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08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3
页码: 143-1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在清代乾隆年间开始种植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大豆和芝麻等。1980年后,由于经济效益差等多种原因,油菜、大豆停种。德化县也种植蔬菜,以满足城镇人民生活需求,蔬菜种类包括绿叶菜类、块茎类、瓜豆类和其他等。此外,德化县还种植食用菌,包括香菇、草菇、蘑菇、平菇、金针菇、风尾菇、黑木耳、毛木耳、白木耳等。
关键词: 德化县 农作物 经济作物

内容

一、油料作物
  油菜 清代乾隆年间,知县鲁鼎梅提倡种植油莱。民国期间部分农村有少量种植。1949年,油菜面积95亩,亩产24.5公斤。1955年种植7078亩,亩产仅5.5公斤。1980年种植2567亩,亩产15公斤,主要分布在浔中、三班、盖德、南埕、上涌等公社。由于油菜收获季节常遇霉雨,生长不好,经济效益差,1985年后停种。
  主要品种有福州油菜、同安选、矮架早、莆油3号、川油9号、742—14、崇安油菜、西南302,还试种过红油2号、480、742—1、湘油5号、4号、新都4号、新育4号、矮花3号等品种。
  花生 德化以种植春花生为主。1949年,全县春花生34亩,亩产78公斤。1950年后,历年都有种植。南埕、水口等乡较多。1959年,全县种植6364亩,亩产49.5公斤。1987年341亩,亩产106公斤。花生种沙田产量较高,种土田产量较低,施磷钾肥和施氮肥的产量也不同,加上管理问题,亩产相差较大。
  主要品种有狮头企、小琉球、中琉球、粉红种、勾鼻生、红花126、粤油551、黄油17等。
  大豆 1949年,全县种大豆63亩,亩产36公斤。1984年,下涌、曾坂春大豆达300亩,全县秋大豆1579.5亩(包括田埂豆)。1987年,全县春大豆321亩,亩产93公斤;秋大豆1467亩(包括田埂豆),亩产52公斤。春大豆品种有白豆子、古田豆、花面豆、大青仁、美国威来姆斯等;秋大豆有绿皮秋大豆;田埂豆有大粒白、青皮笔、黑豆、东平豆等。
  芝麻 又名油麻,有黑白两种,大都零星套种在甘薯畦边。赤水、美湖、大铭、春美、桂阳、杨梅、葛坑、水口、汤头、上涌等乡种植较多。1985年,县农业局从南安调进芝麻种子15公斤,发动全县各乡村农民套种在甘薯畦边,计达2880亩,亩产5公斤。
  其他 油沙豆,浔中、盖德公社于1964年从顺昌引进试种,产量不高,以后停种。向日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均有零星种植。1985年,全县套种向日葵955亩,蓖麻60亩。
  二、蔬菜
  1949年,全县种菜面积1.21万亩。常年均在万亩以上。为满足城镇人民生活需求,1960年后县人民政府曾在浔中乡的丁墘、丁溪、浔中等村建立蔬菜基地,面积200多亩。1987年,全县蔬菜面积达到4.29万亩。
  (一)绿叶莱类
  小白菜 有上海青、四季小白菜、壳青莱、四月漫、苏州青、中棋白、高棋白、北京仙鹤小白菜等。
  大白菜 有斗形大白菜、78—3白菜、山东2号、株选尾白、鲁白1号、优山包、山东4号、早4号、凤尾白、济77—5白菜、莲花白、金钢槌大白莱等。
  甘蓝(包菜、卷心菜) 有日本100日甘蓝、平头(顶)甘蓝、潢苗甘蓝、京丰1号甘蓝、80日甘蓝、100日甘蓝、120日甘蓝、泰协3号等。
  芥菜 有黑芥菜、白芥菜、洋芥菜、闹蒲白芥菜等。
  其他 有大叶菠菜、花叶菠菜、尖叶菠菜、大小叶空心莱、苋莱、茼莴(荇菜)、芫荽、芹菜、本地莴苣、苦尾菜、咬钹菜(莙迭)等。
  (二)块茎类
  根菜 有竹杆青、象牙白、南畔州、浙大长萝卜、大山萝卜、潮州大头菜、美湖早萝卜等。其中美湖早萝卜籽每年远销省内外。
  笋 有毛竹笋(春笋、冬笋)和大麻竹笋。还有水生的茭白俗称茭笋。
  芋 有槟榔芋、九棕芋、流鼻芋、赤目芋、竹芋、魔芋等。其中魔芋又名药蔺、韭头,清代前已有种植,1985年全县种植656.5亩,亩产500公斤。
  还有番葛,1985年全县种植35亩,亩产1000公斤。
  (三)瓜豆类
  瓜类 白瓜子、河南大西瓜、新汀一代西瓜、合掌瓜、冬瓜、长丝瓜、角瓜、苦瓜、黄瓜、泉州刺瓜、白皮南瓜、黑皮南瓜、脚肚匏等。其中合掌瓜是德化特产,主产区为赤水、吉山。
  豆类 铁丝豆、四季豆、满架联、合肥绿豆、豇豆、刀豆、虎爪豆、扁豆、豌豆、大豆、嘉兴蚕豆、盾豆、观音穂、本地黑豆子、之豇28等。
  (四)其他
  茄类 有研矮粉番茄、西红柿、红线茄子、白茄、向天椒、菜椒、大辣椒等。
  葱蒜 有大蒜砣、莆田蒜、北蒜、本地洋葱、大叶韭菜、小叶韭菜等。
  多年生菜 有本地黄花菜、荆州黄花菜、苦莱(野生)等。
  三、食用菌
