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工资福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53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工资福利
分类号: F249.24
页数: 4
页码: 549-55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德化县工人工资实行货币工资制和实物供给制并存的双轨工资制。
关键词: 德化县 福利待遇 工人工资

内容

第一节 工人
  一、工资
  1949年底至1952年,实行货币工资制和实物供给制(生活资料包干制)并存的双轨工资制,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般采用实物供给制。对接管下来的旧政权公务人员、私营企业中的职工及私营工商业者,保留原薪,实行货币工资制。
  1952年进行第一次工资改革,逐步过渡到统一以“工资分”为工资计算单位,以工资分折合实物的品种和数量,以人民币现金支付的工资制。
  1955年8月,按国家规定,废除供给制(包干制),全面实行货币工资制加地区津贴。工人实行“八级工资制”,职员实行职务等级制。当年,全县职工2398人,年工资总额84万元,人年平均工资350元。
  1956年6月16日,国家实行工资改革.德化县划为七类工资区。是年,全县职工总数3256人,年工资总额107万元,年人均328元。
  1959年,全县职工有4926人工资升级,其中工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邮电和公用事业部门的职工工资升级面为30%,职员升级面为10%。农业、林业、水利部门和商业部门的工人升级面为5%。月总增资额17700元。
  1961年10月,全县有20多名矿区、林业工人,井下和采伐工地的基层干部工资升级,总增资额1440元。
  1963年,全县有2353名职工工资升级,占职工总人数的61%。全年增加工资54538.26元。人均月增工资5.23元。全年职工平均月工资由42.81元增加到46.01元。
  1971年11月,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国家机关中1957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三级工、1960年以前参加工作的二级工,以及与之工作年限、工资等级相似的工作人员,进行低工资调整。矿山、井下主要生产工人放宽一级。调高一级工资在5元以上,按现行工资标准执行;5元以下,按5元增资。
  1977年8月,给1971年底前参加工作的一级工,1966年底前参加工作的二级工,以及工作年限、工资等级相似的企业干部,商业服务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调整工资。对1971年以前参加工作的其他职工(不包括17级以上的干部)则以40%升级面调资。调整时,一般按现行工资差级增资5~7元。增资时间从1977年10月1日算起。这次全民职工升级5296人,年增资额15.2万元。
  1978年11月,对全民所有制单位中生产工作成绩优异,而工资级别较低的人员进行考核。对个别学习特别优良的学徒工提前转正定级。升级和提前转正定级的人数控制在11月底固定职工总数的2%。增资时间从12月份开始。
  1979年下半年,按1978年底职工人数的40%作升级面,进行考核升级。1979年11月起增资。
  1983年,全县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固定职工有2296人调资,月总增资额为16860.52元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的集体职工有301人调资,月增资额1843.82元;县办以上集体企业调资的职工有479人,月增资额3362.20元: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参加调资的职工有37人,月增资额为300.20元。
  1985年下半年,全县33个国营企业,28个县办集体企业工资改革。实行等级工资制,将几十种工资标准改为七类区一级工35、36、37、39元的起点工资标准,工人实行10级(正、副级);干部实行17级(正、副级)的工资制。理顺工资标准34工2人,月增资总额5650.53元,人均1.66元;调整工资标准3406人,月增资总额37257.39元,人均10.45元;提高新职工的工资待遇2493人,月增资总额29102.60元,人均11.67元。全县参加企业工资改革的职工5916人,月增资总额127215.55元,人均月增资21.50元。其中,全民单位参加工改职工4905人,月增资总额107717.71元,人均月增资21.96元。
  1987年,为解决国营企业内部工资分配方面存在的间题,职工人均月增资2.1元(含地区差补贴0.3元)。全县增加工资人数2009人,其中升一级的171人,月增资1837元;升半级的1928人,月增资10787元,其中,国营企业升一级的88人,月增资1093元,升半级的1691人,月增资9497元。
  二、奖金
  19501957年,德化县各企业实行固定工资与计件工资并行制,按产品数量和质量设单项奖。1958年取销计件工资,改单项奖为综合奖。1959年下半年,在企业单位建立季度综合奖(跃进奖),综合奖奖金按劳动竟赛及产品数量、质量、安全生产、节约原料等进行综合评发,奖励面达50%至85%,每季度发一次,按各企业单位的月平均工资的10~15%计算,全年3604人,每季度发放奖金43006元。
  1966年12月,全县取销综合奖励制度,改发“临时附加工资”,不搞评比,发给原来享受奖励制度的职工。科长级以上干部取销奖励,并一律不享受附加工资。1968年2月,全部停止发放奖金和附加工资。1971年7月起,恢复企业原有附加工资。
  1978年,恢复奖金和附加工资制。奖金分发有单项奖和综合奖两种。
