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寄生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74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寄生虫病防治
分类号: R197.2
页数: 2
页码: 696-69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德化县在丝虫病、钩虫病和疟疾的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德化县 卫生防疫 寄生虫病防治

内容

一、丝虫病
  民国期间由于医疗条件落后,政府无能,丝虫病在德化感染严重,流行广泛,在农村到处可见.1956年,县组织人员在城关机关单位采血镜检943人,检出有微丝蚴的83人,感染率为8.87%,1957年在德化一中、德化瓷厂二个单位,采血镜检1000人,检出有微丝蚴的60人,感染率为6%,在三班乡采血镜检399人,检出有微丝的25人,感染率为6.76%。1958,全县开展丝虫病普查发现,每个村落都有感染者,感染率最高的是岭脚大队(27.7%)、久住大队(26.8%).全县对微丝蚴检出者1.05万人,和现症病人(即淋巴管炎大脚简)480人,都给予免费药物治疗三次。1977年7月,经省、地区组织人员到汤头、水口、盖德等公社进行防治效果考核验收.感染率为0.22%.阳性率控制在1%以下,达到国家控制标准。1979年、1985年,县选择部分大队进行人群监测,再次证实德化县已基本消灭丝虫病。
  二、钩虫病
  1958年,县对局部地区粪检2500人,发现钩虫卵阳性数494人。感染率为19.76%。对感染者给予“四氯乙烯”药物免费治疗。1959年上半年,开展全县性钩虫病普查,粪检7904人,阳性1643人,感染率为20.78Y。下半年用饱和水和盐水漂浮法,粪检22923人,钩虫卵阳性者2810人·感染率为12.25%,对感染病者用贯众汤或四氯乙烯治疗.1961年,县卫生部门对城关和雷锋、南埕、霞碧共561人进行检查,发现钩虫平均感染率为33.13%。
  1980年对浔中蔬菜组菜农进行检查,受检595人,钩虫感染329人,感染率为55.20%。历次钩虫感染调查结果表明,其感染率菜农高于非莱农,农村人群高于城镇居民。
  三、疟疾
  1949年以前,德化疟疾流行猖獗,分布广,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休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每年都普查普治疟疾,1953年开始全面用药物口服预防.1957年在岭脚村人群中,脾脏受检299人,脾脏肿大率为27.09%,疟原虫检出阳性率为12.73%,严重影响群众健康。经过普查与防治,发病率逐年下降。20世纪50年代平均年发病率为1359.15/10万。60年代平均年发病率为111.79/10万。70年代平均年发病率为8.95/10万。1980年以来,控制了疟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