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交通 邮电 旅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972
颗粒名称: 第六节 交通 邮电 旅游
分类号: U1;F632.757
页数: 13
页码: 233-2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市交通、邮电、旅游的详细情况。
关键词: 晋江市 交通 邮电 旅游

内容

一、交通
  (一)公路
  公路建设 晋江在唐宋期间,以县城泉州为起点,有通往福州、剑州(南平)、建州(建瓯)直至京城的官马大道,沿途设有驿、馆、铺站;有通往南安、仙游、永春等邻县的县际大道,以及北通晋北诸山乡、南抵各港湾的乡间大道。
  民国8年(1919)4月,华侨陈清机成立“闽南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11年6月建成安海至泉州公路,继而建成青阳至石狮、水头至小盈岭公路。后又有侨办公路石狮至围头、金井至深沪、围头至科任和官、商及地方绅士等先后开筑的泉州至南安、永春、洛阳等地的公路。至22年,共建设公路25条、423公里(包括通至境外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县境内的公路均自毁,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公路修复,至37年共修复10条142公里,后因各种原因遭到破坏,至民国38年(1949)年底,能通车的只有73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十分重视公路建设。至1956年,通车里程105公里。1958年,发动“全民大办交通”,1960年通车里程达196公里。至197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78.7公里(其中现石狮市境内约100公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政府把公路建设作为“先行工
  程”,实行“人民公路人民建”,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发挥侨区优势,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公路建设步伐。整修改建原有国道、省道、县道,拓宽改造青阳至泉州和石狮、安海及境内福厦路段,新建龙湖至英林、东石至金井、池店至紫帽等境内5条公路。特别是贯彻“民办公助”的方针,由乡镇、村筹集资金或华侨捐资,政府部门补助、并给予技术支持,新建、改建了大量乡村道路。至1990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553.74公里。其中渣油路面61.1公里,水泥路面4公里。1990年后,对境内10条160公里公路十线实施改造工程,提高公路等级,铺设34米~40米宽的水泥路面;并新建和改建公路34条,总长102公里;福厦高速公路晋江路段亦于1994年开工。至1995年,全市共有公路121条,通车总里程达655.3公里,其中水泥路面261.78公里,沥青路面100.60公里,实现了镇镇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至2000年底,全市已拥有公路185条、1002.32公里(包括未列养),其中高速公路22.7公里、国道16.3公里、省道44.3公里、县道216.05公里、专用公路10.5公里、乡村道路692.47公里。公路密度:陆域每百平方公里154.4公里。公路等级:高速公路22.7公里,一级公路13.86公里,二级公路211.54公里,三级公路76.45公里,四级公路664.58公里,等外公路13.19公里。公路桥涵:永久性公路桥梁136座、长度4170米,立交桥1座长度420米,涵洞1508座、长度16481.85米。创建10条总长142.5公里的“文明平安大道”,把骨干公路建成平坦、宽敞、优美的生态公路。
  公路运输 民国时期,晋江有9家民办汽车公司经营客运。民国10年(1921)后,民办泉安汽车路公司首次从国外购进12辆汽车投入营运。此后,8家民办汽车公司也相继购置汽车投入营运。21年7月,各公司成立闽南汽车路公司联合会,议定统一联运业务安排。据24年统计,泉安公司全年客运周转里程达
  96872公里,总收入为29万元(法币)。抗日战争前夕,全县9家民办汽车公司共有汽车77辆(其中货车20辆、客车57辆)。抗战时期,泉安公司外迁,其他公司汽车或转卖、或因破旧以至报废。抗战胜利后,泉安、泉围等5家公司先后恢复营运,共有营运汽车70多辆,并有个体商户汽车120多辆。
