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篇 群众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432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一篇 群众团体
分类号: D638
页数: 18
页码: 480-4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志的群众团体,包括职工组织、青少年组织、妇女组织、农民组织、工商业组织、科学技术工作者组织、文教体育组织、桥台组织、其他组织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德化县 群众团体 群众组织

内容

第一章 职工组织
  1919年8月29日,德化县瓷业工人支持县学生声援京沪“五四”爱国运动,开展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活动。
  1926年工1月,中共厦门总干事会派唐生到德化组织教员工会筹备会,开展革命活动。翌年2月,在中共德化支部领导下,正式成立德化县教员工会,推选罗信尔为主席,同时还发动德化制瓷和彩瓷工人筹备瓷业工会。11月,中共德化特别支部在城关组织瓷业工会,会员100多人,反对老板剥削,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生活,并联合1000多名农民举行示威游行。
  1928年11月,中共德化临时委员会开始在德化城内组织彩瓷工人工会。
  1930年3月~5月,在中共永德县委和中共德化特支领导下,发动德化工人、农民配合永春鳌峰农民武装开展抗捐斗争和鳌峰武装暴动。
  1932年7月,中共门中心市委为加强德化工会工作,派一名工人代表为特派员,到德化发动瓷器工人组织工会。
  1933年春,在中共德化县工作委员会发动下,组织三班南岭窑瓷工抗交“窑烟捐”活动。随着斗争的深入,德化城关附近的三班、丁墘、盖德等村手工业工人参加赤卫队,开展抗租抗税斗争。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而侵华战争。同年8月,“德化县抗敌后援分会”成立,瓷业工人积极配合学校组织抗日宣传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捐献物资支援抗日前线。
  1938年7月,泉州培元中学内迁德化。美术教师共产党员王伯阳常到城关程田寺实验瓷场向瓷工传播革命理论。秘密发展地下组织,以县瓷联社为总联络点,开展地下革命斗争。
  第一节 县总工会
  一、组织
  1950年初,中共德化县委派郑子章筹建德化县总工会和基层工会组织。10月30日,成立德化县工会筹备委员会·县委书记路湘云兼任筹备委员会主席。同年12月,开办第一期工会干部训练班。培训37名工会干部。先后成立瓷业、教育2个专业工会和搬运、建筑、店员、电厂4个专业工会小组。时全县共有会员1929名。
  1951年4月28~30日,在城关召开德化县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5月1日正式成立德化县总工会。1954年改称为县工会联合会。1958年11月,又改称为县总工会。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总工会停止活动。直到1973年7月,召开县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重建县总工会组织。1966年9月后,工会主席改称为“工会主任”。1979年复称“工会主席”.1979年1月,召开县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1984年6月、1987年10月,分别召开第九次、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
  二、工会主要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1951年,在抗美援朝中,县总工会对职工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发动全县职工捐献人民币29.7亿元(旧人民币)支援国家购买飞机大炮,动员青年工人报名参军。1952年,举办工会干部培训班。在厂矿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对广大职工进行阶级教育。1954年,全县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竟赛,表彰先进生产者42人。1956年,召开首次工会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奖励72名工会积极分子。1958年,召开支援农业、“大炼钢铁”誓师大会。号召工人大力支援农业生产,参加炼钢铁、技术革新和工具改革活动。1963年组织老工人深入厂矿讲厂史、家史,进行新旧社会回忆对比。1964年,组织全县职工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活动。举行“学习毛泽东著作讲用会”,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在厂矿企业开展“工业学大庆”、学习王进喜,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等思想教育活动。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县总工会随即停止活动。1973年7月,重建县总工会组织后,工作逐步开展起来。1977年,全县工矿企业掀起“工业学大庆”高潮。
  1981年,县总工会动员各基层工会响应全国总工会提出的开展“五讲四美”的倡议。开展评选文明单位、文明个人活动。1982年10月,县总工会推荐上报,省人民政府授予德化瓷厂陈德卿、教师进修学校黄家圻、食品公司饲养员曾淑芬为省劳动模范;1985年3月,德化瓷厂杨剑民、德化酒厂林金发、德化水泥厂张新宝、德化糖烟酒公司林清培、德化一中曾建民、德化公路段何文锋6人被省总工会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6月,省总工会又授予德化瓷厂吴美云、德化公路段王俭德为先进工会工作者,授予德化瓷厂医疗室为先进工会小组,授予德化第二瓷厂林其瑞、德一中刘均重、县医药公司苏荣华等为优秀工会积极分子。1986年3月,全国总工会授予德化县图书馆徐本章“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德化瓷厂杨剑民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1987年,县总工会组织职工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成立了“职工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全县建立自学小组142个,参加读书3121名。举办3期骨干培训班,有100多人参加学习,组织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演讲团,进行改革之声演讲并开展文明职工知识竞赛、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
