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048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春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全县总面积1463平方公里。永春历史悠久,古称桃林场,建场时间有三说,后升为桃源县,最终改为永春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戴云山脉贯穿全境,最高处为雪山,海拔1366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湿润多雨。永春交通便利,宋元明清均设驿铺,现今公路交通发达,各乡均可通汽车。资源丰富,有森林、矿藏、水力等,农业耕地和林业用地面积广阔,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种类繁多,溪流落差大,水能理论蕴藏量丰富。永春山水秀丽,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晚唐著名诗人韩偓曾在桃林场客居数年。
关键词: 永春县 概述 地方志

内容

永春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东邻仙游,南接南安、安溪,西连漳平,北与德化、大田交界。地处东经17°41’一118°31’、北纬25°13’—25°33’之间。全境狭长如带,故俗语云“永春一篾”。全县总面积1463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1.21%。1987年设3个镇,18个乡,228个村,10个国营农林茶果场,共98994户,464768人,其中农业人口417407人,少数民族12个1250人,其余均为汉族。
  永春古称桃林场,建场时间,史志所载,共有三说:一谓隋开皇九年(589),一谓唐长庆二年(822),一谓唐宝历年间(825—827)。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升为桃源县,后晋天福三年(938)改为永纯县。以“众水会于桃溪一源”,故名桃源源;“四时多燠”,故称永春。宋元明均隶属泉州,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为直隶州,辖德化、大田二县。民国2年(1913)废州,复改为县,一直至今。
  永春县衙,原在上场(今桃场村),宋开宝二年(969),迁到大鹏山南麓,就是现在的桃城。桃城地处桃溪北岸,水陆交通便利,故历来是永春的政治中心。城西的五里街,自清中叶至民国期间,则是水春的经济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新中国)成立以后,金胜、商业、供销等经济领导机构,先后移建桃城。1979年以后,市场扩建至城郊的桃东、桃溪等村。现在的桃城镇既是永春的政治中心,也是永春的经济中心。城区设桃城居民委员会,有居民小组7个,居民12797人。
  戴云山脉自德化南伸本县,绵延全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100米左右至1000多米,最高处是位于呈祥的雪山,海拔1366米。地势大致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以蓬壶马跳为界。西部多山,有1000米以上的中山58座,山峰耸峙,峻岭交错。较大的溪流有二:一是一都溪,一是坑仔口溪。溪流所经,形成几处较大的溪谷:一都,横口、下洋、桂洋、坑仔口、玉斗,其间有不少幽壑高岩,石泉音清,树色层秀,风光宣人。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山深林密,野兽为害,外人视为畏途。现在,各乡可通汽车,即最高的雪山,亦可驱车直上。矿山开发.电站建设,茶果林场相继建立,村镇集市日趋繁荣。东部以丘陵和河谷阶地为主。发源于雪山的桃溪,经锦斗至蓬壶渐趋平缓,经达埔而东,河谷阶地比较宽旷,田畴相望,村落舭连,石鼓、吾峰,五里街、桃城、东平、岵山两镇四乡,相连成片。西负梦仙,南倚天柱,乐山五台东耸,天马山一峰北峙,鹏山为城北屏障,四面群山环抱,中间丘陵起伏,土地适于农耕,城乡亦较繁荣。此外,北部的苏坑、呈祥、介福属中低山地带。东部的湖洋另成一小盆地,湖洋溪穿流而过。居东的外山,偏南的仙夹,一在五台山麓,一处天柱山下,亦为永春著名的山乡。永春的3镇18乡就分布在这群山起伏、涧溪交错的青山绿水之间。一千多年来,勤劳的永春人民在这里生聚发展,繁衍不息。
   永春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湿润多雨。全年平均气温20.4℃。因海拔相差悬殊。平原、半山区和山区有明显差异,年较差平均为16.4℃。年平均降水量为1681.6毫米,主要集中在3—9月份,尤以5—6月份降水最多,约占全年的34%;10月至翌年1月最少,约占全年的11%。日照率约43%。本县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台风与暴雨,以早稻成熟而接近收获期的台风暴雨危害最大。其他如千旱、霜冻亦有出现。
