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970
颗粒名称: 一、城乡建设
分类号: TU984.2
页数: 8
页码: 222-2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市城乡建设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市区规划和建设、城镇规划和建设等。
关键词: 晋江市 城乡建设

内容

(一)市区规划和建设
  晋江从唐开元六年(718)置县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县治(城)设在泉州,为历代州治、府治之首邑。1951年析出晋江县城及其周边乡镇设立泉州市(今鲤城、丰泽、洛江区),县城即
  南迁青阳镇。199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晋江撤县设市。
  1.概况
  青阳位于市域北部,距泉州市12公里,古称“五店市”,原为农村小集镇。民国34年(1945)以后,海外侨胞集资扩建街道(锦绣街、塘岸街、新街仔),至1949年前,总长计1300多米(路面宽5米~6米)。县城迁至青阳后,各项城镇建设有所发展,但由于基础较差,晋江地处海防前线,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很少,县城也没有建设规划,加上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滞后,城市功能十分薄弱,仅是全县的政治中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海峡两岸形势的缓和,晋江侨乡经济迅速发展,县城规划建设开始摆上位置,各项建设投资逐渐加大,面貌有明显的变化。1983年首次进行总体规划,着手进行街道、公共设施、公共交通、水电、住房等建设,塘岸街、旗牌街改建、拓宽,县城开始由农村集镇向工贸城市转化。1992年撤县设市,迈入了科学规划和建设现代化侨乡新型城市的历程。
  晋江设市以来,按照“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超常规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和城市建设力度,各项建设全面铺开。全市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多亿元,是设市以前城建投资总和的38倍。至2000年,建成区面积已达12.8平方公里,比原来扩大了3.5倍,城市人口达8.82万人,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功能逐步完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框架。在全省创建文明城市竞赛中,先后被评为“先进城市”、“优胜城市”,并荣获“省级文明达标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称号。
  2.市区建设规划
  晋江设市后投入规划经费800多万元,对原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四次较大的调整和修编。1996年1月,省建委主持召开
  晋江市总体规划修编技术鉴定会。晋江市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由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呈报省政府审批,晋江城市总体规划基本定型。
  晋江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区范围为189.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建成区,东至晋江机场,西至福厦高速公路,北至池店新店村,南至罗山社店村。从原来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38平方公里。
  晋江市区总体规划,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和谐统一为宗旨,科学地制定结构清晰、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远近皆宜,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跨世纪的现代化城市。
  晋江市区性质确定为:晋江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闽东南重要的工贸城市。市区人口规模为近期20万人,中期30万人,远期40万人。规划原则提出二个强化:即强化市区作为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强化侨乡特色。两个创造: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两个适应: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适应城市有机生长的规律。规划总目标为跨世纪晋江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空间环境。
  在搞好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抓紧专项规划的编修。目前已完成的专项规划有:园林绿化、电力、电信、旅游、土地使用、道路红线、排水工程、抗震、环境保护、消防等;完成市区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步方案和双沟、竹树下、桂山、莲屿、曾井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面积6.2平方公里;完成双沟C街区0.7569平方公里和市区第二公园0.267平方公里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完成市区金鸡河(内沟河)整治工程规划设计;完成市区22个小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总面积18.9平方公里,占规划区面积49.7%。并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执行“一书两证”规划审
  批,积极引导建设单位和群众自觉服从大局,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及时查处违法建设,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3.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重点工程建设。晋江撤县设市以来,一批市区重点市政建设项目相继建成,主要有泉州晋江机场、晋江体育中心、电力大厦、广电大厦、阳光大厦、江滨公园、晋江大剧院、敏月公园、青少年宫、妇女活动中心、友玉科技楼、廷奎图书馆、嘉诚中心、帝豪酒店、南苑酒店、爱乐假日酒店、青阳综合市场、翰林池市场、曾井综合市场、八八商业城、金融中心、殡仪馆等,塑造了城市新形象。另外,正在建设市区6个工业小区和科技园区,总面积2.98平方公里。
  城市交通。1992年以来建成东环路、南环路、泉安路、中干道、北环路、崇德路、迎宾路、西干道、江福路及市区小区部分干道,形成总长度32.1公里,“五纵三横”的市区道路网络。人均道路面积超过省规定指标。1995年组建的晋江公共交通公司投入运行,城市公交路线2000年已开辟营运22条,全年营运里程426.7万公里,客运量513.6万人次。市区有5个客运汽车站,线路贯通全市各镇、村,还直达福州、厦门、汕头、广州、深圳、拱北等地。泉州晋江机场于1996年9月首航成功,市区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邮电通信。建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拥有程控电话网、数字传输网、移动通讯网、无线传呼网、数据通信网五大骨干的现代化多功能通信网。市区电话用户3万多户,电话普及率达35%;移动电话用户2万多户;并在市区建成IC卡公话一条街,大大提高了公用电话的方便程度。
  供水工程。市区已建成第一水厂和第二水厂第一期工程,供水管道多次改造、扩网,供水能力大大提高。年供水量达900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98%。同时完成雨水管道52公里、污水管
  道36公里的铺设;全长6.3公里内沟河的整治工程。
  供电供气工程。市区已建成占地4500平方米,具有别墅花园式的青阳110KV变电站。日供电最高负荷达2.3万千瓦,保证了市区优质供电。城市输电线路总长度为234公里,市区道路实现路灯化。2000年市区燃气管道工程、竹园小区燃气瓶组站建成完工,市区燃气普及率达92%。
  环卫设施。围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清洁城市,化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目标,加强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建有城市公厕358座,其中水冲式112座;垃圾箱1450多个和青华、曾井、梅岭、安居工程4个垃圾中转站;建成占地50亩、日填埋能力75吨的铜锣山垃圾处理场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6%,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市区日清扫面积达80万平方米。
