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卫生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73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卫生防疫
分类号: R197.2
页数: 7
页码: 693-699
摘要: 本章记述了德化县在1950年后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和传染病防治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 德化县 医药卫生 卫生防疫

内容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1950年,成立县防疫委员会。1951年,开展卫生宜传教育,发动群众毒杀老鼠。
  1952年,为防御美国的细菌战,全县各区、乡均建立卫生防疫机构。县举办防御细菌战卫生常识培训陴,培训学员170人。后在全县广泛开展反细菌战的爱国卫生运动,清理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蚊子、老鼠等。
  1953年2月,县区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开展群众性的清除垃圾、清理水沟坑洼积水,对城镇饮食店、菜馆、冷饮、水果摊贩进行卫生知识宜传教育,订立卫生制度进行监督。
  1956年,开展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麻雀,后因麻雀为益鸟,改为臭虫)运动。1958年,中共县委成立除四害运动委员会,组织全民性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1959年开展为期21天的全民除害灭病突击活动,全县56万余人次参加除四害讲卫生运动,灭鼠66.83万只,堵鼠润15.63万个,灭麻雀5.49万只(益鸟,后受保护),并消灭苍蝇、蚊子及其孳生地,使蚊蝇密度明显下降。运动中全县有85%户数被评为清洁户。1960年,全县推广三缸式、二缸式厕所,拆除、改建不卫生厕所,推行粪缸密封加盖。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冲击,爱国卫生运动领导机构解散。
  1973年10月,县重新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开展“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造厕所、改造水井、改造炉灶、改造禽畜舍、改造环境)工作。1978年4月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三次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清理污沟、灭蝇灭鼠,新建水井,新建卫生厕所.1979年,全县共新建水井、水窟542口,引泉147处,机压井10口。1982年3月,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以治脏为重点.县党政军领导带领干部、职工、街道居民、学校师生和德化驻军275部队指战员4000多人次,到城关街道、公共场所等6个重点卫生区、17个卫生“死角”进行突击清理,出动车辆18部,清理垃圾372吨,疏通沟渠231条,拆除违章建筑物16处,种植绿化树1.4万株。1986年,全县开展灭鼠活动,计灭鼠25.7万多只。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一、天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天花在德化县内流行猖獗,连年发生。
  1949年后,县人民政府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1950年全县发生天花44例,其中死亡6人,发病率42.84/10万。县组织卫生人员,深入全县各乡村普种牛4痘。1951年,全县天花8例,发病率7.78/10万,无死亡。至今“天花”未再发生。1950~1954年,全县11万人口中,初种和复种牛痘达23.75万人次。1955年起,对初生儿直至全民实行定期接种、普种,于1982年终止。
  二、鼠疫
  鼠疫,俗称老鼠仔症.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大溪乡黄洋村一村民往仙游、永春贩米染上鼠疫,同年传染村民8人均死亡。此后在县内流行长达35年.疫区分布达8个乡(镇)26个村,流行137村次,先后发病906人,死亡816人,城关及附近乡村流行最为严重。民国23年(1934年)、民国24年、民国25年,鼠疫再次流行,城关地区死200多人。
