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章 乡土殊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9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乡土殊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5
页码:
1356-135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乡土殊俗习惯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风俗
乡土殊俗
内容
晋江先民为求生存,历来有一部分人渡洋谋生,侨居他邦异域;而多数人则“生于斯,而辛勤于斯”,从事农耕、捕鱼、工贾以及形形式式的肩挑小贩,以糊口营生。因而,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便形成了许多颇有特色的乡土俗情。
第一节 侨乡民情
一、“送顺风”与“脱草鞋”
“送顺风”与“脱草鞋”是晋江为华侨出洋和归里举办的两种仪俗。华侨出洋之前,乡间邻里的亲友都要来赠送鸡、蛋、线面以及茶叶、土特产、药物等礼品,为其送行,俗称“送顺风”,有祝渡洋“一帆风顺”的意思。即将启程出洋的华侨,其眷属要煮“四果鸡蛋”为他们饯行,以祝冀他们出洋后有个圆满美好的结果。安海一带,饯行有煮豆腐的习俗,藉“腐”与“富”谐音,象征出洋后能发财致富。有的地方对初次出洋的人(俗叫“新客”),还要特意把煮好的“四果鸡蛋”置于自家的水缸盖上,为其饯行,并为他们备好一小瓶家乡的水和一小包家乡的泥土让其随身带走。寓意:出洋后要饮水思源,莫忘乡井故土;又一说好让他们出洋后适应侨居地“水土”。对一些出洋投亲靠友者,还要特地带上一包竹叶心和铅钱片,旨在他们寄人篱下,与所投靠的人有个“缘份”,得其真心诚意的栽培与提携(因为方言的“铅”与“缘”、“竹心”与“得心”谐音)。
华侨临行之前,普遍要事先到祖祠点炷香,拜辞列祖列宗,俗称“拜公妈”,牢记“摇篮血迹”(即出生地)。尤其是“新客”出洋,父母或妻室送他们出大门后,即要呼其名,叫他们再次折回家中,其意寓有“不要一去不回头”,要永远记住这里有他自己的家园与亲人。华侨抵达侨居地后,要向家里和亲友寄信寄钱,以告知平安抵达或答谢“送顺风”之情,俗称寄“相探批”(即探候信)。
民国期间,华侨一俟回归故里,家乡的亲人有为他们脱下脚上草鞋(草鞋系供远涉者穿用,以稻草、细麻布绳编扎而成),洗尘接风的俗仪,邻里亲友,常送礼以鸡、蛋、面线以及名土特产,甚至设宴请客,俗称“脱草鞋”。归里的华侨,往往则回送诸如香皂、针线、衣服、布料、成药、用品等洋货。其中,尤以送针送线为尚礼,俗有“穿针引线”,牵来带去,情谊绵长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货日益增多,并备受青睐,故回乡华侨常以“红包”代物,好让堂亲戚友各自选购所好。为报故土养育之恩,敦睦乡谊,许多回乡华侨在回国期间都有到祖祠和祖墓行香作拜的习俗,并出现慷慨解囊修祠建庙、修路造桥等等热心公益之义举。50年代以后,华侨穿草鞋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华侨归里“脱草鞋”的俗称,至今仍然沿用。
二、“公鸡娶亲”