  园林绿化。对园林绿化采取倾斜政策,投入资金达3770万元,重点用于城市道路绿化、新村小区住宅绿化和城区中心绿地绿化建设。市区绿化面积已达272.5公顷,市区绿化覆盖率31.2%,人均公共绿地6.18平方米。建成阳光绿化广场园林小区、新店绿化广场和市区各环岛、部分主干道绿化带改造和世纪公园入口处的建设。“城市园林绿化达标”通过省政府验收,初步形成“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绿化格局。
  4.城市管理
  晋江市在搞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管理工作。
  加强领导搞好协调。成立以市长挂帅、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城市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城管工作,保证城市管理有序开展。
  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活动。1995年~2000年连续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活动。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
  市人大城建委、市建委、环保局、交警大队、法院、青阳镇等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市民的城市、环境、法制意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形成人人关心、参与、支持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市政府先后制定颁布了城市管理六个暂行规定和一个通告,以及规划建设管理等规定,全市规划建设管理由市建委统一管理和审批,制定了“一书两证”(建设项目意向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许可证)制度,对违法建设项目进行严肃处理,并聘请社会监督员,建立健全规划管理监督网络,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城管队伍不断壮大。组建市政工程管理处,城监队伍由中队升格为大队,还增加环卫和园林管理处人员。
  加大查处违法违章建设的力度。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活动,对违章违法行为实施执法检查和清理,对违法违章者给予严肃查处。1996年以来,共清查各种违章建设360起,拆除违章搭盖42处2万多平方米,拆除破旧和不规范广告牌651块、3767平方米,拆除不规范雨蓬8000多平方米,清理路障1380立方米,教育取缔违章摊点23000多人次,纠正违章车辆13100多车次等,使市容市貌大为改观。在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活动中获得好评。
  (二)城镇规划和建设
  1.乡镇建设规划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行政区域几经变动,至1992年15个乡镇全部为镇建制,进入了旧镇改造和新镇建设的新时期。
  1992年晋江撤县设市后,立足于市情,把晋江市域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了《晋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按照强化中心市区,建设城镇群体,规范乡村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的整体思路抓
  好城乡建设。全市有13个镇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
  1992年以后,投入测量规划经费,完成了15个镇及大部分中心村1:1000地形图测量,至1994年全市15个镇均完成总体规划并逐步修编。加快城镇工贸小区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安海镇南北环工贸小区、东石镇工业园区、金井镇围头对台商贸旅游区规划。晋江市小城镇规划工作立足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突出地方特色,突出科学性、适度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出台了“三集中”政策,明确要求民房建设逐步向规模新区集中、工业企业逐步向工业小区集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市区、集镇集中,保证规划的实施,加快了小城镇建设。
  2.城镇建设
  以市域为一个整体,以市区为龙头,市区建设和乡镇建设统一规划,建设具有侨乡特色的珠链式城市。
  构建珠链式城镇新体系。以连接各镇的高等级公路、现代通信,联结各个镇区及市级以上开发区,逐步形成以青阳、安海、晋南(包括英林、金井、深沪)等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为龙头,一批外商开发区和工业小区为骨架的“三足鼎立、三星拱照、珠连璧合、城乡一体、空间大、余地多、辐射能力强的珠链式侨乡新型城市”。各镇掀起建设热潮,多方筹集城镇建设资金50多亿元,投入交通、供水、通信、电力五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城镇规划明显扩大。除青阳镇外,各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人口29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7%。各镇已经成为晋江市中心的卫星城镇经济,并带动农村“众星捧月”般环绕着市中心。
  以工业小区带动城镇发展。在建设小城镇中,将工业小区建设放在首位,带动小城镇建设。十多年来,已开发城镇工业、商
  贸小区40多个,其中安平、福埔、东海垵、紫帽的四个开发区成片土地开发达4000多亩。为加快工业小区发展步伐,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及措施,鼓励企业向城镇集中靠拢,到城镇工业区安家落户,在用地及各种收费项目上给予优惠。并实行“五统一”政策,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征用土地、统一配套建设、统一办理手续、统一服务管理。据统计,在城镇各类工业小区创办的工业企业已达4300多家,产值达191.3亿元,分别约占全市乡镇企业数和全市乡镇企业产值的42%和56%。涌现出恒安、万时红、七匹狼、柒牌等一批产值超亿元、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改革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晋江市大胆试点,改革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打破城镇建设由国家包揽的传统做法,按照自筹、自用、自还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筹集建设资金,初步建立以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实行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走出了一条运用市场机制、内缮外举,多方筹集城镇建设资金的路子。用好现行政策,政府充分利用土地级差,收足、管好、用好基础设施配套费,每年投入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并大胆举债。鼓励外资、个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份投资兴办城镇公用事业,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打好“侨牌”,鼓励海外侨亲投资,捐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
  晋江市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使晋江经济发展拥有了更加宽广的载体,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商品集散市场,流通领域十分活跃,第三产业生机盎然,促进了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改善乡镇企业布局,安排了本地农村劳动力并接纳了几十万外地劳工就业,保证了晋江市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简本

《晋江市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不设上限,下限至2000年。分概述、建置与人口、自然、党政社团、经济、晋江与侨台港澳关系、文化、方言与风俗、人物、大事记等10章,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