  永春据德化、大田入泉州之要冲,宋元明清均设驿铺。南宋广筑桥梁,著名的通仙桥 (东关桥)即建于绍兴十五年(1145),至今仍然完好.境内宫道畅通,东通泉州,南经南安,安溪而达同安、厦门,北经德化、大田而通廷建两府,东北出白鸽岭过莆仙而达福州,陆路交通称便.水路桃溪,于宋开宝年间(968—975)凿除山门、马甲、滑石、西涵四脸滩,上可通航至石鼓潭。永春泉州之间航运最盛时期,般只达百余艘。民国9年(1920)开始建公路,客运逐渐转以公路为主,水路则多运输货物。民国28年,为防日寇入侵,公路全线破坏,货运仅靠桃溪水运与肩挑。1951年开始修复公路,并逐渐增建,至1987年,全县共有各种公路101条,总长919.53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61.09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数的一倍。县内各乡均可通汽车,县外可当日直达厦门、谭州、福州和三明等地.惟桃溪航道已淤塞,1960年起即不通航。
  永春有森林、矿藏,水力等各种丰富的资源。农业耕地24.51万亩,林业用地154.93万亩。金属矿有铁、铅、锌、钴、锰、铜、铋、钼、钨、锡和舳,非金属矿有无烟煤、高岭土、石灰石、泥炭土。溪流落差较大,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2.32万千瓦,可开发的为6.34万千瓦。
  永春山水秀丽,文入学者过此留连.晚唐著名诗人韩偓,筑室桃林场,客居数年。南宋理学家朱熹,数过永春,与陈知柔讲学于环翠事.明末惠安诗人黄吾野,为颜廷榘挚友,曾泛舟夜游桃溪。名刹有前溪的惠明寺,蓬壶的普济寺,桃场的魁星岩,界于蓬壶、达埔、石鼓三乡之间的百丈岩。惠明寺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59),有“小开元”之称,现已列为宗教开放单位。普济寺为“桃源甲刹”,现代名僧弘一法师于1940年4月至1941年11月,驻锡于此。魁星岩为颜廷榘读书处,筑有乡贤祠以纪念,岩后有摩崖石刻数处。百丈岩为二战时期(1927—1937)工农红军游击队之据点,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长廊屋盖梁式的东关通仙桥,木石结构,保留宋代桥梁建筑特点,为泉州市属仅有的这种形式的古桥。留安塔位于城郊的双鱼山上,1985年重建,为永春人所熟知的风景点。这些是永舂主要的旅游资源。
  永春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生产水平低。1949年,粮食总产量6887万斤,亩产平均286市斤,农业总产值1814.8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农业人口年人均仅98元。工业总产值174.71万元,年人均仅9元。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989.52万元,人均103元。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觉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永春人民辛勤劳动,艰苦奋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到1987年,粮食总产量21860万斤,比1949年增长2.17倍,亩产平均976斤,比1949年增长2.41倍,农业总产值9644.34万元(按1985年统计口径不含村以下工业产值),比1949年增长4.31倍.工业总产值10153.4万元,比1949年增长57.12倍。工农业总产值19797.74万元,比1949年增长8.95倍。
  永春经济的发展经历过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生产迅速上升,1952年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增长49.72%。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稳步发展。1957年是最
  好的一个年份,和1949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3.8倍,农业总产值增长1.15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38倍,年平均递增11.46%。其中粮食总产量达14960.27万斤,是1949年的2.17倍。1958年起,由于搞“大跃进”,刮“浮夸风”和“共产风”,生产连年下降,到1962年下降到最低点。与1957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降低23.08%。粮食总产量下降幅度更大,比1957年减少4725万斤,降低31.58%。经过三年调整,到1965年,工农业生产才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而人口已比1957年增长22.62%。“文革”期间,生产受到严重干扰,从1967年到1976年,工农业生产年平均递增率仅2.93%,粮食总产量年平均递增率仅0.30%,而1976年的人口比1966年增长33.93%。十年的折腾,既损伤了元气,也败坏了风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以后,农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内部结构;企业实行承包、租赁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对外贸易,加强了商品流通,本县经济又逐步稳定地发展,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形势。1987年与1978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6.76%,社会商品零售额年平均递增14.60%。工农业产值比重为51.29:48.71。农业产值结构为农业61.79%,林业3.92%,收业19.68%,副业14.5%,渔业0.11%。全年人均国民收入447.9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645.6万元,人均存款318元。
