年(仅628.9毫米)。在多雨年中的10月份却仅有0.2毫米的降水量,而在少雨年中的4月份降水量却高达209.5毫米。
  各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幅度相当大。仍以崇武为例:同是平均降水量最多的6月份,1965年达489.5毫米,而1980年仅为1.3毫米;同是平均降水量最少的10月份,1973年达91.1毫米,1955年、1961年等四个年头却滴水不降。
  (四)降水日数与降水强度
  据惠安气象站观测资料,累年平均降水日数(降水量大于或等于0.1毫米为一降水日数)为106.9天,其中小雨日(降水量0.1~9.9毫米,下同)79天,占年平均降水日数73.9%;中雨日(10.0~24.9毫米)16.1天,占15.1%;大雨日(25.0~49.9毫米)8.1天,占7.6%;暴雨日(50.0~99.9毫米)3天,占2.8%;大暴雨日(大于或等于100.0毫米)0.7天,占0.7%。降水日数最多为1975年127天,最少的为1971年75天。最多连续降水日数18天(1959年2月13日至3月2日),降水量为289毫米;最多连续无降水日数为60天(1968年10月12日至12月10日)。
  日降水强度的年平均值为9.7毫米/日。日平均降水强度最大的在6~8月(15.2~15.6毫米/日),最少在11月至翌年1月(4.2~4.4毫米/日)。
  三、风
  (一)风向
  风向随季节的转变而变化,尤以沿海为显著。全年多数时间为东北—北北东风。一年之中,6~8月盛行西南一南南西风;10月至翌年1月盛行东北偏北风;2~4月为东北风;5、9两月为过渡期,两种风向均有,但仍以北东、北北东居多。
  (二)风速
  风速受地理位置、地形的影响较大。沿海突出部较之港湾为大,沿海较之内陆为大。风力由沿海向内地减弱。据测定多年平均风速在2.6~6.9米/秒。一年之中,10月至翌年2月风力较大,11月最大;6~8月较小,8月最小。通常以东北风的风力较大,但若遇到强台风登陆时,西南风也可达10级(即24米/秒)以上。
  风速超过17.2米/秒(风力为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各地不同,但以祟武为最。据惠安气象站记载:全年大风日数年平均为102.9天,最多年份达153天(1958年);累年大风最长持续日数达20天(1964年10月29日至11月17日);历年月最多大风日数达24天。
  一日之中,全年都以午后风力最大,清晨最小;白天较大,夜间较小。但若遇台风或冷空气下压等因素影响,风力变化就不同了。
  四、其他气候要素
  以下各种气候要素多以崇武地区累年统计数字为据。
  (一)日照
  全年可照时数4421.9小时(闰年为4433.3小时),而累年平均实照时数为2206.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0%。一年之中,2~5月日照少,7~10月日照多。
  太阳高度角在41°42′(冬至)~88°30′(夏至)之间变化。
  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79.1千卡/平方厘米。
  (二)蒸发
  累年平均蒸发量为2022.8毫米。一年之中,3~10月递增,9~10月最大;10月至翌年3月递减,2~3月最小。
  (三)气压
  累年平均值1011.5毫巴。一年之中,气压的变化与气温恰好相反,1~8月渐降,8月最低;8月至翌年1月渐升,1月最高。一日之中,气压的变化呈二降二谷型,一般峰期出现在10时和22时前后,谷期在4时和16时前后。
  (四)湿度
  通常以绝对湿度(水汽压)和相对湿度来表示。
  绝对湿度累年平均值20.1毫巴。一年之中,1~7月逐月上升,7月最大;8月至翌年1月逐月下降,1月最小。
  相对湿度累年平均值为80%。一年之中,3~8月均在80%以上,6月最大;9月至翌年2月均在70%~80%之间,11月最小。
  (五)雾
  累年平均有雾日29.4天。一年之中,3~5月雾日较多,以4月为最;8~12月几乎无雾。一天之中,雾多出现在下半夜至清晨。
  沿海、高山、大片森林地区雾日为多。
  (六)霜
  全县累年平均无霜日306天。一年之中,12月至翌年3月可能有霜,其余月份无霜;沿海则终年无霜。崇武自1954~1984年30年间仅有1960年1月4日、1962年1月27日和1984年3月2日有霜出现,其余时间均无霜。城关地区霜期可达50天。
  (七)云
  累年平均总云量6.7成,低云量4.1成。一年之中,按总云量3~6月多阴天,5~6月最多;10~12月多晴天。累年平均阴天天数达170天,晴天才52天。按低云量计,2~5月多阴天,5月最多;7~11月多晴天,7月最多。累年平均阴天天数可达63.7天,晴天131.1天。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气温
相关专题
积温
相关专题
地温
相关专题
海水温度
相关专题
降水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日照
相关专题
蒸发
相关专题
气压
相关专题
湿度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