  新中国成立后,经合作化或公私合营,公路运输业成为集体所有制或公私合营企业。1956年,公路运输业全部收归国营,各民办汽车公司及个体汽车运输车户,先后将汽车折价纳入国营福建省汽车运输公司泉州分公司,在青阳设立晋江县运输站。1960年,晋江县创建汽车运输队(后改称汽车运输公司)。1977年创办晋江县公交公司,至1978年,有载重货车27辆/110吨、载货挂车7辆/21吨,载客汽车8辆/260座位,其他机动车辆20辆/27吨。客运量59万人、客运周转量1125万人公里,货运量43.5吨、货运周转量3866万吨公里。1965年~1978年13年时间,客、货运量仅分别增长47.5%和11.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晋江县实行“有路大家行车,有水大家驶船”的开放政策,公路运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种所有制的运输体系,促进了运输业的迅速发展。1985年有载货汽车35辆/1170吨、载货挂车10辆/35吨、载客汽车46辆/1834座位、运输拖拉机33辆/76.5吨、其他机动车辆4辆/4.90吨。客运量227万人,客运周转量6509万人公里;货运量45万吨,货运周转量2368万吨公里。1995年有载货汽车6087辆/11322吨,载客汽车3080辆/25772座位,轮胎式拖拉机18385辆、摩托车65194辆。客运量905万人、客运周转量18249万人公里;货运量89万吨,货运周转量14672万吨。2000年,全市有客运企业6家、出租车企业1家,拥有客运车辆716辆/9287座位,客运量1468.98万人,周转量30191.91万人公里,分别比1995年增长62.32%和65.44%,分别年均递增10.2%和10.6%。拥
  有各种营运货车22557辆,其中3吨以上货车1748辆、后三轮摩托车1745辆、轮式拖拉机472辆、手扶拖拉机6904辆。货运量298.34万吨、周转量21152.05万吨公里。分别比1995年增长144.54%和46.20%,分别年均递增19.6%和7.9%。还有两轮摩托车35142辆(正式办证)。
  全市4有客运汽车站5个,占地面积37705.2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20152.86平方米,各镇均设有客运站点。有货物配载运输站40家、公铁联运9家、搬运装卸服务业1家,货场占地面积34403平方米,从业人员477人。全市道路运输市场主体呈多元化,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竞争局面。
  (二)水路
  内河运输晋江历史上是内河运输的重要航道,随着近代公路的开通,溪河运输逐渐衰落。1951年后,晋江东、西溪航运管理划归泉州市。1966年金鸡河闸建成,桥闸上下游基本断航。九十九溪航道仅余泉州经溜石、陈埭、青阳至江头河段14.5公里。1979年普查,通航航线35条,通航里程114.1公里。至2000年,全市仅有小型机动船23艘(每艘载重量均在10吨以下),其中10艘分别在晋江沿岸的仙石、溜石、海尾、六斗等4个渡口,渡运旅客及小宗农副产品至泉州市区富美渡口。另有13艘在晋江下游,以采砂运石为主。
  内海运输晋江内海航运,历来以安海港为中心,明代中后期与漳州月港、厦门通航往来甚为频繁。还有深沪、祥芝、蚶江、永宁、东埔等港口,民国时期均以县城泉州为中心,每日都有往来城乡之间的交通船只,并设有固定班次的运载客货船渡。后随沿海公路兴建而日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晋江交通部门办有6个海运集体企业,年货运量曾达21万吨。至2000年,全市仅有海运企业5家(其中县办集体企业3家、镇办企业2家),
  拥有钢质货船17艘,总载重7562吨,航行于国内二、三类航区,以运输散杂货为主。全年仅完成货运量8.86万吨、货运周转量9332.17万吨公里。
  (三)港口
  历史上晋江县境内的泉州港(后渚港)是闻名的“世界东方第一大港”,还有蚶江港、永宁港(今均属石狮市),现市域的深沪、围头两个港口,深沪、围头、东石、安海四个港区是泉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沪港天然良港,港域锚地宽广,万吨级船舶可全天候进出,历史上就有200至400吨级船舶通航。1990年起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第一期工程5000吨级散杂集装箱码头,1997年投入营运。1998年9月动工建设第二期万吨级多用码头,投资1.50亿元,于2000年6月投入试营运。深沪码头已辟为二类口岸,省政府批准为台轮停靠点,是对台经贸合作的重要窗口。目前,港区以经营杂货为主,运作良好。2000年完成港口杂货吞吐量51.6万吨。
  后山陆岛码头位于深沪半岛东南突出部,与金门一水之隔。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晋台民间小额贸易频繁,小型台轮每天到后山补给不少于20艘。促进了晋台贸易,并解决周边海域诸岛交通难的问题。1997年8月,福建省计委批准在深沪后山建造1个1000吨级的陆岛交通码头,当年9月开工,1998年竣工,总投资2500万元。1999年5月扩建二期码头工程,2000年6月29日竣工验收,产权移交深沪镇政府管辖。
  围头港位于市域最南端,天然良港,与金门岛相距仅5.6海里,是省道306线的起点。1995年经省批准建万吨级对台贸易码头。1996年元月正式动工,1998年9月完成水工主体工程,并通过由省港航管理局主持验收,具备靠泊试生产条件。为福建