  参政议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德化解放初期,城关、赤水相继组成工人纠察队,配合公安机关开展维护社会治安,搜捕反革命分子,维护社会秩序等活动。在土改中,推荐一些工人参加土地改革;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工人阶级积极投入斗争。此后,各届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都有工人代表的席位,对国家政权机关进行监督和参政议政。
  职工福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德化还有大批工人失业,县总工会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指示,1950年10月组织失业工人开展生产自救。县人民政府及时拨出救济款380万元(旧人民币),救济粮2500斤,救济81户246名失业工人,并介绍67人就业。1951年元旦,为移风易俗,县总工会在城关为16对青年职工举行集体婚礼仪式,教育育年婚事新办。1956年,县总工会和基层工会实行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对全县425名职工给予困难补助6837元。1957年,省总工会又为156名因灾因病的欠债职工代还债务3295元。1955年,11个基层工会组织互助储金会。1986年底,全县已建立182个互助储金会组织,参加入数达5376人,储金达135794元,调剂解决职工的临时困难.1960年,各基层工会响应中共中央关于“生产自救,战胜困难”的号召,组织开荒555.98亩,养猪137头,养牛15头,养鸡鸭266只。1964年3月,全县20个企业实行劳动保险,1015名职工享受劳动保险待遇,占全县职工总数89.6%。1985年,县委、县人民政府拨款批地兴建了2500.25平方米的职工俱乐部,内设职工业余学校、图书阅览室、棋艺室、乒乓球室、电子游艺室、舞厅、职工旅行社、离退休职工活动室、映视厅等。1986年,县总工会组织慰问高山、边远厂矿职工,为九仙山气象站送去缝纫机和乐器等,为全县160名困难职工发放补助款38848元。1987年1月,慰问边远厂矿、高山职工、养路工人、环卫工人、先进工作者、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
  劳动竞赛与技术革新 1954年5月,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劳动竟赛,14个单位779名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73条,被采纳67条。1959年3月,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新建瓷厂制造自动拌浆机提高功效32倍。县通用机器厂改造剪铁机提高工效30倍。1964年,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班组与班组、个人与个人开展对口劳动竟赛)竟赛活动,21个单位1296名职工结成648个对子参赛。1979年,举行工交、财贸系统“技术表演”,10个单位190名参赛,有47名获奖。1984年10月,7个单位参加陶瓷行业创新产品竟赛,参赛产品178件,评出优秀创作一等奖4名4件,二等奖7名11件,三等奖19名20件。1986年5月,开展百日劳动竞赛,水泥厂创四项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一项全省先进水平。评出先进单位12个,优质能手48名。6月,开展“厂际优胜杯”竞赛活动,14个重点工业企业参赛,年终评比,酒厂、水泥厂获“优胜杯”,德化瓷厂等6个单位为“优胜单位”。9月,开展“我为企业献一计”合理化建议活动,全县1883名职工提出2157条合理化建议,被采纳1413条,已实施587条,年创节约价值50.25万元。1987年1月,举办第二届陶瓷行业职工创新产品评比展览,有9个单位参展,展品134件,评出优秀作品奖27件。最佳经济效益奖14件,是年,又举行“厂际劳动竟赛优胜杯”评比,酒厂、水泥厂荣获优胜杯。
  三、职工代表大会
  1957年,德化县国营企业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厂长负责制,把职工代表会议改为常任的职工代表大会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瘫痪,活动停止。
  1981年7月,德化瓷厂、红旗瓷厂、水泥厂、公路段、化工厂、邮电局等6个单位作为试点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1984年起,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坚持“职代会”例会制度。厂长尊重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职工自觉维护厂长的统一指挥。“职代会”的建立,促进了企业民主管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第二瓷厂通过“职代会”。成立经营民主审计小组,先后对内梢部、工艺瓷车间、瓷砖车间进行承包合同的审计检查,及时纠正存在问题,订立规章制度,对管理不善而亏损的单位,给予“挂黄牌”警告,限期改正。纸箱厂、机械厂、公路段、县运输公司、煤矿等单位采取“职代会”公开选聘承包者。全县有22个单位,通过“职代会”民主评议干部,组织单位职工,根据德、能、勤、绩对领导加以评议。优点充分肯定,缺点不留情面,好的建议上级重用奖励,差的建议批评教育直至处分、罢免。水泥厂在评议干部中推荐了3名副厂长,罢免了1名中层干部;酒厂通过民主管理,积极采纳职工合理化建议,使企业产值和税利不断上升。
