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集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09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集鎮
分类号: TU984
页数: 4
页码: 165-168
摘要: 本节记述了五里街和蓬壶三角街是永春县的两个重要集市,具有历史和商业价值。
关键词: 永春县城 五里街 商业价值

内容

第一节 五里街
  五里街位于县城西面3公里处,是继官田市衰落以后而兴起的集市,清朝同治年间称丰岑头,民国初以其地距离县城五华里而改称五里街,是永春、德化、大田一带货物集散地,繁荣盛况为全县第一,也是闽南著名集镇之一。民国6年(1917)十月初四夜,街市失火,延烧店屋34间。9年拆除旧街,拓宽道路,定名为大同路(即现“八·二三”西路),店铺改建为楼房。18年进行扩建,大同路向西延伸至厝桥,同时建华岩街(后改名为民生路,即现西安路)。
  抗日战争期间,因沿海道受日本封镇,厦门、泉州不少机关学校内迁永春、德化、大田,五里街曾成为闽南沿海与临时省会永安的商业流通重镇,土特产,布匹批发商行应运而生,生意兴隆,中国,中央,交通、农民银行及福建省银行,集友银行、永春县银行都在这里设立机构,贸易盛极一时。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交通发达,五里街的商业地位虽不如前,但仍不失为全县的一个重要商业集镇,各项业务和设施,均有所发展。
  一、街道
  五里街市区街道为丁字形,“八·二三”西路东西走向,东起华岩村的公路交叉口,西至吴厝原为土沙路面,1974年后分别铺设混凝土路面。两侧建筑物为民国期间所建,多数为骑楼式二层或三层店屋,进深15—20米,土木结构。60年代以后建的大多为砖石结构和混合结构。
  60年代以来,五里街的闹市区逐渐移到丁字街口附近和西安路一带。1964年公路改线,过往车辆不经街市,直接从公路工区门口过西安桥。1987年在西安桥西北侧建成五里街农贸市场,五里街的集市点又逐渐移向这个地段。
  五里街的商业区用地约0.6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407500平方米。
  从县城交通桥起至五里街头公路工区,这一段为“八·二三”中路,沥青路面(体育场以西一带,旧称街尾),两旁大多为旧式民房,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少已改建为楼店。路侧原有一些旷地,大都建起新褛房,从县城至五里街,现已连成一条街。
  五里街居委会私人住宅建筑面积80282.28平方米,集镇周围的西安村为31115.21平方米,华岩村为78168.51平方米,儒林村为86511.04平方米,加上村民小组集体房屋4994.16平方米,合计建筑面积281071.2平方米。这些住宅按建成年代分,1949年以前建的占65%,桥头,全长1140米,宽9米;西安路为南北走向,北与“八·二三”西路相接,南至农贸市场,长345米,宽9米。街路两侧均有排水明沟,宽0.4—0.5米,50年代至70年代建的占15%,80年代建的占20%。按建筑结构分,土木结构占85%,混合结构仅占10%左右。
  1982年,原城关镇首次在儒林大队建设商品房,至1986年底已建成12幢建式商品房,计230套,用地20亩,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五里界范内有县公产4867.41平方米,大多租人经商,部分作为居住用房。
  二、公共设施
  五里街集镇的文教卫生机沟有实验小学、文化站、五里街影剧院、县中医院,附近有永春一中、永春高级职业中学和县气象站。
  供电,供水情况与县城同,枯水期间,只能分片分时供电。“八·二三”西路、西安路以及“八·二三”中路,均装有路灯。居民用水,以前为井水,一些企事业单位则用水泵抽水,1985年底开始用自来水。
  三、工商服务
  五里街商业服务有林产品供销公司、县医药公司、县土产公司、粮店、供销社、旅社、菜市等。县医药公司是1977年建的。菜市原来在丁字路头北面,1986年用菜市场地建五里街工商所,底层仍作为菜市,有25个摊位,每天入市人数约5000人。1984年在西安桥头西北侧征地6亩,于1987年建成农贸市场。以上已建成项目的建筑面积计21500平方米。
  工厂企业有县变电所、水电设备厂、电机厂、冷冻厂、五金社、家用电器厂、工艺美术厂、轮胎厂、面粉厂、西安机械厂、儒林修配厂、县车队、五里街建筑公司,县建筑公司等。上述各项建筑面积计37000平方米。
  此外,在与五里街紧邻,位于石鼓乡社山、石鼓二村,有永春化肥厂、县自来水厂、塑料厂,都是本县规模较大的重点工厂。
