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礼仪道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9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礼仪道德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4
页码:
1351-135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礼仪道德风俗习惯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风俗
礼仪道德
内容
第一节 礼仪交际
自唐至清,晋江“文治华光,海滨盈溢,经学之儒,彬彬辈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五伦”礼仪交际,长期遵循封建伦理“三纲五常”。宗亲邻里、亲朋戚友注重礼尚往来。民国以后,在文化鼎革涤荡之下,封建的旧礼俗规始渐衰落。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带有封建糟粕的旧规陈矩已被废止或剔除。家庭礼仪与社会交际有很大变化。
一、家庭礼仪
民国期间,封建社会长期遗留下来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三从四德”等旧的家庭俗仪,仍然根深蒂固。家庭结构崇尚几世同堂,封建家长制度普遍存在,男尊女卑十分突出。婚丧喜庆,分阄析伙等大事,唯一家之长是尊。妇女受“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以及“妇德、妇容、妇言、妇工”等封建家庭礼教束缚十分严重。媳妇辈对翁姑晨昏要请安,凡事要侍候,日常生活、汤水饮食有主次先后,重男轻女之别。大家族中,辈份之间讳直呼其名,习以翁姑伯叔婶姆兄弟姐妹互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旧时的大家族结构形式已逐渐被小家庭取代,封建家庭礼仪习俗也明显淡薄,特别是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实行同工同酬,妇女地位明显提高。“三从四德”的桎梏被彻底打破,敬老爱幼、男女平等、互助互爱等新的家庭礼仪普遍形成。
二、社会交际
晋江民情淳朴,热情好客,知交至诚。逢亲遇友习惯点头招呼。客人来主人要奉茶或饮料接待。招待贵客还要端上甜鸡蛋或线面等“点心”。客人一般不吃空。吃鸡蛋常留双以向主人表示敬意。
历史上,民间十分重视血缘、亲缘、地缘的联系与交往,素有敦亲睦邻的优良传统。亲戚之间,俗有“同八字”的关系,衣食住行婚丧喜庆,习惯互相支持,“有来而无不往”;宗亲之间,以亲堂兄弟叔伯婶姆关系,相尊共处,互帮互济。素有喜庆不失礼,治丧皆出力的族居旧俗。故“有万年亲堂,没有千年亲戚”的俗谚流传久远。邻里之间,乐睦相安,“远亲不如近邻”、“千金卖厝,万金买厝边”被视为邻里交际的信条。
社会交际,诚信重义。封建社会知交挚友,时兴结拜兄弟,烧香盟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民国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社交面日广,因而逐渐出现社团交际活动。特别是海外华侨,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晋江人,以“一姓会”、“宗亲会”、“同乡会”组织开展联谊活动日渐盛行。新中国成立以后,海外的晋江社团组织,还打破了过去狭隘的宗族、地域观念,发展为联姓联亲跨地跨国的、冠姓冠籍冠地域的“宗联”、“商总”或“同乡会”等社团组织。这些组织在联络乡情,增进乡谊,共帮互济,共建桑梓文明之中,发挥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80年代,晋江城镇出现各种各样的“协会”组织,各阶层的社交友谊活动非常活跃。农村则出现了许多共襄共举乡里大事的“老人会”组织。年轻人中,旧时的结拜盟誓衰而复振。朋友间子女尊拜谊父谊母者,日益见多。城乡青年人出现了举办晚会、舞会、茶话会等各种交谊活动,形成新的潮流。
第二节 道德风尚
晋江“教化覃敷,习尚益趋于正”。自古以来,崇尚文明、团结互助、恤孤济贫、勤劳拚搏等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源远流长,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扬光大。
一、崇尚文明
晋江古为名邑。有史以来,重视读书识义,熟谙廉耻。“髫龄即有能诵十三经,岁科赴童子试不下五干人”。尊贤重教的社会习尚,“卖三文破布也让子女读书”的民间风俗,世代相传。在文化习俗之中崇拜孔子,“敬惜字纸”的民俗更为突出。所谓“敬惜字纸”,也就是对凡有文字的零散纸张,无论巨细,尽皆予以敬惜,并加以妥善收集处理。直至民国以后,各乡镇村落,学堂店铺均挂有书写“敬惜字纸”4个醒目大字的篾篓,以供专人定期收集字纸,送寺院焚化炉塔销毁。这一朴素的古代民俗,至抗日战争胜利后逐渐消失。但一些从学拜师的旧俗依然可见。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教育日益普及,特别在80年代,教育受到社会普遍重视。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许多中、小学校,出现由国外校友捐资兴建的“尊师楼”或“教师之家”等。节日慰问教师活动逐步成为社会新风尚的一个主要内容。社会上“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团结互助
