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行政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66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行政区划
分类号:
K928.2
页数:
9
页码:
60-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行政区划的情况。其中包括宋至清代区划、民国时期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划等。
关键词:
惠安县
建置
行政区划
内容
第一节 宋至清代区划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初置县时,析晋江东乡16个里,领3乡,其后增至20个里。庆历八年(1048年),乃定为18个里,仍以三乡领之。西南崇武乡:领太康、守节、礼兴、民安、长安等5个里;东南崇善乡:领平康、归化、祥符、温陵、安仁、同信、尊贤、延寿等8个里;东北城山乡:领崇德、德音、光德、待贤、民苏等5个里。熙宁间(1068~1077年),行保甲法,分为34都。
元元贞元年(1295年)改为4乡:文质、行满、忠恕、信义,仍18里,34都,靠近城廓的为在坊(城区)。
明初,因元代户口减少,至正统间(1436~1449年),尚未恢复都图名,数虽仍旧,然略有更改。县东文质乡辖:祥符里,领二十八都、二十九都;延寿里,领三十都、三十一都;温陵里,领三十二都;安仁里,领三十三都、三十四都。共4里,7都。县南行满乡辖:民安里,领十九都;长安里,领二十都、二十一都;太康里,领二十二都、二十三都、二十四都;守节里,领二十五都、二十六都、二十七都;崇德里,领五都。共5里、10都。县西信义乡辖:平康里,领一都、二都;归化里,领三都、四都;尊贤里,领十四都、十五都;同信里,领十六都、十七都(尊贤、同信二里,后合并为一);德兴里,领十八都。共5里、9都。县北忠恕乡辖:德音里,领六都、七都上下、八都上下;光德里,领九都、十都;待贤里,领十一都;民苏里,领十二都、十三都(后并都)。共4里,8都。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兵疫之后,户口耗减,遂合并为30都;每都10甲,计300班。
清初沿旧制。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濒海居民入内地,图甲十减六七。康熙二十年(1681年),革去里班,改为68铺,即县内7铺,县东并东南、东北共16铺,县西及西南、西北共3铺,县南及南东、南西共18铺,县北及北东、北西共24铺。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区划
民国初年,行政区划仍沿用清制。
民国17年(1928年),始设区公所,全县划分为12个区:城区(附廓)、洛阳、黄塘、东园、后港、崇武、涂寨、东岭、辋川、涂岭、山腰、坝头。
民国23年全县改编为10个区:螺城、洛阳、黄塘、东园、崇武、涂寨、东岭、辋川、涂岭、坝头。
民国24年8月,将原有10个区划为8个自治区:城关、附廓为第一自治区,涂寨、崇武为第二自治区,东园、后港为第三自治区,洛阳为第四自治区,山腰、坝头为第五自治区,辋川为第六自治区,东岭为第七自治区,惠西、黄塘为第八自治区。
民国25年5月,成立区署。区署与保之间设立联保。全县缩编为4个区署、10个联保。第一区署设在城关,第二区署设在涂寨,第三区署设在坝头,第四区署设在洛阳。
民国26年,调整区署和保甲机构,裁撤部分联保,4个区署分别设在螺城、洛阳、东园、崇武。
民国30年,全县分为3个区公所,下设30个乡镇、392保、3713甲。第一区公所设在留山顶,辖城区镇、霞朴乡、碧峰乡、洛安乡、溪岩乡、民峰乡、峰侯乡、辋溪乡、洛东乡。第二区公所设在涂寨,辖涂信乡、崧光乡、民钟乡、东园乡、白崎乡、后港乡、群獭乡、崇武镇、溪策乡、中和乡、大寿乡、安岞乡。第三区公所设在涂岭,辖涂平乡、添大乡、柳南乡、梅东乡、梅峰乡、坝头乡、郭峰乡、山腰乡、尾山乡。
民国32年,裁撤区公所,全县编为16个乡镇:城关镇、洛阳镇、崇武镇、东园乡(后改镇)、青山乡、东岭乡、净峰乡、涂寨乡、辋川乡、山腰乡、坝头乡、圭峰乡、涂岭乡、梅峰乡、天马乡、黄塘乡。
民国34年8月,调整为城关、洛阳、东园、崇武4个镇,11个乡。
民国36年5月,全县重新整编保甲,划为4个镇:螺城镇、洛阳镇、东园镇、崇武镇;12个乡:民安乡、涂寨乡、辋川乡、东岭乡、后港乡、青山乡、净峰乡、锦凤乡、圭峰乡、梅东乡、天马乡、涂岭乡。
民国37年,全县分为30个乡镇。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划
1949年9月5日,惠安县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全县分为8个区、191个乡。
1951年3月,实行土地改革。6月改划为11个区、187个乡。
1952年6月,增划为14个区、222个乡。1953年,原222个乡缩为198个乡。