  德化种植的食用菌有香菇、草菇、蘑菇、平菇、金针菇、风尾菇、黑木耳、毛木耳、白木耳、以及药用的茯等、竹荪、灵芝。野生的菇类,有鸡肉丝菇、红菇等多种,还有价值很高的金耳。1984年,县长郑来兴号召加强食用菌生产,是年4月,成立县食用菌生产领导组,亲自任组长,下设食用菌开发办公室。随后,春美乡成立食用菌种厂、食用菌协会,盖德乡成立食用菌工作站和菌种厂,浔中乡成立食用菌管理站,县农业局建立真菌厂,县人武部设菌种场,县农场建立食用菌车间。现有县、乡联合体、专业户能独立生产菌种的厂、场、站37个,食用菌生产服务部2个。1984~1988年共培训食用菌技术人员2445人。
  香菇 清代、民国时期,浙江菇农来县用原始的砍花栽培法生产香菇。1960~1984年,推广段木种菌栽培法,每年种植段木1000~1500立方米,用菌种20~30万瓶,产干香菇15吨左右,产值20~30万元。主要产区在水口、葛坑、杨梅、桂阳、霞碧等乡。1985年后,推广木屑袋栽香菇,每年种植100万袋左右,产干香菇60~85吨,产值240300万元。1987~1988年,干香菇总产150.5吨,产值622万元。
  香菇品种:段木栽培的有闽优1号、2154、L03、L11;木屑袋栽的有7925、7402、856、E—02、H—03、L16、G303、65—2、Cr02、Cr20。
  草菇 1960年后,在三班奎斗村、浔浔中高蔡村开始零星种植。主要品种V20、V23(从广东微生物研究所引进)。1980年后,全县普遍推广。1985~1986年,年种菇用稻草750~900吨,产菇50~60吨,产值10多万元。1987年,种菇用稻草690吨,产菇69.1吨,产值11.11万元。浔中乡英山村70%的农户种草菇,占全县种植量的四分之一。春美乡、大铭乡、美湖乡种植数量也较多。
  蘑菇 1984~1985年在三班、浔中、雷峰、盖德等四乡试种,均有收获。但因缺少牛粪,气候较冷,产量不高而停产。
  木耳 白木耳,1958年开始种植,杨梅乡西境村、南埕乡梓安村种植较多。黑木耳,1965年开始种植,品种主要是3P.4O、D5。黑木耳中还有毛木耳,已普遍种植,产量较高,但质硬,价廉。
  竹荪 竹荪号称菌中皇后。1987年,葛坑大岭村试种成功。1988年在浔中、雷峰、水口继续试种。因产量不高而未全面推广。
  四、糖料作物
  1949年,全县种甘蔗3亩,亩产140公斤。1971年,县建糖厂,甘蔗发展到3517亩,亩产355公斤。因气候不适应,出糖率低、糖质差,经济效益不高,1978年糖厂停办,甘蔗停止大面积种植,只种少果蔗。1985年,全县仅蕉溪村3亩、浔中村2亩,一般亩产500多公斤。甘蔗品种:糖蔗主要是台蔗134,果蔗主要是黑皮蔗。
  1964年,浔中村种过大头甜菜。1984年,石鼓村种过甜叶角。均因经济效益不高而停止种植。
  五、药材
  1959年,德化县种植中药材101亩。1960年,全县种植面积410亩。但因种植技术水平不高,销路不畅,经济效益较差,种植面积逐年下降,1978年仅种植14亩。1985年,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药材播种面积扩大到520亩,主要分布在水口、南埕、三班、浔中等乡。因产销存在问题,1987年,全县种植面积仅24亩。
  药材品种有的是从外地引进,有的是野生转种植。茯苓,1965年引进,主要分布在春美、南埕、杨梅等乡。西洋参,从外地引进,1979~1984年在九仙山永安岩试种,1984年后迁徙至葛坑七五林场试种;1985年9月产量测试,抽查面积3.8平方米,有四年生西洋参49株,产鲜参719克,平均株产14.59克,产品性能与进口的西洋参相似,有发展前途。射干,野生转种植,1983~1985年种植达60亩,1988年40亩。
  六、烟草
  据乾隆版《德化县志》载:“崇祯初年始种之。邑田仅一收。”
  1949年,全县种植烟叶700亩,亩产55公斤。1950年后,全县每年均种晒烟数百亩。1972年,县土产公司聘请永定烟农来县指导烤烟种植,在浔中公社的丁堆、丁溪、浔中等大队试种27亩,亩产83公斤。1975年,种烟叶690亩,亩产39公斤;其中烤烟413亩,亩产65公斤。1987年,晒烟288亩,亩产101公斤;烤烟628亩,亩产91公斤。品种以本地晒烟自留种为主。
  七、其他
  生姜、姜黄 生姜一般在蔬菜地零星种植。1985年,全县种生姜2660亩,亩产2250公斤。主要品种有黄皮姜和白皮姜。
  1985年,县农业局从顺昌调进姜黄种,在隆泰、奎斗村种植80亩,亩产3500公斤。
  麻棉 德化历来种有苎麻、黄麻。清代种植苎麻相当普遍。苎麻一般都在水沟边、田头、厝角、低洼杂地种植。黄麻,1949年全县种植15亩,亩产200公斤;1953年种398亩,亩产161公斤;1985年种245亩(包括雷峰、故碧等乡发展的红麻40亩在内),亩产100公斤。
  清代、民国时期种过棉花,其中抗日战争时期更盛。1958年,南埕乡试种岱字17号棉花,后因产量低,停止种植。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