晋江侨乡一带,在千百年的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概由父母包办,甚至连远隔重洋、身在异国他乡谋生的华侨也不例外。所以,旧时经常出现通过媒妁之言定亲,封建迷信择日迎亲。婚期择定后,新郎未能如期归国娶亲,便有公鸡代新郎娶亲的奇异婚俗。结婚之前,诸如订盟、纳彩、送花,轿前盘等依然按俗礼进行。至结婚之日,新娘抬到,则只好抱公鸡代踢轿门,新婚之夜,用公鸡置于洞房床下,与新娘作伴而已。此婚俗,旧时为侨乡社会生活习惯所承认,一旦华侨回乡即可正式与早已入门的新娘过夫妻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崇尚婚姻自主,侨乡“公鸡娶亲”的婚礼殊俗,已经废除。
三、“引水魂”归故里
历史上,晋江华侨众多。“山是故乡青,月是故乡明”,为海外数以百万计华侨素有的传统乡土观念。所以,长期以来,每到耆老暮年的华侨,均有“叶落归根”,回归故里,安度晚年的民情习俗。但也时常出现众多事与愿违,而客死他邦,骨埋异域者,为了让这些人遗愿得以补偿,魂归故里,于是侨乡一带往往以纸船一只置于海边江畔,船上插死者衣服一套,道士选择时辰作道法,拉上衣服,扮成“魂身”,祭敬点木主后置入魂轿,按殡葬归虞仪式,引其魂入祖厅宗祠,俗称“引水魂”。70年代以后,随着交通工具变化,有些地方糊纸飞机与纸汽车,置于村外旷地举行“引魂”仪式。但仍称为“引水魂”。
第二节 农耕习俗
一、搭草寮“看山”
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荡,风气日下,晋江农村一带,特别是农业地区,每逢作物收获时节临近,为避免损失,往往在山边田畔搭草寮,通宵达旦守更防盗。为此,农村各户事前统一举行“放兵”做敬仪俗,呼请所谓“代天巡狩的七大巡”,集结阴兵协助,并于田间地里立插神符令箭,以神助人威,祈庇五谷无损,守更人无恙。
守更期间,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均有“犒兵”时俗,直到农作物全部收获完成,全村再举行“收兵”仪俗。届时,村落摆筵演戏,酬谢“七大巡”功告回殿。这一愚昧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虽有时出现寥寥无几的“看山”草寮,但酬神敬鬼的仪俗基本废除。
二、乞雨
新中国成立以前,晋江农村,每逢天旱地枯,即有聚众祈雨之迷信习俗,俗称“乞雨”。
有的地方乞雨之时,以桌垒高台作“天坛”,由当地耆老绅士主持,抬“真人”或“当境”等显赫神明。参与祈雨民众,尽皆斋戒沐浴,头扎白巾,身着素服,手执炷香,如丧考妣地跪拜于“天坛”底下,祈天降雨。嗣后,以神轿带路列成队伍,沿途三步一跪一叩头,口中念念有词曰:“乞雨乞雨,烂肠烂肚,皇天不顾,百姓无路”。直至江海湖畔,众人齐跪,神轿直奔入水。其时,若能捞上水母、螃蟹之类水族,便认为天将作情,普降甘霖在望;若是捞到小虾,则示为无雨之兆,务必反复以求苍天降恩。
有的地方,求雨时常抬神轿佛辇显灵“坐井”,以祈赐泉水长流,润灌庄稼五谷,虽形式不同,但目的一样。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破金鸡、灌晋南”,大兴水利,特别是80年代科技进步,遇大旱,打催雨炮降雨。故乞雨民俗业已终止。
三、“扎草人”和“打簸箕鼓”
古习遗留,晋江水田与农地区一带,凡谷物将熟的地里田间,常见插稻草人。草人手足俱全,穿衣戴帽,脸部头发拟人,头上挂扎一串金冥纸(敬神祭鬼的金纸),其态狰狞可怕,旨在吓鸟驱鼠,防止庄稼被损。但天长日久,竟发展到被崇奉似神如鬼。有的农村人家,凡遇到鸡、鸭、猪、牛失窃,便一会儿举起火把,一会儿擂簸箕,对草人哭诉骂贼,俗称“打簸箕鼓”骂人。如此做法,旧俗说是草人闻声,会惩贼治恶。60年代以后,“扎草人”与“打簸箕鼓”的农耕习俗,已很少见。
第三节 船民异风
一、船上贴春联