  1986年全县建立87个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全民单位职工代表1359名,集体单位职工代表259名,有6个单位实行民主选举行政领导于部,31个单位民主评议领导。1987年产值比上年增长47.79%,税利比上年增长50.41,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40.5%。
  附:民国时期德化县工会组织
  民国20年(1931年)6月,国民党德化县党部推行民运工作,经县党部许可,先后成立理发、木匠、彩瓷、制瓷、汽车、石灰等工会,不久均告停止活动。民国31年9月,县彩瓷、制瓷两个工会重新合并为“陶瓷职业工会”,负责办理瓷窑贷款,组织陶瓷生产和改良产品。
  第二节 离退休职工联合会
  1986年9月,成立德化县离退休职工联合会(简称离退联)筹备领导小组。1987年1月11日召开首届离退休职工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00人。大会选出县离退休职工联合会委员33人,常委7人。离退联成立后,遂组建乡镇一级协会。1989年,全县18个乡镇有11个乡镇成立离退协会,5个企事业单位、3个村成立退休协会。
  1989年3月28日,县离退联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常委7人,委员27人。至1990年5月,编印会刊《戴云松》16期,有16个乡、8个村、6个企事业单位成立退休协会,会员1500多名。1988年9月9日,县离退联召开庆祝第一个敬老日大会暨“双奖”表彰会,表彰荣获“老有所为精英奖”62名,荣获“金榜奖”50名,并为60岁以上逢“登十”的会员集体祝寿。
  县离退联自成立后,举办定期讲座,举行体育活动,南音演唱,老年人迪斯科舞;为年登花甲、古稀的会员集体祝寿;为病故会员开追悼会送葬;春节举行团拜会;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重阳节组织登高活动:建立文艺活动室,举办“老有所学”书画作品展;组成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断开办医药门诊部等。
  第二章 青少年组织
  第一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组织机构
  1950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德化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当时仅有一个团支部,19名团员。同年10月,各区先后配备青年干事。年底,建立9个团支部,团员151名。至1951年底,建立67个团支部,团员发展到1189名。1952年,全县建立84个团支部,团员1526名,8个区先后召开了团代会,成立8个区的团委会。
  1953年2月,召开全县首次“共青团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书记、副书记各1名。1957年3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德化县委员会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德化县委员会。至1963年,全县各公社(镇)成立团委会,有团支部268个,团员3942名。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组织停止活动。1973年7月,召开共青团德化县第六次代表大会,恢复团县委。是年底,全县恢复和建立基层团委会18个,团支部247个,共有团员4703名。
  1979年,团的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在做好思想整顿的同时,贯彻“巩固地向前发展”的组织整顿方针,开展“吐故纳新”进行组织整顿。1981年10月,共青团第八届委员会设第一副书记、副书记。1982年,全县基层团委会26个,团支部389个,团员9403名。至1987年底,全县基层团委会27个,团支部471个,团员13990名。
  二、主要活动
  德化县团组织建立后,围绕中共德化县委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根据青年特点,开展各项活动。1951年,组织广大青年积极投入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运动。1952年,有9341名青年积极捐款支援抗美援朝,893名团员报名参军,有227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其中团员49名),有1163名团员带头参加民校、夜校学习,3000多名参加党政机关举办的互助组、民兵、婚姻法及团知识训练班学习。同年底,全县有46个团支部建立宣传网,发展青年宜传员861名。1954年,在农业合作化中,农村团员1468名中有1166名参加互助合作社,其中881名担任社长、组长、会计等职务。1957年5月,共青团德化县委召开第一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58年,在“大跃进”中许多团员、青年开展积肥、兴修水利、造林种果、搞丰产试验田、办工厂等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年,团员彭华德出席全国第二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58~1962年荣获团县委以上表V的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有1998名。
