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24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运输
分类号: F512.757
页数: 5
页码: 282-28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德化县的运输发展历程,从人畜力运输到机械运输的转变。在人畜力运输方面,介绍了肩挑、抬轿、拖辘、手推车、自行车和三轮脚踏车等运输方式。在机械运输方面,介绍了货车运输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福建省汽车运输公司泉州分公司德化货车队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德化县 交通运输 运输

内容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
  一、肩挑
  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肩挑是陆路唯一运输方式,主要工具有扁担、麻袋、箩筐、畚箕、绳索、拄槌,强劳力短途一担能挑65公斤左右,长途一般也挑50公斤,日行30公里,随着公路交通的发达,肩挑逐渐被车辆运输所取代,现在只有农村、工地仍有肩挑。
  二、抬轿
  县内的轿有迎娶的花轿、官绅的官轿和老弱妇孺出门治病的便轿。民国期间,城关有专职轿工(古称轿夫),农村只有临时轿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轿、官轿随之消逝,现在边远山区接送老弱病者仍偶用便轿。
  三、拖辘
  德化历代劳动人民用木辘在铺有竹片、小杂木的辘道上拖运木材,一木辘载重500公斤,至今仍被深山作业的林农沿用。
  四、手推车
  工951年,晋永公路建设施工中已使用手推车运载沙土、石料。此后陆续发展,到1960年有虎头车、板车594辆,成为当时短途运输的主要工具。1970年以后,手推车发展更快。到1987年全县拥有量达到3902辆。
  五、自行车、三轮脚踏车
  1951年前,全县只有惠德医院和县人民政府各备一辆自行车,1951年,马来西亚一归侨带回2辆,1952年,归侨组织自行车客运,自行车11辆,在泉州——德化——大田之间营运,1953年由汽车取代,1956年,中共德化县委员会购置2辆苏联产的机动自行车(一匹马力),但由于不适应坡路行驰,全县发展不到5辆,不久消失,1964年,水口搬运小组,置自行车10辆,供南埕到水口客运,当年营运1451人次,周转运输8660人公里,收入3344.4元,翌年增加汽车班次,自行车客运被汽车取代,1960年后,有由自行车改装的三轮车,载重100公斤,1970年,县搬运公司购置三轮脚踏车,载重150公斤,作城关运输工具,1980年后。旅客增多,始有三轮脚踏车客运。1987年,有客运三轮脚踏车16辆,自行车改装的三轮脚踏车近百辆,货运三轮脚踏车7辆,自1952年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自用自行车逐年增多,1964年全县仅有471辆,1979年增加到3500辆,到1987年达35000辆,成为城关及部分乡村群众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
  六、马车
  1958年冬,县交通局置马车2辆,在城关至盖德、雷峰之间运输,车由交通局民间运输工具修配厂制造,一马一车,一人驾御,载重500公斤,日行40公里,比人力运输效率高10倍。翌年从南安、晋江、惠安等地买来马31匹,置马车22辆,成立马车队,在县内搞短途运输,1960年,完成运输量949吨,周转1.2万吨公里,因重出勤,轻护养,马不断死亡,至1961年底仅剩2匹,1965年,马车运输结束。
  七、牛车
  牛车和马车同期出现,载重300公斤,日能往返15公里,1960年达38辆,后推广到全县,利用耕牛在农闲搞运输。后因牛累死、病死严重,1964年,牛车运输停止。
  第二节 机械运输
  一、货车运输
  民国13年(1924年),徐飞龙、张克武等购置货车2辆,运驶于城关至三班、城关至西山之间,民国22年,泉州至德化、大田公路通车后,先后有“泉永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省运输公司在德化设站,办理客、货运输业务。民国29年后,石油紧缺,汽车都改成木炭车,车上置一个高2米多,直径0.7米左右的锅炉,以木炭作燃料产生蒸汽作为动力,耗能大,功率小,速度慢,吨位小,噪音大,民国31年,加上公路全毁,汽车运输中止。