  第二节 蓬壶三角街
  蓬壶三角街(原旧街叫董前街),距离县城26公里,是本县西部交通、贸易中心。逢墟过节,邻近乡、村和县内外商版,云集此地,人数之多,居全县墟市首位。集市交易以土产山货为主,有批发,有零咨,购销两旺。
  三角街兴建于民国19年(1930),两侧为店铺式楼房,全长350米,街道宽10米,路面原为土路,1982年铺设水泥,分三叉,一名蓬锦路可通锦斗,~名蘧苏路可通苏坑,一名蓬达路可通达埔至县城,另有通八乡、观山的乡村公路,为永春内外半县和通德化、漳平的枢纽,交通方便。
  三角街两侧楼房,前平后齐,转角互相对应,规格统一。楼房为土木绪构,高二层或二层半,建筑用地10多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左右。
  街道一带有乡行政和企事业管理机构,建筑用地3923平方米,建筑面积7033平方米;文教卫生设施占地103.96亩,建筑用地31891平方米,建筑面积37031平方米,商业服务设施占地4.81亩,建筑用地2829平方米,建筑面积3846平方米。生产性建设占地59.65亩,建筑用地8672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687平方米,仓库用地4.99亩;住宅用地312.04亩,水、电设施,用电虽有马跳等电站,但电力不足,由县并网供应。饮水大部分为井水,少数单位用水泵抽水。
  第三节 下洋镇
  下洋镇位于本县西部,地处坑仔口溪上游、天湖山北麓的山间盆地之中,离县城60公里,海拔500米。过去人烟稀少,60年代随着天湖山煤矿的大量开采,先后建立了省辖的天湖山矿务局和县属的永春煤矿、下洋铁厂,水泥厂,以及乡(镇)、村办的几十处小煤矿,人口骤增,成为以煤炭为主的新兴工业区是本省重点煤炭工业基地之一。
  下洋原属曲斗乡,1984年街道人,口为2667人,居民区用地203.93亩,总建筑面积118000平方米。1985年9月改曲斗乡为下洋镇。
  永春至漳平和永春至大田的公路线经过下洋,沥青路面,宽9米。安溪剑斗至下洋铁路支线和下洋火车站正在施工中。
  下洋街的行政和企业管理机构用地22.54亩,建筑面积19133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天湖山矿务局建筑群、水泥厂、车站等。
  下洋街包括三个小集市:第一个集市以下洋铁厂为中心,以经营肉类、粮食为主’第二个集市以供销社为中心,以经营小商品为主,兼营水果、竹编等.第三个集市在矿都附近,以经营蔬菜为主,兼营衫木制品。商业设施用地17.42亩,建筑面积6694平方米。生产性设施用地49.79亩,建筑面积27790平方米。文教卫生设施用地9.17亩,建筑面积7920平方米。
  民房建筑大多数为二层,土木结构,用地面积73.95亩,建筑面积22732平方米,其中居住面积14504平方米,60年代至80年代建的占84%。机关企事业单位生活区用地20.17亩,建筑面积30619平方米。
  仓库大,多为单位供应仓库,只有粮站仓库是中转仓库。木材公司,供销社分别设有木材食盐战备仓库。上述项目用地10.89亩,建筑面积9160平方米。
  供电供水方面。至1984年底,已架设高压线路9条,年用电总量2033万度,其中工业用电1271万度。现有机井6口,水井10余口,机井大多建在溪流边。
  下洋街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废水均就近排入溪中。
  1985年调查,天湖山煤矿的工业废渣蚕达到37.54万吨,其中煤矸石37.45万吨,炉渣0.09万吨。下洋水泥厂生产中所排放的粉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较严重。1986年调查:粉尘排放量为2430万标立米,其中回收065万标立米;三氧化硫排放量为62万标立米;一氧化碳为7.2万标立米。
  第四节 湖城街
  湖城街位于本县东北部,距离县城23公里,是本县木材主要集散地之一。明清间建湖城城埕。民国12年(1923),建湖城丁字街,建成后,集市由墟埕转至丁字街。丁字街路宽6—9米,长480米。旧建店铺门面为144间,一式为两层土木结构,店面大多为砖砌的圆拱门,建筑用地10224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4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影剧院、文化站、供销社、银行、车站、邮电所等公共设施。80年代,横街东端向玉柱村延伸200多米,竖街向南延伸三四百米,大都为混合结构楼店。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