  1963年2月,团县委响应团中央号召组织青年积极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活动,兴办农村文化俱乐部,组织业余文化宣传队。1963年,张金铁出席省优秀共青团员代表大会。1964年,有191名青年被评为“五好青年”。全县农村有69个俱乐部、360个业余文宜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共青团活动停止。1972年7月共青团工作恢复后,又继续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团县委深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1979年11月,共青团德化县委召开新长征突击手(队)表彰大会,有30名团员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5个团支部被评为新长征突击队。同年,春美(双翰)学区林爱珠、浔中乡(公社)苏金通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和省“新长征突击手”,被评为省“新长征突击手”的还有德化瓷厂许颜花。1982年3月,各级团组织发动全县青少年积极投入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开展治理“脏、乱、差”、“三优一学”(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和学习雷锋及先进入物)造林种果、绿化大地以及创建文明单位等一系列活动。组织为人民服务队,学雷锋,为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送温暖,清理卫生死角,疏通阴沟,清理垃圾,修补路面。1981~1985年间,青少年共做好事10万多入次,营造青年林10000多亩,建立青少年小花圃86处,142个先进集体、428名先进个人受到省、地、县团组织的表。1981~1985年间,有249名优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1983年开展“五小”创新活动。德化瓷厂青工柯宏荣获省青工“五小创新”的先进个人代表,出席了团中央和轻工业部联合召开的全国青工“小创新、小发明”活动表彰大会。德化瓷厂林建良创作的“玉凤茶具”、“四凤小花瓶”荣获全国三等奖。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国家经委举办的“五小智慧杯”竞赛中,德化第二瓷厂赖锦珍创作的“兰花通花瓶”被评为一等奖并获得1984年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光荣称号,受到团中央的表彰。1985年,青少年宫竣工后,举办了书法、美术、小提琴、舞蹈、吉它等业余培训班。
  1987年底,组织参加团省委在宁德举行的“省青年业余歌手邀请赛”获团体总分第四名。
  团共委还根据农村商品生产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开展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工作。1987年·全县有16个乡成立由乡团委、成人教育机构等联合组织的文化技术学校,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村青年12823人次,涌现一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大铭乡团委副书记林瑞报被评为省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先进个人,浔中乡团委被评为省“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先进集体。
  第二节 少年先锋队
  一、组织机构
  1950年10月13日,成立德化县少年儿童队,当时只有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建队,队员209名,少先队辅导员4名。1952年,有18所小学建队,队员发展到1271名。1953年,成立德化县少年儿童工作辅导委员会。同年,少年儿童队改称为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1963年,全县138所学校建立少先队组织,队员6892名。至1965年,有少先队员9520名,总辅导员50名,中队辅导员335名,“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组织停止活动。
  1969年,各学校成立红小兵组织,取代了少先队组织。1978年,取消“红小兵”组织,恢复少先队组织。1981年6月1日,成立德化县少先队工作学会。同年底,团县委成立学校少先队工作部。少先队工作走向正轨.组织不断壮大。1987年全县216所中小学全部建队,队员35360名,辅导员1569名。
  二、主要活动
  1951年,在剿匪、镇压反革命期间,少年儿童轮流在街头、村头站岗、查路条。1956年8月6~12日,团县委少先部在浔中镇举办优秀少先队员暑假夏令营。1959年10月13日,团县委召开第一次少先队代表会,表彰一批优秀辅导员及优秀少先队员。1960年,开展“听毛主席(毛泽东)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孩子”活动。1963年2月15日,团中央号召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是年少先队结合开展“纪念和学习张高谦”活动,团县委表彰了一批“学雷锋,做好事”的优秀少先队员和50名优秀辅导员。1965年,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继续开展“听毛主席的话,做社会主义小主人”活动。1966年5月,受省表彰优秀少先队集体18个,优秀辅导员49名。还有赤水小学少先大队、德化实验小学少先大队、秀湖小学六年级中队、县实验小学优秀辅导员郑金水出席了省代表大会。
  1978年恢复少先队工作后,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1978~1981年间,受地区教育局、团地委表彰的“三好学生”70名,优秀辅导员5名。1979年8月,团县委举办为期半个月的青少年暑假夏令营,开展无线电、射击、田径,书法等活动。1982年,团县委表彰了33个少先队先进集体(中、小队)和40名优秀少先队员。1984年,全县有100个少先队集体、300名优秀少先队员、240名三好学生及90名优秀辅导员受到团县委、教育局的表彰。水口中心小学开展“中队小司法”的主题活动,在全国少工委辅导员杂志社、中国青年报举办的“创造杯”活动中夺杯。上涌乡黄井小学黄成泰获团省委、省教育厅“优秀辅导员”的光荣称号。1986年以来,团县委学校少先队工作部组织开展参加团省委、省教委和省少工委联合开展的“小主人在行动”活动,全县2人获最佳奖,12人获优胜奖;参加全国各族儿童“勤巧小队”的友谊赛,全县4个小队获一等奖;参加《中国少年报》和南斯拉夫儿童出版社联办的《家乡的故事》写作比赛,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陈敏娟作品《四脚鱼的传说》获一等奖。1987年,全县40名优秀辅导员受到市、县两级的表彰。美湖学区总辅导员林天池被授予“省优秀少先队总辅导员”的光荣称号。是年暑假,团县委学校少先队工作部联合县直有关部门举办中小学少年儿童“瓷城小主人”夏令营。1990~1991年.县实验小学、县城关小学少先队大队分别获得“全国红旗大队”的光荣称号。