  1953年。汽车运输恢复。次年,泉州汽车运输处设德化、赤水车站,有汽车6辆21吨位,由泉州运输处发车,兼营客运;同期,德化新建瓷厂(现德化第二瓷厂)首家购汽车自运,县林产化工厂,德化瓷厂也先后购买车辆。1958年“大跃进”期间,为加强运输力量,福建省运输局泉州总站调派货车46辆支援德化。1961年,省运输公司调大田货车队驻德化建队,当年全县共有货车94辆351吨位。1970年,县调集企业单位货车12辆成立“汽车班”,组织联合运输,随着全县公路增加,车辆增多,1977年拥有汽车139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运输输专业户应运而生,全县货车量猛增,1987年底统计,有大货车382辆,小货车50辆,比1977年增长3.15倍,据专业营运单位统计,1987年货运量12.1万吨,周转1556.4万吨公里。
  担负货运的车队有:
  (一)福建省汽车运输公司泉州分公司德化货车队
  1958年1月,省汽车运输局泉州总站第十一队进驻德化,有福特车46辆,其中木炭车12辆,汽油车34辆,故称“福特车队”,1966年底,全队迁永春,县内运输由大田汽车第七队接替,翌年2月,大田七队迁德化,成立“德化货车队”,隶属泉州汽车运输总站管理,有干部,职工314人,汽车94辆(其中奇姆西木炭车67辆,汽油车7辆,苏制卡斯五一车20辆)。1962年2月,木炭车改为汽油车。1970年,改称省汽车一团四连,归晋江地区管辖,有货车81辆,1973年春,更名“福建省运输公司泉州分公司德化货车队”,拥车59辆,当年货运量16.4万吨,周转1545.9万吨公里。1979年以后,个体汽车加入运输,车队运输量逐渐减少。1987年,车队货车减少到68辆,年运仅8.3万吨,周转1026.1万吨公里。
  (二)德化县运输公司车队
  1970年12月,成立“德化县汽车班”,有货车12辆48吨位,1972年,改称“德化县汽车队”,1983年5月又易名“德化县汽车运输公司”,年运2.2万吨,周转380万吨公里,1987年,有货车28.辆140吨位,年运0.74万吨,周转216万吨公里。
  (三)林业车队
  1978年,成立德化县林业车队,有汽车3辆13吨位,主要运载木、竹,1981年增到8辆,1983年,车辆承包给个人经营,翌年,车辆卖给县车队,驾驶员也并入县车队,林业车队解散。
  (四)供销车队
  1981年6月,成立县供销车队,有汽车6辆24吨位,1987年增加一辆,共29吨位,由个人承包经营。
  (五)农资公司车队
  1982年,成立县农资公司车队,有汽车3辆12吨位,主要运输农业生产资料。1987年,车辆增加到6辆,共30吨位,由公司统一经营管理。
  (六)商业车队
  1986年6月,成立县商业车队,有汽车6辆25吨位,1987年,实行租赁经营,车辆数不变。
  二、客车运输
  民国22年,“泉永德汽车股份公司”在德化设站,客运开始,当时只有福特、道奇硬席客车数辆,不上150个座位,民国28年,公路毁,客运中断。
  1954年3月,泉州汽车运输处派原“泉永德汽车运输公司”黄锡茂等5人,组建德化运输站,站址租用城关西门桥北木楼,面积24.4平方米,车辆由该公司提供,恢复客运。营运路段为泉州至德化,德化至赤水,同年8月,组建赤水运输站(为三级站),成为县西部地区客运中枢站。1958年,增开城关至三班、赤水至上涌、城关至雷峰三班次。同年5月,德化运输站址迁西门桥南(今龙鹏街鹏都1号),实用面积301平方米,设办公室,候车室和货运调度室以及零担托运仓库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运输秩序混乱,客运虽然维持,但发展缓慢。1975年3月,设里水口运输站(属四级站),1978年9月新建“德化汽车站”落成,车库、站占地1.3公顷,设办公室、候车大厅、售票房、行李房和可供10辆客车同时定位上车、装卸作业的停车车间以及可容40辆客车的停车场等设施。1984~1985年,公共交通公司,县汽车运输公司、个体户先后参加入客运。到1987年全县有客车57辆,1960个座位,日发65班次,开往福州、厦门、泉州、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大田、永安、尤溪、永泰、闽清、莆田等市、县,以及县内18个乡、镇63个行政村。据德化运输站和县汽车站统计,年客运量301.7万人次,客运周转9456.9万人公里。