  省第一座在开敞水域建成的万吨级深水泊位,可同时停靠3000吨级海轮2艘。码头前沿及后方配置相应的装卸作业机械、库场、道路及生产生活辅助等港口配套设施。1998年12月29日,围头港区正式开通国际集装箱航班,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的“星洋号”国际集装箱货轮从围头码头开往香港。2000年完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422万标准箱,比1999年增长235%。
  东石港位于安海港东南岸,距厦门港37海里,距后渚港约50海里,至香港324海里。是得天独厚的避风港。古代东石港为安海港的外港,是出入安海港船舶的寄泊地。民国22年(1933)建造第一座客货码头,27年码头被日机炸毁,36年重建,1964年扩建。1979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东石港为福建省21个港口起运点之一。1982年挖深港道,使货轮可直接靠岸装卸。1985年动工兴建300吨~500吨级泊位码头3个,1987年竣工。在港区的白沙、井林2个浅水区分别建设小型简易码头,形成以东石码头为主枢纽的码头群。1999年又投资600万元,动工扩建2000吨级、1000吨级泊位码头各1个及配套设施,于2000年7月竣工。扩建后码头长度由原来的90米增加到219米,适应中小型货轮靠泊作业,提高了港口货物吞吐量。东石港现为闽南金三角对外贸易的起运点、台轮停泊站,设置泉州市东石港务站、福建省台胞贸易总公司东石分公司。货轮直航香港、广州、上海、连云港、旅大等港口。200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8.4万吨。
  安海港位于围头湾内西北方,扼晋江水陆交通要冲。海路距后渚港51海里,距厦门38海里,距香港325海里,距台湾高雄207海里,是古代著名对外交通贸易港口。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港口与航道通航条件不断变化,航运能力每况愈下。东石码头建成后,1998年安海港吞吐量仅1.6万吨。1996年6月,经批准在安平开发区东侧建设500吨级杂货码头泊位3个,可停
  泊500吨~1000吨级船舶装运,1998年底建成投入试航。新港区以装卸粮食、建材、钢铁等散杂货为主,200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6万吨。
  “九五”期间,晋江市利用濒海的优势,贯彻“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港口建设。至2000年底,境内共有2个港口、4个港区,建成生产性大中小码头泊位19个。全年共完成港口散货吞吐量194万吨,比1995年增长4倍多,还有集装箱3.422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2.35倍。
  (四)机场
  民国20年(1931),军阀陈国辉在晋江县城泉州修建简易机场,至22年机场废弃。
  1955年2月,在晋江青阳镇东南修建军用机场。198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机场军民合用,并建立民航站,开辟福州—泉州—广州航线,1981年8月6日正式通航。至1983年10月,厦门国际机场建成开航,晋江机场随即停航。三年共完成客运11000人次、货运120.329吨。
  随着泉州经济、社会的发展,1993年7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国家计委批准,恢复民航站,扩建泉州晋江机场,于1996年12月12日通航。机场总投资2.6亿元,由地方政府全额自筹,其中海内外捐赠近亿元。现已开通14条航线,并开通香港、马尼拉的临时包机。每周进出106个航班。2000年旅客吞吐量36万人次,运输货邮6547.8吨,列全国149个通航机场的第43位,机场也由4C级升为4D级。
  (五)管理
  新中国成立前,县交通行政属县建设科兼管。1952年成立晋江县非机动车辆管理站,1955年3月成立晋江县非机动车辆
  管理处,1956年6月成立晋江县交通局。此后多次变动。至1981年1月恢复晋江县交通局。2000年,晋江市交通局设5个科室,下辖12个交通运输管理站及1个公路稽查站,下属交通企业8个。市交通行政部门切实加强运输市场管理、交通规费征收管理、交通行政执法、公路路证管理、安全监督检查等工作。2000年审查批准购置大中小客货车2894辆,办理《道路运输证》客货车2524辆,年审各类车辆6141辆,取缔非法票点82家,查处违章客货车577辆次,完成征收“两费”1321.65万元,征收车辆购置附加费735万元,出动车辆上路巡查1207辆次,还发出违章通知书、纠正违章行为、清理违章堆放物、拆除违章搭盖、广告架牌、非交通标志等,处理赔偿公路损失费60.4万元。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创造了安全、祥和的社会环境。