  永春山多田少,有“七山二杂一分田”之说,开发山地,发展种植业,是发展永春经济的重点。新中国成立以前,山地以种植松杉为主,虽有种植茶果,但数量极少。1954年猛虎华侨垦植场和北硿华侨茶果场相继开始种植柑桔获得成功,以后推广发展,遍及各乡。1982年确定山林权属,划定自留山,多数有山地的农户,普遍种植柑桔。到1987年全县有柑桔园89065亩,总产量40万担,居全省首位,总产值2468.34万元(按1987年现行价格计算),永春成为著名的柑桔之乡。永春著名水果还有荔枝、龙眼,近几年来发展也很快。
  茶叶也是永春的重要特产,早在宋朝就已种茶,至清而益发展。民国期间,桃城石齿、达埔狮峰,石鼓醒狮、东平虎巷均以产茶而闻名,全县产量曾一度达到2590担。太平洋战争发生后,外销断绝,产量下降。新中国成立以来,旧有茶园恢复,新垦茶园增加。由于改进栽培技术,进行合理采摘,、采用机械加工,产量质量不断提高。1982年省人民政府确定本县为茶叶出口基地县。到1987年,全县有茶园,6万多亩,总产量3.5万担。
  永春古来竹木繁茂,山青林密,1957年仅西部一都,横口、曲斗、坑仔口、玉斗、桂洋、锦斗7个乡,有林地91.76万亩,森林蓄积量469.47万立方米。但由于大炼钢铁,伐木烧炭,山林遭受严重破坏。十年“文革”,零星竹木果树,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不是砍掉,就是归公。因此,虽然年年造林育林,到1980年,全县森林蓄积量仍低于1957年水平。确定山林权属以后,森林的抚育有了发展,到1986年,有森林面积113.56万亩。现有县办林场4个,乡办林场25个,村办林场(耕山队)146个。碧卿林场是泉州市森林蓄积量最多的林场和杉木种子基地,牛牳林经营所是闽南地区阔叶树林种种源地和科研基地,牛牳林自然保护区是泉州市唯一的自然保护区。
  根据永春山地多耕地少的特点,三十多年来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经营,走出了一条根据自然条件,符合经济规律发展商品经济的新路。
  新中国成立以前,永春工业以手工业为主,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土地改革以后,为适应改进生产工具的需要,1956年,以五一自行车修理店为基础,土法上马,自力更生,创办永春农具厂,生产深耕犁并为发展小水电制造木质水轮机。随着小水电事业的发展,永春农具厂
  已经建设成为现在的水电设备厂,能生产5千瓦至1600千瓦40多个规格品种的水电设备,是国家经委和前第一机械工业部指定的全国生产小型水电设备的重点定点厂之一。而永春的小水电从1956年起,经过30多年的建设,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白手起家,成为“全国小水电的一面红旗”(周恩来总理语),到1985年全县装机容量28297千瓦,发电量为9530万度,人平均212度,成为全国第七个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的县份。
  永春西部的天湖山一带分布着二迭纪滨海相含煤地层,面积达58.6平方公里,煤的远景储量达4亿吨,现已探明的有1.2亿吨。1956年开办的天湖山煤矿(1969年改称为天湖山矿务局),1969年开办的永春县煤矿,1987年的产量分别为47.08万吨和6.06万吨,加上各乡镇开办的小煤矿,1987年永春原煤总产量达106.73万吨,为全省的1/7,是全国21个地方煤炭生产重点县之一。
  小水电的发展和煤炭的开发,奠定了永春工业的能源基础,使永春有了生产化肥的充足原料。1958年创办永春化肥厂,经过多次技术革新,扩大规模,到1987年,年产合成氨达1.51万吨,碳氨6.44万吨,除供应本县外,还供应泉州市其他各县。
  1985年,永春列入闽南三角开放地区,到1987年有“三资”企业(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独资经蕾企业)8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配装、来样生产和补偿贸易)企业21家。只要不断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三胞”(侨胞、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优势,永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前途是广阔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春工业生产已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落后面貌。除了因原料、技术.管理等缘故,磷肥厂、铁厂和糖厂先后关停转产之外,到1987年,全县有国营和县办集体工矿企业35家,还有许多乡镇和个体联办的工业企业,采掘、机械、化工(化肥、塑料)、水泥、陶瓷、造纸、食品等工业已有一定的基础。永春老醋被评为轻工业部部优产品,是全国四大名醋之一,闽南水仙和永春佛手两种茶叶,也获得部优产品称号,成为出口创汇产品;永春漆篮,获全国旅游工艺品一等奖;PS大浮球属全国首创,远销日本。今后,只要坚持开放,深入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永春的工业生产一定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