  客运单位有:
  (一)福建省运输总公司德化运输站
  1954年3月建站。6辆客、货两用车,日发一班次到泉州。1969年有大客车4辆,日发10班次,年运5万人次,随着全县公路不断发展,班次逐渐增加,1979年,有客车12辆,日发17班次,年客运量63.5万人次。到1987年有客车47辆,日发58班次,年客运量达277.1万人次,周转8200.9万人公里。1987年所属赤水、水口二个区乡站,雷峰、葛坑、杨梅和上春洋4个代办站,全站干部、职工128人。
  (二)德化县运输公司客车站
  1985年10月成立,购置东风牌客车2辆94座位,日发6班次。1987年有客车10辆435座位,日发7班次,年客运量24.6万人次,客运周转1256万人公里。
  (三)县公共交通公司
  1984年6月,由县城市建设局(今县建设委员会)创办德化县公共交通公司,有客车3辆135座位,在城关至三班,南埕、水口、杨梅及泉州、厦门等线营运。1986年因管理不善而停业。
  (四)机关、单位
  1957年,中共德化县委、县华侨联合会各置小车一辆,此后机关、企事业单位陆续购置自用小车。1987年,全县有小车92辆,其中专用车18辆。1989年全县小车共86辆。
  三、拖拉机运输
  1969年,县搬运站首置手扶拖拉机2台,作短途运输工具。后由城镇发展到社、队,1976年,全县有148台,绝大部分为大队集体购买,农忙耕田,农闲运输,1980年以后,因承包转卖给个人,1987年,全县有手扶拖拉机1224台,均为个体户所有。
  1970年,县搬运站首家购进大、中型拖拉机3台,不久,农村推广“农业机械化”,社、队相继设立拖拉机站,1976年,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46台,绝大部分用于运输,1981年,增至85台、由于拖拉机吨位小,速度慢,1983年后,逐渐被汽车所取代,到1987年,全县36台大、中型拖拉机均为个体户承包经营。
  四、摩托车
  1975年,县公安局始置一辆三轮摩托车,至1979年,有4辆双轮摩托车,为公安局等部门所有。1987年。全县有三轮摩托车52辆,为公安、税务、工商、林委等单位专用;双轮摩托车245辆。
  第三节 水上运输
  德化公路通车前,绝大部分原木、毛竹都靠水路漂放外售,民国24年(1935年),汤头乡格中村王晃经营木材,沿大张溪放木8000立方米到福州。到1953年,久住互助组在桂阳乡彭坑尾一带沿涌溪放杉木300立方米,最高年份放量达500立方米,1958~1960年,浐溪年放木材达2万立方米。1963年,水漳公路通车后,水运量大减,只有僻远山区借洪水季节放木到水口乡的下溪坪、双溪口、长厅、白潭、丘坂等公路旁边由汽车转运。此外还有大张溪断断续续放木,1950~1987年,大张溪累计放原木4400立方米。
  第四节 搬运装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内没有专业搬运工人,货物由货主临时雇人搬运装卸。1951年,县工会组织搬运工人60人,自找货主以肩挑运输。1953年,成立搬运组,负贵城关搬运业务,搬运工资面议。1955年,订立管理制度,统一运价。1956年,搬运组改称搬运服务社,工人31人。翌年增至75人,负责城关、赤水、上涌、雷峰等地的搬运装卸业务。1985年,改为地方国营德化搬运站,工人95人,分成两个大队。为配合“大炼钢铁”,在雷峰、南埕、水口、赤水、上涌、葛坑、十八格、桥兜设搬运组,在蕉溪、英山、格头、国宝、猛虎、桂地、内春里设流动搬运点。1963年,搬运站易名搬运合作社,属集体企业。1979年,成立搬运公司,工人79人,隶属县交通局。1984年,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时,搬运公司下分4个队和汽车货运、三轮车客运组。
  1987年,公司收入17.1万元,上缴税收1万元,建筑设施1840平方米,固定资产23.1万元,同年,还设三班、南埕、浔中、赤水、霞碧、上涌、国宝、葛坑、雷峰、水口、美湖、杨梅12个乡搬运站以及深海格、许厝、毛厝、塔兜、久住、曾坂水泥厂、桥兜铁厂7个搬运组,全县搬运工人198人。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徐飞龙
相关人物
张克武
相关人物
黄锡茂
相关人物
王晃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