  第三章 妇女组织
  1927年春,女共产党员庄仰山与其丈夫唐生一起,到德化县城关及附近的丁墘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燃起了德化妇女革命的火炬。
  1932年10月,永春女共产党员潘兰芳到三班一带发动妇女参加革命活动,成立以郑月英为首的妇女小组。1933年8月,郑月英等人积极配合中共德化区委领导的农民赤卫队武装活动。
  1934年春,永春妇女宣传员潘月华到三班发动进步妇女,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宜传,后又到仙荣山仔林、盖德上坑、下坑、下寮等地进行革命活动。
  1937年9月,德化成立“抗敌后援分会”,妇女也相继组织抗日群众团体,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全县7个区,56个乡相继成立妇女代表会,妇女代表865名,各区配备妇女干部一名。1952年8月,区妇代会改为区办事处,乡仍设妇代会,村或角落设妇女小组,各区办事处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1952年10月13日,成立德化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领导组。同月26~29日召开县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民主妇女联合会,12月改称为德化县妇女联合会,随后各乡村均相应成立妇女联合会,至1963年3月共召开了五次妇女代表大会。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妇女联合会工作停止。1972年8月,召开第六届革命妇女代表大会,成立德化县革命妇女委员会,代替原妇女联合会组织。1978年10月恢复德化县妇女联合会.1978年10月至1986年1月,先后召开了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妇女代表大会.全县17个乡(镇)均成立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1~3名,委员若干名。村(大队)均成立妇女代表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
  县历次妇女代表大会
  县妇女联合会主要活动
  宜传贯彻婚姻法1950~1951年,全县结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利用各种会议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953年,县妇联与政法部门、青年团等联合成立“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区、乡也相应设立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全县69个乡镇分期分批开展宣传婚姻法活动。1963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结合宣传贯彻婚姻法,召开贫下中农会、妇女干部会、妇女会、青年会、老年会。通过条文宣读,还结合当地实情,进行新旧社会回忆对比,教育广大妇女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和“阶级斗争”意识。
  1979年1月,县成立“婚事新办”办公室,提倡婚事新办,反对铺张浪费。
  1980年9月10日,新婚姻法公布后,县妇联会同工会、共青团等部门组成贯彻新婚姻法领导小组,发动全县公民向违反婚姻法的行为作斗争,提高对新婚姻法的认识和守法的自觉性,并发动全县妇联干部带头搞好计划生育工作。
  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1952年10月,县召开妇联代表会,对县人民法院开庭处理的违犯婚姻法案例进行宜传教育。维护妇女的婚姻自主权。1963年2月,县妇联公诉并联合123名妇女代表控诉原水口公社社长黄庆兰残害其妻,致服毒自杀案件,法院依法判处黄犯死刑。事后县还将黄犯的罪行在展览馆展览,公告于众。
  1984年初,县成立“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法制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中共德化县委召开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会议,动员全县人民开展宣传月活动。3月,成立“县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委员会”。全县各级妇女组织积极参加活动。先后举办各种骨千培训班21期,受训1560名。1984年接受来信来访667件(人),处理540件(人),还配合政法部门依法惩处残害妇女儿童犯罪分子12人。教育犯有不同程度虐待老人、妻子、干涉婚姻自由的8人,处理积案69起。1985年。聘请2名常年律师,建立每月两夭接受群众来访制度。1983~1985年中,接受信访1555件(次)。
  1984~1987年。县妇联配合有关部门,解救被人贩子拐骗到德化的妇女儿童67名,支持别名寡妇改嫁。
  1984年,成立德化县儿童乐园筹建委员会。1987年1月,第一期工程落成竣工,县妇联承担了儿童乐园的管理工作。
  精神文明建设 1953年,县妇联召开全县模范家庭大会,表彰嘉奖57对模范夫妻,17户模范家庭.56名模范婆媳。