  泉州晋江机场成立机场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12个科室,形成管理体系,切实搞好机场运营,保证航班的安全运转。
  二、邮电
  晋江置县后,即设有驿站,以传递官方文书。至清代,晋江共设8驿、3站。邮电机构始设于清光绪年间。光绪十年(1884)设晋江电报局,二十九年设晋江邮局。
  民国12年(1923),晋江邮电局设有4个邮局和5个代办所,同时,陆路邮件开始委托汽车带运。22年,县政府安装了电话总机,两年后开设安海电报局和晋江电话局,首次开通长途电话。同年底,邮、电合并改称电信局。27年厦门沦陷后,晋江直接与香港邮局交换邮件。32年,晋江电信局建立无线电台,与永安中心电报局联络。37年,晋江邮局已成为国际邮件互换局。
  1949年9月,晋江县人民政府和军事管制委员会分别接管县邮局和电信局。当时晋江有4个邮局、69个代办所,地方电话有5个交换点。1951年县政府迁至青阳,石狮和安海的邮电机构合并,设立青阳邮电局(1955年改称晋江县邮电局),均属省邮电管理局领导。
  1953年~1957年,全面整顿农村邮政代办所,增设英林等16个支局和衙口等6个交换点,全县通电话的乡镇达73%。1957年完成业务总量318054元,比1952年增长104.7%。1965年,全县实现队队通邮路,社社自办邮政机构,还开辟晋江至泉州自办汽车邮路。电信则实现社社有总机,队队通电话。1966年完成业务总量634583元,比1957年增加99.5%。
  “文化大革命”期间,邮电分而复合,全县只有电报和磁石电话交换电话机,市话4台400门,农话19台1260门。从1978年起,晋江邮电采取增强通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措施,全面试行《邮电通信企业经济技术指标考核办法》。农村信报投递和县内邮件转趟开始使用摩托车和汽车;开通12路载波和使用55型电传打字机。
  1980年以后,晋江县邮电局通过挖掘潜力、更新设备、深化企业改革,使信报亲投到户。埋设对称电缆,开通60路载波和安装DD14对端设备;开通长途半自动去话电路。至1985年,全县城乡电话总用户1659户,比1980年增加660户。长途电话电路从14条增至51条,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6.5万元,比1980年增长165.86%。1986年投资800多万元引进日本富士通公司F150型4000门程控电话,于1987年9月开通,成为全国继广东省东莞县之后第二个安装程控电话的县。1988年,建成全国第一个市、县、镇三级联网的数字交换、数字传输,城乡一体的程控电话网,并实现了全县农村电话自动化。1990年,程控电话又扩容至1.92万门,城乡电话用户达7588户,邮电业务总量达
  1130.91万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3.57倍和3.09倍。农村电话用量达“全省第一,全国少有”。加快发展步伐,实施程控电话扩容工程,至1995年程控电话容量达25万门,是1990年的12倍。1993年6月,青阳第一个移动通信基站建成开通,至1995年底,全市已拥有移动基站15个。在全市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后,又对原有的PCM传输进行改造,在全国县(市)一级较早实现了先进、安全、迂回度大、灵活性强的同步数字传输网。至1995年底,全市各镇均有2个以上电话局,建成由1个汇接局、12个母局、19个模块局组成的程控电话网,全市城乡电话用户达8.8万户,是1990年的11.6倍,无线寻呼也达6.8万户,移动电话户11568户。人均信函数量由1990年的4.07件增加到20.53件。邮政储蓄从1990年15.37万元,猛增至2.6亿元。邮电业务总收入达2.88亿元,是1990年的25.46倍。至2000年,全市程控电话总容量扩大至32.7万门。同时加大网络技术含量,投资1350万元建设移动通信基站,拓展新技术新业务;改革农村支局管理体制,全市15个镇已拥有自办邮电支局34个。
  1997年5月17日,晋江市万维信息网正式开通,它是福建省县级市中第一个建成并上网的信息网,标志着晋江社会向信息化进程迈进。同年9月22日,市邮电局新开办了邮政航空货运特快业务。11月,介绍晋江概况的信息——《晋江主页》第一次进入互联网,标志着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在电脑上读到《晋江主页》。
  1998年,晋江邮政和电信实行分营。1999年又成立移动通信公司。继续拓建电信工程,发展虚拟网电话和IC卡公话,在市区青阳和安海开通IC卡公话一条街。1998年11月12日,开通市彩色电话会议网络。同年12月5日,市电信局投产的第二制式C&C08交换机8000门,标志着本地网结束了单一制式的历史。