  1982年以后,奖金随着企业单位经济效益高低而升降,为杜绝巧立名目、滥发奖金,县劳动、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分别情况核定奖金限额,征收奖金税,对奖金分给加以控制。
  第二节 干部
  一、工资
  县人民政府成立初期,干部实行实物供给制(包干制)。1952年,贯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工作人员工资制标准的精神,改行以“工资分”为工资计算单位。全县党政及群众团体工作人员共395人,分别评为县级、区级、一般级、勤杂4个等级。1955年9月,全县机关工作人员改行货币工资制。次年,全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调整工资升级面达33.7%。
  1961年,全县行政、企事业单位一律实行工资基金管理。同时给320名中、小学教员及科技人员提升工资,增资总额2.3万元。
  1963年9月至12月,全县全面进行工资调整,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87人调整工资级别,升级面达48.35%。
  1971年,德化县所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23级(含相应等级)以下的工作人员工资普遍调高一级或二级。
  1977年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40%以工代干人员升资一级。
  1978年10月,给2%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升级。
  1979年10月,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40%的工作人员升资一级。
  1981年10月,给文教、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1979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每人晋升工资一级,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升资二级.体委系统优秀运动员、专职教练员及部分从事体育事业的工作人员也调整工资。
  1982年10月起,在机关工作人员和教育卫生系统部分人员中,晋升工资一级;部分中年知识分子升二级。共有1523人升级,年增资额工2.79万元。
  1983年,县先后调整国家机关、科技文教卫生等部门1552名职工工资;办理享受岗位津贴的中级以上知识分子68人,审核通过山区职称补贴的名单;为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升资二级。
  1984年,审批在农、林、水第一线工作的科技干部享受岗位津贴10工人,各向上浮动一级工资。
  1985年,改革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工资制度。9月,县政府成立工资改革领导小组。年底,全县审批3724入增加工资,人均增资19.41元。工改后,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结构工资制,由基础工资(统一为40元)、职务工资(按职务、资历拉开档次)及工龄补贴(每年0.5元,20元封顶)、地区差补贴等组成。中、小学教师、护理人员除了工龄补贴,还实行教龄、护龄补贴(10元封顶),公安人员岗位补贴,上浮一级工资。同年办理原地下党干部调资55人。
  1986年,办理增资950人;还给20名工资偏低的离休干部不同程度的增资,给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内的35名计划内临时工增资。同年10月,为稳定教师队伍,给全县公办教师工资按基本工资的10%幅度向上浮动提高工资。
  二、福利
  1952年7月,德化县开始对国家干部实行公费医疗。工1月,县人民政府制定的公费医疗门诊费人月均1.5元规定长期执行.1954年,医疗机构发给干部《医疗诊病证》,就近凭证看病。1955年,德化县福利委员会成立,下以科及几个科室、区为单位相应建立福利小组,评议干部生活困难状况,掌握使用福利费。1957年5月,县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福利费由人事部门统一掌握,企业福利费由人事部门与单位共同掌握。60年代后行政、事业单位福利费一般由人事部门协调,各单位分头掌握。
  1959年9月,成立德化县干部保健委员会,日常业务工作由县人事科负责。次年,县完成行政、企事业单位干部体检工作。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干部保健委停止工作。1981年2月,恢复县保健委,其日常事务由县人事局、县卫生局办理。1985年1月1日,实行公费医疗门诊医药费定额包干,按年龄组分为每人月2元、2.50元、3.50元、4元、5元五个等级计算包干给各财务单位;对符合离休对象发给特约医疗证定点就医。对患癌病、心脏病、肝硬化、各种大中型手术、急性传染病、精神病、公伤等八种病人给予全部报销.其他疾病住院由公家负担80%,所在单位及个人负担20%.1986年7月31日起,年龄在50周岁以上的干部,住院医药费由所在单位及个人负担10%。干部亡故,按级别发给其家属抚恤费和丧葬费。
  县不定期组织干部公费体检.离休老干部每年一次公费体检。发现需住院治疗者,给以百分之百的公费治疗。
  县各单位建造干部宿舍,解决干部住宿问题。1984年后,为加快住房建设,逐步试行住房改革,多渠道集资建房。采取统一征地、统一规划设计等方式,开辟了毕石、寨头、双鱼、丁溪、凤塔等干部宿舍区。此外,干部职工较多的大单位办食堂,设医疗室、阅览室和文体活动室。
  国家并发给干部粮油副食品差价补贴、防暑降温费、书报费及洗理费、水电费等。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