  1950年,人民政府对鼠疫以防为主,采取各种有效防治措施,从1950~1952年连续三年组织力量,开展全县性的鼠疫菌苗预防接种达8.23万人次。同时连续发动群众灭鼠灭蚤活动。1951年.除三班石杰村(现在后房街)发生一例后,德化鼠疫从此绝迹。
  三、流行性脑脊做膜炎(下简称流脑)
  民国28年,上涌桂林流行脑膜炎,死30多人,疫情蔓延到汤头岭脚一带。1949年后,县“流脑”病例在浔中、益德、城关(龙浔镇)等地区散发性地发生,死亡10余人。
  1966~1968年,由于红卫兵大串连,人群大量流动,造成全县流脑流行,年发病率为241.33/10万和230.50/10万.县人民政府采取防治措施后,1980年,仍在局部地区流行。1982年冬,在浔中、三班、盖德、龙浔4个公社(镇),对15岁以下儿童接种流脑多糖菌苗2.62万人次。1983年,对全县6个月至15岁儿童进行“流脑”菌苗普种7.82万人次,占应种人数的91.8%,此后发病率逐年下降,1985年降2.08/10万,至此全县流脑基本得到控制。
  四、麻疹
  1950年前,麻疹流行情况无考。1953~1967年,平均年发病率为943.52/10万,死亡率为发病率的1.2王%.19671976年,县防疫部门对部分集镇和交通要道村庄的适龄儿童进行以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平均发病率下降为473.06/10万。自1980年实行计划免疫以来,发病率明显下降,病情减轻。
  五、白喉
  1949年以前,除对白喉进行中药、青草药治疗外,没有预防措施,治愈率低,被视为不治之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卫生部门对白喉的防治常识广为宣传。1953年起,每年对学龄前儿童,给予白喉类毒素和百白二联制剂免疫预防接种,收效大。20世纪50~60年代,发病率明显下降。但由于预防接种,较多集中在集镇和交通要道,而农村则有漏种现象,致使1963~1965年,局部地区白喉继续流行,发病率分别为214.67/10万、230.67/10万和179/10万。从1977年起,全县按免疫程序要求,每年抓好6月龄至1周岁儿童的基础免疫预防接种,白喉病基本绝迹。
  六、脊骷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民国时期,德化流行过脊髓灰质炎,患者不是丧命就是致残。1955年,人民政府将脊髓灰质炎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1956~1964年县境内均有发生。1965年,全县对学龄前儿童开始使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口服进行预防.1967~1973年得到了控制。但在1974年和1975年,先后发生24人,发病率达11.38/10万.此后随着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网的建立和健全,加强了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1979年后,该病不再发生。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
  1955年,德化县疫情表册上开始载有乙脑4例。此后,几乎每年在局部地区均有发生。1972~1985年,乙脑发病率最低年份为0.83/10万,最高为42.84/10万,平均年发病率为8.12/10万.1972年开始乙脑疫苗预防接种,1982年实行儿童计划免疫后,发病率逐年下降。1972~1985年,平均发病率下降为3.15/10万,1986年后乙脑基本绝迹。
  八、病毒性肝炎
  1959年,国家把病毒性肝炎列为法定传染病。1964年、1965年和1966年,全县发病率各为119.60/10万、162.05/10万和142.40/10万。20世纪70年代继续蔓延,发病率波动在140~180/10万之间.1980至1985年,平均年发病率为146.37/10万。由于流行范围广,传染途径复杂,县卫生部门在肝炎防治方面,采取卫生宜传,除害防病,加强水改、粪管工作,强化食品食具监督、监测,对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逐步控制其流行。
  九、流行性喘憋性肺炎
  1978年3~9月,德化县首次发生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婴儿毛细血管炎症,发病急,有传染性,易导致心衰、呼衰危症。全县有上涌、桂阳等12个公社38个大队发病达824例,死亡13人,病死率为1.58%,病者大部分为学龄前儿童,局部地区突发性流行,县人民政府组织全县卫生人员进行防治,以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第三节 地方病 慢性病防治
  一、麻风病
