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肥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11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肥料
分类号: S14
页数: 2
页码: 206-207
摘要: 本节介绍了永春县的肥料使用情况。
关键词: 农业 永春县 肥料

内容

一、农家肥
  传统的农家肥有人粪尿、畜杂肥、土杂肥,火烧土(俗称土粪)和熏田(或称烟田)。农业合作化以后,农业社鼓励社员积肥,向生产队和社员分配交肥任务。年熏田面积常达七八万亩,有些田段亩年用土粪超过百担。这一期间,开始推广建猪栏圈猪积肥。60年代,推广畜杂肥上山田,建田间粪坑,部分生产队到田间建猪栏集体养猪积肥。70年代,推广边远田办远耕队,全县共有远耕队118个,还鼓励社员搬迁到边远地区建新村定居,以利于积造使用农家肥料。但随着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70年代中期以后,农家肥积造使用渐少,熏田面积逐年下降。据1980年县农技站统计,全县积造使用人粪尿311.5万担,畜杂肥163.2万担,上杂肥21.9万担,稻草灰700担,火烧土粪243.3万担,其它1.2万担,合计741.17万担。全县耕地和茶果园(313478亩)每亩平均使用农家肥仅24担。
  二、化学肥科民国期间,开始使用进口的硫酸铵(俗称洋肥)。1949年,全县使用5000担,每亩耕地平均不上2斤。新中国成立后,化学肥料用量逐渐增加。60年代,每年使用10多万担,70年代,每年30—40万担,80年代初,每年60多万担。1987年增至103.6万担,当年全县耕地和茶果园共41万亩,每亩平均253斤。与此同时,从单一氮肥逐步发展为氮、磷、钾肥料并用,品种增多。1987年,全县化学肥料使用量中,氮肥85.3万担,占82.34%,磷肥13.3万担,占12.84%,钾肥1.1万担,占1.06%,复合肥3.9万担,占3.76%。
  氮肥:品种有硫酸铵、硝酸铵、氧化铵、尿素,碳酸氢铵、石灰氮,以碳酸氢铵为主。70年代,永春化肥厂还供应大量氨水。1975年和1976年全县利用泥炭土10多万担拌氨水生产腐植酸铵使用。
  磷肥:品种有过磷酸钙、钙镁磷和骨粉。70年代还使用磷矿粉。此外,50年代曾向外县购用桶砒肥。
  钾肥:70年代才开始使用,品种有硫酸钾和氯化钾。
  复合肥:70年代末开始使用,80年代逐渐增加。
  其它还有石灰(包括蚵壳灰)、硫磺和微量元素等。1982年使用硫磺3.5万斤,石灰6000担。微量元素有钼肥和硼肥。
  三、绿肥
  新中国成立后,推广使用牡荆、乌桕叶,苦楝叶、杂草等野生绿肥。并推广种植豌豆、蚕豆、油菜,利用其茎叶肥田。60年代,引进紫云英、苕子,苜蓿、田菁,金光菊、猪屎豆等绿肥作物,其中紫云英效益最好,种植最多,亩产鲜草1000—4000斤。此外,从60年代起,还推广放养红萍肥田,1971年多达5652亩。80年代初,引进推广细绿萍,每年200亩左右。
  四、细菌肥料
  1976年,县办细菌肥料厂,10个公社和1个大队办细菌肥料站,共生产“5406”一级菌种2000多支,砂土和米饭孢子菌种5100多瓶。根据当年一都等4个公社统计,采用“5406”菌肥拌种2万多斤。全县有3600多亩早晚地瓜施用菌肥。70年代末,细菌肥料厂停办。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