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城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970
颗粒名称:
一、城乡建设
分类号:
TU984.2
页数:
8
页码:
222-2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市城乡建设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市区规划和建设、城镇规划和建设等。
关键词:
晋江市
城乡建设
内容
(一)市区规划和建设
晋江从唐开元六年(718)置县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县治(城)设在泉州,为历代州治、府治之首邑。1951年析出晋江县城及其周边乡镇设立泉州市(今鲤城、丰泽、洛江区),县城即
南迁青阳镇。199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晋江撤县设市。
1.概况
青阳位于市域北部,距泉州市12公里,古称“五店市”,原为农村小集镇。民国34年(1945)以后,海外侨胞集资扩建街道(锦绣街、塘岸街、新街仔),至1949年前,总长计1300多米(路面宽5米~6米)。县城迁至青阳后,各项城镇建设有所发展,但由于基础较差,晋江地处海防前线,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很少,县城也没有建设规划,加上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滞后,城市功能十分薄弱,仅是全县的政治中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海峡两岸形势的缓和,晋江侨乡经济迅速发展,县城规划建设开始摆上位置,各项建设投资逐渐加大,面貌有明显的变化。1983年首次进行总体规划,着手进行街道、公共设施、公共交通、水电、住房等建设,塘岸街、旗牌街改建、拓宽,县城开始由农村集镇向工贸城市转化。1992年撤县设市,迈入了科学规划和建设现代化侨乡新型城市的历程。
晋江设市以来,按照“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超常规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和城市建设力度,各项建设全面铺开。全市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多亿元,是设市以前城建投资总和的38倍。至2000年,建成区面积已达12.8平方公里,比原来扩大了3.5倍,城市人口达8.82万人,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功能逐步完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框架。在全省创建文明城市竞赛中,先后被评为“先进城市”、“优胜城市”,并荣获“省级文明达标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称号。
2.市区建设规划
晋江设市后投入规划经费800多万元,对原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四次较大的调整和修编。1996年1月,省建委主持召开
晋江市总体规划修编技术鉴定会。晋江市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由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呈报省政府审批,晋江城市总体规划基本定型。
晋江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区范围为189.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建成区,东至晋江机场,西至福厦高速公路,北至池店新店村,南至罗山社店村。从原来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38平方公里。
晋江市区总体规划,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和谐统一为宗旨,科学地制定结构清晰、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远近皆宜,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跨世纪的现代化城市。
晋江市区性质确定为:晋江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闽东南重要的工贸城市。市区人口规模为近期20万人,中期30万人,远期40万人。规划原则提出二个强化:即强化市区作为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强化侨乡特色。两个创造: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两个适应: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适应城市有机生长的规律。规划总目标为跨世纪晋江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空间环境。
在搞好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抓紧专项规划的编修。目前已完成的专项规划有:园林绿化、电力、电信、旅游、土地使用、道路红线、排水工程、抗震、环境保护、消防等;完成市区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步方案和双沟、竹树下、桂山、莲屿、曾井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面积6.2平方公里;完成双沟C街区0.7569平方公里和市区第二公园0.267平方公里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完成市区金鸡河(内沟河)整治工程规划设计;完成市区22个小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总面积18.9平方公里,占规划区面积49.7%。并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执行“一书两证”规划审
批,积极引导建设单位和群众自觉服从大局,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及时查处违法建设,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3.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重点工程建设。晋江撤县设市以来,一批市区重点市政建设项目相继建成,主要有泉州晋江机场、晋江体育中心、电力大厦、广电大厦、阳光大厦、江滨公园、晋江大剧院、敏月公园、青少年宫、妇女活动中心、友玉科技楼、廷奎图书馆、嘉诚中心、帝豪酒店、南苑酒店、爱乐假日酒店、青阳综合市场、翰林池市场、曾井综合市场、八八商业城、金融中心、殡仪馆等,塑造了城市新形象。另外,正在建设市区6个工业小区和科技园区,总面积2.98平方公里。
城市交通。1992年以来建成东环路、南环路、泉安路、中干道、北环路、崇德路、迎宾路、西干道、江福路及市区小区部分干道,形成总长度32.1公里,“五纵三横”的市区道路网络。人均道路面积超过省规定指标。1995年组建的晋江公共交通公司投入运行,城市公交路线2000年已开辟营运22条,全年营运里程426.7万公里,客运量513.6万人次。市区有5个客运汽车站,线路贯通全市各镇、村,还直达福州、厦门、汕头、广州、深圳、拱北等地。泉州晋江机场于1996年9月首航成功,市区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邮电通信。建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拥有程控电话网、数字传输网、移动通讯网、无线传呼网、数据通信网五大骨干的现代化多功能通信网。市区电话用户3万多户,电话普及率达35%;移动电话用户2万多户;并在市区建成IC卡公话一条街,大大提高了公用电话的方便程度。
供水工程。市区已建成第一水厂和第二水厂第一期工程,供水管道多次改造、扩网,供水能力大大提高。年供水量达900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98%。同时完成雨水管道52公里、污水管
道36公里的铺设;全长6.3公里内沟河的整治工程。
供电供气工程。市区已建成占地4500平方米,具有别墅花园式的青阳110KV变电站。日供电最高负荷达2.3万千瓦,保证了市区优质供电。城市输电线路总长度为234公里,市区道路实现路灯化。2000年市区燃气管道工程、竹园小区燃气瓶组站建成完工,市区燃气普及率达92%。
环卫设施。围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清洁城市,化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目标,加强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建有城市公厕358座,其中水冲式112座;垃圾箱1450多个和青华、曾井、梅岭、安居工程4个垃圾中转站;建成占地50亩、日填埋能力75吨的铜锣山垃圾处理场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6%,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市区日清扫面积达80万平方米。