  永春历史上商业颇为发达,出外谋生的不少,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业。到抗日战争前夕,五里街和城区有商户850家,泉州、厦门、福州、上海都有永春的批发商行,经营药材的则远至川陕采购。1935年,福建省银行在永春设立金库,抗日战争以后,中(央)、中(国)、交(通)、农(业)四家银行先后在永春设立支行,永春县银行和集友银行也相继创办,金触市场活跃。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通货恶性膨胀,外货充斥,市场虚假萦荣。新中国一成立,即着手制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建立国营贸易公司和集体所有的供销合作社,领导市场,开展物资交流,促进了城乡繁荣,树立商业新风。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1956年私营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私营从业人员转为国营或集体企业职工.人民公社化以后,实行“政企合一”,商品流通渠道和行政区划统一,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流通渠道,限制农村集市资易。“文革”期间,视农村集市个体经营为“资本主义尾巴”,取消圩日,禁止行商走贩,以致出现一个公社只有一家百货商店,一个大队只有一家代销店的现象。1978年,全县人口40.93万人,只有供销商业零售点392个,平均每1044人才有一个代销店之类的小店,市场萎缩,商业停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集市贸易,允许个体户经商走贩,城乡市场日趋繁荣。到1987年,一都、城关、五里街、锦斗、坑仔口、
  东平、湖洋等地都建了新的农资市场,社会商品零售额比1978年增长2.55倍。乡镇企业蓬勃兴起,1987年企业数达2900个,比1978年增长3.45倍,总产值9206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6.5%。
  永春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历代以来为反抗残酷的封建压迫,抗御外来的暴敌,不借流血牺牲,保卫家园。明代嘉靖末年,倭寇五次劫掠永春,士民奋起歼击,牺牲者致十人。清咸丰年间,林俊起义,震撼八闽。1927年4月成立永春农民协会,抗捐抗税,示威游行。从此,永春人民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1928年2月成立中共永春县委员会,9月成立共产主义青年团永春县委员会。1930年冬,李南金领导建立安南永游击根据地,永春成为当时全国一百多个工农武装起义地区根据地之一。永春人民优秀的儿女李南金、李剑光、李素明在斗争中献出了年青的生命。1949年5月成立永春人民游击队,8月建立了人民政权,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时期,本县牺牲的革命烈士306人,其中县团级以上的14人。
  水春人民富有开拓创业精神,明末即到东南亚一带谋生。四百多年来子孙繁衍,其在国外的总人数已超过永春本土。他们离乡背井,谋食异邦,竭尽全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贡献才智,故南洋有“无永不开市”之誉。鸦片战争以后,侨汇每年约10万银元,清末至民初增至三四十万银元,到1937年约200万元。侨汇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水春华侨热爱故乡,积极兴办公益事业,对教育尤为重视。自清末以后,华侨即捐资创办中小学,推进了永春基础教育的发展,仅1978年以来,即有11所中学、20多所小学和幼儿园的礼堂或教学楼或科学楼是华侨捐资建筑的。还设立奖学金,奖励成绩优秀学生。在文化卫生事业和公共设施如修桥遭路等方面,华侨也无不热心捐资。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事业,已成为永春华侨的优良传统。