  1957年,县开展“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和“五好”家庭教育活动,涌现出188名勤俭持家积极分子。1958年,曾稳、赖菜、陈棉、曾齐出席省“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积极分子大会。1962年,三班妇女专业队队长、民兵营机炮连副连长颜碧琴到北京出席全国民兵模范代表会,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接见,并授予“五四”式自动步枪1支,子弹100发。1979年后,县妇联配合有关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创“五好”家庭活动,至1984年,全县“五好”家庭1449户,出席县“五好”家庭表彰会295户,其中1983年有郑淑贞、张属、苏来3户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1979年.有2个单位被评为省“三八”红旗单位,11名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方忒、陈快、吴言等3名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3年,评出县“三八”红旗单位91个,“三八”红旗手856名,刘幼治、庄丽卿、赖淑紫等3名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4~1985年全县“三八”红旗集体5个,“三八”红旗手242名。1986年,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1名。1986年,县妇联开展“双文明”活动,表彰了双文明“五好”家庭39户,女能人31名,受省表彰“五好”家庭3户,全县各乡镇表彰“五好”家庭852户。1987年,县妇联表彰“五好”家庭454户。“文明”家庭367户。同年还表彰女能人169名。1988年,查辉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举办托儿所、幼儿班。1958年,妇联工作把抚育、培养、教育儿童的健康成长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在教育部门和社队的配合下,全县托儿所发展到779所(组),托管婴幼10924名,占应托婴幼总数的94.18%、幼儿园(班)发展到384班,接收幼儿10974名,占应进园幼儿总数的82.2%。由于办学条件不成熟,1960年后,农村托儿所、幼儿园相继解散。
  1979年11月,成立县托幼领导小组。恢复托幼工作,并配备专职干部,举办幼师培训班,接收幼儿7220名。1982年开展勤俭办托幼。文明育新人,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六一”节评选出优秀幼教34名,先进单位9个,赴省市表彰21名。1983年“六一”节期间,县妇联托幼办专门拨款充实了托幼的教玩具。至1987年已形成县、乡、村,企事业单位多种形式办托幼的风气。
  参加生产劳动 德化妇女历史上以从事家务劳动为主,很少参加田间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组织发动农村广大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1952年上半年,全县10000多名妇女参加生产,8389名参加互助组。1956年,全县有91名妇女被评为县劳动模范。1958年在“大跃进”中,妇女20000余名投入农业生产,有8543名参加“炼钢铁”。1959年,妇女大搞丰产田、丰产片,同时,开展“巧姐妹”活动,掀起学习农业技术热潮,有7368名学会犁田、耙田。其中1271名被评为“巧姐妹”。1960年,正当困难时期,妇女们向山要粮.向地要宝,上山采野生食物,下地种各种瓜豆共度难关。1962年,三班妇女专业队创造亩产千斤粮纪录。1973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有23个妇女耕山队被评为先进集体,267名妇女被评为积极分子。1975年,全县有10252名妇女积极投入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1979年,全县妇女20000多名参加集体农业生产,建立了35个妇女耕山队,女队员490多名,种植杉、松、茶、竹及果树3.6万亩,还饲养牛、羊、猪、长毛兔等。有20个队被评为“三八”红旗单位,28名妇女耕山队长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其中杨梅“三八”林场42名妇女耕山队员艰苦创业营造杉木并抚育成林5995亩,还发展经济林439亩,获省“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1980年,有28070名妇女参加营造“三八”林2021亩。1981年,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妇女大力发展饲养业,至1983年上半年,全县饲养长毛兔4万多只,剪兔毛8.5万公斤,创外汇20万元。1984年后,广大妇女致力于发展商品生产,投入商品流通。
  附:民国时期德化县妇女组织
  民国20年(1931年)7月组织德化县妇女会,由国民党县党部派员指导,并负责办理妇女工读学校。民国27年4月改组,协助抗战宜传工作。是年5月德化县第一区成立妇女会,为下属分会。但组织松散,少有活动。
  第四章 农民组织
  第一节 农民协会
  1927年春,中共德化支部分别在丁墘、墨苑、鹏湖、小溪、官路下等村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减租减息、反对土豪劣绅和地方军阀压迫剥削的斗争。
  1933~1934年问今德化城关附近的三班、丁珑、盖德等村的农民秘密参加农民协会开展抗租、抗税、抗捐斗争。
  德化县农民协会(简称农会) 于1950年3月成立,农会主席先后有笪志高、林金榜。贫农、雇农和拥护土改的中农是当时农会发展会员的对象。县农会以下的区、乡、村均设农会。成立时间因各地解放迟早不一,区由党、政、军、青、妇等代表联合组成,领导乡、村农会开展工作,各区配备专职农会干部1名。1950年9月7日,第一区正式成立农会,是年底,该区38个村就有24个村成立农会组织,会员3119名。
  1951年,县召开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会议部署组织发动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开展反霸斗争;组织农民发展生产。
  农会在发动群众开展支前、剿匪、反霸、减租、土改等工作中,起中共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在减租运动中,全县共减租谷20.4万公斤,被减户464户,贫雇农受益户2179户。在剿匪、反霸、土改斗争中,由农会发动召开斗争会65次,斗地霸381名,上台诉苦2852名。1952年12月,全县有农会会员31561名,其中女会员达工3391名,占会员总数的42.47%。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