新春佳节,晋江沿海一带渔村艟艚船只,张贴春联的格式千篇一律,但别具一格。
大主桅:“八面威风”;头桅:“开路先锋”或“一见大吉”;舵上:“万军主帅”;龟壳即舵屋:“满载而归”;上枰即顶帆横轴:“锦帆捷至”;寿面即前舱:“木龙光彩”;龙面:“龙头生金角,尾口出银牙”;妈祖神龛:“海国安澜”、“顺风顺水顺人意;得财得水得天时”或“身居湄洲真显赫,神在船中保平安”;船尾:“海不扬波”“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二、祭祀“好兄弟”、“放洋”和插“黑旗”
“行船走马无三分性命”是沿海一带流传已久的俗谚,船民迷信历来异常突出。譬如,货船满载启航之前,务先酬谢“天公”和“妈祖”,后取若干供品倒入海中祭祀海难的“好兄弟”,事毕方在“满载、顺风”的呐喊声中扬帆启程。民国前后,大货船远航,复又增加“放洋”仪俗。其形式是仿制1只长丈余、且船体一样,舱里设备近似的布船,于出港时,罗盘定位,把布船顺流放入海中,意作“替身”,仪式进行十分肃穆。沿海渔船,尤其是乌槽渔船出外海捕捞,船头都要插上一把黑旗,以告示海神,渔船将开“杀生”之戒,祈以包涵保佑。
三、船上的“生”与“死”
海上船只,若逢孕妇在船上分娩,视为吉兆,要礼以“红包”,放鞭炮热烈庆贺。因为海上行船历来风险大,船员有减无增,而今船上“添丁”,自然是件祥兆吉事。
海上,如遇船上人员不幸死亡,则习惯就近沉尸水葬;而海上遇有浮尸,却要焚烧金纸冥钱,捞尸回港土葬,并祀奉于渔村“海头宫”里。
四、做“海醮”
晋江沿海各地渔村,每隔若干年必做一次“海醮”,敬奉海中的孤魂野鬼,仪式十分隆重。
做“海醮”之前,应择黄道吉日,事前糊制1只大纸船,船上备柴米油盐,碗筷餐具,纸衣纸袍、以及金银纸钱等。纸船雅称“彩舟”,俗叫“王爷船”。并在当地“海头宫”或佛宫殿观之中,立置数尊青面獠牙、形象高大的“纸王爷”。随即由道士以所谓张天师名号出榜,呼请各路神明及众“好兄弟”到时齐来受飨。
做“海醮”一般1至3日,届时全村要演戏酬神,热闹非凡。渔村家家户户又是“犒兵”又是备筵设敬。尤其是纸王爷上船之日,“王爷船”出巡,沿途渔户人家,要在门外设香案顶礼膜拜。是时,更有腰扎红肚裙的神棍,俗称“僮子”,赤膊登在王爷船上,或执剑持斧,或手甩刺球,口念喃喃咒语,往自己脊背乱砍乱打,如果执护板者遮挡不及,“僮子”也要落得浑身鲜血淋漓。特别是,出现“倒僮”贯穿“钎刀”,(即用尺余或近丈的细圆铁钎,穿贯于双颊),装神弄鬼的场面,气氛十分阴森恐怖。因而,在做海醮送“王爷船”时,渔家均要叫儿童回避,避免灵魂被掠走之灾。
民国后期,各渔村做“海醮”仍十分盛行,唯金井塔头,明末以后就废除。据说是当时有个做官的蔡道宪在“王爷船”上写了“准出不准入”之故。新中国成立后,“海醮”仪俗消废,但做“水普”(与内地普渡仪同)祭敬海上“好兄弟”仍然存在。
第四节 叫卖风情
晋江自古以来,城乡之间,“其小者如卖〓、卖饼、卖荔、卖柑、卖桃李、卖杨梅、卖甘蔗,熙来攘往,朝暮不息”。其招揽生意,往往是卖什么喊什么,拖腔拉调,似喊似唱,进而发展用吹击器代声以广而告之。长期相沿,从而形成乡土叫卖风情。
卖小百货的货郎担摇小手鼓,当当作响,俗称之为“摇鼓仔”;卖豆腐花和鱼丸汤等小吃的肩挑摊贩、汤匙击碗叮叮声脆;挑卖蜜饯担的吹唢呐,俗称“卖咸酸甜吹爱仔的”;卖猪肉的吹海螺或竹管;阉牲口吹短笛,俗谚有:“阉猪割狗,〓吁唔〓吁,华佗是吾师。”;修理小五金器皿、削刀磨剪的,碰击铜铁片串,声声咧咧,故称之为“咧咧仔”;卜命,啄鸟卦的背包袱或提鸟笼,敲起牛角,俗谚“鹄、鹄、鹄,算命先生背包袱”。卖冰棒雪糕、石花糕冷水的摇小铜铃;还有一些走江湖打拳卖膏药的,常敲锣打鼓,以吸引四邻光顾等。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