  永春人才辈出,久而弥众。唐有昭州刺史盛均,其为文造意炼句,极有功夫。五代陈保极兄弟蔗富文名,声肠江左,清派军节度使留从效,勤俭养民,发展泉州对外贸易。南宋蘩兹,陈知柔、黄维之等,都是理学名家,正道直行之士;留正三朝为相,庄夏为兵部侍邮,卓有政声。明有善于书画的李开芳,诗人兼书法家颜廷榘,为官廉正的进士刘应望,会试殿试两得第一的状元庄际昌。综计自唐至清有状元1人,武探花1人,文进士77人,武进士13人,文举人190人,武举人155人。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频受侵凌,永春海内外的志士仁人为挽救祖国而参加革命行列,为建设家乡而戮力奋斗,人物风采,逾越前修。著名的有辛亥革命时期的宋渊源、余逢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林一心、梁灵光。而旅居海外爱国华侨的代表人物则有颜子俊、黄重吉,尤扬祖、李铁民、林连玉、李延年;有青年时期即从事教育工作至今仍为永春教育发展而殚精竭虑的书法家梁披云。他们的事业劳绩,为永春史乘增添了光彩。
  清末废科举,1906年创办永春州中学堂和官立永春州小学堂。民国以后,华侨捐资创办小学增多,到1940年,全县有私立小学135所,其中一大部分是侨办或华侨资助的,公办小学32所。这一年起按乡保设立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当时全省达到两保一校的共12县,永春是其中之一。到1949年,全县有中学5所、小学139所,中小学生人数占全县人口11.48%。1980年实现基本无文盲县,又是晋江地区第一个普及初等教育的县份。到1987年,全县有中学26所(其中完全中学10所),学生18276人,小学230所,学生56775人,中小学生人数占全县人口16.15%。幼儿园209所,入园幼儿10226人,教养员411人。还有教师进修学校、普通师范学校、卫生进修学校、职工干部学校各一所、高级职业中学2所。1949年至1987年,中学毕业生94702人,小学毕业生255334人。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至1987年,考取大
  专的2233人(其中本科1089人),中专的2933人。1985年至1987年,出国留学的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78人。永春教育在数量上已有很大发展,但在质量上仍亟待提高。
  体育工作方面,在开展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基础上,已培养和输送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陈亚琼是原中国女排主力队员之一,为中国女排荣获世界冠军做出了重大贡献。郑达真两次破亚运会女子跳高纪录。陈红勇在国际羽毛球比赛中获得男子双打冠军。他们都是体育队伍中的佼佼者。
  电影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到1987年全县有54个放映单位,374个普及放映点,差转台43座,功率483.5瓦。电视覆盖率,省电视台第一套节目达72.5%,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达24%。全县有彩电和黑白电视机1万多台。自1983年起拍摄了20多部录像片,寄往海外,影响很好。
  新中国成立以后,推行爱国卫生运动,发展保健事业,扑灭了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疟疾也已消灭。到1987年,全县有医疗机构57个,病床687张,医卫工作人员884人。县有永春医院、中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一般外科手术县内能够进行,危重病例抢救成功率达85%以上。各乡镇均设卫生院,村有医疗站的达96.9%。但平均2000人才有一个医生(士),力量还很薄弱,近年来药价上升,加以边远山区医疗条件较差,有的就医还有困难。
  科学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一批成果,三辊研磨机、山地柑桔丰产栽培,柑桔防腐保鲜都获得省级奖励,碳化煤球在全国推广,《小水电联网》论文于联合国在杭州召开的小水电会议上印发。全县科技人员1510人,其中1983年评定职称的共796人。自然科学性质的研究会23个,研究所5个,这是发展永春经济和科教文卫的一支重要力量。
  纵观永春历史,在封建社会的一千多年中,社会发展的速度是缓慢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8年,生产的发展是迅速的,业绩也是辉煌的,但由于受“左”的影响,在农村过分强调单一的经济结构,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农业,工业,商业,外贸、科教文卫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前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失误,粮食生产有所忽视,从1984年起,产量下降,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某些分配不公的现象,助长了投机倒把,贪污盗窃、腐败行为的发展;放松了政治思想教育,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沉渣泛起。这些向题正在深入改革开放、治理整顿中逐步加以解决。现在,勤劳俭朴的永春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断解放思想,为建设一个富庶的、文明的社会主义新永春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