  1965年2月1219日召开德化县第一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100名,大会成立了县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会)筹备委员会,选举筹备委员17人。主席由县委副书记王太荣兼任。同年3~8月,各公社、大队普遍建立贫协会。翌年2月,县召开第二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赴省第一届二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代表19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贫协会停止活动。1968年4月26~28日,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将“贫协会”改为“农代会”。选出农代会委员25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农代会”机构自然消失。
  附:民国时期县农民组织
  民国12年(1923年)7月,县政府召开德化县农民会员大会,选举正、副会长。民国15年秋,德化县知事赖鸿林组织各乡农民协会。民国16年1月,省农民协会成立,德化县政府推选曾天民等组织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并成立城区、湖前、西漈、绮阳等10余个农民协会。民国31年,奉令以新颁农会法筹组各乡农会,并召开全县代表大会。民国34年,全县有浔中镇及三高、锦福、西南、瑞上、碧霞、水口、赤水、桂涌、葛岭、双阳、济屏等11个乡成立农会,会员3763名。但没有开展实质性活动。
  第五章 工商业组织
  第一节 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10月。组成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筹备成立县工商联事宜。
  1953年2月,召开德化县工商业联合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两年。同时先后建立同业公会,并相继在赤水街、三班成立分会。在上涌、葛坑成立小组。工商联成立后,积极组织工商界学习政治,协助政府贯彻政策,协助县税务局催收工商税、屠宰税,多次受到县税务局的表彰。1953年先后捐人民币6000多元支援抗美援朝。
  工商联除了担负本身的任务外,还组织一支“工商联文工队”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宜传演出。1953~1955年间,多次发动工商界购买爱国建设公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动员工商业者将积存的金、银卖给国家银行参加储蓄。1956年春,组织工商业者参加社会主义改造,使私营工商业者参加全行业改造。过渡到国营企业和供销社企业,小商小贩组织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组。1957年6月,召开工商联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1960年4月,工商联召开第四届代表大会。1967年,工商联机构被撤销,停止活动。县革委会成立后,开始并入市管会。1969年5月,市管会和城关税务所合并成立税务领导组,县工商联属税务领导组管理。1987年11月,正式恢复工商联工作机构,召开第六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第二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4年5月27日。成立德化县个体劳动者协会,首届会员623户、850多人。
  1985年5月开始,先后在龙浔(城关)、浔中、赤水、上涌、葛坑、水口、三班7个乡镇成立分会。1987年,协会会员发展到3115户、4388人。
  个体劳动者协会,朋绕个体工商业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宗旨开展工作。协会还组织各分会开展“学雷锋”为人民服务活动。城关分会、浔中分会均连续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
  附:商会
  清宣统年问,德化成立商务所。
  民国4年(1915年),德化县设置商人公断处,委托地方士绅为会董,负贵处理商民之间的事务。
  民国14年,县商会正式成立,实行理事制,商会设常务理事3人,苏加明为首任商会长,负责办理商会事务,每届任期3年。会所设在今德新街。参加商会的商户主要是商业、服务业和大户手工业。城关全盛时期同业公会有:绸布、国药、西药、京果、文具、陶瓷、杉木、土产、粮食、金纸竹木、菜馆、客栈、照像、理发等14个同业公会,商户达300多户,参加商会的商户,应按月分摊商会会费。每逢商会举办公益事业时,各大商号还捐款资助。至民国18年,理事制改为委员制,常务委员3人。
  县商会举办的公益事业有:一筹集资金购置消防灭火器材,组织义务消防队;二捐资兴办私立雁塔小学。山于民军、土匪战乱频繁,官差、匪饷不断,苛捐杂税负担沉重,商会成了官匪派款派饷的服务机构。
  第六章 科学技术工作者组织
  1956年,县设科技普及协会,由县委宣传部兼管。1960年,成立德化县科学技术协会与科委合署办公.1962年4月13日,因精简机构,县科协随之消失。1979年10月,召开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科学技术协会,出席代表158名,大会选举徐锡饱为主席,由31名委员组成县科协第一届委员会。1985年12月25~26日,县科协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25名委员组成第二届科协委员会,推选出9名委员组成科协常委会,主席颜少成。至1988年12月,全县18个乡(镇)都建立了科协组织。
  第七章 文教体育组织
  第一节 集邮协会
  1986年6月成立W化县集邮协会。协会设名誉会长、会长,理事17名,会员103名。1989年底会员已有200多名。会址设在县邮电局。
  协会成立时,举办为期3天的首届邮展,参展者9名,作品9个专题,124框。1987年举办集邮知识讲座,由4名常务理事担任主讲。1989年7月,召开第二次会员大会,举办第二届集邮展览,参展者7名,作品8个专题,110框。1986年、1990年,邮协发行了2枚纪念封。
  第二节 地方志协会
  1987年6月成立德化县地方志协会。协会设名誉会长、理事长,理事13名,会员45名。会址设在县地方志办公室。
  协会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合编辑《德化地方志通讯》,协助编纂县地方志,团结全县从事地方忐事业的专业和业余工作者,开展修志理论研究、经验交流和咨询活动,并参加“泉州市地方志协会”,为团体会员。
  第三节 青年文艺团体