  清光绪末期,浔中乡高蔡村铺林发现麻风一例.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患者惨遭活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地、县专业人员5次对全县性麻风病线索调查。1983年又采取“报病奖励”办法,发动全县卫生人员积极开展查病报病活动。到1984年,全县发病32人,分布13个乡镇、23个大队。其中因迁出、病死、治愈、查无此人等注销22人。在患者10入中,其中有L型1人,T型9人,患病率0.04%。1979~1984年统计,年平均发病率为0.76/10万。
  1985年1月,县防疫站设慢性病防治股,患病者的所在地5个乡卫生院相应配备兼职门诊医生,承担辖区内麻风病防治、疫情监测工作。
  二、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地甲病)
  1978年7月,县防疫站组织有436人参加的地甲病普查专业队伍,到全县各乡村挨家挨户普查。全县人口普查率94.14%。发现患地甲病47449人,患病率为22.04%,其中有葛坑公社的水门、湖头、龙涤、龙塔、三班公社的岭头,浔中公社的红星,上涌公社的门头,杨梅公社的白叶等8个大队,发病率高达40%以上.1982年根据省统一部署,组织人员,对桂阳公社各大队及其他公社的一个大队的查治,采取先行造册,再挨户逐人检查,按三型四度法确定病人,用20~40%的碘油注射液肌注治疗,查病同时抽查水含碘量及地甲患病率,结果表明,地甲病患病率为13.34%,属于地甲病重病区。1984年,全县开始普及碘盐供应。同时对碘盐供应后疗效监测,选择上涌、三班、浔中3个乡及实验小学、三班小学作为监测点,对监测点人群建立一人一卡的资料档案。
  第四节 寄生虫病防治
  一、丝虫病
  民国期间由于医疗条件落后,政府无能,丝虫病在德化感染严重,流行广泛,在农村到处可见.1956年,县组织人员在城关机关单位采血镜检943人,检出有微丝蚴的83人,感染率为8.87%,1957年在德化一中、德化瓷厂二个单位,采血镜检1000人,检出有微丝蚴的60人,感染率为6%,在三班乡采血镜检399人,检出有微丝的25人,感染率为6.76%。1958,全县开展丝虫病普查发现,每个村落都有感染者,感染率最高的是岭脚大队(27.7%)、久住大队(26.8%).全县对微丝蚴检出者1.05万人,和现症病人(即淋巴管炎大脚简)480人,都给予免费药物治疗三次。1977年7月,经省、地区组织人员到汤头、水口、盖德等公社进行防治效果考核验收.感染率为0.22%.阳性率控制在1%以下,达到国家控制标准。1979年、1985年,县选择部分大队进行人群监测,再次证实德化县已基本消灭丝虫病。
  二、钩虫病
  1958年,县对局部地区粪检2500人,发现钩虫卵阳性数494人。感染率为19.76%。对感染者给予“四氯乙烯”药物免费治疗。1959年上半年,开展全县性钩虫病普查,粪检7904人,阳性1643人,感染率为20.78Y。下半年用饱和水和盐水漂浮法,粪检22923人,钩虫卵阳性者2810人·感染率为12.25%,对感染病者用贯众汤或四氯乙烯治疗.1961年,县卫生部门对城关和雷锋、南埕、霞碧共561人进行检查,发现钩虫平均感染率为33.13%。
  1980年对浔中蔬菜组菜农进行检查,受检595人,钩虫感染329人,感染率为55.20%。历次钩虫感染调查结果表明,其感染率菜农高于非莱农,农村人群高于城镇居民。
  三、疟疾
  1949年以前,德化疟疾流行猖獗,分布广,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休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每年都普查普治疟疾,1953年开始全面用药物口服预防.1957年在岭脚村人群中,脾脏受检299人,脾脏肿大率为27.09%,疟原虫检出阳性率为12.73%,严重影响群众健康。经过普查与防治,发病率逐年下降。20世纪50年代平均年发病率为1359.15/10万。60年代平均年发病率为111.79/10万。70年代平均年发病率为8.95/10万。1980年以来,控制了疟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第五节 卫生监测 监督
  一、劳动卫生监测
  1949年后,全县工业有较大的发展,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的工人日益增多。1985年,全县县属厂矿企业34家,工人4195人.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有生产性粉尘、高温、铅及苯毒物等。
  全县尘毒危害的厂矿32家,接触尘毒工人1834人。而全县乡镇企业151家,工人4214人,有尘毒危害的企业82家,接触尘毒工人3142人。县属厂矿企业34家,均建立一厂一卡的劳动卫生档案。
  (一)尘肺防治:1971年6月,对德化瓷厂监测15个粉尘作业点,粉尘浓度为9.3~28.3毫克/立方米。水泥厂监测8个粉尘作业点,粉尘浓度为6.2~1626毫克/立方米,均超过国家控制标准。