  2000年,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各镇自办邮电支局共34个,形成市局管分局、分局管支局,层层落实责任制的农村通信管理体制,各镇的邮电自办服务网点(共27个),均办理邮政函件、包裹、汇兑、报刊发行和电信各项业务。程控电话总容量达32.7万门,数字移动基站达157个、载频总数1200多个,并基本完成晋江骨干网及基干网传输光缆建设。城乡电话用户总数达25.54万户,主线普及率达百人25部;IC卡公话总数1806部,数据增值业务2.01万户。有程控电话用户3万户镇2个、2万户镇4个、1万户镇7个;14个镇入户率达80%以上,306个行政村入户率达60%以上,成为福建省第一批“电话县(市)”之一。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20.12万户。电信业务总收入达83717万元,比上年增长15.08%。邮政业务收入达8310万元,比上年增长19.58%。其中:邮储收入1792.19万元,特快收入1840.08万元,集邮收入1450.06万元,汇票收入828.45万元,函件收入660.90万元,报刊收入530.78万元,包件收入444.42万元,其他业务收入762.44万元。邮政储蓄期末余额达72122万元,比增6.9%。全市共有9个镇完成收投体制改革,初步实现农村投递城市化和收投合一,并建成信报箱5796格。初步建成晋江邮政网站,实现网上报刊订阅、网上邮票预订、网上鲜花礼仪专送等功能,并自行开发了进出口电汇自动处理系统和农村支局报刊投递微机管理系统。
  三、旅游
  晋江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自80年代末,晋江便开始注重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并把旅游作为晋江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增长点。1997年又将旅游业确定为全市8大支柱之一。1992年晋江撤县设市伊始,便成立了
  晋江市旅游事业局,并从同年6月开始至1994年9月,先后成立了4家旅行社。1998年1月,计有晋江侨联旅行社、晋江旅行社、晋江顺达旅行社、晋江育才教育旅行社和晋江青年旅行社5家合格旅行社。除开办各地的旅游业务外,还开办了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及香港、澳门等地旅游业务。1993年在经过专家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全市进行旅游区域的规划,规划包括景点建设、酒店建设、交通设施建设以及宣传促销等项目。1997年,又对规划作了修订。1996年9月,晋江成立了旅馆协会,会员单位96家。1999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为105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近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3亿元。全市旅游资源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
  (一)晋江市全市分为3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区
  一是晋北风景商贸旅游区,旅游资源有:草庵摩尼教遗址,陈埭丁氏宗祠,磁灶古窑址,紫帽山风景名胜,画马石,罗裳山风景,各类市场和购物中心,东山水库,新垵水库等;
  二是晋西南史迹宗教旅游区,旅游资源有:安平桥,龙山寺,南天寺,星塔,东石寨,白沙古战场遗址和古城址,古檗山庄,三公宫,灵源山风景名胜,白沙海滨,民俗与美食,购物市场;
  三是晋南海滨旅游区,旅游资源有:深沪湾古森林与牡蛎遗址,衙口、东海垵、石圳、围头、塘东阳光沙滩及海洋风光,“两金”(金门与金井)渊源,西资岩,崇真殿,龙湖和虺湖,深沪台商贸易街,晋南服装城等。
  (二)晋江市旅游线路
  晋江宗教文化一日游草庵→灵源寺→龙山寺→五里桥→东石寨→南天寺(或古檗山庄)→西资岩→金门瞭望台。
  晋江休闲度假一日游紫帽山金粟洞→凌霄塔→高尔夫球场(打高尔夫练习球)→草庵→施琅将军纪念馆→深沪海底古森林遗迹(或深沪烟墩山烽火台)→金井围头游览炮战遗迹(或围头金沙湾游泳戏水)→金门瞭望台看金门。
  经济建设考察游A线:晋江机场→SM广场→草庵→五里科技工业园→恒安集团→安平开发区→五里桥;B线:SM广场→海底古森林遗址→浔兴集团→深沪万吨码头→七匹狼集团→围头码头→金门瞭望台→“8.23”炮战遗迹→柒牌集团
  市场建设考察游天工陶瓷城→高尔夫球场→陈埭鞋材市场→丁氏祠堂→福埔机电市场→SM广场→罗山食品城→安海糖烟酒市场。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简本

《晋江市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不设上限,下限至2000年。分概述、建置与人口、自然、党政社团、经济、晋江与侨台港澳关系、文化、方言与风俗、人物、大事记等10章,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