  瓷都青年书画协会 1988年5月成立,会员31名。成立后,举办或协办“国防杯”青年书画作品奖;1989年迎春书画展;1990年“交警保险杯”书法现场赛。
  瓷都青年艺术团 1989年5月成立,即在县影剧院举办成立汇演。9月举办“瓷都杯”青年歌手大奖邀请赛,有永春、德化、南安、仙游、永泰、大田6县青年歌手参赛。翌年5月,福建电视台专题报道了该团演出活动。
  瓷都青年摄影协会 1989年7月成立,会员15名。是年举办一期青年摄影培训班,还开展学雷锋为人民服务义务摄影活动;翌年联办首届青年摄影作品展,与文化部门联办《九仙山风光摄影艺术作品展》。
  福建瓷都膏年文学协会 1989年11月成立。会员43名。是年至1990年底,举办文学作品展、文学创作讲座和笔会等活动,编印《瓷都潮》2期。
  瓷都育年新闻协会 1989年12月成立,会员37名。翌年3月,举办1期青年新闻培训班.组织撰写通讯报道,向县、市新闻广播单位供稿。
  第四节 其他文教体育社团
  小学教育研究会 1982年成立,会员136名,会址设在县教育局。
  戴云书画会 1983年1月成立,会 员11名,会址设在县文化馆。
  南音协会 1983年12月成立,会 员115名,会址设在县文化馆。
  老年人体育协会 1984年4月成立,会 员471名,会址设在县体委。
  武术协会 1985年10月成立,会 员119名,会址设在县体委。
  信鸽协会 1985年10月成立,会 员24名,会址设在县体委。
  成人教育研究会 1986年4月成立,会 员46名,会址设在县教育局。
  音乐工作者协会 1986年7月成立,会 员57名,会址设在县文化馆。
  中学政治教学研讨会 1988年4月成立,会 员9名,会址设在县教师进修学校。
  钓鱼协会 1989年11月成立,会 员80名,会 址设在县体委。
  农民体育协会 1989年11月成立,会 员50名,会址设在县体委。
  语文教学研究会 1989年12月成立,会 员25名,会址设在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八章 侨台组织
  第一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1951年7月设立县归国华侨联谊会。当月召开第一次侨联代表大会,至1962年2月,先后召开5次侨联代表大会 。
  “文化大革命”期问,侨联会机构处于瘫痪状态,1969年,侨联机构撤销。
  1980年2月,召开县第六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恢复德化县归国华侨联合会。1983年3月、1986年5月,先后召开第七次、第八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第二节 台湾同胞联谊小组
  1981年6月,成立德化县台湾同胞联谊小组。1984年8月换届。主要工作有:接待、宜传、联络交友、引进台资、落实台胞政策、帮助台胞排优解难等。该组织有3名成员当选为市第一、二、三届台联会常务理事。
  第三节 台属联谊会
  1989年11月,成立德化县台属联谊会,会员341名。主要工作有;积极为台属服务、维护会员正当权益;沟通台属与政府的联系,反映意见,提出建议;协助做好回乡台湾亲人的接待,提供咨询。真诚服务;开展同台湾乡亲的联谊活动,增进乡情,谋求共识;集资兴办经济实体和福利事业。
  第九章 其他组织
  第一节 中苏友好协会
  1950年成立中苏友好协会德化分会。至12月,会员有1134名。至1953年3月,领取会员证、会员章的有12221名。先后成立云亭民校、霄塔民校、塔雁民校、师训班4个支会,有会员722名。该会宗旨是宣传中国和苏联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等。1960年后,该会停止活动。
  第二节 抗美援朝分会
  1951年1月,在县人民代表大会上,成立德化县抗美援朝分会后,全县抗美援朝运动蓬勃发展,仅1951年“五一”节参加反对美国侵略朝鲜的示威游行达9300多名。全县前后举行群众性示威游行26次,座谈会414次,晚会、诉苦会66次。组织44名宣传员分成4支宣传队。还在各区建立宣传站。发展宣传员412名,有7万多人次受到抗美援朝的教育。
  1951年6月1~7日。德化分会积极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发出的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以及捐献武器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是年底,全县捐款3.22亿元(旧人民币),举办抗援朝宣传图片展览。此后有50个乡的13097户51912名参加订立爱国公约。1952年12月,全县有68402名参加签名,反对美国重新武装日本和要求五大国(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缔结和平公约,捐献购买飞机、大炮2.5亿元(旧人民币),寄慰问信给中国人民志愿军1400封,赠送书刊781本。1953年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完成使命,该会自行消失。
  第三节 消费者委员会
  1987年12月,成立德化县消费者委员会,委员会设常务委员22名,委员47名。会址设在县工商局。
  消费者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协同有关部门查处假、冒、劣商品,为消费者排忧解难,无偿服务,起到保护和监督作用。
  第四节 关心下一代协会
  1989年12月,成立德化县关心下一代协会。协会设理事会为领导机构,首批会员476名。
  至1990年底会员达3800多名,有18个乡镇组建协会,6个县直单位、47个村(居委会)组建分会。
  县协会成立后,先后组织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报告团,到18个乡镇学校和部分工矿作报告68场(次),对学生和青年职工进行革命传统等教育。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瓷城育年优质服务标兵”等竞赛活动,开展学雷锋、学赖宁心得交流会、报告会,为城关地区中小学推荐一批离退休干部担任校外辅导员,向全县中小学赠送书籍3万余册,组织会员200多名上街做好事办实事,还在政法部门的配合下,到看管所看望被收审的青少年,教育启发他们正视过错,重新做人。
  该协会组建“关协基金筹集委员会”,至1990年底,已筹集基金10万元。是年被省老干局、省“老龄委”及省“关心下一代协会”评为省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