园林绿化。对园林绿化采取倾斜政策,投入资金达3770万元,重点用于城市道路绿化、新村小区住宅绿化和城区中心绿地绿化建设。市区绿化面积已达272.5公顷,市区绿化覆盖率31.2%,人均公共绿地6.18平方米。建成阳光绿化广场园林小区、新店绿化广场和市区各环岛、部分主干道绿化带改造和世纪公园入口处的建设。“城市园林绿化达标”通过省政府验收,初步形成“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绿化格局。
4.城市管理
晋江市在搞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管理工作。
加强领导搞好协调。成立以市长挂帅、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城市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城管工作,保证城市管理有序开展。
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活动。1995年~2000年连续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活动。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
市人大城建委、市建委、环保局、交警大队、法院、青阳镇等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市民的城市、环境、法制意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形成人人关心、参与、支持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市政府先后制定颁布了城市管理六个暂行规定和一个通告,以及规划建设管理等规定,全市规划建设管理由市建委统一管理和审批,制定了“一书两证”(建设项目意向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许可证)制度,对违法建设项目进行严肃处理,并聘请社会监督员,建立健全规划管理监督网络,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城管队伍不断壮大。组建市政工程管理处,城监队伍由中队升格为大队,还增加环卫和园林管理处人员。
加大查处违法违章建设的力度。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活动,对违章违法行为实施执法检查和清理,对违法违章者给予严肃查处。1996年以来,共清查各种违章建设360起,拆除违章搭盖42处2万多平方米,拆除破旧和不规范广告牌651块、3767平方米,拆除不规范雨蓬8000多平方米,清理路障1380立方米,教育取缔违章摊点23000多人次,纠正违章车辆13100多车次等,使市容市貌大为改观。在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活动中获得好评。
(二)城镇规划和建设
1.乡镇建设规划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行政区域几经变动,至1992年15个乡镇全部为镇建制,进入了旧镇改造和新镇建设的新时期。
1992年晋江撤县设市后,立足于市情,把晋江市域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了《晋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按照强化中心市区,建设城镇群体,规范乡村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的整体思路抓
好城乡建设。全市有13个镇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
1992年以后,投入测量规划经费,完成了15个镇及大部分中心村1:1000地形图测量,至1994年全市15个镇均完成总体规划并逐步修编。加快城镇工贸小区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安海镇南北环工贸小区、东石镇工业园区、金井镇围头对台商贸旅游区规划。晋江市小城镇规划工作立足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突出地方特色,突出科学性、适度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出台了“三集中”政策,明确要求民房建设逐步向规模新区集中、工业企业逐步向工业小区集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市区、集镇集中,保证规划的实施,加快了小城镇建设。
2.城镇建设
以市域为一个整体,以市区为龙头,市区建设和乡镇建设统一规划,建设具有侨乡特色的珠链式城市。
构建珠链式城镇新体系。以连接各镇的高等级公路、现代通信,联结各个镇区及市级以上开发区,逐步形成以青阳、安海、晋南(包括英林、金井、深沪)等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为龙头,一批外商开发区和工业小区为骨架的“三足鼎立、三星拱照、珠连璧合、城乡一体、空间大、余地多、辐射能力强的珠链式侨乡新型城市”。各镇掀起建设热潮,多方筹集城镇建设资金50多亿元,投入交通、供水、通信、电力五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城镇规划明显扩大。除青阳镇外,各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人口29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7%。各镇已经成为晋江市中心的卫星城镇经济,并带动农村“众星捧月”般环绕着市中心。
以工业小区带动城镇发展。在建设小城镇中,将工业小区建设放在首位,带动小城镇建设。十多年来,已开发城镇工业、商
贸小区40多个,其中安平、福埔、东海垵、紫帽的四个开发区成片土地开发达4000多亩。为加快工业小区发展步伐,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及措施,鼓励企业向城镇集中靠拢,到城镇工业区安家落户,在用地及各种收费项目上给予优惠。并实行“五统一”政策,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征用土地、统一配套建设、统一办理手续、统一服务管理。据统计,在城镇各类工业小区创办的工业企业已达4300多家,产值达191.3亿元,分别约占全市乡镇企业数和全市乡镇企业产值的42%和56%。涌现出恒安、万时红、七匹狼、柒牌等一批产值超亿元、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改革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晋江市大胆试点,改革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打破城镇建设由国家包揽的传统做法,按照自筹、自用、自还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筹集建设资金,初步建立以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实行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走出了一条运用市场机制、内缮外举,多方筹集城镇建设资金的路子。用好现行政策,政府充分利用土地级差,收足、管好、用好基础设施配套费,每年投入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并大胆举债。鼓励外资、个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份投资兴办城镇公用事业,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打好“侨牌”,鼓励海外侨亲投资,捐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
晋江市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使晋江经济发展拥有了更加宽广的载体,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商品集散市场,流通领域十分活跃,第三产业生机盎然,促进了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改善乡镇企业布局,安排了本地农村劳动力并接纳了几十万外地劳工就业,保证了晋江市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不设上限,下限至2000年。分概述、建置与人口、自然、党政社团、经济、晋江与侨台港澳关系、文化、方言与风俗、人物、大事记等10章,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