  1980年6月,地区职业病普查队,对德化县属28个厂矿企业进行普查,监测1工个有粉尘危害厂矿的38个粉尘作业点,体检人数689人,发现矽肺病人17个,占2.4%。1987年全县有生产性粉尘危害的厂矿企业22家,接触粉尘工人4196人。对于接触粉尘致矽肺病人,由厂方负贵治疗。对粉尘浓度超标的作业点,由厂方采取措施。如安装吸尘设备,降低生产环境的粉尘浓度等。
  (二)工业毒物:1980年6月,县配合地区职业病普查队,对全县5家有铅危害厂矿企业,生产环境铅浓度监测18个作业点,铅浓度为0.001~2.186毫克/立方米,有4个作业点超标,接触铅工人32入中,进行体检31人,检出齿龈铅线1人,肝脏肿大4人。同时普查全县有苯危害厂矿企业6家,而生产环境苯浓度监测6个作业点,其浓度:苯014.65毫克/立方米,甲苯13.59~834.48毫克/立方米,超标;二甲苯0.390~396毫克/立方米,超标.有接触的工人21人,进行职业性体检20人,未发现中毒病人。
  二、食品卫生监督 监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饮食卫生无人管理。
  1952年,由县卫生院派专人负贵卫生管理,每月组织对城关地区的莱馆及食品摊贩饮食行业人员进行1~2次行业卫生常识学习与培训。经常开展卫生检查,发现不符合卫生要求者,责其改正,或令其停业。1962年8月,县转发“饮食行业管理暂行办法”和“清凉饮食物品卫生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各基层卫生部门定期检查当地行业贯彻执行情况。对其从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发现传染病患者,予以调整。大多数饮食店有防蝇、防尘、防鼠设备。对行业符合卫生条件者,发给“卫生许可证”,对不符合卫生条件者,分别情况予以取缔或停业整顿。
  1963年9月,城关开展“卫生服务良好月”活动,设流动红旗,每十天检查评比一次,并检发“卫生许可证”。1972年7月,县组织人员,对城关饮食业、单位食堂等27个单位204名行业人员进行体检。1984年县配备食品卫生监督员,各乡配备食品卫生检查员,宣传贯彻《食品卫生法》。1985年对全县饮食、食品行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发现患有传染性肝炎3人和菌痢2人,予以调离本行业。同时对全县625家饮食、食品单位,进行卫生检查,发放卫生许可证216家,警告103家,停业改正3家,处罚31家。销毁不合格食品7222公斤。为加强监督,对城关区食品经营单位建立档案。是年检测酒类115份,合格率83.47%;冷饮51份,合格率39.21%;蜜饯罐头类16份,合格率75%;海产品17份,合格率35.29%。
  第六节 饮水卫生
  1956年,县卫生院培训37名饮水消毒员。翌年在城关和赤水街等地,用漂白粉液对饮用水井进行投氯杀菌消毒。1957年,扩大饮用水并消毒区域,使饮水消毒的地区肠道传染病减少,痢疾得以控制.1963年,县人民委员会号召各地做好水井的清淘、修补和疏通井边水沟的水源保护工作,又在城关地区进行水质分析和水源调查,进行水井和水缸饮水免费消毒。1965年12月,在佛岭公社开展饮水改革,发动群众新建、改建水井,引用泉水15处。1966年,县在佛岭公社召开水改工作现场会,年底全县已新建水井、水窟、沙滤并137处。1971年夏,省防疫站在三班公社召开全省水改工作现场会,水改工作全面展开。到1980年,全县已建各种水井、水窟2300余口,引用泉水1350多处,全县约有68%的人群饮用清洁水。
  1981年2月,城关建立自来水公司,水源处理达到国家饮水标准要求。
  第七节 学校卫生
  1953年“六·一”节,县卫生院对631名农村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对疾患的儿童给予免费治疗。1957年对县实验小学学生进行体格检查登记,并对浔中乡英山小学和城关幼儿园进行肠道寄生虫检查,粪检583名,阳性率66.9%。其中:钩虫患者占2.6%,鞭虫占0.2%蛔虫占64.1%,分别给予药物治疗。
  1963年,对德化一中部分师生进行肠道寄生虫检查,粪检60份,蛔虫卵检出率达96.66%,并给以驱虫药治疗。
  1979年,对全县1~12周岁的8.12万名儿童,进行免费驱蛔,服药8.05万人,服药率达99.23%。
  1981年,对9所中学、30所小学、11所幼儿班的9682名青少年、儿童,进行头癣病普查,受检率94.8%,均未发现头癣病人。
  1982年,对德化一中、浔中中学、三班中学的880名学生进行生长发育的调查。
  1984年对6316名初中生和3208名小学生,进行氟斑牙调查,在蕉溪村查出不同程度的氟斑牙患者7名,其中初中生2名,小学生5名,没有发现氟骨症。1984年,对三班中学和上涌中学1200名学生,进行免费的皮肤病体检,发现上涌中学69名和三班中学121名的中学生染患疥疮病。立即进行疥疮病的防治方法宜传和给患者药物治疗。
  1984年、1985年、1986年,德化一中、浔中中学、实验小学、城关小学的学生,坚持每年一次较全面的体格检查。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