1954年9月,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乡镇区划方案”的精神,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将湖街区改为净峰区,198个乡调整为194个乡、4个镇。
1955年5月,撤销第六、第十一区,全县划为12个区,并以区公所驻地名称为区名,即城关区、涂寨区、郭厝区、东岭区、净峰区、崇武区、东园区、洛阳区、黄塘区、涂岭区、山腰区、辋川区,下设197个乡、8个镇;同时析第十区所辖的东平、义路、岭北3个乡归仙游县。10月,全县编为11个区、1个镇、192个乡、7个自然镇。1956年6月,编为8个区、1个镇、69个乡、6个自然镇。
1958年10月,撤销区乡政府,全县成立5个人民公社:红旗公社、飞跃公社、超先公社、上游公社、东红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下设244个生产大队,1771个生产队。
1959~1960年,仍设5个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及生产队略有增减。山腰盐场改为国营盐场,实行场带队体制,并划附近4个生产大队归其管辖。
1961年10月,贯彻农村人民公社条例,将原有5个人民公社、244个生产大队改划为15个人民公社、1个国营盐场、405个生产大队、4257个生产队。15个人民公社:城关公社、涂寨公社、东岭公社、崇武公社、洛阳公社、东园公社、张坂公社、南埔公社、涂岭公社、后龙公社、山腰公社、辋川公社、净峰公社、小岞公社、黄塘公社。1962~1964年,仍设15个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及生产队略有改变;增设城关、祟武、洛阳3个镇。
1965年,划垵固、鹰园、宣尾、山霞、前张、新塘、后洋、大淡、山腰、田边、东坑、下坑、青山、东莲等生产大队成立山霞人民公社,裁去崇武、洛阳2镇。全县合计16个人民公社、1个城关镇、1个国营盐场、3个农林场。
1970年4月,撤销小岞公社,并入净峰公社。1974年3月,恢复小岞公社建制。1975年,改为18个人民公社。1979年,划为16个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及生产队略有增减。
1980年,辋川公社减去乘胜、东升2个生产大队,增加吹楼、大潘、后任3个生产大队,计22个生产大队,其他公社不变。生产队均有所增加,共计16个人民公社,338个生产大队,4181个生产队。
1981年,东园、山霞、崇武、小岞、净峰、东岭、辋川、后龙等8个公社的生产大队不变。城关镇改称螺城镇。城关公社改称螺阳公社,减去红星、东红、团结、红联4个生产大队,增加锦东、梧宅、松光、蒋吴、锦里、下张6个生产大队,计31个生产大队。黄塘公社减去龙山、红星2个生产大队,增加龙石、紫山、光山、碧岭、后郭、苏塘6个生产大队,计30个生产大队。洛阳公社减去锦丰、东莲2个生产大队,增加西吟头、曾垵、后埔、陈埭头4个生产大队,计22个生产大队。张坂公社减去莲山1个生产大队,增加上仑、后蔡、联新、前头4个生产大队,计27个生产大队。涂寨公社减去松林、红星2个生产大队,增加温厝、上村、东坂、社坝、金相5个生产大队,计26个生产大队。山腰公社增加坑内1个生产大队,计22个生产大队。南埔公社减去邱厝1个生产大队,增加鹅头、东张、玉山、西枫、邱后5个生产大队,计30个生产大队。涂岭公社减去团结1个生产大队,增加土型、溪头、下炉3个生产大队,计21个生产大队。生产队则各有增加。全县共计16个人民公社,360个生产大队、4650个生产队。
1982年,黄塘公社减去杏林生产大队,增美仁、石马、林口、下墓4个生产大队,计33个生产大队。东园公社增加群青生产大队,计22个生产大队。小岞公社减去前内生产大队,增加前群、前峰、前海3个生产大队,计7个生产大队。山腰公社减去东风生产大队,增加鸢峰、叶厝2个生产大队,计23个生产大队。生产队则略有减少。全县共计16个生产公社,367个生产大队、4524个生产队。
1984年10月1日起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原人民公社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为村(居)委会,生产队改为村(居)民小组。全县有15个乡、2个镇、1个盐场。
1985年,仍设15个乡、2个镇、1个盐场。1986年,改为11个乡,即螺阳、黄塘、东园、张坂、涂寨、山霞、小岞、净峰、东岭、辋川、涂岭;4个镇,即螺城、崇武、洛阳、肖厝(山腰、后龙、南埔及涂岭一部分划归肖厝镇);1个国营盐场,即山腰盐场。1987年,改为螺阳、黄塘、东园、张坂、涂寨、山霞、小岞、净峰、东岭、辋川、山腰、后龙、南埔、涂岭等14个乡,343个行政村;洛阳、崇武、螺城3个镇,47个居委会;山腰国营盐场。1989年10月24日,东园、东岭、涂寨、张坂、辋川5个乡改为镇建制;从东园镇划出白奇、里春、莲埭、后海、下埭五个行政村,另设百崎回族乡,乡人民政府设在莲埭村的埭埔。至此,全县共有19个乡镇场(10个乡、8个镇、1个国营盐场)、388个行政村、1827个自然村。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