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资产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18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资产管理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2
页码: 231-2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在1935年以前没有官办工业资产,1936年福建省建设厅拨款3300元法币投建德化瓷业改良场。之后的国家与集体投建的厂矿企业的固定资产由登帐造册管理,逐年提取折旧费和大修费,提完后列为无价资产。1979年后对工业设备固定资产投资采取倾斜政策,重点投放骨干企业,建立设备技术档案和设备管理规程,并加强对工业设备资产调控,提高生产能力。到1987年,全县全民、集体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增至5644万元。
关键词: 德化县 工业管理 资产管理

内容

民国24年(1935年)以前,德化没有官办工业资产。1936年,福建省建设厅拨款3300元(法币)投建德化瓷业改良场,用地面积2000平方米。1951年,晋江专员公署接管这一企业时,只有千余平方的旧厂房和一条倒焰窑,以及球磨机、柴油机等一些资产。
  1951年以后,国家与集体投建厂矿企业厂房、仓库、窑炉、大坝、机电、输电线路和购置机械、车床、仪表以及500元以上的工具等,凡建设安装完工,经验收核定固定固资产原值,列册登帐,交付生产管理使用,并依预订年限逐年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和机器设备大修理费,作为企业更新改造和机器维修之用,直至提完固定资产净值为止。提完净值后,即列为无价资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地方财政投建德化电力、陶瓷、冶铁、化工、印刷、食品、粮油加工等项目,到1958年县办全民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巳达151.29万元,交付各企业管理使用。固定资产的拆迁、转移或变卖,须报经企业主管机关批准。企业订立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把机器工具交给相应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管理、使用和维修。
  1958年“大跃进”期间,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机械设备随意转移,工具、原材料等严重散失。1961年,全县重工业停办,家底不清;1962年,县人民委员会组织工业清产核资,登帐造册,留少数人管理看护县水泥厂、阳山铁厂、铁矿、煤矿等资产;继续生产的工厂核实固定资产,逐项列入帐册,由财务、仓管人员和车间、班组管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企业资产管理又趋混乱。1970年,第二次清产核资,但悬案难以理清.到1979年,第三次清产核资,摸清工业家底,全县工矿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930.13万元,其中全民企业1595、32万元,已提取折旧基金349.37万元,净值1245.95万元;生产用的全民固定资产原值1330.85万元,占全县全民固定资产原值的83%。
  1979年以后,对固定资产中的工业设备固定资产投资采取倾斜政策,重点投放骨干企业。到1985年进行工业普查,全县工业设备总值2753.5万元,比1979年的892、8万元增加两倍;其中设备500万元~1000万元的企业2家;100万元~600万元的6家,这8家企业设备总值达2463.2万元,占全县工业企业总设备90%.工业设备主要项目有工业锅炉、机电、金属切削机床、电力机械、传动设备、电热设备、化验设备、捆包运输设备、仪器仪表等600多种,选配相应技术级别的人员管理、使用、维修;订立技术集中型的设备管理规程;建立设备技术档案;并对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程度、更新项目逐年编审上报。县工业主管部门加强对工业设备资产调控,提高工业设备在陶瓷、水电、冶金、建材、饮料等主要行业的生产能力。到1987年,全县全民、集体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增至5644万元,比1979年增加近两倍。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