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石刻 造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66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石刻 造像
分类号: K877.49
页数: 3
页码: 656-6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地区拥有丰富的古墓葬群和古碑刻,其中九仙山摩崖石刻和石牛山摩崖石刻较为著名。九仙山摩崖石刻分布在气象站周围,共分为五个区域,包括元、明、清等历代石刻;石牛山摩崖石刻则有14处题字石刻,年代不详。此外,还有许多古碑刻,如“锦韦二碑乡溪桥记”碑刻、“重农前功”碑刻等。在造像方面,有弥勒石刻造像和戴冠观音石刻造像,其中弥勒石刻造像为唐代所雕,保存完好。最后,还有盖德乡吾华寺侧岩石上的唐代咸通年间蜀僧陆无晦坐化前自刻的半身画像。这些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研究德化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 德化县 文物 石刻

内容

第一节 摩崖石刻
  一、九仙山摩崖石刻
  以九仙山气象站为中心,可分为东、西、南、北和中部5个摩崖石刻区。目前已发现50处。
  年代可考的为元、明、清历代石刻。
  中区,共2处,均为楷书。即:
  “尺五天”、“峻极于天气”。
  东区,共12处,均为楷书。即:
  “甘泉”、“傲云”、“说法台”、“无比邹师涅架台”、“护界将军”、“回照池”、“山高水长彬、“云梯”、“山斗”、“云关”、“魁星洞”、“观自在”。
  西区,共4处,均为楷书。即:
  “龙泉”、“彼岸”、“补陀”、“补陀岩”,边刻有“元至元甲申年”(1284年)的年款和“伯贯”二字名款。
  南区,共28处,楷、行二种字体。即:
  “明镜”、“宝林”、“大千世界”、“蓬莱第一”、“天然室”、“邹师禅定”、“云路”、“洞里乾坤别,山中日月长”、“仙光”、“直入晗砑洞,摩云迪接夭。漫言勾漏隐,到处可探玄”、“兜率陀天”、“飞升台”、“萦纤绝顶镇苍苔,洞口千秋珠树开,大药已随真鼎去,月明赢得列仙来”、“峭壁青冥上,留云一径穿,寻山人不识,更有太华莲”、“洞门封薜荔,石径绕松筠,过关此头去,人天更不分”、“圣门”、“入圣”、“丹鼎何年鹤驭,白云此处仙家”、“天鼓”、“渐入佳境”、“小石天”、“松径”、“第一山”、“法水流香”、“玉液”、“坐禅石”、“高山仰止”、“直上云霄”。
  北区,共遭处,均为楷书。即;
  “只有夭”、“摩云洞”、“面壁”、“齐云”。
  二、石牛山摩崖石刻
  目前能辨别清楚的题字石刻有14处;
  “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长生路”、“石壶福地”、“洞夭”、“大宽台”、“振衣到天门”、“第一山”、“白云山”、“盖云山”、“灵霄台”、“福地”、“云视”。
  三、金龟石石刻
  位于水口乡承泽村,上刻:“芳石台”及残缺诗刻,并有“至正辛丑”、“弘治壬戍”年款。
  四、泰华洞靡崖石刻
  位于水口乡淳湖村与尤澳交界的太华山顶峰。洞顶有“佛法僧”3字,传为南宋道人章朗庆所书。
  五、佛石摩崖石刻
  位于水口乡湖坂村,竖刻“大方广佛华严经”字,右下方刻有“陈清天书”。周围有长方形的直线框和莲花瓣纹饰。
  六、登龙拱桥摩崖石刻
  位于美湖乡尊美村登龙桥头摩崖上,镌刻“悬车束写”四个大字,为乾隆七年(1742年)林峰钟倡建拱桥时所刻。
  七、枫坑摩崖石刻
  位于三班乡奎斗枫坑。楷书“太平年”三字。
  八、虎贲山摩崖石刻
  位于雷峰乡李溪村虎贲山,计3处,均为楷书。即;“有这亭”,清顺治进士李道泰所题刻;“玄门”、“风穴”。
  九、美坑洋摩崖石刻
  位于杨梅乡杨梅村美坑洋,共8字,状如符篆。据福建师大刘蕙孙教授鉴定,系女真文字,金兵过境之遗留。
  十、柱峰岩摩崖石刻
  位于水口乡村场村,元至正二年(1342年)刻,共670多字,记载修建柱峰岩捐资姓名和金额。
  第二节 古碑刻
  一、“锦韦二碑乡溪桥记”碑刻。位于雷峰乡潘祠村与浔中乡龙翰村交界处,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立。
  二、“重农前功”碑刻。位于水口乡榜上村通往石牛山的石路旁。清乾隆三年(1738年)立。
  三、“置建登龙桥并建桥亭”碑刻。民国14年(1925年)立,共2块,立于浔中乡土坂村登龙桥头崇善所。
  四、“龙湖宝地”碑刻。位于美湖乡上漈村龙湖寺遗址,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立。
  五、“德化永春两县界碑”。位于盖德乡凤山村与永春县交界处。明万历元年(1573年)八月德化知县事秦霈立。
  六、“德化永春两县界碑”。位于盖德乡凤山村与永春县交界处。清光绪元年(1875年)十月永春知州同德化知县合立。
  七、金液洞碑记。位于盖德乡三福村金液洞内,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立。
  八、永安岩“记功碑”。位于赤水乡铭爱村水安岩外,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
  九、天马岩碑刻。位于德化、永春两县界山天马岩。共两方,一为《天马岩布施山地记》,乾隆十九年(1754年)立;一为《重建天马岩序》,光绪廿四年(1898年)立。
  十、“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碑刻。1983年在旧县衙遗址内出土。现存放县府内。
  第三节 造像 岩画
  一、石刻造像
  弥勒石刻造像,位于九仙山弥勒洞里。为天然巨石雕成。僧邹无比于唐开元四年(716年)坐化前所雕。弥勒佛跌坐式。双手置于膝上,袒胸露腹,神态端正慈祥,线条简练,高2.7米,座宽3米,周长8.9米,保存完好。
  戴冠观音石刻造像,位于九仙山西侧补陀岩洞前露天之处。高1.65米,上身高77厘米。
  二、岩画
  在盖德乡吾华寺侧岩石上,为唐代咸通年间(860~873年)蜀僧陆无晦坐化前自刻的半身画像。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