晋江民性慷慨豪爽,素有团结互助的优良美德。古往今来,宗亲观念浓厚,不论是工农商务,或者背乡离井,出洋谋生者,“亲引亲”,“邻帮邻”的传统习俗,经久不衰。诸如阿舅牵外甥,姑母带侄儿,亲朋引挚友,厝边帮近邻等提亲带邻,远涉重洋,开拓创业者,绵连不绝。这是为晋江著名侨乡形成的一大因素。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婚丧喜庆,一家有困难,四邻共扶助。尤其是海外宗亲戚友集资支持一些赤贫户举办红、白大事,经常成为社会美谈。8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全县出现了许多携亲带故,海内外合作的联户、合资企业,为走向共同富裕,而互相帮助,团结拚搏。磁灶的陶瓷专业村,陈埭的鞋帽专业村,英林的服装专业村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镇企业迅猛崛起,都体现了团结互助的风尚。
三、恤孤济贫
清末民初,晋江民间自发的社会慈善事业渐兴。明善堂、养生堂、救济院和育婴堂等社会福利机构不断涌现,其中尤以安海育婴堂历史最为悠久。30年代以后,社会慈善团体开展一些诸如施舍药物、棺木,赈济食品等救世济贫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并发展了社会福利事业。50年代,实行对孤寡残疾人“五保”。群众自发互助互济,亲邻相帮的风尚普遍发扬。60年代在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中,群众中照顾孤寡老人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普遍提高,个别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受到社会的充分重视。孤儿寡母,生活无依的现象骤然减少。社会民间慈善事业,趋向敬老爱幼方面,各地以华侨和台湾、香港、澳门的晋江籍同胞筹资兴建的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等相继出现。
四、热心公益
有史以来,晋江热心公益的民风长久不衰。“人多好义,凡邑中兴建大事,及寻常施舍,家非富饶,亦耻为人后。”封建社会中,举凡垒塔造桥,建寺修祠,无不群策群力,慷慨解囊。民国以后,海内外许多实业家在“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下,纷纷集资创办公路交通,电灯照明,学校教育,医院卫生,消防救灾等事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种时新公益事业建设更加日新月异。据统计,全县有80%以上,包括各类学校设施,城乡医院建设,乡村道路拓建,农村电力设备等等,均系由广大热心故土、爱国爱乡的晋江华侨和台、港、澳同胞筹资捐建。其中出现不少祖孙三代连续捐资办学,以及一人数处捐建医院事业的突出事例。80年代,在兴建家乡文化事业,创办文化中心,设立教育基金等公益事业方面也有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耗资巨额,独资捐建的,如县城的敏月公园,罗山的季延中学等受世人赞扬的突出事迹。
五、勤劳拚搏
晋江一带,因人多地瘠,在风风雨雨的岁月磨炼之下,勤劳拚搏的民性长存。道光《晋江县志》即有“士、农、工、商各安本业”,“莫不各尽勤劳”,“玉木为工作巧,或能雕文刻镂,闲民为役力勤,可任抱瓮灌园”的记述。
自鸦片战争至民国,列强入侵,兵祸战乱,加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晋江民不聊生。过去习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为本的生活,已难以维持,因而有众多民众被迫或上吴下粤,或远渡异邦开拓拚搏。在8年抗日战争时期,侨汇断绝,百业萧条,更是苦不堪言。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苦力,肩挑“福州担”和“缠足”侨眷出门挑盐贩米度日者。凡此种种,拚搏的风尚,是为晋江人民赖以生存和造就无数能人志士和商贾巨子的精神支柱。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民工支前修路,“破金鸡、灌晋南”,筑机场,建“山美”,抗旱、防洪救灾等活动中,所涌现的许许多多晋江人的先进事迹,以及一些过去从“一双手,五粒钮”出洋奋斗,而今飞黄腾达而成为大商巨贾的海外赤子的事例,都再现了晋江人勤劳拚搏的优良的道德风尚。80年代晋江经济的振兴,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被海内外人士所赞誉的“晋江精神”、“晋江模式”、“晋江速度”也是这一优良道德风尚发扬光大的结晶。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